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大蕭條時期,爲什麼寧願把牛奶倒進河裡,也不低價賣給窮人?

抬頭笑笑咯J


這個問題涉及到經濟危機、農業、運輸,縱橫作為一個金融本科,在飼料廠當過兩年財務,並且從事海鮮批發三年,儘管現在人模狗樣的在電腦前碼字,但是從骨子裡,縱橫也算是一個經歷比較豐富的人,所以,我來回答這道題的話,應該比較有感染力。

美國的生產能力即使放在今天也難以想象

我2015年在飼料廠上班的時候,那應該是玉米最貴的時候,14個水的玉米每公斤2.64元(還不是最高價),由於玉米是最大的飼料原料,當時公司的政策是一定要爭取到美國進口玉米的配額,就是漂洋過海來的玉米價格還是中國的一半,可見美國農業的生產能力有多強大。

在美國牛肉、豬肉、牛奶等產品,即使是今天都不是我們所能想象的,在2015年我通過遼寧18家300頭以上規模豬場,並且利用我們的系統抽調的大數據進行成本核算,最終得出遼寧省當時生豬出欄的成本價在六塊錢左右,當時美國豬肉的成本也只是中國的一半,加上美國屠宰到銷售沒有經過那麼多環節,因此豬肉價格即使到了市場上也貴不到哪去,而中國小一點的豬場,都會讓豬販子去收,從豬場到市場,每增加一個環節,一斤豬肉就要加幾毛。

在美國市場上豬肉的價格只有三四塊錢,牛肉也是三四塊錢一斤,牛奶則是按桶來算的,蔬菜什麼的都是毛錢,現在中國超市裡面的豬肉基本都在十塊錢往上,牛肉一般在三十元往上。

所以,在1929年的時候美國會出現生產過剩完全可以理解,因為用不了,即使價格再低,他也是賣不出去,所以牛奶倒地溝裡也不稀奇。

1929年的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究竟是怎麼回事?

當然,在我們的教材中並不是從經濟的角度就評價這次危機的,我們的歷史教材上一般會說是萬惡的資本主義,鋪張浪費,即使是把牛奶倒了也不給窮人喝,其實問題的關鍵是,美國的窮人根本就不差牛奶。

就像坐公交一樣,滿車都是座,你還讓什麼座,說到底這就是一種需求飽和,供給過多造成的,即使是經濟危機,窮人也沒到吃不飽飯的地步,再說萬惡資本主義的救濟站還是有不少的,即使是流浪漢,也要到萬惡的資本主義去混,保準餓不死。

經濟危機還是要從經濟的角度來解釋,老百姓為什麼一夜之間變成了窮光蛋,甚至是負債累累,就在於美國流行負債消費,老百姓又過度投資,如房地產、股票的行為,泡沫也因此越來越大,最終到底破裂,這些投資血本無歸所以大家都變得負債累累。

由於生產過剩,產品賣不出去,積壓太多,企業倒閉,工人失業,銀行倒閉,帶來一連串的影響,使整個社會經濟生活陷於混亂和癱瘓。

大量的農產品都出現了滯銷,這裡面就包括了牛奶,當然,市場經濟他就是這樣,雖然有很多優點,但是也有弊端,就是缺乏調節,需要一定的調控。

另外從運輸成本角度來講,更不可能出現用超過牛奶的成本來低價處理牛奶

儘管牛奶由於生產過多,已經很便宜了,但市場上還是有需求的,在美國牛奶就像大米一樣是剛需,這樣的東西正常來說能賣一塊錢一斤,賣不出去的部分就銷燬了,最起碼還能少賠點,但是把大量的產品用高昂的運費運到市場上,比如運費五角錢,到市場上賣牛奶賣三毛錢?資本家不是傻子,你讓他不賺錢可以,但絕對不能往裡搭錢。

以縱橫從事海鮮批發的經驗來說,運輸成本始終是農產品的一個癥結所在,舉幾個簡單的例子,春天的時候我們海上出青皮魚,量特別大,一個小船就能打三四千斤,因此在海邊魚的價格就是一塊錢左右,如果要是發貨的話,現在快遞一般一斤就得兩塊錢,你讓他便宜賣出去可能嗎?

