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国被灭亡,孙权是否负责?为什么?

冰岛60701


俗话说:

国之灭,必有内斗。吴国被灭亡就属于这种情况,那么到底是谁导致了吴国被灭?孙权有责任吗?我觉得是有的。为什么呢?

吴国是三国中坚持时间最长的,蜀国于公元263年被邓艾所灭,魏国于公元266年被晋所替代,而吴国则坚持到了公元280年被西晋王濬所灭。吴国能坚持这么久,孙权的功劳最大,但同时吴国的灭亡也跟孙权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吴国灭亡的过程犹如多骨诺米牌的倒下,而起点则是孙权引起的,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孙权晚年犯了一个极大的错误,那就是与大臣争斗。一般英明的君主都喜欢平衡两派大臣的争斗,从而达到朝局平衡的目的。孙权晚年不这样,他选择了与所有大臣对抗。为什么这样讲呢?

孙权立大儿子孙登为太子,但是却不立皇后。究其原因是因为孙权想立美貌且不嫉的步练师为皇后,但太子孙登之母为徐夫人(养母),因此众大臣上奏应该立徐夫人为皇后。孙权就此与大臣们展开拖延战,整整十年使皇后之位空缺。

后来,步练师和太子孙登都相继死去,孙权于是立第三子孙和为太子(二儿子孙虑早死),但是仍然没有立皇后。不但如此,皇子们渐渐长大,孙权也没有立这些皇子为藩王的打算。于是孙权与大臣们之间再起争执。

经过大臣们的不懈努力,孙权终于封第四子孙霸为鲁王,礼仪、规格和太子一样,这又引起了大臣们的反抗。于是围绕太子和藩王是否应该一样展开讨论,最后孙霸另立府邸,和太子区别对待。

孙霸因此怨恨太子孙和以及太子党的大臣们,孙霸联合全公主一起陷害太子孙和。大臣们也参与到了两宫争斗之中,纷纷选择一方作为政治赌注。孙权看到两宫争斗愈演愈烈,于是大怒,罢免及处死了一些参与争斗的大臣,将太子孙和废黜,鲁王孙霸处死

接下来孙权的表现更让人摸不着头脑按照顺序应该是第五子孙奋当太子,然而孙权却直接封最小的儿子(第七子)孙亮为太子,当年孙亮年仅7岁,两年后孙权病逝,孙亮继承为帝,年仅9岁,这是一个很大的隐患,更大的隐患是孙权为孙亮选的托孤大臣为诸葛恪和孙峻,为什么这样讲呢?

一般情况下的托孤,为了相互克制,会选择一文一武、一亲一疏来辅佐将来的帝王,一亲一疏这个条件孙权考虑到了,孙俊为孙氏家族成员,算是亲。一疏为诸葛恪,外来之臣。但是一文一武这一条却没有做到,诸葛恪和孙峻皆为武将,算是两武,于是巨大的隐患被孙权埋下,他死后不久便出事了,多骨诺米牌的倒下正式开启

诸葛恪在东兴大捷后骄傲自大,举重兵征讨曹魏,没有想到大败而归。自此之后,诸葛恪逐渐变得猜忌和多疑,对诋毁自己的人大加残害。于是孙峻联合皇帝孙亮设宴暗杀了诸葛恪。诸葛恪死后孙峻独权,

孙峻又变得和诸葛恪一样,祸乱朝纲,残害大臣

孙峻死后,将大权交给堂弟孙綝。此时孙亮已经长大,开始亲政。但是大权却掌握在孙綝手中,于是大臣们纷纷上奏弹劾孙綝,要求罢免孙綝。孙綝设计打击对自己不满的大臣,同时开始谋划废黜孙亮。

公元258年,孙綝强行废黜孙亮为会稽王,改立孙权第六子(孙亮的哥哥)琅琊王孙休为帝。孙休为了稳住孙綝,加封孙綝为丞相大将军兼领荆州牧,并给他所有的亲室都封了高官。后孙休用张布和丁奉之计,在腊祭之日设宴款待腊孙綝,在宴会之中斩杀了孙綝,再次上演当年孙亮宴会暗杀诸葛恪一幕。

