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鐵路安全事故爲何高發?

19世紀歐美各國爭相修建鐵路時,大清帝國卻在內部激烈地爭論要不要修鐵路。從1860年代中期直到1880年代末期,用了20多年的時間,朝廷才認識到興修鐵路的必要性。

1889年,慈禧下發懿旨,明確了修建鐵路的戰略目標,並指定由海軍衙門主持相關事宜。

等各條鐵路陸續建成通車,一個現象出現了:鐵路交通事故接二連三發生。這在清末時期的中外報刊中常有報道。

晚清鐵路安全事故為何高發?

順德府火車出軌事故現場之一。

本文所選取的照片,就是英國《泰晤士報》記者莫理循拍攝的京漢鐵路直隸順德府(今邢臺)境內的一次火車出軌事故。他所著的《莫理循眼裡的近代中國:目擊變革》一書中錄有這一事故的幾副照片,但沒有介紹故事發生的具體時間和詳細情況。

莫理循用鏡頭記錄了清末的鐵路事故,難得一見,是珍貴的第一手資料,但很遺憾沒有留下足夠的文字信息。我們參考當時媒體對此類事故的報道,可以對相關細節做深入瞭解。

晚清鐵路安全事故為何高發?

順德府火車出軌事故現場之二。

1904 年 《濟南報》 第22期報道:“本月初一日上午十一點半鐘,慢車由張店來省,在東關七里鋪地方出軌,坐客共傷五人,車頭及客車共毀四輛,火車上執役人等無一傷者。”

1905年《山東官報》第76期報道:“二十六日高密縣姚大令來電:西來火車行至濰境出軌,碰壞煤車三輛、軌道二百餘米,索性人口並無傷損。”

晚清鐵路安全事故為何高發?

順德府火車出軌事故現場之三。

1906年《通問報:耶穌教家庭新聞》 第192期有一篇新聞,標題是:“京漢鐵路汽車又在內鄉出軌”,一個“又”透露出出軌事故發生的頻率很高。報道說:

“京漢鐵路汽車於二月初在河南柳林站出軌,已志前報。乃二月二十二日,汽車由漢赴京,行至內鄉地方,路段忽窒,又致車頭出軌,幸為車長查知,當將車環扭斷,始免肇禍。然貨車已毀三輛,貨物散失。”

1909年 《北京當日畫報》第93期報道:“上月三十日晚七點鐘,膠濟鐵路火車出軌,當時火起,焚斃華人三名,碾斃洋人二名,華人受傷者數名,內有二名受傷甚重,恐有性命之憂。”

晚清鐵路安全事故為何高發?

順德府火車出軌事故現場之四。

1910 年《交通官報》第8期刊發了一篇公文《批汴洛路局稟陳白沙站東鐵橋上火車出軌情形請核奪示遵由》。這篇公文是汴洛鐵路運煤火車發生出軌事故的調查報告,詳細說明了事故的原因:道釘墊板被大量偷竊,造成鐵軌鬆動,而養路小工沒有及時巡查維修,導致火車遇險。

鐵路被雨水沖毀的消息也屢屢見諸報端。1906 年《山東官報》 第82期有一篇名為《鄭州鐵路又壞》的短消息,說鄭州鐵路被大雨沖毀,十六日修好,哪知十七日下了一場雨,鐵路再次被沖毀。

晚清鐵路安全事故為何高發?

順德府火車出軌事故現場之五。

為什麼清末的鐵路安全事故頻發呢?最根本的原因,當然在於鐵路事業剛剛起步,人們對新事物認識不足,管理經驗缺乏,規章制度不完善。

從當時的媒體報道中,我們可以發現兩個具體的原因:一是相關人員缺乏責任心,安全意識淡薄。比如汴洛鐵路運煤車發生的出軌事故,就是因為養路工疏忽大意、沒有認真巡查軌道,相關負責人翫忽職守、有章不遵。

二是鐵路質量不過關,是“豆腐渣工程”。《通問報:耶穌教家庭新聞》 在報道內鄉鐵路出軌時透露:“甚多說者謂,京漢鐵路在河南一帶土工尚堅,而河北則每多減料,故時有失事雲。”

參考資料:吳寶曉《清末華北鐵路與經濟變遷》,芮坤改《論晚清的鐵路建設與資金籌措》,晚晴報紙期刊數據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