別再說「同齡人」拋棄你,其實根本沒人搭理你

別再說“同齡人”拋棄你,其實根本沒人搭理你

生命的價值並不在於長短

而是在於我們如何去運用

一個人可能活得長久

但得到很少

01

近幾天,我們都被「同齡人」這個話題所打擾。

在王耳朵先生寫下了《摩拜創始人套現15億:你的同齡人,正在拋棄你》這篇文章後,一場圍繞「同齡人」的話題戰開始了。

短短几日,網上出現了成百上千篇「同齡人」文章,像這個

別再說“同齡人”拋棄你,其實根本沒人搭理你

這個

這個

別再說“同齡人”拋棄你,其實根本沒人搭理你

甚至還有這個

別再說“同齡人”拋棄你,其實根本沒人搭理你

更有「國民岳父」韓寒也出現在戰場,怒懟作者,一時間讓這個話題達到高潮。

別再說“同齡人”拋棄你,其實根本沒人搭理你

原本是一篇勸人積極進取的文章,卻形成兩頭倒的局面,一邊口誅筆伐,一邊獲贊無數。

到底問題出在哪裡?

02

別把「套現15億」這個說法,就叫做同齡人的成功。

沒錯,這點確實被詬病的。

但仔細推敲那些反對賺「大錢」的人觀點,是否也是不經之談呢?

如果這樣反問,月薪3千的美編難道不向往月薪3萬的美編嗎?年薪10萬的程序員不想追求年薪100萬的目標嗎?

倘若身邊真有滿足於現狀的夥伴,我覺得還是遠離他比較好,對你自身發展或者團隊發展來說,他都有很高的風險。

對某些人來說,月薪3萬或年薪百萬都不算是「大錢」,也許還不夠某賽車手修車的費用,或者寫作的稿酬和導演電影的收入。

雖然這個時代裡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命運和分工,或者說每個人追求的東西不同,但每個人追求的東西並不是一個單品,它們彼此之間都存在某些共性,而這些共性恰恰也是每個人追求一切的動力。

03

「製造恐慌」,這個說法確實不妥當。

這就像是說,「恐慌」並不存在的,是一些居心叵測的人「製造」出來嚇唬大家。

你看,之前我的「同齡人」一直和我手拉這手一同前行,根本沒有拋棄我。

這麼說,是不是很可笑?

「恐慌」就像是一個傷口,有人不想讓別人看到這個傷口,卻又不肯治療,時間長了,傷口雖然沒好,但他們忘了這個傷口的存在。

直到有一天,一個人提醒他們,「嘿,你這有一個傷口,希望你重視一下。」

於是,有人反應「啊,是啊,我要去治療了」,有人反應「有東西遮住,不怕,別人看不到」,還有人反應「你怎麼偷看別人傷口,你是不是有毛病啊?」

04

別說「同齡人」在拋棄你,其實根本沒人搭理你。

世上富商土豪很多,坐擁上億資產的明星也很多,我們最多就是羨慕感慨一下。

而這次「同齡人」的出現,著實讓一些人惶恐焦慮,因為「同齡人」來自我們身邊,可能是你的朋友也可能是他的同事。

突然在你不經意時,做了件大事,而且是一件有價值的大事,也許是晉升,也許是升學,也許是創業,他已經和你不是一個 level 的人了。

我們沒有因為富豪而對資本焦慮,也沒有因為明星而對成名焦慮,卻因為和「同齡人」之間產生了落差,而感到焦慮。

事實上,「同齡人」只是做了他想做的事,而我們卻什麼都沒做。

這時我們不禁自問,「是他比我更優秀,還是他比我更拼搏?」

最後,我們歸結在一種「認知焦慮」中,迫使我們努力的去學習新技能,去接受新知識。

「認知不足」是你造成你傷口的元兇,只有不斷學習才是治療傷口的方法。

05

人生而平等,而無往不在枷鎖之中。

對待焦慮最好的態度,永遠是這兩步。

一是,用強大的內心看到它,看清它。

二是,幹掉他。

如果工作沒有足夠的穩定性,那就規劃好下一步,不斷充實自己,打好隨時跳槽的底氣。

再不然,就盡力去一個新興的行業,站在風口上,保持一顆學習的心,任憑大風大浪。

當你超越了「焦慮」,擁有遠離「恐慌」的底氣,生活和事業才會越來越優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