孙休为帝后,吴国度过为期7年的安稳时期,没有想到孙休如同当年的曹丕一样,是个短命的皇帝。公元264年,孙休暴毙,年仅30岁。孙休临终前将太子托付给丞相濮阳兴,然而这个太子当年只有十岁。为了稳固江东基业,丞相濮阳兴和太后商量改立二十三岁的孙皓为皇帝。

孙皓是孙权第三子孙和(废太子)的儿子,多骨诺米牌进行到孙皓这一张算是最后一张了,虽然孙皓理政初期有不错的表现,但是很快他就露出了自己的本性。那就是残忍、弑杀。吴国在他的暴政下,人人自危,朝不保夕。于是西晋在司马炎当政时期,由羊沽规划,杜预领兵,六路大军伐吴,终于由王濬攻迫降金陵城,东吴灭亡。

其实总体来说东吴后期的朝政并不复杂,主基调是臣强主弱,臣废君,君杀臣。孙亮杀诸葛恪,孙綝废孙亮。孙休杀孙綝,濮阳兴废孙休之子。最后孙皓自误,吴国灭亡。这一系列多骨诺米牌的倒下,终其原因就是

从孙权突然立孙亮为太子开始的。

孙权立孙亮为太子,直接造成了主弱臣强的尴尬局面,而且孙亮被两位虎将所辅佐,哪一个都很强势,因此,从那时起,东吴的政局就开始陷入极其不稳定的局面,接下来的种种动乱皆由此而来,你难道能说孙权没有责任?


每日趣评


孙权逝世于252年,孙吴帝国灭亡在280年,显然,孙权不应该承担亡国的责任

讲个最质朴的道理:在252-280年间,孙吴帝国又不是孙权的鬼魂所统治的,凭什么要孙权负责啊?

易中天的附会解读

由这个问题,笔者想起来:易中天教授说曹魏帝国灭亡是曹丕的责任,蜀汉帝国灭亡是诸葛亮的责任。这结论中的逻辑都是把各自亡国前几十年的事,强行附会解读罢了。

笔者在这里这三国的事都给说一说。

曹魏帝国的“九品中正制”在史书上根本就是汉代察举制的沿革,其主旨就是论人才优劣,并非专为世族量身定做,所以曹操的用人机制也根本不与此产生冲突。

再者“九品中正制”的开创者就是曹操(易中天坚决不提,或者不知道此事),易中天教授强调曹操是“唯才是举,重用寒门”,而曹丕继承父亲开创的,同样是“唯才是举”的“

九品中正制”被曲解成“为世族垄断仕途”,继而认定为是亡国祸根。

笔者论史,不喜欢信口开河的事,只喜欢言必有据,所以在这里列一下史料:

沈约《宋书·恩悻传序》:汉末丧乱,魏武始基,军中仓卒,权立九品。盖以论人才优劣,非为世族高卑。

沈约的话总比易中天的结论有价值吧?

再说蜀汉帝国。

在诸葛亮死后,蜀汉帝国仍然坚持北伐战略,也被易中天解读成诸葛亮意志的延续,姜维继承诸葛亮“复兴汉室”的遗愿不假,但是这是吴蜀联盟时就已经约定的事啊!

孙吴帝国也与蜀汉帝国互相配合出兵作战,曹魏帝国还抽空去灭了辽东公孙渊,而战争在三国鼎立时期几乎没有中断过,这是三国形势的必然,怎么就成了诸葛亮一个人的锅了?

易中天口口声声说自己不是否定诸葛亮这位伟大的政治家,无非是暴露自己读书太少,习惯牵强附会罢了。

回到正题

不可否认,孙权在执政晚期有过很多昏招:气死陆逊,逼死儿子,迷信鬼神,欲求长生。史学家孙盛评价孙权时都引《左传》文批评孙权:

(孙)盛闻“国将兴,听于民;国将亡,听于神”。(孙)权年老志衰,谗臣在侧,废适立庶,以妾为妻,可谓多凉德矣。而伪设符命,求福妖邪,将亡之兆,不亦显乎!

