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說:父母在,不遠遊

❤️

古有言:父母在,不遠遊。

作為一個遠遊子女,從一開始就對父母有所愧疚。

我想“富養”爸媽,想讓他們健康快樂。想通過自己一系列的努力,彌補我不常伴其左右的遺憾。

然而時代發展再迅速,距離終究是距離。

我時常會擔心他們,諸如老家有雨,父母出門是否記得帶了雨傘;諸如,父母漸漸年紀大了,總免不了頭疼腦熱,他們是否不願意買藥還在“耐”過去呢?我真的很擔心,這份擔心讓我無法心安。

早些年,我就給父母買了各類保險,諸如重大疾病險等。

我深知很多人一輩子的積蓄都花在臨終前治病的那3年。尤其父母那輩人,年輕時候節儉慣了,那時物資也短缺。辛苦了一輩子,父母不捨得吃穿用度,辛苦才省下來養老錢。

這養老錢是父母好好享受生活用的,作為兒女,我們有責任承擔一旦日後父母身體健康方面需要用到的錢。

但這筆錢對於負擔沉重的我們而言,並非是件易事。

因此遇見孫明展老師,我是幸運的。

❤️

孫明展老師經常分享自己的慘痛教訓,也是希望大家能夠不要走彎路。

重大疾病,這個險種非常重要,越早買越便宜。

孫明展曾說過自己在年輕時沒怎麼重視這方面,現在一把年紀想加大投保額,但是卻錯失最好時機。一來年紀大投保費用巨高,二來自己健康上又有些小毛病,這些足以讓保險公司把他拒之門外。

他還買了很多分紅險。但是現在看回來,絕對是本末倒置,保險本質是保障而不是投資。隨便閉著眼睛投資,都比那些分紅險收益要高。問題是,沒有後悔藥可以吃了。即使知道是坑,也只能硬著頭皮走下去了。

今天,他為大家推薦這位專家的一篇文章,希望這些家庭保障規劃理念能對有意向購買保險或已經購買保險的你有所幫助。

保障意識近十年來逐漸普及,可惜國內眾多保險產品遍佈大坑,除非你不買,否則大多都掉坑,加上現在還有新媒體推波助瀾,這“坑”跳得更歡了。

如果說“富豪死於信託,中產死於銀行理財,屌絲死於P2P”,作為精算師的孫明展要再加上一句:“全民死於保險理財”。

到底是坑太大容易掉?還是人太傻往裡跳?

今天孫明展老師姑且先講幾個掉坑的故事,朋友們自己來思考判斷。

1

第一個掉坑的故事,發生在我的諸多粉絲朋友身上。

前幾天,後臺還有一個粉絲問我:

“孫老師,我前幾年買了一款保險產品,一年交幾萬元保費,交款三年後,每三年就可以返還一筆錢,退休以後每年還可以拿到一筆錢。另外還有分紅,分紅最高檔最終能拿回的保證保障,可以達到已交保費的五倍。您覺得這是好的保險產品嗎?”

從我幾年前開公號開始,這樣的疑問每隔幾天就會在後臺出現一次,版本大同小異,比如到養老時返還,到孩子上學時每年返還,到孩子成人創業時返還等等……關鍵詞都離不開“保本”“返還”

這樣的產品看起來很美,其實卻是典型的保險頭號深坑——

高保費、無保障、低收益、保本保息的分紅險。

此類分紅險乃2008年股災的產物。

前一年乃股市最瘋狂的2007年,保險公司兜售了大量的投資連結保險(投連險)。2008年A股從6124點狂跌到1600點,這些投連險也讓投保人虧得一塌糊塗,群眾對保險公司的信心也消失殆盡。

為了追求業績,保險公司設計並推出此類分紅險,美其名曰“迎合市場”,果然擊中客戶軟肋。

細究此類分紅險的幾個特點,就知道為何前面有“高保費、無保障、低收益”這樣一長串形容詞:

第一,對於中產家庭來說,一年保費幾萬元絕對不菲,佔用大量財務資源,此乃保費之高;保險期橫跨幾十年,如果中途想提前拿回錢,還要損失大量本金!

第二, 保費等於保額,此乃完全無保障;因為保費高昂,投保人以為自己花了很多錢,已經有了充足保障,殊不知完全相反!

