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豆琅琊榜 · 張巧花:以「農田保姆」模式帶動薯農致富

“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一個人富了不算富,大家富了才是真的富”……也許,張巧花從未思考過這些頂層設計的宏偉思想,但她心裡一直裝著老鄉,並以自己的獨特理念——“農田保姆”模式來帶動老鄉們脫貧致富。

定西是聞名全國的“薯都”,馬鈴薯是當地的特色產業和農業支柱產業。出生於定西石泉鄉的張巧花,從小就愛吃洋芋,一直想著要在洋芋上做一番事業。2010年,她向親朋好友借了20萬元,在定西及周邊的會寧縣、莊浪縣、靜寧縣收購馬鈴薯,然後販運到西安、成都、上海等大型農貿批發市場。隨著經驗和資金的積累以及對馬鈴薯市場行情的精準把握,張巧花將收購市場擴大到了內蒙古正藍旗、多倫縣,寧夏固原市,雲南曲靖市等地,數年下來,張巧花淘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在城裡買房買車,過上了富足的生活。

土豆琅琊榜 · 張巧花:以“農田保姆”模式帶動薯農致富

張巧花在馬鈴薯基地

每到收薯時節,一走進定西市石泉鄉的山山溝溝,看著鄉親們衣衫襤褸,面朝黃土背朝天辛勤勞作的身影,張巧花忍不住眼淚就會湧出雙眸。她心想,自己是致富了,但很多鄉親們還沒有脫貧。馬鈴薯是大產業,只要有好的思路和模式,就能帶動大家共同致富。

2015年6月,張巧花聯合當地5戶貧困農民,成立了定西瑞源農產品農民專業合作社,自己擔任理事長,開啟了她帶領家鄉父老鄉親脫貧致富的夢想列車。

常言說,農村的事千頭萬緒。離開故鄉多年後再回到農村,張巧花發現,農村的現實是:青壯年勞動力已全部外出務工,現代化的農機具基本沒有,農業生產資金十分短缺,種植技術還是傳統模式,因勞動力不足,農田撂荒也很嚴重……一系列的問題撲面而來,擺在了她的面前。

土豆琅琊榜 · 張巧花:以“農田保姆”模式帶動薯農致富

組織社員參加培訓

世上無難事,只要肯攀登。張巧花心想,既然選擇了,咬著牙也得堅持做下去。一股不怕輸、不服輸的幹勁在她心裡湧動。沒有機械,瑞源合作社一次性定購了拖拉機、谷王收割機等各類農業機械12臺,配套農具26套,解決了農機具短缺問題;鄉親們大多文化少,不瞭解現代化的種植技術,她便組織合作社社員參加定西市農廣校和農業部門組織的各類農業技術培訓。從2016年開始,她先後組織社員參加了“新型農民職業培訓”、“ 馬鈴薯產業工種崗位培訓”、“農村實用人才帶頭人” 等培訓學習,讓社員們學到了現代化的農業種植技術和田間管理技術。

農機具和種植技術有了,如何發動農戶種植的積極性,並讓農戶在種植中獲利,最終實現脫貧致富是核心問題。

仔細總結、梳理農村的現實問題,借鑑國內先進合作社的運營模式,引入企業經營思維……,最後,張巧花將瑞源合租社的幫扶辦法確定為“農田保姆”模式,並形成了全保模式和半保模式兩套思路。所謂全保模式,就是讓小型合作社和種植大戶將土地、籽種、化肥、地膜等農資入股,合作社提供從深松旋耕、覆膜播種、田間管理到收割採挖、市場銷售的一條龍農田服務。並以利益分紅、風險共擔為原則,按照兩個“四六”,即盈利“四六”分紅,虧損“四六”分險的辦法進行合作。2018年,瑞源合作社在石泉鄉簽訂了1300畝的農田服務合同,通過“農田保姆”+利益分紅的全保模式讓農民獲利。

土豆琅琊榜 · 張巧花:以“農田保姆”模式帶動薯農致富

為薯農免費發放化肥、農藥

另外,針對一些農戶農機具缺乏、勞動力缺乏、田間管理技術缺乏的現狀,張巧花提出了半保模式,即合作社依託大型農機具,為小型合作社和農戶提供深松旋耕、播種收割和採挖等農機服務,小型合作社和農戶只需負責農藥噴灑、鋤草等田間管理。既減輕了小型合作社和農戶的重體力勞作,解放了勞動力,又提高了農業機械化水平。今年,瑞源合作社與530戶農民簽訂了服務合同,截止目前,服務面積累計達到11500畝。

阿基米德說,給我一個支點我可以撬動地球。三年來,張巧花憑藉“農田保姆”模式的先進管理理念,依託合作社的大型農機具和田間種植管理技術,通過耕、種、管、收、儲、銷等一系列“保姆式”幫扶,帶動當地320戶社員中的65戶實現了脫貧。

夢想有多大舞臺就有多大。對未來的發展,張巧花說,希望五年之內我和瑞源合作社能帶領全鄉薯農致富,並把我們石泉鄉建設成美麗鄉村和魅力薯鄉。

出品/內蒙古格瑞得馬鈴薯種業集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