稅收信息化成果喜人 「網路」成「主路」 學者提出完善建議

□ 文 任冬雪

4月22日,首屆數字中國建設峰會在福州市開幕。由國家稅務總局推薦、福建省國稅局報送的“金稅工程·電子稅務局”在此次峰會上獲評數字中國建設年度最佳實踐,成為獲此獎項的“30佳”之一。“金稅工程·電子稅務局”展區也同時亮相數字中國建設成果展覽會,向公眾介紹稅收信息化建設情況。

稅收信息化成果喜人 “網路”成“主路” 學者提出完善建議

稅收信息化服務大眾 “網路” 成“主路”

據瞭解,獲評數字中國建設年度最佳實踐的“金稅工程·電子稅務局”項目,主要圍繞業務、流程、技術和管理方面創新,著力推進申報網絡化、發票電子化,拓寬“最多跑一次”、“一次不用跑”服務,利用大數據雲平臺、發票電子底賬和電子簽章等技術打造“智慧稅務”和“安全稅務”,進一步打破信息壁壘,提供更加便捷的網上辦稅服務。

在同期舉行的數字中國建設成果展覽會上,“金稅工程·電子稅務局”展區向社會公眾展示了稅收業務管理系統、增值稅發票管理新系統、電子稅務局和大數據應用等成果,受到各界廣泛關注。

“金稅工程·電子稅務局”展區還包括:智能導稅機器人“小智”、發票自助申領終端、網上辦稅終端等等。來自福州市鼓樓區國稅局辦稅服務廳的智能導稅機器人“小智”站在門口迎接觀眾,成為展覽現場的“明星”。與頗受小朋友青睞的“小智”相比,一旁的稅控系統展示、自助開票體驗更受來自企業界觀眾的關注,暢快、方便的辦稅體驗讓觀眾頻頻點贊。

從辦稅機器人到自助辦稅、網上辦稅,此次展出的電子稅務局產品已在各地成為辦稅實踐。隨著“互聯網+稅務”的開展和電子稅務局的上線,少跑馬路、多跑網路正成為現實。

來自國家稅務總局的統計數據顯示,全國稅務系統已100%開通網上辦稅服務廳,實現涉稅信息採集、申報繳稅等90%以上涉稅事項網上受理。截至2017年底,全國範圍內電子稅務局共受理網上申報1 527.67萬戶次,佔納稅申報總數的95.83%,“網路”正逐漸成為納稅人辦稅的“主路”。

這種便利,來自於涉稅信息的共享。近年來,國家稅務總局不斷推進稅收信息化建設,通過金稅一、二、三期工程的持續努力,目前已統一稅收徵管數據標準和口徑,使稅收徵管系統覆蓋國地稅所有稅種和徵管工作的各環節,為稅收事業發展插上“金色的翅膀”。

不僅如此,金稅工程實現了徵管數據向國家稅務總局和各省、自治區和直轄市稅務機關兩級集中,並打破與工商、質監等部門之間的信息壁壘,做到營業執照、組織機構代碼和稅務登記證“三證合一”“一照一碼”。以福建省為例,2017年全省各級稅務機關與其他部門交換數據達1 366萬條。

在不斷打造“智慧稅務”的同時,稅務機關還致力於依靠信息化打造“安全稅務”:電子稅務局嵌入“網絡爬蟲”技術,從海量的互聯網數據中“淘”出涉稅數據並用於日常徵管工作;運用大數據繪製納稅人畫像,為打擊涉稅違法行為提供線索;增值稅發票管理新系統實現納稅人身份驗證和發票信息的電子化,方便公眾查驗、辨別真偽發票……“不僅方便,還很安全,為電子稅務局點贊!”一位參觀人士激動地講道。

稅收信息化成果喜人 “網路”成“主路” 學者提出完善建議

三十多年建設稅收信息化 意義重大

我國稅務信息化建設起步於20世紀80年代,主要以計算機為應用平臺,以會計、統計等稅務內部信息處理為應用切入點,重點針對基層開展稅務信息化建設。進入20世紀90年代以後,為適應徵收、管理、稽查三分離和納稅人主動申報納稅的徵管新模式,國家稅務總局提出“兩同步、三結合”方針,為稅務信息化工作開展創造了有利條件。1994年分稅制改革以後,“以納稅申報和優化服務為基礎,以計算機網絡為依託,集中徵收、重點稽查”稅收徵管新模式促使稅收信息化工作進入了發展的快車道。這一時期TAIS和CTAIS稅收徵管信息系統與“金稅”工程兩大系統的成功建設尤為引人矚目。進入21世紀以後,國家稅務總局正式提出了“一個網絡、一個平臺、四個系統”的稅務管理信息系統一體化建設總體方案,加上配套出臺的一系列政策文件,我國稅務信息化建設正式邁入了整合集成應用的新時期、新階段。