第三,所謂保單收益(包含分紅和固定返還金),實際在財務現金流分析工具裡精算下來,真正的回報比一年定期還低,此乃低收益。

別驚訝,當年我作為精算師為就職公司設計產品時,參照的就是當時的一年定期利率。

保險公司收了大筆保費後,用各種投資手段獲取鉅額收益(比如舉牌萬科),但這跟投保人半毛錢關係沒有。

還有人篤信香港市場的同類分紅險,收益水平比大陸高,以為去香港買同類分紅險就可以避免上述問題。

這是個錯覺。

香港的同類產品,只是由於金融管制比大陸寬鬆,收益比國內此類產品高,但依然走不出“高保費,無保障”的怪圈,對於中產家庭來說仍舊然並卵。

以上一句話概括,此類分紅險佔用大量財務資源、絲毫沒有保障,還讓家庭形成誤區,以為自己買了許多保險,保障充足。

分紅險恰恰風靡市場多年,真乃害人不淺第一大坑。

這個坑有多大?有人估計是萬億規模。

2

第二個掉坑的故事發生在我媽身上(沒錯,我再次“家醜外揚”了)。

幾年前,我偶然發現,我媽揹著我在銀行買了一份“保本保息的理財產品”。

拿回來一看,居然是一份躉繳的萬能險保單。

我頓時哭笑不得,防不勝防啊!連有一定學歷的中產階級都掉坑,何況老人呢?

“萬能險”的名字實在誘人,沾了翻譯的光,英文原文是Universal Life Insurance,universal恰好有“萬能”的意思。

它可以隨時提取賬戶,不用像分紅險一樣遭受本金損失。如果買的是期繳萬能險,可以買到較高的保障額度,較為靈活。

但銀行大量銷售的都是躉繳萬能險,那就“萬萬不能”了!

躉繳的萬能險是前述“大坑”分紅險的升級版本,把不透明的保險公司的分紅,變成透明的公佈利率,讓你看得清清楚楚。

但如果把每個月萬能險公佈的利率全部拉平,你會發現跟同期的貨幣基金收益幾乎如出一轍。(貨幣基金是什麼收益水平,大家看看各種“寶寶”就知道了)

當年我在就職公司設計萬能險時,找的投資渠道就是給某外資銀行做同業存款,即把收到的萬能險保費存入銀行,簽訂銀行同業存款利息水平協議,獲利後在扣除保險公司利潤、賬戶管理費後,再把剩餘收益返還給客戶。

所以,躉繳萬能險除了流動性強,還真是“換湯不換藥”的坑之所在。

已經掉入上述二坑的朋友們,該拿保單怎麼辦?理性冷靜地做出思考和選擇吧。

3

熬過前兩年保險公司就必須賠錢?小心連保費都坑進去!

保險代理人指導:“健康告知必須都填否,只要熬過兩年,保險公司就必須賠錢。如果他問到的你填了有,保險公司就不會賠你了,你寫否沒關係,到時候真出了事,你找我,放心吧。”

實際上真是這樣嗎?當然不是!

當你熬過兩年後,真出事了需要找保險公司理賠,保險公司完全可以以“客戶沒有如實告知身體情況”的理由,拒絕賠付,甚至拒絕償還已交保費。

這時候,你想把矛頭指向代理人,有證據嗎?代理人辭職不幹了,上哪找去?相反,保險公司要舉證你卻易如反掌,查你的社保記錄和醫療記錄,甚至走訪你的公司單位、親朋戚友,最後在法庭上提供證據,投保人妥妥的輸。

所以,在投保時,作為投保人我們必須做到如實告知的義務。

保險公司有問到的,需如實告知自己的身體狀態,跟保險公司明明白白簽訂的合同,這樣只要理賠符合保險責任條款,保險公司就沒有拒賠的理由。

4

以上是老坑,再說說互聯網時代的“新坑”。

近年來互聯網發達,社交關係和同情心在網上也更容易被頻繁利用。不知何時起,朋友圈開始互助與眾籌信息滿天飛。

有名的網絡保險互助平臺如“ 水滴互助、抗癌公社、e互助、人人互助”等等。不少粉絲看到這類平臺後問我:

孫老師,我瞭解到網上某個互助平臺,最低只要交1元,萬一得了重疾就可以得到最高10萬元封頂的保障。這可不可以參與?

