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教育怪圈:每一次「減負」,都變成給家長加負!

教育界最轟動的新聞,莫過於教育部發布《關於開展幼兒園“小學化”專項治理工作的通知》(下稱《通知》),重點包括:

針對幼兒園“小學化”:

  • 嚴禁幼兒園提前教授漢語拼音、識字、計算、英語等小學課程內容
  • 嚴禁幼兒園佈置幼兒完成小學內容家庭作業、組織小學內容有關考試測驗
  • 社會培訓機構也不得以學前班、幼小銜接等名義提前教授小學內容
  • 堅持以遊戲為基本活動,嚴禁脫離幼兒生活情景,以課堂集中授課方式為主組織安排一日活動;禁止機械背誦、記憶、抄寫、計算等方式進行知識技能性強化訓練的行為

小學零起點教學:

  • 嚴禁小學起始年級未按國家課標規定實施零起點教學、壓縮課時、超前超標教學;
  • 不能在招生入學中面向幼兒組織小學內容的知識能力測試,或以幼兒參加有關競賽成績及證書作為招生依據


中國教育怪圈:每一次“減負”,都變成給家長加負!


看到這條消息,不知道大家怎麼想的。我的第一反應是:“又來政策了,等我們孩子上學時,不知道又什麼樣了。可怎麼辦啊?”

然後,第二反應是:“老師們真可憐,肯定又要開會了……”


中國教育怪圈:每一次“減負”,都變成給家長加負!


消息發出後,新華網有文章這麼評論:


中國教育怪圈:每一次“減負”,都變成給家長加負!

真是看不下去這種論調。每次一出“減負令”,一些人就會說:“一直在給孩子減輕負擔啊!孩子那麼累還不是你們家長心態不好,自己要搶跑造成的

!”

WTF?真想一巴掌伸出來拍案而起:“家長為什麼有搶跑需求,為什麼焦慮,你難道不知道嗎?!”


中國教育怪圈:每一次“減負”,都變成給家長加負!


說幼兒園的教育以快樂為主,當然沒錯,哪個當爹媽的不希望自己孩子有快樂的童年,誰不想舉雙手雙腳贊同?

那為什麼還有那麼多家長,明知道縮短了孩子的快樂,還要狠下心把孩子往學前班送?

——當然是因為擔心孩子進了小學適應不了啊!

我周圍的幾個好朋友,但凡孩子過了這個夏天要升入小學的,都把孩子送到暑期學前班去了。要知道,哪怕倒退半年,她們對學前班還猶猶豫豫;倒退一年,那態度簡直是堅決抵制。

但眼看著入學時間快到眼前,無一例外都妥協了。為什麼?


中國教育怪圈:每一次“減負”,都變成給家長加負!


沒錯,是可以提前學一些小學的內容;但這些家長把孩子送進學前班、幼小銜接,光是為了搶跑那點兒知識嗎?

如果教育部在網上掛個問卷調查,問家長為什麼送孩子上學前班的,相信會有很大一部分人會說——為了讓孩子適應紀律。

好多孩子一進小學,第一關就過不去——連坐45分鐘不許動!不許下座位、不許喝水、不許吃東西、不許上廁所、不許有小動作、不許走神……這是對待六七歲的孩子嗎?還是管理犯人呢?


中國教育怪圈:每一次“減負”,都變成給家長加負!

2

當然並不是說,為了適應紀律,就應該送孩子去個什麼地方提前接受管教,包括提前學知識,這都是本末倒置的。

問題是,家長除了“本末倒置”沒有任何其它解決辦法,根本是無奈之舉。

幼兒園裡快樂了三年,每天做遊戲,自由自在,當然是好的。可是隻過了兩個月,立馬將孩子扔進一個要學要背,不許說、不許動,指哪打哪的環境,孩子一點兒準備也沒有,能受得了嗎?

難不成就這兩個月,同一個孩子的心理發育程度,就能發生質的飛躍?!

說白了,小學階段的問題不僅僅在知識多少,而是整套教育方法根本就不健康,光盯著幼兒園搞快樂教育,就能有用了?!6歲半前的童年是童年,6歲半以後的童年就不算數了嗎?


中國教育怪圈:每一次“減負”,都變成給家長加負!

這個時候,就有教育磚家跳出來了,說:“所以現在小學也減負啊,低年級早放學,連作業都不許留。”

呵呵噠。

想沒想過,那些“早放學的”、“沒作業的”孩子都哪裡去了?補習班、興趣班、託管班、小飯桌……這是我上學期在重點小學裡做心理老師時,聽孩子們跟我說的幾大放學後聚點。

為什麼呢?恩,還是當家長的心態不好唄——可能好的了嗎?眼看著後面還有中年級、高年級、初中、高中在等著,誰都不瞎。

磚家又說,小升初都搖號了,也沒壓力啊。


中國教育怪圈:每一次“減負”,都變成給家長加負!