我國的稅收信息化建設從20世紀80年代至今已有三十多年,從當初的單機稅務電算化逐漸發展成系統的信息工程,極大地促進了稅收徵管、統計、計劃以及決策等方面的巨大發展,對於保障稅收持續穩定增長,促進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發揮了較大作用。

一是提高了稅收決策的科學性。 稅收工作涉及大量的數據,做好稅收工作離不開對這些數據的分析和研判,以實現對納稅人的有效管理,併為稅收管理部門分析、計劃和制定相關的稅收政策提供現實依據。稅務部門通過信息化建設進一步拓寬信息數據採集渠道,獲取的信息也更寬泛、更準確,通過計算機的高效、準確運算,可以為稅務部門制定相關決策提供現實依據,極大地提升了決策的科學性。

二是提升了納稅服務的質量 。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稅務管理由單純的業務管理逐漸向為納稅提供優質服務轉變,對納稅服務的要求也提出了更多要求。稅務信息化建設深化了稅務公開程度,增強了與納稅人之間的溝通,為納稅人提供適時的信息查詢、納稅申報服務,服務質量大大提升。

三是增強了納稅部門的良好形象。稅收信息化是稅務部門提升工作效率的重要技術支撐。各級稅務部門依託現代化信息技術,轉變了傳統的管理方式和管理程序,實現了管理的信息化、現代化合高效化,極大地提升了稅務部門的工作效率,為廣大納稅人提供高效優質服務奠定了紮實基礎,從而為稅務部門在社會公眾中樹立高效、周到、優質服務的良好形象。

四是降低了稅收成本。 稅收信息化極大地提升了稅收效率,也使得稅收從以前的手工操作、粗放式管理向精細化和現代化管理轉變,即減少了稅務部門對於稅收徵管人員的需求量,也提升了管理的科學性,增強了稅收工作的效率,這些都極大地降低了稅收徵收成本,最終也降低了納稅人的納稅成本,促進了社會的和諧。

稅收信息化成果喜人 “網路”成“主路” 學者提出完善建議

學者提出完善稅收信息化五點建議

我國稅收信息化建設經過了30多年的探索、實踐和發展,取得了長足發展,但與世界發展趨勢以及稅收科學發展的要求相比,仍然存在一些需要改進的問題,如:頂層設計和理念方面存在不足、推廣應用程度和效率有待提高、外部涉稅信息的共享程度不夠、地區部門間信息化進度不均衡、技術業務複合型人才明顯不足等等。針對這些問題,浙江財經大學童光輝教授提出了五點建議。

一是加強稅收信息化方案理念設計。 推進我國稅收信息化,一方面要考慮業務與技術的融合,借鑑國外先進經驗,儘量設計較為科學合理的信息化方案。另一方面要考慮稅收實際工作中存在的問題,注意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確保設計方案的可操作性。同時,要樹立稅收信息化的正確理念和認識,信息化日益成為稅收工作不可或缺的重要內容。雲計算、大數據處理等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構建現代化稅收徵管體系,建設渠道多樣、內容豐富、雙向互動的網上辦稅平臺等優化納稅服務措施,都要求加快推進稅收信息化。

二是進一步深化涉稅信息分析應用。加強業務與技術的融合,做好數據、信息、情報、知識的轉化,搞好納稅人申報信息、財務報表信息以及第三方信息的比對,有效解決徵納雙方信息不對稱問題。發揮稅務總局、省級局數據大集中優勢,綜合分析探索納稅人不同規模、行業、稅種等風險發生規律,逐步建立以稅務總局、省級局為主的風險預警指標、行業評估模型和稅法遵從風險特徵庫,增強稅收風險分析識別和應對能力,提升信息管稅水平。

三是健全完善第三方信息共享制度。加大政府各部門信息共享方面的法律法規建設,修改《稅收徵管法》,明確工商、公安、國土資源、住建部、銀行、社保、審計、海關等相關部門的信息共享義務,最終建立一套健全、規範、權威的第三方信息獲取機制,並用科學高效的信息化手段作支撐。 四是搭建起全國信息應用支撐平臺。深入推進以金稅三期工程建設為重點的稅收管理信息化建設步伐,實現全國涉稅信息的高度集中和全面共享。建立涉稅信息數據倉庫和風險管理平臺,實現各應用系統信息共享,涵蓋主要行業稅收分析模型,具備風險分析識別、等級排序、任務推送、過程監控、結果評價和統計考核等功能,為深化徵管改革提供技術支撐。

五是加強稅收信息化人才隊伍建設。重點培養懂技術、有能力的優秀技術人員走上領導崗位。同時,根據現代信息技術發展趨勢,加強對信息技術人員的實踐鍛鍊,為專業技術人才提供高層次教育培養機會。有針對性地增強信息技術人員的學習能力、創新能力和服務基層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