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頂洞人」經常貓腰在間距70厘米處工作,業餘種菜養殖,怕山火


山頂洞人,中國華北地區舊石器時代晚期的人類化石。因發現於北京市周口店龍骨山北京人遺址頂部的山頂洞而得名。同樣是在北京,有這樣一群人被大家戲稱為“山頂洞人”,他們就是在北京石油密雲油庫工作的員工。

北京密雲,在風光旖旎的山水之間,隱約掩映著一座“高齡”油庫,它就是北京石油密雲油庫。時至今日,北京石油密雲油庫已經走過了48年風風雨雨,從建立之初到現在,其一直擔負著為周邊地區供應油品的重任。圖為為了改善生活、豐富餐桌,油庫職工趙秋生和同事們利用業餘時間開闢了小菜園,種上各種時令蔬菜,還養殖了兔子和雞。

這座有著48年庫齡的老油庫,建在半山腰的山洞裡,遠離車水馬龍、遠離燈紅酒綠。圖為山洞內低矮的地方在輸油管道上設置的安全提示。


在這裡工作的員工,主要分為洞庫保管和巡線警衛兩個工種。以前,通往這裡的山路是塵土飛揚的土路,兩邊分佈著回民墓地,雨天一路泥濘,夜裡陰森恐怖;值守點沒有自來水,取水很容易。可以說,當時看守山洞油庫是個艱苦又乏味的工作。圖為巡檢工人對閥門、管道進行認真巡檢。

後來,員工們想方設法自己動手在山上打了水井,解決了用水問題,大大改善了生活環境。圖為員工們在定期查看連接山洞油庫裡的通風設施。

在油庫工作了30多年的老員工唐成民,見證了油庫的發展變遷,提及油庫歷史,如數家珍。在密雲油庫的牆上,“為人民服務”、“悠悠萬事,安全為大。”等企業宗旨和具有警醒作用的標語非常引人注目。的確,在這樣的崗位上,必須時刻嚴抓安全問題,不能有絲毫馬虎大意。

密雲油庫位於偏遠地帶,看電視就靠這個簡易無線室外接收器了。無聊的業餘時間裡,通過看電視瞭解家事國事天下事,是不少老員工的生活習慣。

廚房裡,堆積著自種的南瓜等蔬菜,既改善了伙食,又降低了生活成本。“自己動手,豐衣足食。”這話不無道理。

密雲油庫建在山洞內,山洞又緊鄰風景區和回民墓地,因此,巡檢人員壓力很大。平日裡,來往風景區的遊客人頭攢動;清明節等特殊的日子裡,前往回民墓地燒香焚紙的人絡繹不絕。故而,安全工作一刻也不容鬆懈。圖為山洞內巡檢人員在開啟洞庫內8號油庫的鐵門。

為了防患於未然,密雲油庫員工建立了班組防山火組織體系,制定了防山火應急預案、加強巡查力度,大力開展防山火宣傳……以期正確引導群眾,文明旅遊,文明祭掃。圖為管理有序的洞內輸油管道縱橫交錯。

密雲油庫外管線全長800米,其中600米在荒地和農田裡,監管難度可想而知。由於以前土地多次平整,造成管線距地表很近,最淺的地方離地面一度只有30釐米,存在極大安全隱患。為此,密雲油庫及時與土地耕種者溝通,在管線上方培出高50釐米的水泥防護層,再在其上覆蓋黃土,並設立了標誌樁,提醒農民注意。圖為洞內油罐區空間狹小,巡檢人員只有貓著腰才能通過階梯處。

由於密雲油庫建立時間已達近半個世紀,設備設施日趨老化陳舊,因此設備設施的日常檢查、維護、隱患排查整改是油庫安全工作的重點,絲毫不能放鬆。圖為罐頂距離巖壁只有70釐米,從1988年就參加工作的姜景中,只能彎著身子取油樣。

早在2015年,這裡值守人員的工作環境和生活條件就大為改善了,小簡易平房變成了辦公大樓,安裝了空調,純手工髮油變成了電腦自動化付油系統;宿舍統一配備了衣櫃和寫字檯,像個溫馨的家了;山間坎坷的土路變成了平整的柏油路……圖為管理有序的洞內輸油管道縱橫交錯,宛若人體內錯綜複雜的血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