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科學巨星離世!不懼嘲笑冷遇,堅持推動,研究成果終造福人類

據香港中文大學官網消息,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光纖之父”、香港中文大學前校長高錕,9月23日下午在香港威爾斯親王醫院去世,享年84歲。高錕,1933年出生於上海,1949年移居香港。2009年,高錕因“在光傳輸於纖維的光學通信領域的突破性成就”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香港中文大學校長段崇基表示:“高教授的離世對中大及全球學術界均是重大損失。”

又一科學巨星離世!不懼嘲笑冷遇,堅持推動,研究成果終造福人類

高錕教授

1966年高錕發表《光頻率介質纖維表面波導》,由於這些種種原因,論文發表之後,整個通訊業界並不是都認可高錕的理論和結果,更有媒體嘲笑他“痴人說夢”。為了讓光纖通信落地,高錕四處尋求幫助,但在當時受到了包括貝爾實驗室在內一些機構的冷遇。但英國郵政總局被高錕的執著打動。1967 年,在英國郵政總局的推動和影響下,各國郵電部門及主要的通訊公司包括貝爾系統公司,都給予了極大的關注,並開始研究光纖通信。由於高錕持續的努力才使得光纖通信商用化,高錕也就有了“光纖之父”的美譽。

科學研究要取得重大成果本身就需要耐得住寂寞,好不容易研究出來又面臨實用化的艱難過程。2018年7月26日,華為為5G極化碼(Polar碼)發現者、土耳其Erdal Arikan教授頒發特別獎項,致敬其為人類通信事業發展所作出的突出貢獻。Erdal Arikan教授2008年公開發表了Polar碼論文,開拓了信道編碼的新方向,是世界上第一類能夠被嚴格證明達到香農極限的信道編碼方法,能夠大大提高5G編碼性能,減低設計複雜度,確保業務質量。2016年,經多方努力推動,Polar碼成為3GPP5G NR eMBB控制信道編碼。

早在2010年,華為識別出極化碼作為優秀信道編碼技術的潛力,在Erdal Arikan教授研究基礎上投入進一步研究,經過數年長期努力,在極化碼的核心原創技術上取得了多項突破,並促成了其從學術研究到產業應用的蛻變。

又一科學巨星離世!不懼嘲笑冷遇,堅持推動,研究成果終造福人類

“光纖之父”高錕:遲來的榮耀

其實科學研究成果落地和企業攻克核心技術實現商品化過程道理都是一樣的。近期華為消費者BG CEO餘承東在和來自上海地區高校的1000多名學子探討理想、事業和人生的航向,分享華為奮鬥歷程和自己的成長故事時也表示:“有同學問華為為什麼做芯片這種投入巨大但很難產出的業務,我想人生總是先苦後甜的,大家知道從珠峰北坡登頂要比從南坡難很多,但是從珠峰北坡登頂看到的會是不一樣的風景,積累和收穫也不同。”

針對華為需要什麼樣的人才,餘承東說:“我們首先要的是胸懷世界的人才,願意迎接世界性的問題和挑戰。我們需要堅韌平實,不浮躁,願意腳踏實地、一步一步走向成功的人才。希望一夜暴富、一夜成名、快速走上人生巔峰的人才,來這裡不合適。心態浮躁是對我們這個行業的一種破壞,我們希望我們的人才志存高遠,腳踏實地。”

又一科學巨星離世!不懼嘲笑冷遇,堅持推動,研究成果終造福人類

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高錕在瑞典領獎

餘承東的話裡面其實暗示在華為做研發也不是一帆風順就能取得成功的,中間必然會碰到意想不到的困難,只有堅韌不拔、腳踏實地、不懼艱難才能取得成功。華為這些年做芯片就是這麼走過來的,當然正如餘承東所說,和其他不做芯片的企業相比,華為“看到的會是不一樣的風景,積累和收穫也不同”。致力於光纖通信商用化並取得成功的高錕教授更是看到了不一樣的風景,他為人類通信事業發展所作出的巨大貢獻值得我們每一個人銘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