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學界與文人圈對余秋雨多有詬病?

心繫V娜


餘秋雨憑《文化苦旅》一舉成名,成為名噪一時的文化大家。然而,近年來餘秋雨引來的卻是越來越多的質疑和批判,在學界和文人圈,大家紛紛詬病餘秋雨,從人品和文品上都對其進行了頗為無情的質疑。有書君跟大家分析一下“餘秋雨”現象,看看文化名人為何跌落神壇,成為文化界的一個備受爭議的對象。

1、《文化苦旅》是其開山之作兼巔峰之作,後期作品均未超出《苦旅》


想當年,《文化苦旅》給多少文學愛好者帶來了閱讀的喜悅,在具有歷史感和滄桑感的文字中徜徉,心靈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震撼。

對於我這種排斥民國時期有太多歷史印記的文學作品的人,看到這種把文化融入到極美的文字中的作品,不得不被這種有文化有情懷有內涵有詩意有藝術性的文字所折服。從文學成就上來說,餘秋雨是文化散文的先河,開闢了中國當代散文的新的藝術空間。

“苦旅”二字,就是這本書能夠深入人心的地方。作者把自己的旅行與歷史、文化結合,文人獨特視角的旅行給讀者帶來了一場文化精神大餐。

然,餘之後的著作《山居筆記》,雖然沿襲了《文化苦旅》的寫作風格,但是相同的“小說敘事+詩性語言+文化感嘆”的文章模式引起了讀者的厭煩。因此《山居筆記》這本書雖然是《苦旅》的姊妹篇,卻因為餘沒有給讀者提供新的藝術表現形式,因而反響平平。

餘因其字句的精雕細琢,因其語言文字的精緻考究,被讀者膜拜。餘秋雨《苦旅》之後的作品,為了迎合讀者的喜好,越發地在文字上精雕細琢,而思想上的深度卻止步不前。所以,當餘秋雨因為《苦旅》而名聲大噪時,他的後續作品反而沒有讀者期待中的那麼優秀了。

2、學界質疑其只對歷史進行拷問,卻未曾直面自身心靈進行拷問

學界有人質疑餘秋雨在特殊歷史時期也曾有過“精彩表現”,然而卻從未見餘在作品中對自己的行為進行反思。其實,在那個特殊的歷史時期,作為青年人有一些過激行為也屬正常,唯有對自己的行為進行拷問和反思,他的靈魂才能真正得到救贖和昇華。

可是,我們很失望地看到他可能因為自己“專家”的名號、為了自己的社會形象,而在作品中不敢直面自己的靈魂,不敢向自我拷問。這種“靈魂的缺席”,導致他的作品的思想力度被嚴重削弱,同時,也拉遠了作者和讀者的心的距離。

然而,同時期的路遙,我們在《路遙傳》中可以看到路遙在那個時期也有過政治上的過激行為。時過境遷,路遙並不會因此而遭人詬病。

同樣是歷史的拷問者,大文豪魯迅先生不僅把手術刀對準別人,也對準自己——更多地對準自己。


而在wenge中有過精彩表演的餘秋雨學者,卻選擇了遮掩和偽飾。一個不敢直視自己靈魂的人,一定不能稱之為真正的大家。

3、作為專家學者的他,在這物慾橫流的大環境下竟也隨波逐流

餘秋雨成名之後,創辦了公司,使得他不像是個文人,更像是一個商人。

此後的他,從書齋走向舞臺,擔任文化顧問,做嘉賓發表演說,一個學者本該在學術上有更高的成就,卻跑到社會上如此頻繁高調地參加各種社會活動。

被媒體力捧的專家是很容易忘乎所以的。當所有人都知曉這個學者的時候,這個學者就很難靜心做學問了。作為一個學者型的專家,如果不潛心研究學術,而是頻繁參加媒體的各種節目活動,這個專家的學術水平一般就到此為止了。

而他卻在“青年歌手大獎賽”節目中點評他人時頻頻出現錯誤,這個事件一下子把這個大學者推到了風口浪尖。

於是,如日中天的餘秋雨,開始遭到了人們對他的大範圍批判。

4、拋棄結髮妻和詐捐門為自己做了減分題


餘秋雨與馬蘭的婚姻可謂是才子佳人,然,在他們的婚姻之前,餘秋雨跟李紅13年的夫妻情分一朝成空。就算拋開世俗對婚外情的偏見,作為一個文化名人,餘秋雨此舉頗為無情;李紅對他13年的情感和付出,餘秋雨半路拋下她與她人修百年之好,他的人品肯定是讓人質疑的。

