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壳上市?IPO被否,企业还有哪些出路?

作者莫开伟系知名财经作家|知名财经评论家

数据显示,今年内共有138家企业A股上会,其中74家企业成功过会,IPO通过率约为53.62%。而并购重组市场却是另一番光景,据统计,年内并购重组委共审核了71起重组申请,其中60起获通过,整体过会率约84.51%。在这样的节奏下,部分欲IPO受挫的企业迅速转向并购重组。据统计,今年以来,就有11家IPO失利的企业转向并购重组。其中有4家为今年新冲刺IPO失利的企业,几乎是前脚刚被否,后脚就宣布与上市公司“联姻”。

借壳上市?IPO被否,企业还有哪些出路?

这一状况吸引了投资人士的眼球,大家的担心集中在两点:一是IPO严审之下,是否会像以往一样按下“葫芦浮起瓢”,借壳重组审核尺度因此有所放松,一些不合格企业借机曲线入市,整顿证券市场的美好愿望又将落空;二是证监会今年2月在问题回答中曾明确IPO被否企业3年不得借壳上市的规定是否取消了,不然,在这一规则下,为什么还会有11家IPO被否企业转道重组发行。

借壳上市?IPO被否,企业还有哪些出路?

为释疑解惑,笔者查询了证监会网站相关资料,可以确认:

一是并购重组审核没有放松。截至8月22日,证监会官网构成重大资产重组(也称借壳上市)信息披露一栏无披露资料,而2017年,申报重大资产重组企业6家,2家过会,4家被否,过会率为33.33%;资产并购重组审核71家,过会60家,过会率84.51%,而去年同期审核105家,过会92家,过会率为92.38%。

从数据看,并购重组无论是接受审核的家数还是过会率,2018年都出现了“双降”的现象,过往以来存在的按下“葫芦浮起瓢”的问题没有出现,借壳重组审核尺度不但没有放松,相反还更趋严格。

借壳上市?IPO被否,企业还有哪些出路?

二是IPO被否企业3年不得借壳上市规定并没取消。11家IPO失利企业转向并购重组,但并未提出重大资产重组申请。证监会在今年2月23日关于重大资产重组的问题与解答中明确:对标的资产曾申报IPO被否决的重组项目加强监管:对于重组上市类交易(俗称借壳上市),企业在IPO被否决后至少应运行3年才可筹划重组上市;

借壳上市?IPO被否,企业还有哪些出路?

对于不构成重组上市的其他交易,证监会将加强信息披露监管,重点关注IPO被否的具体原因及整改情况、相关财务数据及经营情况与IPO申报时相比是否发生重大变动及原因等情况。

11家IPO被否企业转道重组发行,或许是为3年后申报做准备,又或许谋求的并非是借壳上市。可以说,无论谋求的是什么,转道并购重组都不容易。

其实,在当下,IPO失利企业转道并购重组绝非上策,尤其是对于一些硬件如持续盈利能力,公司治理结构、合法合规经营,盈利真实性都具备的企业,而仅仅因为申报材料准备不充分,一些细节问题没理顺,员工五金缴纳不到位等问题导致失利转向并购重组更不合算。究其原因,首先是证监会对于IPO失利企业存在的问题会持续关注,在没整改到位前,即使是被并购也通不过,其次还有3年内不得借壳上市的铁规等着,时间上也不合算。

借壳上市?IPO被否,企业还有哪些出路?

笔者以为,对于硬件具备的IPO失利企业,应对的上策是积极按证监会要求整改,6个月之后重新申请IPO。《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管理办法》第三十九条明确规定:股票发行申请未获核准的,自中国证监会作出不予核准决定之日起6个月后,发行人可再次提出股票发行申请。整改时,务必秉承完全客观真实的态度进行信息披露,撕去一切伪装,并重点关注发审会询问问题的整改。这样做,在时间上无疑是最快的,成功过会率也相对较大。

借壳上市?IPO被否,企业还有哪些出路?

应对的中策是谋求在港股上市。2017年,港股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扫清了同股不同权、净利润暂时亏损企业上市障碍,同时在内地监管部门的支持下,推出了H股全流通政策,这对于内地企业有很大的吸引力,而且港独IPO实行的是注册制,在注册制下证券发行审核机构只对注册文件进行形式审查,不进行实质判断,相较于A股的严格”审核,港股上市的程序和工作量要少很多。

从2017年96%的上市通过率,就可以看出注册制的优势所在。但是,要告诫这些欲转道香股上市的企业,IPO申报资料一定要完全客观真实,否则,不仅IPO关口难过,也许还会背负巨额的罚款。

借壳上市?IPO被否,企业还有哪些出路?

下策是转道国内并购重组,在整改到位后,或者是短期内接受被其他上市公司并购的命运,套现退出掌控的企业,或者是三年之后谋求借壳上市。对于一些尚不具备IPO条件的企业,似乎只有重整旗鼓改善经营,谋求以后上市机会的对策了。

原文刊载于IPO日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