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體雜糅——張海書法欣賞

從2001年到2015年,張海擔任中書協主席長達15年;現為中書協名譽主席。有人說他諸體兼擅,而代表性書體則是隸書。這就是他書寫的隸書《獨坐敬亭山》(李白):“

眾鳥高飛盡,孤雲獨去閑。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

多體雜糅——張海書法欣賞

張海書法作品《獨坐敬亭山》

這幅寫於2007年的作品,他66歲,書藝正值盛年。作品端正嚴整,筆畫靈動,線條剛健;字形結體,中宮緊斂,上下寬展,筆法上或隸、或簡、或楷、或篆、或行;雖像是隸體,但實是多體雜糅;由於隨意書寫,完全沒有隸書原本應當追求的高古境界或者金石氣,反而呈現出當代流行氣息。這確是一種非同尋常、驚世駭俗的隸書新面貌。

作品在章法上排列齊整,並無新奇,遵循的是漢隸碑版的古法:縱向字距疏闊,而橫向字的排列緊密。這是隸書特有的章法,書家採用這種章法即是表明他寫的書體是隸書。

隸書是產生於秦漢時代的古老書體,它是由古文(篆字)轉變為今文的標誌。隸書由篆書簡化而來,它不僅消除了篆書的象形成份,而且,它破篆書圓勢而為方形,變筆畫聯結而為斷絕;變“篆只一筆”(中鋒平移)而為點畫分明,有粗細輕重之變。特別是那蠶頭燕尾、左波右磔、一波三折,更是成為隸書筆畫最典型的審美特徵。

這幅作品卻大大突破了上述隸書的規範,在這裡看不到“蠶頭燕尾”和“一波三折”。“高”“雲”“兩”“亭”等字的橫畫,起筆雖是逆鋒,但是由於長鋒硬毫缺乏表現力,結果變成圓點,細瘦平直的橫畫完全沒有波折。“去”“不”字的橫畫雖然較粗,但仍為平直筆畫。“盡”字最後一橫雖然像一波起伏,但收筆時沒有按鋒寫出一磔,竟然是向下出鋒。作品中也看不到“左波右磔”。它把隸書的“左波右磔”變成了簡單的上窄下寬兩個斜豎。例如:“閑”“有”(作品中寫成異體字)不僅如此,“相看”二字中的“目”也寫得上窄下寬。

多體雜糅——張海書法欣賞

張海對隸書筆畫的這些“創新”或“改造”,構成了其獨特的風格,成為其特有的符號。不僅如此,他還將楷書、行書、篆書、漢簡的筆法引入隸書之中,形成了多體雜糅的新面貌。作品中“眾”“鳥”“高”“盡”“雲”“兩”“只”“有”等字中橫折或橫折鉤的筆法,便是標準的楷書筆法,寫得十分剛猛;而“眾鳥”簡直就是楷書字,“飛”“孤”“獨”“看”“兩”“只”則與行書字無疑。作品中有的字如“雲”“不”二字,還夾雜著篆書圓轉的筆法;“雲”的下端寫成篆的體式,“敬”“亭”的彎鉤採用漢簡的筆法。這些均為張海隸書的風格符號。

多體雜糅——張海書法欣賞

作品中他還用草書絞轉的筆法來寫點甚至豎,如“眾”“鳥”“高”“亭”“山”等字的點,均是先逆鋒向上,再按鋒點出,寫“盡”“看”的短豎也先逆鋒向上後,再絞轉而下。原本很好,可是字字如此,而且都留下一條細小的尾巴,便顯得十分俗氣了。

多體雜糅——張海書法欣賞

在書法史上,確有書家在隸書中引入其它書體的筆法,從而創造出具有鮮明個性的書風。例如,唐代精於楷法的歐陽詢就是以楷入隸,隸書《房彥謙碑》寫得方嚴峭險,骨力挺拔。清代鄧石如更是以篆入隸,他的隸書既有篆書的古拙渾厚,又體現隸書的精緻嚴密。

縱觀這些隸書的創新者之所以成功,就在於他們並沒有捨棄隸書的審美特徵,仍然遵循著隸書本質的規定性。

多體雜糅——張海書法欣賞

歐陽詢隸書《房彥謙碑》

蠶頭燕尾、左波右磔、一波三折,這是隸書特有的形式美,是許多年和許多人在書寫中提煉出來的程式和規律。而“強調形式規律,注重傳統的慣例和模本,追求程式化、類型化,著意形式結構的井然有序和反覆鞏固”(李澤厚) ,這正是華夏的美學傳統

所以,就是《石門頌》這樣粗糙的摩崖石刻,儘管筆法簡單,但它仍然表達出隸書的審美特徵。遺憾的是,張海的隸書卻捨棄了它,變得有些不倫不類。

多體雜糅——張海書法欣賞

東漢隸書《石門頌》

張海的隸書雖然風格獨特,但是,有藝術風格只能說明他已經成為一個藝術家,而要成為大家則又另當別論。


——選自書法家王世國先生【書法品鑑】專欄文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