從經濟的角度來說,並不意味著產品賣的越便宜就越能刺激經濟的發展,而是在一種可自發調節的過程中進行良性的循環。經濟不是政治,並不是打土豪分田地的過程,你以為把農場主搞破產了,老百姓就吃到便宜的牛奶了?如果這些農場主都破產了,沒有牛奶生產了,那隻能說天價牛奶馬上就要來了。


史論縱橫


這是反美宣傳有意顛倒黑白,事實是這是威斯康辛奶農們在罷工,要求提高牛奶收購價格。

事情發生在1933年。大蕭條之前,每100磅牛奶售價4.79美元,奶農拿46%,廠家拿33%,商家分21%。大蕭條後,一方面價格下跌到3.48美元,另一方面奶農分成下降到30.5%,廠家分成漲到43%,商家分成漲到26.5%,再加上大蕭條期間物價上漲,使得小奶農很受影響,尤其是生產奶酪和黃油的農家,一下子陷入貧困。

當年威斯康辛州是全美最大的牛奶產地,所以就聯合起來罷工,因為有的奶農依然出售牛奶給廠家,罷工者就封鎖道路,發現有私運牛奶的,如果不退回去的話,就把牛奶弄髒或倒掉。州政府則出面護送不參加罷工的奶農運奶,雙方發生衝突,導致多人死亡。

罷工進行了三次,前兩次為期一週左右,10月到11月那次三週,倒奶也最多。這幾次罷工事件不長,主要是因為大奶廠先結束罷工,小奶農聯合會單獨罷工就堅持不住了。

最終奶農們損失1千萬美元,之後經濟開始好轉,小奶農能盈利了,很難說罷工是否起到作用。

本來就是奶農們揭竿而起,被外國勢力用來當資本主義的反面教材了。


京虎子


原因是產能過剩。

本質是資本家的吸血屬性。

曾經看過這樣一個關於提振經濟增加收入的故事。說經濟大蕭條,政府沒錢,老百姓也沒錢消費,怎麼辦呢?政府頭兒就想了一個辦法,從銀行貸了一筆錢,將一段修好不久的公路承包出去,說這段路不符合標準,需要挖掉重新修築,結果,挖路使用了一批人,修路又使用了一批人,而建築材料——水泥、沙子、鋼筋等也用了不少,每一批工人都拿到工資,水泥廠、砂石廠、鋼鐵廠又重新運轉起來,這些拿到工資的人又去消費,就這樣各個環節都活動了。但啟動資金就是那筆貸款,大家有錢了,政府的稅收也就有了,貸款很快就還了!

這種現象是不是很熟悉?

本人對此事的認識就是“寧願把牛奶倒進河裡,也不低價賣給窮人”和上面的那種手段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圖片來自網絡)

假如把多餘的牛奶給了窮人,而這些窮人是經濟好的時候,購買牛奶的主力,他們有了無償的或低價牛奶喝,就更不願意拿出錢來購買;故只有把牛奶倒掉,人為的製造一種“牛奶緊缺”現象,牛奶又是生活必需品,這樣就會維持正常的“良性循環”——1.農場主的牛奶仍然可以賣出。2.奶商依然可以賺取差價。3.窮人有錢就喝沒錢就別想。4.奶商還可以加價,將倒進河裡的牛奶損失慢慢彌補回來,倒黴的始終是消費者!

資本家、商人不是慈善家,他們偶爾的行善也是生活的點綴。破產了,一走了之,留下一地雞毛,賺大發了,就滿世界飛,給你的僅僅剛夠吃喝。


見腫消世界


只有倒掉牛奶,大家才能喝上牛奶。

這其實和資本主義存在與否,沒有關係。

首先,如果牛奶的數量大漲,意味著牛奶的價格一定會暴跌,跌到什麼程度呢?

原本養3頭奶牛,靠擠奶為生的人,就幹別的去了。

換句話說,在許多人眼裡,資本家往河水裡倒牛奶,是一件特別不人道的事情,但其實,如果不能將牛奶維持在一個相對合理的價格,那麼資本家遭受損失是必然的,但是在牛奶生產線上的所有人,都會深受其害。


有人覺得,往河水裡倒牛奶是為了維持大牛奶資本家的壟斷地位。

別鬧了,除了國內一些還不成熟的壟斷企業外,全世界但凡是壟斷的市場,產品價格都在降價。大家想想20年前,組裝電腦是什麼價格,什麼人配得起電腦?今天電腦又是個什麼價格,是個人都能組裝個電腦。所以壟斷一定會讓消費者獲利,這是另一個問題,在此不提。

那麼下一個問題是,為什麼不把牛奶低價賣給窮人呢?

