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志军教授:盆底疝疾病很复杂,必须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做诊断

提起“疝”这种疾病,大家第一反应往往是小肠疝、斜疝、腹疝,但是对于盆底器官的脱垂,往往被认为是松驰,甚至是膀胱膨出,实际上这些都是由于盆底筋膜和支撑结构出现问题,器官从缺损的部位移位造成的问题,都应该称为疝。

我们如何对盆底疝患者进行前期诊断?进行手术治疗盆底疝时如何把控指征?在前不久召开的第四届东方妇产科学论坛上,中国妇产科网记者采访了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的夏志军教授,并针对这些临床医生关心的问题与夏教授进行了深入交流。

夏志军教授:盆底疝疾病很复杂,必须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做诊断


“盆底疝相对比较复杂,需要临床医生在对其充分理解的基础上做出诊断”

由于突出位置的差异,盆底疝的临床表现比较多变,因此盆底疝的诊断并不像其他腹外疝那么容易,体格检查能够诊断部分盆底疝,但会有部分漏诊情况,需要临床医生在对盆底疝有了充分理解的基础上做出精确地诊断。比如,可以根据患者排尿的症状考虑到尿道和膀胱的问题;阴道有异物,要考虑有没有子宫脱垂的问题;直肠提示的是往往是排便或者是促排障碍的问题。盆底疝术前诊断方法还包括超声、CT、MRI、腹腔镜等,大部分病人可以发现盆底筋膜缺损。近年来随着临床技术的提高,以往很多难以确诊的盆底疝都被发现。


“盆底疝的临床治疗方式要依据患者临床症状和患者的需求来决定”

盆底疝包括闭孔疝、盆底腹膜疝、子宫切除后穹隆疝等,在器官脱垂这一部分,妇科临床上往往将阴道穹隆疝称作盆底疝,而其他的器官如膀胱、直肠的膨出不认为是疝,实际上也是支撑这些器官的筋膜缺损而造成的器官下移,也应该成为疝,所以说广义角度上盆底器官脱垂都应该称为盆底疝,只是疝的内容物不同而已,由于它是功能性疾病,非致死性疾病,它的临床治疗有两个原则,第一个是患者的需求,第二个是盆底解剖和功能的恢复。因此临床治疗方式,包括治疗手段的处理,首先要依据患者临床症状和患者的需求来决定。

夏教授在盆底疝治疗中指出,治疗前评估至关重要,需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进行个性化处理,例如,有的患者伴有疼痛,求治欲望强烈,如果不伴有疼痛,可能治疗欲望就少一些。对于中年或年龄稍微轻的,对生活质量要求高的,可能治疗就迫切一些。有的患者临床症状不典型或者不明显的,治疗欲望就差一些。还有的患者如果伴有下尿路症状性疾病,那么临床要求治疗就要更迫切一些,甚至能够误导临床医生,对于这类情况,需要临床医生进行精准把控,避免过度治疗。


“对于盆底疝临床治疗,临床医生亟待加强专业学习建设”

盆底疝临床开展治疗最重要的就是对疾病的理解和认识。夏教授在跟我们的交流中提到,很多的临床医生往往把术后产生的不良效果归结为是临床手段的问题,并没有考虑到自身的问题。临床医生应加强专业培训,包括临床的基础知识培训、基础操作培训以及疾病的认识和临床模型、病理、尸检、活检、临床带教等等一系列的培训问题。目前在我国对妇科盆底疾病的临床治疗多是妇产科医生,泌尿外科医生,还有一少部分肛肠外科的医生,当然也有其他一些相关科室的医生。这些医生对盆底综合性的了解和认识还有一定缺乏,当临床医生对疾病的认识不全面,选择治疗方式时就要出现有问题,那么临床效果也就不那么理想。


“而目前盆底专业的医生远远满足不了临床需求”

夏教授还谈到,妇科盆底这一类疾病的发病率非常高,据不完全统计大约在30%到70%,临床上需要大量从事盆底专业的医生,但目前从事该专业的医生远远满足不了临床或将来临床所需要的人数。另外,盆底方面对医生的功底要求非常高,对泌尿科、妇科、肛肠科,神经、疼痛等都需要有全面的理解与认识。

临床学习与培训也是目前人才培养面临的一大问题,盆底疝相关疾病的手术操作复杂,掌握艰难,学习曲线长,要求临床医生有良好的解剖基础和空间想象力,最重要的是对盆底疾病的理解。因此,对于年轻医生、甚至有些部分中年医生来说,可能是一个比较严峻的挑战,在培训中需要有一定的基础、严格的培训过程和临床经验的积累等,同时,在有一定规模的盆底中心培训对其成长将有一定的好处。夏教授在采访的最后,呼吁更多临床医生,特别是更多的年轻人积极从事这方面的工作,共同把妇科泌尿盆底疾病做的更好。

声明:本文为中国妇产科网独家采编,经专家审阅后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