“詐捐”事件也使得餘秋雨的人品減分。後來,餘秋雨的私人秘書和他的“九久讀書人公司”出面澄清:餘秋雨捐的不是錢,而是向3所學校提供價值20萬元的圖書。這個事件才總算平息了。

與餘秋雨有關的還有“首富門”、“故居門”、“私通美女”、“關閉博客”等事件, 凡此種種,都導致餘秋雨在世人眼中還不能達到“大師”級別。

作為一個文化名人,不可否認,他在文化和戲曲領域確有他的地位和貢獻的,不得不說,餘秋雨開創了一個時代,對後來的百家雜說有很重要的意義。他是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對時代的意義也在這裡,他的文化敏銳性也在這裡。


尤其是《文化苦旅》在文學史上至今還是具有劃時代的意義的。只是,作為一個獲得如此成就的學者,餘秋雨要成為世人所敬仰的大師,他在人品和文品上還是具有極大的上升空間的。

有書君語: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別忘給有書君點個贊哦~關注有書君,私信回覆句子,有書君送你一句特別的話!


有書共讀


有人評論他:人一般,但散文寫得真不錯!

有人評論他:散文不錯,但人真的是一般!

順序不一樣,側重點也不一樣。我以前喜歡他,現在不喜歡他,但不得不說,他的散文很美!當年他最火的時候,我正是最年輕的時候。尤其那本《文化苦旅》,爆掉全球。記得臺灣當時有一個人評價,說想寫武俠小說的時候,出了一個金庸。想寫散文的時候,出了一個餘秋雨。

這個評價非常之高! 而且得到了不少人的認同,包括圈裡人!我個人認為,如果僅以文筆而言,他的散文在當時,堪稱第一也不為過,哪怕這個第一是情調,是美好,是小資,是風月文人的長噓短嘆,但畢竟能寫到讓眾人交口稱讚,本身就是一種能力!

餘秋雨,他原本有機會成為一代宗師的!

只是,世上有一個無比奇妙的詞彙叫做“後來”!

有一個普通的人(好像並不是學者,記不清了),挑出了他散文中的一大堆基本的錯誤,然後,還有一些人,同樣挑出了其它常識性錯誤,最出名的應當是“致仕”了。這是連高中生都明白的詞彙。他卻不明白。現在看來,當初針對這些基礎常識的批評,肯定有一些是就為了蹭熱點,但仍然有不少內容只是善意的提出意見。

然後就是人紅是非多,就是關於文革期間的某些事情。我不懂政治,更不喜歡政治,所以不做評論。

在這個時候,我仍然是喜歡他的!散文,又不是論文!我當年看到“致仕”的時候,也是一笑而過。錯就錯在他太出名,如果僅僅是散文家,其實沒什麼,關鍵他還是中國戲劇文化研究型的教授和學者,那麼,連普通人都瞭解的一些基本的常識,他卻不懂,多少有些說不過去。這一點無法忽略。這也是當年很多人批評他的原因之一。

直到,他參加什麼電視節目(青歌賽?),是做評委還是做嘉賓,我記不清了!

他的表現太炫了,已經接近於顯擺自己的博學才睿智。處處表現自己的人文情懷,結果,因為他的與主題無關的炫技,打擾到了那個選手的表述時間。我感到很震驚,然後就是不舒服。至於什麼文字的發音錯誤之類的,我不會因為我懂他不懂就批評人家,哪怕他的標籤是文化歷史類的學者。後來又還有什麼寫古詩,刻石之類的事情。古詩寫得很劣質是事實,而刻石的行為真的有些玩大了。

孔雀的另一面就展現了出來!

我開始不喜歡他了!品德如何,為人如何,素質如何,專業如何,我不清楚,更沒有資格評論。但我個人是真的不喜歡他的炫耀,不分場合不分需求的炫耀,打擾到別人的炫耀!

儘管他的散文真的是好看到爆!好看到當世第一!但不喜歡他就是不喜歡他!

我個人覺得真的是可惜,他原本有可能成為一代宗師的!