簡單的說,奶農原本擠一斤奶,成本是1塊錢。

現在一斤奶的價格,是2毛錢。

這時候奶農每生產一斤奶,就意味著要虧8毛錢。

而所謂的窮人,其實是連2毛錢一斤奶都買不起的那些人。否則牛奶降價,他們早就去買了。

所以奶農把牛奶倒河裡,意味著自己只虧8毛錢。

但賣給窮人呢?

算上運費得虧9毛多。

奶農的腦袋被門擠了麼?明明把奶倒河裡最划算。

這就好比我2塊錢買了一瓶農夫山泉,喝了兩口倒了。旁邊一個人罵我:“你幹嘛不把水留著,送給非洲缺水的兒童呢?”

這不廢話嘛,我有包飛機把半瓶礦泉水運到非洲的錢,我還花2塊錢買農夫山泉?


酒騎風


美國人在大蕭條時期寧願把牛奶倒進河裡,也不低價賣給窮人這件事,上了我們中國的政治課本,用來控訴資本主義的罪惡。

不過在當時的美國,這麼做好像並沒有什麼奇怪的地方,也並不是美國人在“犯罪”。之所以在美國會出現這樣的情況,主要是因為中國和美國巨大的文化思想體系上的差異,以及國家制度上的不同所導致的。

美國傾倒多餘牛奶,是因為美國生產力的富餘,這在過去的中國是難以實現的。

美國的農場主之所以傾倒牛奶,是因為當時的美國牛奶產業“供大於求,而“供大於求”這四個字就意味著,當時美國的農業生產出來的產品是相對富餘的,絕大多數美國人都生活在飢餓生死線以上。

這就意味著美國人傾倒的牛奶只是在處理工業化產品,而不是一邊是在飢餓的生死線上掙扎的平民,一邊則是富人們肆意浪費。

這在我們中國過去的幾千年的時間裡,從來就沒有出現過的事情,生產力的不同,處理問題的方式就不同,浪費糧食對於中國人是一件極度難以接受的事情,而對於美國來說則很平常,這就是問題的根源。

中國人與美國人社會觀的差異,以及在對待財富時不同的看法,使得我們做出的決定迥然不同。

中國人和美國人的社會觀、財富觀是不一樣的,在美國人看來,私有的就是私有的,只要是我的財產,我就可以任意處置,別人無權干涉。

因此在大蕭條時期,美國農場主通過傾倒自己生產的牛奶的方式來維持牛奶的價格,是一種很正常的商業行為,也是一種合法的處置自己財產的行為,因此窮人即使特別想要牛奶,但是因為沒有錢去購買,也是得不到牛奶的。

而中國人不一樣,中國人在5000年漫長的發展過程中,由於經常處於缺乏食物以及其他基本生活物資狀態,也經常會因為缺乏食物而導致民亂的爆發,中國歷史上農民起義基本上都是因為饑荒導致的暴亂,而這些農民起義也最終推倒了一個個封建王朝。

所以中國人不會輕易的浪費屬於自己的食物,因為中國人知道食物就是一切,如果自己想要在狀況不佳的社會里生活下去,就必須要在保證自己食物充足的同時,還要儘量拯救身邊的飢餓者,否則自己以及自己的家族,就很有可能會被這些走投無路的飢餓平民殺死。

正是由於這種深刻在骨子裡的教訓,使得中國的富人在困難時期會想方設法去拯救自己身邊的窮人,以在當地博取“善人”的稱呼。因為“財去人安樂”,只有博取到了“善人”這個護身符,富人才有可能在亂世中活下去,或者趁著亂世而起,打出自己的一番天地。

美國出現大蕭條,與美國的國家制度深刻相關,這也是我們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於資本主義制度的地方。

美國從建國至今, 基本上實行的都是自由資本主義制度,這種制度最大的問題就是很容易因為無序生產而導致生產過剩。生產過剩就意味著浪費,雖然浪費的這是個人的財富,但是個人也是國家的一部分,因此這也