以孙盛这样的古人眼光来看“孙权晚年的所作所为是亡国之兆”,这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古人推崇君主有德,无德的君主灭亡是势在必然,孙盛继而把这理论套用到死去的孙权身上,这就牵强了。

以我们现代人,以科学辩证的眼光来看:孙权之后的皇帝更替频繁,孙吴帝国内部、宗室内部内耗严重。这才是问题关键所在。

孙皓登基之初,虽然一度暂时稳定了孙吴帝国内部局势,但是他执政风格又偏向铁血残暴,又造成孙吴帝国内部叛变不止,开国重臣如全氏家族,也叛逃至曹魏帝国。

等到西晋渡江伐吴之时,孙吴帝国的防线一触即溃,其中亡国原因本应该就是孙皓执政残暴导致的。

最后不得不说,孙皓这个人还是有点骨气的,比开门投降的刘禅强多了。

据说晋军逼近孙吴帝都建业之时,孙皓还把国库里的财物分给将士,鼓励众人守卫建业,誓死做最后一搏,只不过这帮守城的吴军将士,当场表演了一把忠君爱国之后,把财物揣进口袋,就纷纷跑路去了。


浔阳咸鱼


大家好,我是以史为鉴。

在以史为鉴看来,三国魏蜀吴后期的问题归根到底都是继承人问题。

魏国的问题是继承人曹丕、曹睿都活得太短。

蜀国的问题是继承人刘禅活得太傻。

而吴国的问题就是创始人孙权活的太长。


孙策被刺客刺杀后,临终托孤,告诫弟弟孙权“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此时孙权十八岁。

随后孙权排除异己,巩固权力,终于坐稳了半壁江山,先后靠自己长寿耗死了曹操(病逝于220年)、曹丕(病逝于226年)、刘备(病逝于223年)等同期枭雄。

等到公元229年,孙权于武昌正式登基为皇帝,建国号大吴,立孙登为皇太子。开始了三国最长寿君主的统治。

孙登这位太子据记载是个不错的统治者,孙权对其也基于厚望,可惜孙登于赤乌四年(241年)英年早逝,年仅三十三岁。

而孙权的二儿子孙虑,自幼聪慧,多才多艺,深得孙权器重。黄武七年(228年)的时候就封建昌侯。后任镇军大将军,结果仅仅过了四年,到嘉禾元年(232年),孙虑就去世,时年二十岁。

在太子孙登死后,孙权开始了疯狂的换立继承人之路。

赤乌五年(242年)春正月,立三子孙和为太子,大赦,改禾兴为嘉兴。八月,立四子孙霸为鲁王。

太子孙和和自家姐妹全公主不和,这个全公主曾经举报过孙和母子。全公主一看孙和成太子了,等孙和继位,自己肯定药丸。

孙霸觉的自己的鲁王也不比孙和差,于是纠集党羽陷害太子及其支持者,史称“两宫之争”。

全公主看孙权疼爱年轻的潘妃,也非常喜欢年幼的儿子孙亮。于是使出浑身解数,成功诬陷孙和母子对当时病倒的孙权幸灾乐祸。

孙和在两面夹击之下,最终失败,被年老昏聩的孙权于赤乌十三年(公元250年)废除太子,流放到长沙。另一个争权夺利的鲁王孙霸更惨,直接被赐死。

十一月,孙权决定立子孙亮为太子。并且把捣乱的全公主嫁给孙亮,为太子妃。



东吴政权继承问题貌似安定下来了。但是孙权以及老了,继承人还不到十岁。这样的东吴能长久吗?