對,自從搖號以後,爹媽們就開始夜觀星象、日觀雲海,恨不得弄清楚世間萬物輪迴之恆常定理,想參透福利彩票的運作玄機,只為孩子人生裡也能體驗一把“撞大運”的經歷。

但很快就發現:mmp,還是買學區房或者上私立名校靠譜一些。

於是,原本聊著學習的比拼,繞來繞去幡然醒悟,這其實是一場財力的比拼。

然而,畢竟自己沒能混成馬爸爸,也不像思聰有個有小目標的爸爸。為了孩子的前途,還是悶頭拼命加班賺錢吧。

家長要上班,那提前放學的孩子們都去哪裡了呢?補習班、興趣班、託管班、小飯桌……瞧,還是繞回來了。


中國教育怪圈:每一次“減負”,都變成給家長加負!

3

說這些並不是反“減負”,而是拒絕只做表面功夫,然後把責任都推給家長。彷彿這一切都是父母們自己“作”出來的——要說個別人有點自虐傾向也就罷了,全中國的父母心理都不正常嗎?

其實“減負”這個詞,我們一點兒也不陌生,因為我們這代父母,自己也是“減負”下成長起來的。

“減負”可不是什麼新口號,早在上世紀50年代就有了。自從1955年7月教育部發出新中國第一個“減負令”——《關於減輕中小學生過重負擔的指示》以來,過去60餘年,我國出臺的學生“減負令”多達上百道。

一方面嚷嚷著“減減減”,另一方面教育體系、教學方法根本沒進步,當然學校裡減多少,課下就會加多少。

不允許學校加,不允許老師加,怎麼辦?當然只能在外面的培訓班、補習班加,靠家長來加。

結果就是,所謂的“負擔”一點兒沒減下去,照樣壓在孩子身上,只不過是從校園裡搬到了校園外,責任從老師身上搬到家長身上,從義務教育變成了“需要額外掏錢”。

甚至每次一出“減負令”,許多人就這麼想:


中國教育怪圈:每一次“減負”,都變成給家長加負!


中國教育怪圈:每一次“減負”,都變成給家長加負!


4

“減負”並不是中國特有的產物,在臨近的國家日本也有。

2016年,由著名編劇宮藤官九郎執筆的《寬鬆世代又如何》,曾在日本國內引起現象級討論。


中國教育怪圈:每一次“減負”,都變成給家長加負!



寬鬆世代,是指在1987至2004年間出生,接受自2002年開始推行的“寬鬆教育”的一代日本人。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日本經濟飛速發展,民眾對教育的訴求越來越大,對高強度的學習壓力產生了質疑。

於是自2002年日本開始推行“寬鬆教育”,方法包括:將課本內容減少三成,實行五日製學校周等。總之就是——少學東西、少上學、少考試,讓孩子們玩兒。


中國教育怪圈:每一次“減負”,都變成給家長加負!



孩子們的確玩兒得很充實,但“減負”的實際效果又如何?

首先受到衝擊的就是公立學校。公立都在減負,私立沒有,於是私立高中迅速崛起,學費昂貴但成績頗豐,公立學校失去優勢、沒落。然後就是無論中學還是小學,學生上課外補習的比例節節攀升。

結果就是,“減負”絲毫沒有減弱社會的競爭,中產家庭的教育負擔不光沒降低,反而增加了。而對於家庭經濟條件不好的孩子,等於擴大了不公平。


中國教育怪圈:每一次“減負”,都變成給家長加負!



受影響最大的是在“減負”下成長起來的一代人。我們常說“80後”、“90後”,在中文裡算是中性標籤,而“寬鬆世代”在日本,純粹是負面名詞。

在日本社會各個階層的調查中,“寬鬆世代”被認為是:缺乏常識、缺乏教養、缺乏溝通能力、缺乏忍耐力、缺乏行動力、缺乏抗壓能力、優先考慮自己自私自利、工作中一直被動等待缺乏主動性……


中國教育怪圈:每一次“減負”,都變成給家長加負!



最終結果是,2008年起,日本小學課本增加25%的頁數,被視為轉折性標誌。2016年5月10日,日本政府正式宣佈,日本將實行“去寬鬆教育”,朝著“教育強勁化”的方向發展——這等於默認了“寬鬆世代”是政策下的失敗試驗品。


中國教育怪圈:每一次“減負”,都變成給家長加負!


接受寬鬆教育長大的學生舉牌:“寬鬆世代教育失敗?”

5

日本用了十幾年時間和一代人的教育驗證,只治標不治本的“減負”只是一紙空談。而我們,喊了60餘年的“減負令”仍像徐徐升起的朝陽,正打算熱火朝天。

如果只是簡單粗暴地嚴禁孩子們接觸知識,認為“只要讓孩子玩兒了就是減負”,那最有可能的結果就是——折騰家長玩兒。

玩和學,原本就不是矛盾的。之所以覺得矛盾,是因為學的方法有問題,太過單一刻板,不知道怎麼在玩中學、學中玩。

說到底,我們更該思考的,不是如何單純增加孩子玩樂的時間,而是如何讓孩子既能玩又能學——能在玩耍中學到東西,能在學習中感受到的樂趣,產生自主學習的動力,在未來一生中驅動自己前進,而不是以一張考卷、一次分數,或者一份學歷來評價自我價值。

只有這樣,孩子、家長、老師、學校,才都能從“越減越累”的惡性循環中解放出來。

而且,比起學業上的“負”,我們最怕的,是教育制度會帶給孩子精神上的“負”。

畢竟,那有可能是一個人花一輩子時間都減不掉的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