意味著整個國家財富的無理由消耗。

美國政府在處理生產過剩這個問題時,採取的始終都是放任自流的方式,由市場進行自我調節。這種辦法在發達的現代社會,已經越來越被認為是一種相對落後的社會模式,這就是我們中國今天可以笑傲美國的地方。

我們的社會主義制度,雖然出現的比資本主義制度要晚,但是在過去的一百多年時間裡,已經越來越完善,其中很多優點也被美國等先進發達資本主義國家所學習。

而他們學習的重點就是,發揮國家機關的引領優勢,從宏觀政策上對國家經濟的發展方向進行引導,以避免國內資本的無序發展,這就是我們俗稱的“宏觀調控”。

正是依靠“宏觀調控”這一神器,中國才能在過去的幾十年的發展時間裡,少走了很多彎路,經濟迅速發展,從過去一個不入流的發展中國家,一躍成為舉世矚目的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世界第一大貿易國,我們不有的不因此而驕傲。


落下m


圖為大蕭條時期奶農選擇將多餘的牛奶倒掉,而同時還有許許多多的人正餓著肚子。倒奶是美國大蕭條時期的標誌,這反映的是“資本主義制度不可克服的基本矛盾”。

在1929年大蕭條之前,美國農業就因為生產過剩等原因開始了衰退,1929年的大蕭條進一步重創了美國農業。在1929年,美國共生產了110.52億美國加侖(US gallons)牛奶,威斯康星州、明尼蘇達州、紐約州是美國當時最大的三個產奶州,牛奶產量分別為12億、8.25億、8億美國加侖,在大蕭條時期,牛奶不是剛需,當市民們可以花更少的錢吃飽時,是不會去花更多的錢去購買牛奶的,所以當時美國的牛奶明顯是供大於求。

過剩牛奶為什麼會被倒掉?首先是知道的是牛奶的生產問題,奶牛也不是想產奶就產奶,想停止泌乳就停止泌乳的,奶農需要不斷的擠奶,否則產量會降低,對奶牛身體還有傷害,所以牛奶就會囤積。這就涉及到牛奶保鮮的問題,但牛奶極難保鮮,而且根據當時的技術水平,冷倉保存成本更高,如果不冷倉存儲的話,牛奶會腐壞,所以多餘的奶只能被倒掉。

根據供求規律,當需求一定的時候,商品供給的增加會降低產品的價格。如果奶農降低售價的話能否挽救牛奶過剩的問題?資料顯示,在紐約州3.5%乳脂含量牛奶平均收購價(直接從奶農收購的價格)由1931年1月的每100磅2.25美元,降到了1933年4月的每100磅0.99美元。隨後紐約州州議會調查委員會出示的報告顯示,“紐約州牛奶收購價已經低到無法維持奶農基本生活的水平,許多奶農就連生活必需品都買不起,而許多奶農以畢生積蓄投資的奶場可能都將付之東流。”顯然,降價帶來的結果是,牛奶價格的整體下跌,賣得越多,賠的越多。

為什麼不做做好事,把本該倒掉的牛奶送給窮人?因為那樣做會讓本來就萎縮到很小的牛奶市場更變得所剩無幾,留下的奶更是賣不出去,奶農的生活也就徹底無以為繼了,牛奶業會徹底垮掉,此外如果將奶送給窮人還需要運輸費等都會增加成本。經濟學家托馬·索維爾在《詭辯與真相》一書中指出,“聯邦政府僅在1933年就購買了600萬頭豬,然後將其毀滅。數量巨大的農產品葬於耕犁之下,就是為了讓其退出市場從而把價格維持在官方所規定的水平上,因為同樣的原因,大量的牛奶被倒入了下水道。”

此外和倒牛奶相關的是當時的農業政策,1933年羅斯福上臺後《農業調整法案》等一系列農產品價格支持計劃隨即出臺,試圖提高牛奶價格與奶農的收入。聯邦政府按照奶牛的頭數給補貼,但奶農只在乎奶牛補貼,而不是為了賣牛奶,這種情況下倒掉牛奶也就不足為奇了。


中商產業研究院


大蕭條指的是20世紀三十年代爆發在美國的那場突如其來、影響巨大的經濟危機,也被稱為1929-1933經濟危機,這場危機首先在美國爆發,很快波及到整個資本主義世界,對世界經濟發展乃至政治局勢都產生了巨大且深遠的影響。

