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青:2000餘貧困戶「托貧」致富

□淄博日報/淄博新聞網/掌中淄博記者 孫春曉 通訊員 李峰

“展守文現在是擁有42只五龍鵝的鵝老闆。每隻鵝按25元計算,這塊固定資產有一千多元。一隻鵝一年產160來只蛋,42只鵝一年可產生2000多元的效益。”說這話的是高青縣唐坊鎮北徐村黨支部書記滕聿結。他口裡講的展守文曾是村裡的貧困戶。63歲的展守文體弱多病,老伴和兒子都是智障人。

多病失能的展守文咋就成了“鵝老闆”?這得從一個“託貧”故事說起。

“精準扶貧,老弱病殘是老大難。”高青縣扶貧辦副主任毛海燕說,這部分人大多需要政策託底,一旦“抽底”不“輸血”,他們有可能立馬返貧。而一味託底、輸血,很多時候會養出不少懶人。咋辦?唐坊鎮從茹窯村土地託管中得到靈感貧困戶把自有資源委託給有實力有愛心的企業(合作社)經營,由企業(合作社)代種代養,貧困戶坐收紅利。

茹窯村的扶貧模式是,村裡的興茹糧食合作社“全託”村民的耕地,村民們不用出錢、出工、出力,每畝每年即可獲得1000元的固定收益。合作社經營得好,村民還能獲得紅利。目前,村裡有兩個貧困戶,把土地託給合作社後,還在合作社裡打工,獲得一塊收入,當年就實現了脫貧。

異曲同工,謝家村的聯豐苗木合作社是該縣的“明星社”。他們按“苗木種植+林下養殖+清水小龍蝦+餐飲娛樂”模式,開展綜合種養,每年可穩獲上百萬元的經濟效益。熱心公益的理事長謝連波被鎮政府列入扶貧幫困愛心企業名錄,鎮上組織有養殖意願的貧困戶與其精準對接,原先並不認識的展守文成了他的幫扶對子。

鎮政府作為“第三方”,還組織合作社與貧困戶簽訂扶貧協議,貧困戶不脫貧,幫扶不脫鉤。若合作社出現經營困難時,貧困戶權益優先保障。

聯豐苗木合作社用扶貧款買來一群鵝,在林地裡集中放養,收益每季度發放一次。這群鵝的產蛋期為兩年。產蛋能力下降的鵝被淘汰後,可當作肉鵝出售,錢款返還給貧困戶。合作社自己孵化鵝苗,保證了鵝的託養數目。

把自家的鵝放在合作社裡託養,展守文老人心裡多了份牽掛,腿腳不靈便的他隔三差五地就去聯豐合作社,瞧瞧自家的鵝生長狀況。看到這群鵝昂首挺胸、大搖大擺的歡騰勁,展守文的病也似乎好了一大半。合作社有適合他乾的活,他還留下來忙活,這塊收入每年就有四五千塊。

毛海燕對這種“託貧”模式很是感慨。她說,靠政策託底,貧困戶名義上脫了貧,卻解決不了根本。讓貧困戶參與到熱火朝天的鄉村振興實踐中去,定會激發他們脫貧致富的信心和熱情。另一方面,企業為貧困戶“託貧”,也解決了其資本、資源不足問題,實現了專業人幹專業事,為其發展增添了後勁。

受此啟發,類似的託養項目在全縣遍地開花。眼下,高青全縣由合作社代養的扶貧雞、鴨、鵝、豬、牛、羊等超過10000只。通過“雞生蛋,蛋生雞”式的滾動發展,2000餘個貧困戶扔掉了窮帽子,過上了好日子。

除去實物託管,該縣還創出資金託管經驗。該縣田鎮街道臺陳村的興邦農業發展有限公司以6個貧困村的30萬元扶貧資金建起基金池,企業與村兩委簽訂幫扶協議、辦理資產評估抵押並與街道簽訂抵押協議,明確企業責任義務。除30萬元的扶貧基金外,企業每年從利潤中拿出不低於2%的資金注入基金池,貧困戶折股量化。效益越好,基金池裡的“水”就越多,返還的扶貧款比例就越高。2017年,每村分得1.04萬元,今年可分得2.4萬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