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秀教師都是熟練應用眼神的藝術家

眼神不僅可以傳遞信息,增強語言表達的魅力,而且可以表達喜怒哀樂等情感,表示讚許、反對、勸勉、制止、命令等意向。為了達到教育教學的目的,教師在課堂上,在與學生的交往中,其眼神的靈活變化具有重要意義,巧妙地運用好眼神,在教育教學中會收到“此時無聲勝有聲”的效果。

優秀教師都是熟練應用眼神的藝術家

優秀教師都是熟練應用眼神的藝術家

優秀教師都是熟練應用眼神的藝術家

一、注視的運用

注視是注意地看,較長時間的注視便成為凝視。對教師而言,注視是眼神運用中最有實效、最富有內涵的一種方法。恰當的注視,可以構建和諧的師生交談氛圍,進而對學生進行仔細的心理調查。尤其是在課堂上,教師的注視不僅可以得到教學的信息反饋,也能夠制止部分或個別學生的走神和騷動,提醒學生注意聽講,同時還可以啟發、鼓勵學生大膽發言,打破課堂提問的冷場現象。因此,在進行因材施教、個別教學時,要特別注意運用好這種眼神。研究表明,教師注視的運用與教師行為的效果關係十分密切。

第一,注視的時間對課堂管理和課堂教學是十分重要的。每當教師注視學生的次數減少時,學生注意力分散的情況就加重。相反,教師多看學生,學生學到的東西也較多。指導教師們說,和自己對視較多的學生,他們的考試成績也好些。

第二,教師能否合理把握注視的部位會直接影響到教育的效果。一般地說,教師在校園內及其他公共場所與學生交往時,宜用社交注視,即將視線落在學生兩眼到嘴之間的小倒三角區。這種社交注視的運用,會使學生感到教師的和藹親切,學生在師長面前能暢所欲言。這樣,教師便可不失時機地與學生進行溝通,施加勸勉、誘導,進而達到教育的目的。教師的親密注視區域在學生的雙眼和胸部之間的大倒三角區,一般運用於小學生。採用這種注視行為,會形成親密的師生關係。學生在這種目光注視下,可無拘無束地與教師交談。這樣更有利於教師開展教育工作。然而,對於中學生,尤其是與學生個別談話時,最好選用公務注視,即教師應將視線落在學生兩眼及前額之間的小正三角區。特別是當學生違反了學校班級紀律,教師對其做思想工作時,運用這種目光注視,不僅教師能夠把握談話的主動權,而且學生也不會感到侷促不安。另外,教師與學生交談時,教師可揚眉微笑,用輕輕的一瞥表示興趣。

第三,從注視的方式上看,教師與學生交談時,不可漫不經心地眯著眼,因為這樣會使學生覺得教師高高在上,這便失去了交談的平等氛圍。在這種情況下,學生的自尊心受到傷害,甚至會產生對教師的反感。另外,教師還要注意駕馭不同的視角與視線,因為每一種視角、視線都有特定的含義。從視角方面看,正視,表示謹慎與莊重;斜視,表示冷淡或輕蔑;仰視,表示傲慢或景仰、思索;俯視,表示關切或羞怯、憂傷等。從視線方面講,視線的長短、軟硬不同,表情達意的效果也不一樣。如,長而硬的視線是直視,表示關注或敵意;長而軟的視線是虛視,表示詢問或期待;短而硬的視線是盯視,表示專注、執著或仇恨;短而軟的視線是探視,表示慈愛或關心等等。在教育教學中,教師的眼神運用即要豐富,又要運用得恰到好處。關鍵是與表達保持一致,使學生從你豐富明快的眼神中,領悟到你所表達的起伏變化的語情語感,真正使眼神成為一條重要的信息傳輸渠道,以收到良好的教育教學效果。

二、環視的運用

環視是針對全班學生運用的一種眼神。上課鈴響後,教師面對整個教室,環視全體學生,有組織教學的作用。在授課過程中,教師不時地環視整個課堂,既是維持課堂秩序、督促學生主動學習的一種有效手段,也是尊重學生的一種表示。教師的環視,可使全體學生都感到你在對他講課,調動他們的參與感;個別不認真聽講的學生,通過環視也可以提醒他的注意,督促他認真聽講和學習。

教師的環視還經常用於提問之後。當教師提出問題後,如果一時沒有學生回答,這時運用環視可以鼓勵每一位同學開動腦筋、深入思考問題的正確答案。有的教師沒有意識到這一點,提出問題後只把目光盯住幾個尖子生,無形中冷落了其他學生,影響了他們的思考、學習的積極性;同時,也助長了這些學生的僥倖心理,以為老師反正不會提問他,從而懶於思考。顯然這與現代教育面向全體、大面積提高教育質量的要求是背道而馳的。

教師運用環視要注意遵循一定的線路,不能雜亂無章,也不能過於頻繁。否則,眼珠不停地嘀溜亂轉,會使學生感覺老師的講課內容不真實,或者以為老師上課不莊重、不誠實、不投入。另外,教師的環視雖不一定要看清楚每一位同學,但要照顧到教室的各個方位,並且要合理把握環視的速度。講課前的環視不可過慢,否則會耽誤太長時間;講課過程中的環視可適當放慢,也可依據需要讓目光在個別學生身上作短暫停留,但時間不宜長。