太元二年(公元252年)春正月,孙权临死前不知道想起啥,又立故太子第三子孙和为南阳王,居长沙;第五子孙奋为齐王,居武昌;第六子子孙休为琅邪王,居虎林。

等到十岁的孙亮继位为皇帝。东吴的政权一直控制在诸葛恪、孙峻、孙綝等多个权臣手里,由此东吴陷入了争权夺利相互残杀的局面。

孙亮当了六年皇帝,就被权臣孙綝所废为会稽王。孙休继位后听到有人说孙亮还有重新复起的可能,就杀了孙亮。

但是孙休也没能长寿,只当了六年皇帝就死了,时年二十九岁。

孙休死后正好赶上蜀国灭亡,再加上交阯发生叛乱,东吴国内大为震惊。孙休儿子年幼,吴国大臣又想起孙亮在位时的恐怖。于是一致推荐想废太子孙和长子的孙皓为帝。结果没想到孙昊更为残暴,动不动就挖人眼睛砍了手脚,那就是后话了。

所以以史为鉴说造成东吴灭亡的根本原因,就是孙权活的太长,而继承人又太年幼。所以当然要怪孙权了。

我是以史为鉴,每天都有有趣的历史故事,欢迎关注。


以史为鉴


三国时期,吴国与魏国、蜀国鼎足而立,开国君主孙权也由此成为三巨头之一。但是吴国也只传承了几十年就灭亡了,那么,作为开国君主的孙权是否应该对吴国灭亡负责呢?

孙权,字仲谋,三国中吴国的开国君主。孙权其人外貌不凡,吴夫人怀孙权时曾梦见太阳入怀,孙坚断言是富贵的象征。可惜孙权父兄早亡,年仅18岁的他就从兄长孙策手上接过了江东的大权。孙权早期善于用人,有勇有谋,又善纳谏言。以18岁的身躯接过江东的重担,非但没有给父兄丢脸,反而青出于蓝。在孙权当政期间,东吴民生恢复,孙家与东吴世家的关系也有所缓和,世家子弟纷纷投入孙权麾下,为东吴的发展建言献策,一时间,东吴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之后,孙权放下父仇与荆州联手,在赤壁大败曹操,直接促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在周瑜、鲁肃、吕蒙先后亡故的情况下,孙权有提拔与兄长孙策有极深矛盾的陆逊为东吴的继任大都督,使东吴在夷陵大败刘备,杜绝了东吴一场战祸。由此可见,孙权在早期是难得的雄主,识人善用人,军政能力都不错。在他的经营下,江东本土几乎没有遭受战火,成为三国时期难得的一片“净土”。连曹操都不免感叹“生子当如孙仲谋”。

可是,孙权建立吴国后,性情大变,开始变得多疑、暴躁、昏庸、猜忌。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孙权晚年昏庸无道,大肆戕害大臣。最典型的就是对张昭和陆逊的态度上。张昭是孙策留给孙权的辅政大臣,有“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的说法。孙权亲政之初,也是张昭的全力辅佐才使少年孙权在执政过程中没有出现大的纰漏,之后,张昭一直牢牢占据江东文臣首辅的位置,不管军队的大都督是周瑜还是鲁肃,张昭的地位始终没变,孙权也极为倚重这位大臣。但是晚年孙权却变得暴躁、小肚鸡肠。有一次张昭因为孙权不听他的劝告,非要派使者去辽东结好公孙渊,张昭一气之下称病不再上朝。孙权也赌气派人用泥土砌成一堵墙堵在张昭的家门口,张昭更绝,在里面也砌了一堵墙。最后还是孙权亲自道歉才使这件事情了结。对待张昭算好的了,武将之首的陆逊可就没这么好的结局了。陆逊是孙权一手提拔的,为吴国的第四任大都督,掌握军队大权。孙权晚年,在立太子之事上反复无常,陆逊上书直言自己的看法,却被孙权误以为干涉自己的家事,直接将陆逊以牵涉党争问罪,导致陆逊忧伤过度,含恨而终。孙权晚年的昏庸直接导致了吴国官场的混乱,经历了一轮又一轮的清洗换牌。这与后来的主弱臣强有直接关系。

第二,我们上面说到了孙权晚年在立太子之事上反复无常。由于孙权活得够久,他所立的太子孙登都因病去世了,孙权依然健在。孙登去世后,孙权就陷入了反复立太子的举动中。继承人久久不能确定,东吴臣子纷纷站队,孙权的反复无常在这件事上体现得淋漓尽致。太子之争导致了吴国朝政的混乱,多年的内讧使吴国的国力遭到了极大的损害,在太子之争中,许多大臣都以各种罪名被问罪,大批的忠臣良将被诬陷,导致了吴国的栋梁纷纷折断,正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自此,吴国的国力衰退,陷入了长期的动荡之中。