這種互助形式,還真不是新鮮事。

早在公元前2000年,古埃及石匠中就有一種互助基金組織,向每一成員收取會費以支付個別成員死亡後的喪葬費,這被業內看做是保險的古老雛形。

雖然互助會組織籌集了資金,但並沒有合適的監管,科學的風控,沒有精算師也沒有核保員。成員每人交點錢,萬一誰家出事了,互助組織就按照當初商定的金額進行一部分的賠款。

隨著互助的發展,人越來越“聰明”,越是身體不健康的人越會參與這樣的互助,出險概率越高,拿到錢的可能性越大。

於是,參與互助的出發點不是出於對保險的需求,變成了對錢財的貪心,嚴重違背了保險本質。

最終,互助組織要維持下去,會遭遇巨大挑戰。

互聯網+互助組織,將會如何發展,如何解決上面的問題,我真的想不明白。

如果要參加互助組織,最好抱著一種平和的助人心態。如果能得到幫助固然是意外驚喜,沒有得到幫助就當捐獻愛心。

如果你要解決家庭保障的缺口,千萬不要依賴“互助”形式,一旦耽誤大事將追悔莫及。

再說眾籌,一般是在當事人罹患重病後,家人通過某些官方眾籌平臺向大眾求助善款的一種方式。

朋友圈裡常見的“我的同事生病了,大家救救他吧!”、“孩子遭遇癌症,幫幫我們!”之類的眾籌信息,轉發人往往號稱與求助人有一定利益相關,為信息的真實性背書。

为什么说:父母在,不远游

這種慈善方式無可厚非,但信息真實性一旦經過社交工具擴散,很難核實,真正需要幫助的人,也無法預估籌款是否能圓滿解決問題。

我們不妨把問題想深一層:

與其出事後手忙腳亂,為何不一開始就購置好充足的疾病保障,非要等到出了事,才想起臨時求助呢?

每個人都肩負責任,既然患病是生命中無法預料、無法避免的事情,責任就對應著一份保障,人一旦出險就會影響家庭財務,這才是需要保障的根本原因。

等到在朋友圈看到救助眾籌,才想起自己需要家庭保障時,往往就晚了。

5

大坑年年有,每年都很多。客觀上,我們不能奢望它們自動消失。

但好歹我們也是受過教育,積極生活,每天學習以求不被時代淘汰的人,為何還老掉坑裡?

本質上是思維出現了誤區和盲點。如果不改善和修正,只會反覆掉坑。

我總結了幾個最容易導致中產階級掉坑的心態,分享給大家:

第一 | 本末倒置

本末倒置,是掉坑第一核心原因。

最常見的兩種情況,一個是顛倒了保障的目的。比如一提到買保險就先想保本、返還、收益,最後才考慮是否真的有保障作用。

另一個是顛倒了保障對象的重要性和順序。比如許多家庭想到買保險,首先是要保孩子,反而忽略了家庭支柱。

擺脫本末倒置的心態,要從整個家庭的保障需求考慮(如家庭支柱收入、全家的健康醫療開支等需求),更要防止因父愛母愛嚴重氾濫,忽略了家庭支柱才是家庭財務的基石,孩子並非是家庭財務來源。

一旦家庭支柱的收入中斷卻又無保障,那才是滅頂之災!

第二 | 不想看病急著開藥

談起保障,大多人第一個問題就是“哪個公司的產品好?”

所有的關注點全在產品上,根本不從家庭需要何種保障,需要多少保障出發考慮問題。一說到要從家庭財務診斷做起,就退避三舍。

這與生了病去看醫生,不聽醫生診斷直接催促開藥,有什麼區別呢?

醫生不用診斷,就直接開藥,什麼樣的醫生能給你開出一副包治百病的藥?

只關注藥品廣告,不管病因,你不掉坑誰掉坑呢。

第三 | 總想一張保單搞定所有問題

當家裡許多財務上的需求聚集在一起時,許多人往往就被攪糊塗了。

最典型的情況,莫過於當家庭支柱的保障、孩子的教育金、夫妻的養老金、老人的醫療金等需求都存在的情況。

許多人分不清緊急順序,被五花八門的產品功能迷惑,乾脆期望用一份保險搞定所有問題,進而掉坑。

事實上與保障相比,其它目標雖也重要,但都是延時需求,只有保障需求最為緊迫。

切記——家庭坍塌是瞬間的,而其它目標的達成是漫長的過程。

最後

如果你能耐心看到這裡,恭喜你已經成功邁出了構建家庭保障的第一步:繞坑

下一步,就是要開始思考如何構建家庭保障,計算家庭保障所需,此文就不詳細說明了,絕對乾貨,絕對實用(笑)。

作為一個精算師,不僅和昔日的行業“唱反調”、還“自曝家醜”。如此辛苦碼字,反覆呼籲,只為無人掉坑。

为什么说:父母在,不远游

關於作者: 孫明展,中山大學統計系碩士畢業,國際金融理財師,候選北美精算師,中山大學金融系、統計系專業碩士導師,創必承創始人。更多關於兒童保險、兒童財商、家庭保障、家庭財務規劃的實用知識,請關注微信公號“孫明展”

粉絲福利

只要在公號“孫明展”上報暗號:

我嵐+你的手機號碼

即可免費獲得孫明展老師及其團隊贈送的:

價值800元的量身定製的家庭保障規劃一份。

定製化規劃服務包括:

· 家庭成員保障責任綜合評估;

· 現有保險產品的性價比分析比較;

· 基於家庭狀況和需求的綜合保障規劃構建。

長按二維碼直接關注

孫明展(zhenlicaiAPP)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