這場危機的表現有很多,在農業領域體現在產品的過剩上,當時的很多農場主都採取了銷燬過剩產品的舉措,將牛奶倒入河流中,或是用小麥或玉米做燃料,這是一種看起來很怪異的行為,經濟危機都如此嚴重了,為什麼這些農場主們還會浪費糧食而不是積蓄糧食以求度過危機呢?大蕭條的爆發與當時美國的經濟體制密切相關,當時社會生產率不斷攀升,而人們的工資與之相比,卻只是很小幅度上升甚至沒有變化,這些導致美國經濟出現了十分嚴重的生產過剩現象,供給很多,需求卻由於工資的限制而不足,經濟發展十分不平衡,也就是說,在當時的市場上出現的是供過於求的狀況。處在這樣情況下的農場主面對滯銷的牛奶等產品,第一反應應當是儲存下來留待經濟危機過去之後賣出,但當時的條件限制了牛奶沒辦法儲存很長時間,這一辦法行不通;那麼農場主自然而然會想到降價以吸引人們購買,但是經濟危機過於嚴重,人們購買力普遍處於低迷狀態,即便是把牛奶價格降到成本之下,也很難順利賣出,反而會引發行業內的惡性競爭,互相降低價格,導致農場主受到虧損。而倒牛奶的行為看似怪異,實際上,處理掉一些過剩的產品,幫助減少市場上供應的牛奶數量,使得市場供求再次回到一個比較均衡的狀態,方能在長期內維持牛奶的價格,阻止經濟危機的繼續蔓延,故農場主倒掉牛奶是一種合乎經濟學道理的選擇,在當時看來,是沒有問題的。當然送給窮人也是可以的,但是運費和油費算起來也是一筆不小的開支,故對於當時的美國農場主而言,寧願自己銷燬,也不願意低價賣給窮人。


國家人文歷史


不只是在米國,在我國也有倒牛奶事件,即便不同時期有不同的歷史背景,可結果卻驚人的相似——倒了,不管什麼原因,反正就是倒了。但是,資本主義的倒牛奶社會主義的倒牛奶還是有些許區別的。

不禁想起我中學教材書中的“資本家寧願把牛奶倒掉也不分給窮人喝”,當時我學習還算是比較認真的(臉紅),我就在後面加了句註解——“社會主義制度具有無比的優越性”。可是真相往往不是我想的那樣。

1929年的大蕭條重創了美國農業,包括奶牛養殖,大蕭條頭五年,全美最大的產奶州威斯康星州牛奶零售價由每100磅4.79美元降到每100磅3.48美元,奶農在零售價中收益佔比由46%降到30.5%。在1932年,全美每100磅豬肉平均價格為2.5美元,每100磅糖的平均價格為3美元。很明顯,靠賣牛奶已經支撐不起奶農們的日常生活開支了。

此外,中學課本里的“資本家”也不是指全美的奶農,指的是窮困潦倒的“獨立奶農”。在大蕭條時期,美國的大型乳製品公司由於體量較大,並且組成了產業聯盟,能夠通過通過一定的手段自我保護,所以損失遠遠沒有獨立奶農慘重。

獨立奶農們倒奶也是因為成本最優的選擇。在大蕭條時期,例如1933年紐約州倒牛奶是“牛奶罷工”中抗議奶價太低的行為;同年威斯康辛州罷工倒牛奶倒的則是其他人家的牛奶。羅斯福上臺後發生的一些倒奶事件,則是由於政府補貼導致奶農可以隨心所欲倒奶;這些都與“資本家”無關。

而且,產奶不是想停就停的,你這邊不出售牛奶了,可奶牛們還正常泌乳,到點了奶農就得給奶牛擠奶,否則對奶牛身體還有傷害。而且牛奶儲存又需要付出額外的成本,所以這時候奶農除了傾倒牛奶似乎也沒有別的辦法了。當牛奶價格低於運輸(主要因素)、存儲所需花費的價格時,牛奶就沒有了交易的價值。當然,如果你自己跑到奶牛場去購買牛奶,那運輸成本就不存在了,奶農也會樂意以較便宜的價格賣給你。

