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簡單的麻魚糜

海豐人習慣將粥叫做“糜”。其實在古時候粥原本就叫做“糜”的,這也是海豐話當中至今仍然保留的具有幾千年歷史的很多古漢語中的用詞之一,可為漢字中的“活化石”。

現在,很多粥店為了將“粥”的叫法本土化,而用“米”字加了一個“某”字將之硬生生的造成一個“米某”字來代替,這是一種捨近求遠的做法。


不簡單的麻魚糜


對於食物,海豐人懂得如何去烹飪當然更懂得吃法了。這裡別的不說,單單一個簡單的粥,有心之人就能把它變得花樣百出,讓人讚歎。在這些粥品中,“麻魚粥”無疑就是這當中名聲響噹噹又具代表性的一種了。“麻魚”是海豐當地人對海鰻魚的叫法。海鰻魚,又叫海鰻鱺,是鰻科中體型比較大的一個品種,最大可長到幾十斤,是一種經濟價值比較高的海洋魚類。

海鰻可以說全身都是寶,這一點可以說汕尾人是最懂得它的。首先麻魚當中最珍貴的魚鰾在上了碼頭之後就會被取出來處理曬製成魚鰾幹,魚身剩下的部分則被批發到各個市場或海鮮飯店。“麻魚”肉的烹飪方法在海豐最為常見的就是切成1公分×3公分左右的塊狀來蒸,只混合適量的鹽加少許的薑絲,這種做法簡單粗暴又不失其原味;還有一種做法就是和產自本地的鹹菜燜煮,這種介乎湯和菜可以同時滿足兩種需求的方式好像更加為本地人喜歡。

而能夠將海鰻魚完全利用起來的唯有那些專營“麻魚糜”的店家了,肉他們除了會用來熬煮作為招牌的“麻魚糜”之外,還用來烹飪別的菜餚,比如可以用來下酒的“椒鹽麻魚”塊。剩下的便只有魚卵、魚鰭、魚內臟等等了,這些東西店家可不會放棄的,經過他們的手,這些邊角料可以用來做很多菜餚的,比如魚卵可以用來炒麵,魚鰭可以收集起清蒸後便華麗的轉身成了一道高大上的“清蒸麻魚翅”了,連慘不忍睹的魚內臟也可以搖身一變成了很多人每次必點的“麻魚雜燜苦瓜”。

所謂物盡其用,店家深諳此道。


不簡單的麻魚糜


華燈初上,晝伏夜出的海城美食街裡的一些小食夜檔開始了一天的繁忙,位於西華路口的那幾傢俱有激烈競爭關係又彼此相依為命的“麻魚糜”店也開始為了各自的生意各顯神通起來。為了表示自己食材的新鮮,每家店鋪的前面都有一個玻璃櫃,裡面擺滿了已經細分出來的麻魚的各個部分,還有其他的一些新鮮的食材,這是當下較為普遍的一種招徠客人的方法。

雖然,現在的“麻魚糜”店經營的已經不單單隻有單調的“麻魚糜”了,但是,它的地位仍然是無法被替代的。無論是飢腸轆轆的徘徊在深夜裡的人還是久違的歸鄉人,又或者是慕名而來的外地客人,必點的依然是一碗熱氣騰騰、鮮香美味的招牌“麻魚糜”。做為主打的賣品,“麻魚糜”絕對是當中的靈魂。


不簡單的麻魚糜


一碗“麻魚糜”,從開始處理到一碗熱氣騰騰的糜端上來,需要大概十來分鐘時間。這粥表面看來平平無奇,但用口輕輕一吹,你會聞到那濃白如牛奶的粥湯中透出一股魚香夾雜著姜和芹菜的誘人的香氣,這已經足夠刺激到你的味蕾並使你食慾大動了。當你迫不及待的用湯勺舀起掩蓋在湯底的粥時,你會發現,原來這不僅僅是一碗“麻魚糜”這麼簡單,那裡面的食材除了主角“麻魚”之外,還加入了豬瘦肉、豬粉腸、小魚丸、魚餃等。

與原來傳統的做法不同的是,隨著環境的影響,主要是激烈的競爭環境下,為了吸引並留住更多的客人,店家在原來的基礎上不斷的創新,真可謂是絞盡了腦汁。


不簡單的麻魚糜


十二點過後的凌晨,是食店中的營業高峰期。習慣夜生活或工作到很晚的朋友們會到這裡來犒勞自己,這些人當中,有一部分人乾脆就是為了等到這個時候來品嚐一碗“麻魚糜”的,這已經漸漸的變成了他們的生活習慣。到來的客人,或一個人一碗招牌“麻魚糜”,或三五知己,一大盆“麻魚糜”那是必點的,再加上炒一大盤“麻魚春(卵)”面、一份蒸麻魚翅仔、一份燜麻魚雜,這是作為食客用另一種角度對“麻魚”的解讀。

他們一邊吃得暢快淋漓,一邊談著天南地北情感人生,每個人都油光滿臉,盡興盡情,不知不覺的一場宵夜通常就會持續到凌晨兩三點店家打烊。然後,這一天當中的所有不快、疲憊都在這爿小小的食肆中得到釋放。也許,在他們的心目中,這“麻魚糜”已經不僅僅是一碗“麻魚糜”那麼簡單。這種以前或者只是漁民們收穫之後用來充飢又或者是某人無心之作的平民小吃,已經在時間的醞釀中深入人心,逐漸的變成了一代人的記憶或者許多海豐人念念不忘的家鄉美食。

這便是一碗“麻魚糜”具有的獨特魅力。


不簡單的麻魚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