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翁解读风水经典系列-《青囊经》(二十)

以下是语音的文字实录:

我们继续来解读《青囊经》。上一讲,我为大家解释了《青囊经》下卷中“无极而太极也。理寓于气,气囿于形。日月星宿,刚气上腾;山川草木,柔气下凝。资阳以昌,用阴以成”几句的含义,意思是:从无到有,宇宙万物生成。天道自然之规律寓于生旺之气中,而生旺之气则在如山脉河流等等万物的“形势”中体现出来。宇宙万物生成之时,阳刚之气上腾而形成日月星宿,阴柔之气下凝而形成山川草木,宇宙间阴阳相合,而万物生成发展。

今天,我们继续来解读接下来的“阳德有象,阴德有位,地有四势,气从八方,外气行形,内气止生,乘风则散,界水则止”这几句话。

首先,“阳德有象,阴德有位”八个字,其中的“阳德”和“阴德”并不是我们平时所理解的意思,而是指阳和阴中所分别蕴含的天道性质,那么从字面上这两句话就很好理解,意思是阳的性质要有显露出来的征兆,阴的性质在其原本的位置上。实际上也就是在说天地之间阴阳各安其位而不相互僭越混乱。

“地有四势,气从八方”两句,“四势”是指四方形势,后有人进一步理解成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的四方山脉形势,这种具体化的理解并非《青囊经》的本义,但也是可以的。“八方”则是指八个方位,有人将这里的“八方”用八卦理论中的乾、坤、坎、震、巽、离、坤、兑八个方位进行解释,也是可以的。“气从八方”中的“气”,我之前已多次讲过,这里是指天道自然的规律,也就是下文中所说的“内气”。那么“地有四势,气从八方”就很好理解了,意思是:天地间的阴阳各正其位后,大地上的山川河流等四方形势便生成了,而天道自然的规律流行于八方。

“外气行形,内气止生”,这两句话,“外气行形”很好解释,“外气”就是指风水学中常说的“生旺之气”,那么“外气行形”的意思是:生旺之气行于万物的“形势”中。简单地说就是生旺之气依万物的“形势”而生。

接下来的“内气止生”四个字不太好解释,很多对《青囊经》的解读作品中对这四个字要么语焉不详,要么一带而过,甚至直接忽略。实际上要理解这四个字还是必须要从古文字的本义入手,这里的“止”字很多人理解成“阻止”或者“停止”之意,因此就导致了此句无法解释,因为我们从常识去判断就知道“气”的作用一定是“使生”或者“旺生”,而不可能“止生”。实际上这里的“止”并非是“阻止”之意。在上古时代的“止”字,我们从甲骨文中就可以看出,这是一个像形字,其字形分成两部分,上部分像人的脚趾头,而下部分则像脚面和脚掌,实际上,“止”字的本义就是“脚”。《易经·噬嗑》中讲:“屦(ju)校灭止,无咎。”中的“止”就是“脚”的意思。而在后世文字的发展中,因为脚是人或动物站立行走之基础,因此“止”这个字就衍生出了基础、根基的意思。《说文解字》中就讲过:“止,下基也。”基础的基。实际上《青囊经》中这句“内气止生”中的“止”就是“根基”“基础”意思,意思是“内气”是万物产生和发展的基础。上文我们已经讲了,“内气”就是指天道自然的规律,那么“内气止生”这两句话理解起来就很容易了,意思是:而万物的“形势”生成和发展的根本在于天道自然的规律。

接下来的“乘风则散,界水则止”,这两句大家耳熟能详的的话,应该不需要做太多解释了,就是指“外气”,也就是“生旺之气”遇到风就会消散,而水有界气之用的意思。

最后,我再为大家做一个总结,《青囊经》下卷“阳德有象,阴德有位,地有四势,气从八方,外气行形,内气止生,乘风则散,界水则止”这几句话的意思是:天地之间阴阳各安其位而不相互僭越混乱,那么大地上的山川河流等四方形势便会生成了,于是天道自然的规律流行于八方。大地上“生旺之气”依万物的“形势”而生,而万物的“形势”生成和发展的根本在于天道自然的规律。“生旺之气”遇到风就会消散,而水则有界气之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