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志軍教授:盆底疝疾病很複雜,必須在充分理解的基礎上做診斷

提起“疝”這種疾病,大家第一反應往往是小腸疝、斜疝、腹疝,但是對於盆底器官的脫垂,往往被認為是松馳,甚至是膀胱膨出,實際上這些都是由於盆底筋膜和支撐結構出現問題,器官從缺損的部位移位造成的問題,都應該稱為疝。

我們如何對盆底疝患者進行前期診斷?進行手術治療盆底疝時如何把控指徵?在前不久召開的第四屆東方婦產科學論壇上,中國婦產科網記者採訪了中國醫科大學附屬盛京醫院的夏志軍教授,並針對這些臨床醫生關心的問題與夏教授進行了深入交流。

夏志軍教授:盆底疝疾病很複雜,必須在充分理解的基礎上做診斷


“盆底疝相對比較複雜,需要臨床醫生在對其充分理解的基礎上做出診斷”

由於突出位置的差異,盆底疝的臨床表現比較多變,因此盆底疝的診斷並不像其他腹外疝那麼容易,體格檢查能夠診斷部分盆底疝,但會有部分漏診情況,需要臨床醫生在對盆底疝有了充分理解的基礎上做出精確地診斷。比如,可以根據患者排尿的症狀考慮到尿道和膀胱的問題;陰道有異物,要考慮有沒有子宮脫垂的問題;直腸提示的是往往是排便或者是促排障礙的問題。盆底疝術前診斷方法還包括超聲、CT、MRI、腹腔鏡等,大部分病人可以發現盆底筋膜缺損。近年來隨著臨床技術的提高,以往很多難以確診的盆底疝都被發現。


“盆底疝的臨床治療方式要依據患者臨床症狀和患者的需求來決定”

盆底疝包括閉孔疝、盆底腹膜疝、子宮切除後穹隆疝等,在器官脫垂這一部分,婦科臨床上往往將陰道穹隆疝稱作盆底疝,而其他的器官如膀胱、直腸的膨出不認為是疝,實際上也是支撐這些器官的筋膜缺損而造成的器官下移,也應該成為疝,所以說廣義角度上盆底器官脫垂都應該稱為盆底疝,只是疝的內容物不同而已,由於它是功能性疾病,非致死性疾病,它的臨床治療有兩個原則,第一個是患者的需求,第二個是盆底解剖和功能的恢復。因此臨床治療方式,包括治療手段的處理,首先要依據患者臨床症狀和患者的需求來決定。

夏教授在盆底疝治療中指出,治療前評估至關重要,需根據患者的臨床表現進行個性化處理,例如,有的患者伴有疼痛,求治慾望強烈,如果不伴有疼痛,可能治療慾望就少一些。對於中年或年齡稍微輕的,對生活質量要求高的,可能治療就迫切一些。有的患者臨床症狀不典型或者不明顯的,治療慾望就差一些。還有的患者如果伴有下尿路症狀性疾病,那麼臨床要求治療就要更迫切一些,甚至能夠誤導臨床醫生,對於這類情況,需要臨床醫生進行精準把控,避免過度治療。


“對於盆底疝臨床治療,臨床醫生亟待加強專業學習建設”

盆底疝臨床開展治療最重要的就是對疾病的理解和認識。夏教授在跟我們的交流中提到,很多的臨床醫生往往把術後產生的不良效果歸結為是臨床手段的問題,並沒有考慮到自身的問題。臨床醫生應加強專業培訓,包括臨床的基礎知識培訓、基礎操作培訓以及疾病的認識和臨床模型、病理、屍檢、活檢、臨床帶教等等一系列的培訓問題。目前在我國對婦科盆底疾病的臨床治療多是婦產科醫生,泌尿外科醫生,還有一少部分肛腸外科的醫生,當然也有其他一些相關科室的醫生。這些醫生對盆底綜合性的瞭解和認識還有一定缺乏,當臨床醫生對疾病的認識不全面,選擇治療方式時就要出現有問題,那麼臨床效果也就不那麼理想。


“而目前盆底專業的醫生遠遠滿足不了臨床需求”

夏教授還談到,婦科盆底這一類疾病的發病率非常高,據不完全統計大約在30%到70%,臨床上需要大量從事盆底專業的醫生,但目前從事該專業的醫生遠遠滿足不了臨床或將來臨床所需要的人數。另外,盆底方面對醫生的功底要求非常高,對泌尿科、婦科、肛腸科,神經、疼痛等都需要有全面的理解與認識。

臨床學習與培訓也是目前人才培養面臨的一大問題,盆底疝相關疾病的手術操作複雜,掌握艱難,學習曲線長,要求臨床醫生有良好的解剖基礎和空間想象力,最重要的是對盆底疾病的理解。因此,對於年輕醫生、甚至有些部分中年醫生來說,可能是一個比較嚴峻的挑戰,在培訓中需要有一定的基礎、嚴格的培訓過程和臨床經驗的積累等,同時,在有一定規模的盆底中心培訓對其成長將有一定的好處。夏教授在採訪的最後,呼籲更多臨床醫生,特別是更多的年輕人積極從事這方面的工作,共同把婦科泌尿盆底疾病做的更好。

聲明:本文為中國婦產科網獨家採編,經專家審閱後發佈,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