三、巡視的運用

巡視是指對部分學生的注視。教師一般把教室分為前後左右四個區,輪流注視。從速度上講,巡視稍慢於環視,且巡視的頻率也稍小於環視。但是,巡視的直接目的是為了消除“教學死角”,其作用不可等閒視之。

現實教學中,有的教師習慣於注視某一個地方的學生,甚至只看那些成績好的學生,出現了一部分學生不能引起老師注意的現象。這就是所謂的“教學死角”。目前我國的教室一般採用方形座次排列,因此教學死角往往是教室內的四個角區,尤其是倒數一、二排的學生。課堂上一旦造成教學死角,則會壓抑這部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由於長期得不到教師目光注視,這些學生很容易形成思維惰性,有的甚至與教師在情感上產生隔閡。

避免上述現象出現的最好方法是加強目光巡視,教師要善於用親切和藹的目光主動地捕捉學生的視線,有計劃地不漏過每一個學生。這樣做,在心理學上有三方面的意義:第一,用目光巡視,可以使學生感到教師意識到自己的存在,進而得到鼓勵和信任,並且滿足了學生自尊的需要;第二,用目光巡視,可以及時發現那些上課不積極主動發言的學生的動態,注意讓他們參與教學活動;第三,用目光巡視,會縮短師生間的心理距離,學生也似乎感覺到老師對自己的接近、肯定,從而上課時更加集中注意,並與教師密切合作。

四、課堂目光的分配與交流

課堂上,教師的目光無論是運用哪種注視方法,都必須遵循兩個一般性原則:一是目光分配要合理,一是要與學生的目光進行有目的的交流。

1. 合理分配目光

人的目光分配在一定程度上會受到自身生理機能的制約,教師也不例外。美國昂塔里歐學院的教育學博士約翰·克勒曾做過這方面的研究。他觀察了19位教師在課堂上一刻鐘時間內凝視時間超過30秒的注目方向,結果發現:教師平均用44%的時間直視前方,39%的時間與他右邊的學生交換目光,而“光顧”左邊學生的時間只有19%。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可能是由於大腦機能具有不對稱性。絕大多數人形成左腦優勢,而一般說來,教師上課時主要是進行邏輯思維,即主要用左腦。我們知道,左腦趨於支配人體右側活動。這樣,教師“光顧”右邊學生的時間多於左邊學生的時間也就不足為奇了。

但是,這種現象不是不能改變的。關鍵是教師瞭解這一現象後要有一種意識,自覺地將目光加以合理分配,有意地使視線移動,儘量照顧到全班同學,把目光送到每一個學生身上,不要有“被遺忘的角落”,更不可把視線集中在一個點上。要讓學生都感到教師在關注著自己,期待著自己,從教師的眼神裡感到對自己的真摯和熱情,從而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加深師生之間的感情。

許多新教師上課目光不能合理分配,甚至不敢用目光接觸學生,這樣不可能組織好課堂教學。解決的辦法,一是事先認真備好課,做到胸有成竹。二是提前走進教室,讓心先緊張地跳起來,並且在講臺上做些相關的準備,用自己的眼睛熟悉一下這陌生的環境,看看自己的合作者,跟他們多點目光接觸。或者乾脆走到學生中間,與他們相視而談。這樣一來,等到上課時心情已趨於平靜。三是控制好開口講話的時間、速度,不要過早過快,在外部表現不明顯的前提下做點深呼吸。四是注意目光的投放點:既不能看著門口窗外,也不可盯著屋頂牆壁,最好的辦法是把目光投放到倒數一、二排的位置。心理學研究表明,陌生人的目光是不能持續對視的,如果眼睛看著前幾排的學生,必然會因強烈的目光對視而使人怦然心跳。

2. 加強目光交流

這裡的目光交流實質上是一種師生間眼神的“對話”。教師應該使自己的眉目語成為課堂氛圍的“控制中樞”,在授課的過程中使自己的目光與學生的目光始終保持“對流”,並且隨著時間的延續,不斷有規律地移動自己的目光,同課堂上每一個學生的目光進行“交談”。這樣,既可以把握信息反饋,及時地調整講授的內容、方法和速度,又可以隨時以眉目語對學生施加影響:或讚許、或批評、或制止、或激勵……以期在這種“對話”中實現教與學的同步進行,完成課堂教學的任務。

首先,可以通過目光交流來控制學生分心。由於中小學生(尤其是小學生)的自控能力較差,課堂上常出現諸如嬉戲打鬧、做小動作、偷看課外讀物等違反課堂紀律的行為。許多教師遇到這種情況時,往往採用點名批評的方法來控制學生分心。但這種方法的結果往往是得不償失。因為語言批評即使喚回了個別學生的注意,但教師的行為使大多數學生把注意都轉移到受批評者身上,客觀上反而分散了更多學生的注意。同時,這種方法既影響了教學進度,又傷害了學生的自尊心,是萬萬不可取的。