第三,孙权晚年不仅反复无常、昏庸暴躁,而且好大喜功、骄奢淫逸。他的贪图享乐不在任何一位昏君之下,而且孙权极好神仙术,为了追求长生不老之术,不断派人前往海外寻找神仙。造成了吴国国力被白白消耗,赋税沉重,民不聊生。最为荒唐的是,孙权晚年爱上了残酷的刑罚,并以处罚他人为乐,陆逊等大臣上书建议减轻赋税、放款刑罚,孙权却为酷刑辩解,赋税反而越征越高,这与早期爱民如子、体恤臣民的东吴雄主有天壤之别。

以上都是孙权晚年所犯的错误,吴国的灭亡,孙权肯定要负相当一部分责任,但不应全部推到他身上,毕竟吴国不是在孙权手上灭亡的。吴国灭亡的根本原因在于历史潮流的推动,天下历来是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自汉末军阀割据以来,中华大地分裂已有近百年之久,统一的历史趋势不可阻挡,蜀国不行,吴国同样也不行。而且吴国的地理位置善于防守,但不利于进取,根本没有争霸天下的可能,被灭亡也是情理之中。


历史风云阁阁主


责任都在孙皓身上,和孙权一毛钱的关系都没有。

孙皓是个著名的暴君,他的罪行可以用罄竹难书来形容。孙皓即位后,首先逼死了太后,接下来又杀了先帝的两个儿子。更无耻的是,他还把立他做皇帝的两个大臣也杀了。据史书记载,他在位期间,杀死的忠臣有四十多位,采用的刑法及其残酷,比如,剥人皮、挖眼睛等等。

孙皓的罪行劣迹斑斑,比如说,当时他规定所有二千石以上的大臣,凡有年满十五岁以上的女儿,都要送到皇宫里面,由他挑选。孙皓的后宫嫔妃、宫女有五千多人,他的好色比之刘阿斗有过之而无不及。

孙皓还有一个罪行,当时吴国的首都在江苏建业,皇宫也是金碧辉煌,但他还不满意,要兴建更好更壮丽的皇宫,于是迁都到现在的湖北武昌。修建皇宫需要大量的木材,他又下了一道荒诞的命令,二千石以上的官员统统上山去伐木,长江下游的百姓,全都到武昌去当苦工,老百姓是苦不堪言。

东吴政权经过孙权、孙亮、孙休三代皇帝的经营,国家相当富裕,但经过孙皓十几年的折腾,东吴仓库连一年的粮食都拿不出来了。

当时西晋伐吴,共出动了二十多万兵马,分成六路、水陆并进。

当西晋的战船出现在长江之上的时候,孙皓方才梦醒,命令将军张象率领一万水兵抵挡。张象来到长江边上一看,江面上都是西晋的舰队,浩浩荡荡,旌旗飘扬,心想这怎么打得过?干脆就溜之大吉了。

孙皓又命令将军陶睿带两万人去抵御,士兵们不愿意去送死了,晚上,这两万人跑了个净光。

这下孙皓还有什么办法?

这个混蛋皇帝虽然杀人不眨眼,但实际上是个色厉內荏的胆小鬼。史书上有记载,说他"肉袒面缚,衔璧牵羊"。这句话是说,他把自己的衣服解开来,打着赤膀,叫人把自己的双手反绑上,牵着羊,抬着棺材,率领东吴的文武百官跑到了晋军营前,请求宽恕投降。

吴国就这样灭亡了。



程胜军3


我个人认为孙权对于吴国的灭亡应该负有很大的责任。吴国历经孙策称霸江东,孙策被人刺杀后,孙权继位,继位后的孙权,没有采取积极的开疆拓土宏伟志向,偏安于江东,虽说对于江东的治理效果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也对后期的吴国埋下了一些祸根。

