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腾讯的业务从高利润转向低利润了吗?

写这篇主要想简单讲下我对两个问题的看法,一个是关于所谓腾讯的业务从游戏这种高利润转向低利润业务导致估值降低的问题。第二个问题是网上腾讯的对外投资的一些非议。这个世界上所有的生意模式按照客户来划分有两种,一种是服务有钱的头部客户的,

另一种是服务广大穷人的。服务头部用户的,典型的如奢侈品,服装香水等消费类奢侈品本身不是一个好的生意模式,但是如果带有工业性质,可以低成本大规模复制成标准化产品。比如茅台和苹果,甚至能够垄断头部用户。那就成了一门奇好的生意。利润奇厚,心智优势大,用户对价格不敏感可以不停提价。而做广大普通人和穷人生意的,消费品则不带逼格,比如小米这种性价比之王,两种可乐,榨菜。和互联网相关更多的则是平台型产品。这一类的生意主要靠销量,靠销量的量变引起利润的质变,尤其是互联网平台,比如说阿里巴巴和亚马逊。但是这一类互联网公司有个最大的特点,因为有着数亿惊人庞大的用户规模,现金流能够支撑长期亏损,而一旦达到盈亏平衡点,利润的增长往往不是线性增加的,在盈利开始的一段时间里,利润有可能是数倍增长的,因为这一段时间内利润来源的三个方面都同时出现了急剧扩张,

第一个是用户数,

第二个是每个用户ARPU值,

第三个是基于庞大用户数出现的增值服务(比如说亚马逊的云,或者阿里巴巴的余额宝)。

这三者同时的急剧扩大,越过盈亏线后带来的是利润的倍增,甚至十倍这样的指数级增长。我们回头来看腾讯,之前的变现模式主要是游戏,是高利润率的。但是实际上,这个做的是其实是头部用户的生意。因为在所有使用腾讯产品的用户里,喜爱玩游戏的比例其实并不算高,只不过由于微信和QQ的用户基数大,所以显得绝对人数很多。这一小部分用户其实都是属于对金钱不太敏感的人群,无论是没有经济压力的年轻人还是热爱在游戏中一掷千金的重度用户,但凡有闲情逸致玩游戏还乐意花钱的,某种程度上都可以算是在消费奢侈品。现在微信通过小程序进入了电商这个行业,小程序电商的变现,对腾讯来说很差,只能通过微信支付和云服务来获得一点微薄的利润,表面上看是从高利润的游戏进入了低利润领域,但实际上是生意模式变了,进入了规模最庞大的普通用户的领域。以前这部分用户是不在腾讯系产品上消费的,

比如我,从小到大没有买过qq黄钻蓝钻,也从来未在腾讯的游戏上充过任何一分钱,多年来我除了看腾讯的广告,为它贡献注意力,真的没有为腾讯直接花过一分钱,我这样的用户其实是绝大多数。

但是现在,我会用微信小程序电商购买东西。所以从微信小程序开始,腾讯除了能够利用游戏服务对金钱不敏感的头部用户,用这部分的付费用户贡献的利润来为庞大的免费用户服务,

而且,数量庞大的免费用户,通过在微信上购买商品和服务,现在和将来也开始为腾讯贡献利润了。这对腾讯来说是有划时代意义的。只不过在财务报表上,这种巨大的变化,短期内反应不出来,因为利润太薄了,甚至每个季度增长超过100%的腾讯云因为巨大的投入还在亏损之中。支付也只能从提现、卖第三方基金保险收取手续费等等,

这些非常曲折的方法变现,利润比刀片还薄。所以短期内从财务报表上根本看不出明显的变化,但是不要忘了我上面分析过的,这种平台性的互联网服务模式,一旦出现用户规模急剧扩大,每个ARPU值也同时在提升,加之10亿微信用户中间“涌现”出现新的增值服务模式,一旦跨过盈亏平衡点,利润会出现惊人的暴增。这个变化出现在什么时候?我认为2到3年之内就会出现。至于微信的小程序电商为什么一定会成功,因为流量成本最低,用户规模最大,底层商业环境最齐全(社交支付和云,百度确认支付,阿里缺了社交,这两家的小程序战略前景要差一些,头条就更差了,既缺了云又缺了支付)。

在互联网电商上,得卖家者得天下,只要能让卖家赚到更多的钱,就一定能战胜流量成本更高的,卖家对小程序电商的蜂拥而至,风险投资在小程序电商上重金砸钱,都说明了这个问题,未来在微信小程序电商上,可能会涌现出一批独角兽。具体的分析,接下来说一下腾讯的投资,现在网上对它的投资项目有很大的非议。但我认为,在过去的腾讯投资案例中,基本上挑不出什么毛病,从财务的角度看全是成功的。无论是买下英雄联盟的开发商,还是堡垒之夜的开发商,都是点石成金的投资,在全球范围内的游戏投资上,腾讯团队的眼光之毒辣无人能比。另外一些比如说对snap的投资,或者对特斯拉的投资,也都很容易理解。比如如果snap真的有可能成为facebook的威胁,那么腾讯就可以借他的渠道把自己的游戏卖进美国。特斯拉也一样,特斯拉一旦成为苹果式的大获成功,那么腾讯在车联网系统上也将占得先机。所以这些少数股权其实无所谓,就是花点小钱买个念想,打水漂也不是不可以。看看门上有一条缝,不管三七二十一,先伸一只脚进去。具体到国内的投资上,不管是对永辉超市还是沃尔玛,有人总觉得比不上阿里对大润发和三江超市的改造。我觉得腾讯这种投资模式其实是比阿里更强的,用股权关系编织的一条纽带,既可以排他性合作,

又能够让原来的老板有企业家的主观能动性。阿里投资那种整体吞下去的吃法,那其实是形势所迫,他不吞下来,别人没有兴趣和他做协同啊。在to B的赛道上,同样遵守得屌丝者得天下的规律,谁能够抓住数量庞大的中小企业卖家的心,谁就能赢得未来。比如说IBM公司服务于全球500强的大多数巨型企业,但是到了互联网时代,他就会被那些服务于小型企业的云服务商击败,autodesk,salesforce等等(举的这个例子可能不是很合适),

蚂蚁多了咬死象,这是一个比较明显的规律。而在新零售这个舞台上,阿里现在看似跑在前面,但由于它的吞噬性太强,远不如腾讯的仅仅提供工具和无穷无尽的用户流量更加得人心。因此未来谁跑得更远,我依然认为是腾讯,吞噬总是有天花板的,吞到一定程度继续吞噬,无法消化胃会炸的,而提供工具的盟友则像滚雪球会越滚越大。所以我觉得腾讯的对外投资,从财务和业务协同上来说,都没有什么问题。唯一有问题的可能就是如果管理层过于迷恋通过投资获取利益,从而丧失了内部对技术变革的敏感性,以及精力过多花在投资上,丧失了打硬仗的勇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