當“倒奶事件”發生在中國,我們會發現,事情並沒有那麼簡單。14年發生的全國倒奶事件,當時國內乳業迎來“寒冬”,奶價跌破成本線,企業損失慘重,除了倒奶,無奈之下還殺牛。剛開始也不是沒有發生過“免費送牛奶”這種社會送溫暖的行為,可是人心難換人心啊,就像麵包店免費對環衛工贈送饅頭一樣。“糴甚貴,傷民;甚賤,傷農“。老祖宗們早就知道這個經濟學/社會學道理了。

現在都談社會合作,社會共贏,市場就這麼大,企業們拼到底是為了賺錢,這是一個相互剝奪的過程,可我希望人心不是。


Hou少恭


我在這裡不想解釋什麼是經濟大蕭條。直接開門見山的說沒什麼會把牛奶倒進河裡也不賣給窮人。


舉個例子,直接說明,當糧食價格大幅下跌的時候,市場還湧入著大量的糧食,現在糧食價格會出現什麼情況?繼續大幅下跌,種糧食的農場和糧食批發採購商都會破產,去嚇死掉的不是挨餓受凍的人而是農民和商人。如果你是商人,你會怎麼選擇。選擇救別人還是救自己?不排除那些心存善良的人,他們會救濟窮人。但是大多數人我相信會選擇前者。他們會選擇將多餘的糧食和產品毀掉。就這一種方法,減少市場上的供應,來提振脆弱不堪的價格。這只是一個簡單的例子。


美國經濟大蕭條的時候,奶農選擇將牛奶倒掉,這不是奶農的選擇,而是一種政府行為。也就是政府鼓勵奶農將牛奶倒掉。是不是很驚訝?因為當時羅師傅,政府他們的方法是減少供應端,興修水利道路,增加窮人的收入,銷燬過剩的產品,使經濟經過短期的正痛,快速轉入正軌。

真正的形成窮人努力賺錢,增加窮人的購買力,維持產品的正常價格。這是市場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必然的選擇。

這一切正常的經濟邏輯就是,窮人為了得到生活的必需品,所以會努力工作。政府通過增加財政赤字,興修基礎設施增加工作崗位。當窮人有了錢之後,刺激消費。生產者將多餘的產品銷燬,防止衝擊市場價格。政府通過宏觀調控,和商人自發的自救行為,是市場經濟快速的恢復正常。

我永遠相信中國的一句老話,存在即合理!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恨。


公信寶cion


這個問題,相信大家的高中歷史老師在上課的時候都有專門講過,提出這個問題的人看來上課的時候沒有好好聽講哦。經濟本質是有供求關係的,美國經濟大蕭條並不是說供應不足,相反的是產能過剩。因為經濟發展形勢一片大好,人們紛紛把資本投入生產,這樣帶來的弊端就是導致產能過剩。

想要解決這件事,只能通過停產,並且還要將多餘的產能給銷燬,來達到供需平衡,牛奶只是舉例子而已。像牛奶這種產品週期短的東西,必須要銷燬。這是一種比較簡單的回答,也可以給大家舉個這樣的例子,假如說牛奶十塊錢一瓶,這家牛奶店每天要給附近的一百戶人家供應牛奶。

不幸的是突然有一天,有九十戶人家表示喝不起牛奶了,這個牛奶店每天突然多了九十瓶牛奶賣不出去。本來一天能賺一千元,可是這個時候如果說降價賣一塊錢一瓶,毫無疑問所有人都會再次購買,等於是賺一百元,即使依然賣十塊一瓶,那十戶人家也給的是一百,因此,從經濟學的角度來看,將牛奶全部倒掉才是最合適的。

總結一下,倒掉牛奶說白了就是維持牛奶的價格穩定,絕對不降價觸犯奶農的利益,同時也是保護牛奶市場,如果說將過剩的產能分給一些窮人,那麼資本家所擁有的這些東西更加難賣,並且還會變得一文不值,本質原因,毀掉過剩的產能,就是資本家用來謀求供需平衡的手段。

其實每當遇到經濟危機的時候,這種事情經常發生,牛奶只是課本里舉的一個例子罷了,歷史上這樣的事情不少,各行各業都有發生,大家知道現在有哪些將牛奶倒進河裡,都不給窮人的例子嗎?

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以史為鏡可以知興衰 喜歡歷史的讀者們不妨關注歷史雜貨鋪,如果有不對的地方歡迎指出,請多包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