面對學生的違紀行為,要及時再集中這些學生的注意力,較好的方法是運用無聲的目光交流。當個別學生分心時,教師可暫時停止講課,用目光給予暗示。根據注意的規律:刺激物的作用突然停止,容易引起人們的注意。對於不太專心的學生來說,儘管沒有注意教師究竟講了些什麼,但教師講課的聲音是感受到了的。當這種一直持續著的聲音突然消失時,他們會不由自主地抬頭觀望何故,而老師也正用嚴肅的目光注視著他,四目相對時,雖彼此不言,但卻心領神會。這是一種無聲的“對話”,可謂“此時無聲勝有聲”。而其他同學卻不一定知道老師的意圖和具體指向。這樣,既保護了違紀者的自尊心,也不致於使其餘大多數學生的注意力受到影響。

第二,課堂上要針對不同情形採用不同的目光交流。對被叫起來回答問題的學生,教師切忌用懷疑的審問的目光,而應報以信任的目光和親切的微笑。這樣,可在相當程度上減輕學生的緊張感,使其充滿信心,大膽回答。當學生答題不暢時,教師應用期待、專注的目光,使學生用心思索,力求回答準確,而不能顯得不耐煩。如果學生的回答跑了題,教師的目光應帶著安慰和惋惜,而不是取笑、指責、讓學生下不了臺。當學生的發言富有創造性時,教師應投以讚許、激勵的目光,以激發他們的進取心,此時,一切冷漠和不屑一顧的目光是絕不允許出現的。

在課堂討論時,出現分歧是難免的,面對這種情形,從老師眼裡表現出的態度應是民主的、開放的、以推動學生積極思維、大膽闡述自己的見解,而不能用目光傳遞老師對某一方的袒護或壓制。對於老師的講解,學生有權提出不同的意見。對此,教師切忌以煩躁敵視或不以為然的目光相對,而應報以高興、寬容的目光,以培養學生大膽質疑的習慣和能力。

五、克服目中無人的教學

所謂目中無人的教學是指某些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缺乏與學生進行視線交流的一種教學狀態。它雖不包含有教師看不起學生的意味,但客觀上反映了教育過程中對學生的忽視。其主要表現為,教師上課時眼睛不去看學生,不觀察學生的學習情況,而是把自己的意識內投在講課內容方面:或是隻看講稿,或是看著窗外,或是仰視天花板,或是直視教室後牆,更有甚者,個別教師在課堂上老搭拉著眼皮,感染得學生昏昏欲睡,提不起精神。

產生上述情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些新教師初登講臺,缺乏教學經驗,因而課堂上不敢正視學生;有些具有豐富教學經驗的老教師,教材內容爛熟於心,在課堂上緩緩道來,因而忽視了學生(這在中學較為多見,因為這部分教師主觀上認為中學生的自制能力較強);有些學究味十足的教師,雙眼不離講稿,偶然抬一下頭,也等於是一篇文章中的標點符號,沒有實質性的意義(這部分教師在中小學極少見,多出現在大學課堂上);另外,也有極少數責任心差的教師為了度過一節課的時間,也就無所謂教室中有無學生了。由此看來,造成目中無人教學的原因,有的是由於經驗,有的是由於長期形成的教學習慣,也有的是由於職業道德的問題。

無論哪種原因,目中無人的教學都會失去教師對學生的吸引力,嚴重影響教學質量的提高。

從社會心理學角度看,目中無人的教學表情,有拒絕他人的含義。在角色知覺中,眼睛對視或視線相遇,會使人有一種雙方都在向對方採取主動的感覺,兩人對視意味著雙方的積極交流和接受。因此,教師要想吸引住學生,就必須注視他們,並尋求與他們的視線接觸、碰撞。

從獲得知識的認識過程看,我們很難設想,一節課上,師生雙方的思維處於高度活躍狀態,高潮疊起,卻不存在來自雙方的視線交流。一般情況下,教師走進課堂,教學過程剛開始,他的注意就處於一種分配狀態。這時教師固然要注意教學內容,但更重要的還是要注意學生的學習情況,從學生那裡得到信息反饋,這對於自制能力稍差的中小學生顯得尤為重要。因此,教師必須對來自學生那裡的哪怕是眼角眉梢顫動的細微情感流露,都應保持較高的洞察力,藉此來不斷調整自己的教學活動:什麼時候學生的學習已經發生了困難,思維過程已不能與教師同步;什麼時候學生學得津津有味,思維過程緊跟教師的思維展開……學生在課堂內的表現和狀況,是教師步步深入地展開教學過程的重要參照點。教師要把知識內化到學生心理結構中去並藉以形成他們新的認知結構,就不能不運用目光去搜索瞭解學生的即時學習情況。

總之,由於眼神傳遞信息的豐富性,使它對學生心靈的影響最為顯著、突出。教師應克服目中無人的教學,儘量發揮眼神的積極作用,使學生從教師的目光中感到尊重、理解、體貼和愛護,成長為一代四有新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