第一个祸根,继承人制度混乱。纵观历史,皇帝接班人制度不明确,制度不完善,必然会导致子嗣骨肉相残,内斗不止,远的不说,就说三国中,袁绍北方霸主,兵多将广,占据地理优势,与相对弱小而且外敌环饲的曹操争霸,官渡之战虽大伤元气,但不至于速亡,他犯了致命性的政治错误,继承人立幼袁尚不立长袁谭,袁绍死后,长子袁谭和幼子袁尚不和,导致北方分裂,给了曹操可乘之机,最终灭袁氏,统一了北方。荆州的刘表也同样犯了立幼不立长的政治错误,导致内部分裂,最终也灭亡。孙权在继承人问题上,也犯了同样的错误,导致子嗣争权夺利,派系斗争,本来吴国就派系林立,参与夺权内耗不止,吴国后期人才凋敝,孙权应当承担一定的责任。一个国家的兴衰主要看人才多寡以及是否人尽其才,没了人才国家的衰败灭亡也就不远了。

第二个祸根,吴蜀争夺荆州。荆州战略地位十分重要,魏蜀吴都极力争夺,魏蜀吴赤壁之战后,魏国占据了荆州的北部,刘备占据荆州大部,吴国占据江夏,三家瓜了荆州。刘备依托荆州袭取西川,这样就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实际上是一超两弱,魏国占据了富庶繁华的中原,兵精粮足,反观蜀和吴 ,蜀国偏僻,人口稀少,交通不便。吴国地疏,民风不化,家族林立,统治面临着内部不稳的威胁,吴蜀结盟和平相处才是对抗最大敌人魏国的根本。反观孙权却极力从蜀国夺取荆州,吕蒙虽夺取荆州导致两国互相残杀,吴国损兵折将,蜀国元气大伤,蜀国从此只能偏居一隅,国力见衰,最终灭国,蜀国既灭,吴国也失去了西边的屏障,地理优势也就不存在了,最终灭国。孙权的这个政治决策,不可谓短视,也为吴国灭亡埋下伏根。

所以说,孙权应该为吴国的灭亡承担重要责任。孙权作为一方诸侯长久立于江东并建国,显示了卓越的政治才华和统治本领。江东父老乡亲也享受了一段和平时光,人无完人,孙权还是一位值得学习的。


卧散人


孙权,作为三国时期可以和曹操、刘备齐名的吴国君主,虽比前二位年少,但却是连曹操都赞叹为生子当如孙仲谋的人物。

年轻时的孙权,可以说,比曹、刘都懂得制衡下属,可以说靠着杰出的才能,让吴国走上巅峰。

但是到了晚年,孙权却屡出昏招,吴国的灭亡,晚年的他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感情用事导致儿子失和

孙权宠爱王夫人,为他生下太子孙和和鲁王孙霸二人。

手心手背都是肉,但作为帝王,是万万不可感情用事的,可孙权就这么做了:

他让孙霸享受和太子一样的礼遇,甚至连仪仗和俸禄都和太子孙和一样。

是做到了手心手背都是肉,但却助长了孙霸的野心,直到两人已经水火不容时,孙权又命令二人不得相见,加深了彼此的成见。

废长立幼导致连环人伦惨案

孙权生病,太子孙和去太庙为父亲祈福,顺便去了躺自己的叔父家,这让本来想绊倒太子的孙鲁班看在眼里,于是向孙权告状,说太子可能趁他生病,行不轨之事。

昏聩的孙权竟然信以为真,废了太子,并立下七岁的孙亮为太子。

不久,孙权病重逝世,太子孙亮年幼,被废掉,而后孙休又诛杀孙綝,自立为帝。

孙休30岁也死了,他的儿子孙皓继位,却是个残暴无道,杀人如麻的混蛋角色,最终导致了吴国的灭亡。

对于孙权废长立幼,《三国志》作者陈寿都尖锐的批评道:“遂致覆国,未必不由此也”。

不仅如此,这一些里的宫廷政变,还导致了陆逊等一批忠诚、正直,且能力出众的一干大臣死亡,导致了吴国后期人才凋敝,也是导致吴国最后大厦倾覆的原因之一。

晚年的孙权,一席昏招毁掉了他年轻时的意气风发,可以说,吴国的覆灭,说孙权就是罪魁祸首并不为过。


关注明离子,看更多历史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