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翁解读风水经典系列-《青囊经》(八)

以下是语音的文字实录:

我们来继续解读《青囊经》,上一讲,我给大家解释了“八体宏布,子母分施,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薄,水火不相射”中“八体宏布,子母分施”的意思,也就是:八种卦象分布在四方,八卦中为父母的乾、坤与为子女的坎、震、巽、离、坤、兑,没有混乱,各安其位,各正其职。今天呢,我们就继续解读接下来的四句“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薄,水火不相射”。

《青囊经》中的这四句话并非是黄石公本人原创,而是有其出处,出自于《易传》中的《说卦传》这一篇的第三章“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薄,水火不相射,八卦相错,数往者顺,知来者逆;是故,易逆数也。”一句。关于《易传》这部书呢,我之前在解读《青囊经》的第二讲中已经为大家介绍过了,这里就不在敷述。

也有些人讲这四句话是出自《周易》,甚至认为《说卦传》就是出自《周易》一书,这些观点其实很搞笑,这些人实际上是没有搞清易学中一个最基本的概念,就是《周易》、《易传》和《易》的区别,很多人把这三者看做是相同的一部书,其实完全不是这样,实际上是《周易》和《易传》两部书二者合称为《易经》,简称为《易》。

因此,我们可以说《青囊经》中的“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薄,水火不相射”四句,或者《说卦传》这篇文章出自于《易经》,但不可以说它们是出自于《周易》。《说卦传》的开篇第一句就是“昔者,圣人之作《易》也”意思是“古代的圣人创作了《周易》”。那么 《说卦传》一篇自然不可能是出自于《周易》。

好,言归正传,我们知道了“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薄,水火不相射”这四句的出处,那么这四句话应该怎样解释呢?我们一句句来。

首先,“天地定位”四个字,应该很好理解,因为上文说到“八体宏布,子母分施”,天道宇宙中的八种卦象已经各安其位,那么自然的结果就是“天地定位”,意思是,天地间的各种事物都已顺天道,各安其位。那么“天地定位”是一副怎样的景象呢?

那就是接下来的“山泽通气,雷风相薄,水火不相射”。关于“山泽通气”这四个字呢,明末清初时的经学家黄宗炎给出了很严谨的解释,即“山能灌泽成川,泽能蒸山作云,是谓通气”。意思是山可以影响水气的流动,使其聚云成雨,从而造就了河川,而河流水泽又能生成水汽,这是一个山水互相影响互相依存的循环系统,这就叫“通气”。

那么接下来的“雷风相薄”是什么意思呢?我们首先来解释这个“薄”字,关于这个字呢,有些人解释成“搏击”之意,拼搏的搏,打击的击,这其实是不对的,这个“薄”是个通假字,实际上是通“迫”,逼迫的迫,是接近、迫近的意思,《左传‧僖公二十三年》中讲:“浴,薄而观之”,“薄”在这里就是接近的意思,而我们平时常用的“日薄西山”、“义薄云天”中的“薄”字也都是接近、迫近的意思。那么“雷风相薄”这四个字应该就很好理解了,意思是“雷与风相伴出现,相互接近交杂。”

那么“水火不相射”这五个字又是什么意思呢?很明显我们应该首先理解其中的“射”字。很多人把这个“射”字解释成厌,厌恶的厌,“水火不相射”,就解释为水火二者不相厌恶。这种解释其实很可笑,首先水火二者应该是相厌的,这是天道规律,而且在此句中我们联系上下文,都是在讲天地间的事物各顺天道,各安其位,怎么可能在此处出现一个“水火不相厌”的特殊情况呢?而且,如此解释太过人性化,明显不符合《青囊经》多述自然之象的论述习惯。

那么“射”字到底应该怎样解释呢?实际上把射解释成“厌”是对古代文献的一种误读,我们去查阅古代的文字资料,确实可以找到“射”通“厌”的解释,但实际上,这个“厌”字,本身就又是一个通假字,在这个地方并不是“厌恶”之意,而是通假“压”字,镇压的压,是压制、压迫的意思。这样“水火不相射”五个字应该就很好理解了,意思是自然界中的水和火,或者性质属水与性质属火的物质不会互相争抢、压制。

为了方便大家理解,我再总结一遍,《青囊经》中“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薄,水火不相射”四句的意思是:天地间的各种事物都已顺天道,各安其位,山脉与河流水泽形成了一个互相影响互相依存的循环系统;雷与风相伴出现,相互接近交杂;水和火二者不会互相争抢、互相压制。

今天我们就讲到这里,下一讲我为大家解释《青囊经》中“中五立极,制临四方”的意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