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貧困生「隱形資助」的背後是尊重

中國人民大學今年為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新推出“一折機票”、網絡提前註冊等服務,在綠色通道方面,則更強調“隱形資助”“暖心資助”“發展資助”等理念,突出了資助的溫度,讓學生更有獲得感。人大以隱形資助的方式幫助貧困生,注重對貧困生的人文關懷,是一種值得讚賞的工作方式,也可謂為貧困生上了一堂出色的“入學第一課”。

早些年,一些高校在開展貧困生助學金髮放工作前,讓貧困學生上臺演講“比慘”,以此種方式甄別貧困生,這引起了貧困生的反感和輿論的批評。此外,一些學校資助貧困新生生活用品時,都是統一發放棉被床單等,這種統一的款式也成了一種“貧困生”標籤,不利於保護學生隱私。

鑑於此,教育部門近年來專門發文要求,加強和規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認定工作,體現人文關懷,讓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得到有尊嚴的資助。

人文關懷,是文明社會的應有之義,也是現代高校應有的教育理念。它的本質,就是尊重人、關心人、發展人、完善人。其中,首要的尊重,就是要重視人的尊嚴和權利,以及尊重人的能力差異和個性要求。貧困生資助,就是一項非常能體現人文關懷且需要體現人文關懷的工作。因為資助的對象,大多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本人對此可能更加敏感乃至自卑,他們有較強烈的保護自己隱私的要求,此時,學校如何既能實現公平公正、精準資助,又不傷及貧困生自尊,體現學校對學生隱私的保護善意,對學校的學生工作水平提出了挑戰。

值得欣慰的是,隨著社會對貧困生資助問題的認識越來越深入,越來越多高校在嘗試改進貧困生資助工作方式方法,更加註重尊重資助對象,保護其隱私,比如利用大數據和校園智慧系統對貧困生進行甄別,保護受資助學生的個人信息不受洩露,再將助學金“悄悄打卡”的方式對貧困生進行資助。這些人性化的處理方式,受到了學生們的歡迎。

高校對貧困新生的人性化資助方式,既體現了高校的人文關懷理念,也體現了學校教育管理工作以學生為中心的價值取向。這種行為本身,不但意味著學校出色完成了對新生的資助工作,也意味著高校給學生們上了一堂關於人文關懷和人格尊嚴的生動課程,這堂“開學第一課”,必將對學生們的成長和發展具有深遠的積極意義。(柯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