亦有所思


客觀地說,餘秋雨開拓了一個新的散文時代。

如果覺得這樣說有點誇大的話,他起碼開創了一個散文文體。

即便是有些後來看不上他的人,也有不少當初程度不同的受到過他的影響,或者是啟發。

餘秋雨的《文化苦旅》,出現於上世紀九十年代初期,曾經風靡一時。

那種加入想象,加入敘事,篇幅巨大長,縱橫捭闔,上天入地的散文,之前,還真沒有過。不管餘秋雨後來怎麼樣,他的開山之功,是不可磨滅的。

實際上,在這之前,他就有一本文藝評論集,好像是叫《藝術創造工程》,在當時的青年學子中間,影響不菲。

記得書中有一篇寫日本電影《幸福的黃手帕》的,寫得真好,引發了很多人的共鳴。那時候,我還在讀研究生,很多同學都讀過那本書。

那時候,餘秋雨還在上海戲劇學院當院長。後來,他辭了職。當時覺得這個人還挺牛的。

再後來不久,就讀到了《文化苦旅》,然後是《千年一嘆》《行者無疆》等等,等等。

可是,餘秋雨為什麼就爭議那麼大呢?為什麼那麼多人不喜歡他,而且常常吐槽他?

原因大概如下:

一、隨著名氣的增長,人漸漸有了變化,心態也就變了。記得好像是在《行者無疆》中一篇文章,有個細節是這麼寫的,他遇到一個印度小孩子,拿出個小禮物給了那個小孩兒,小孩兒走了。他望著他的背影,感慨道:這個小孩子,絕對不會知道,剛才,是兩個古老的東方大國在對話!

看到這裡,你的身上難免不出雞皮疙瘩。

因為到此為止,餘秋雨儼然已經將自己等同於中國文化的代言人,甚至是中國的代言人。

這種心態,在別處也時有流露,時間長了,難免招人反感。

二、餘秋雨在過去那個特殊的瘋狂年代裡,曾經有過劣跡,但他不像當年的姜昆那樣,能夠痛定思痛,勇敢地站出來承認錯誤,檢討過往。放反過來,他卻百般文過飾非,為一個錯誤犯下一連串相關的錯誤。

最關鍵的是,不承認錯誤本身可能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人們以此類推,擔心他不是不承認自己犯的錯誤,而是他根本就沒有認識到自己犯了錯誤。那樣的話,一旦條件具備,那個有劣跡的人會不會再次涉劣?

三、還有一個和這個事情想類似的是,有人對餘秋雨提出了他的文章和書中的一些錯字和錯誤,有的甚至是常識性的錯誤,而他不但不認錯,還惱羞成怒,見批必懟,完有失一個敢於承認錯誤、勇於追求真理的知識分子的風度與修養。

也許,這一點,是後來給他帶來巨大爭議的最主要的原因之一。

四、有了名氣之後,餘秋雨開始成了名聲大噪的巨星,各種場合,各種出版,都有他的影子,電視臺,千禧年慶典,青歌賽,電視晚會,而且,涉獵的範圍之廣,似乎這大地上發生的一切事情,他都無所不曉,都是專家。

實際上,自我感覺過於好了,難免會犯另外的錯誤。

難免會犯糊塗,說錯話,說外行話。大家都知道的,對他吐槽最多的,青歌賽上的情況,就是如此。

這裡面,我們不敢說,一點沒有別人對他名氣的嫉妒,但大部分都是出於對一個不純粹的知識分子的嫌棄所致。

我能想到的也就是這些。

但不管怎麼說,這些年,很有才氣的餘秋雨,仍然在比較刻苦的為文,比如他致力於書寫的《中國文脈》等,也是他對中國歷史、中國文化的一些辛苦思索,有的文章有重現他當年風采的意思。

但是,時代已經變遷,寫作已經升級,人才已經輩出,他那種後來變得有點千篇一律的寫法,慢慢地退出了知識分子和文化人的閱讀視野。

這也許是他本人所不知道的。

還有一件事,今天有朋友問我,為什麼那麼多人在罵餘秋雨?我很納悶。朋友告訴我,是因為網上傳出餘秋雨喜歡上了一個更年輕的女性,在和馬蘭鬧離婚。

對於餘秋雨來說,這種傳聞,已經發生了很多年很多次了。

如果這事一旦真有,那對他的罵聲一定會甚囂塵上。因為,不管怎麼說,這麼多年,對於馬蘭來說,還從來沒有過負面的新聞和評價。

即使沒有這些事,前面說到的那些原因,已經夠餘秋雨受的了。


手機攝影藝術


以餘秋雨,範曾,于丹為代表,他們都是大眾知名度很高的文化明星,在大眾讀者心中有很高的位置,也對不少人有重要影響。但他們還有一個共同點,就是頗受學界和文人界的詬病。這裡以餘秋雨為例,來看為何大家對他多有詬病:

首先就是餘秋雨的散文作品,九十年代他的《文化苦旅》掀起了一陣餘秋雨熱,一直到今天,他的這種旅行散文依舊有讀者,特別是在中小學的語文課堂上。

餘秋雨的散文,特別是看幾篇的話可能會覺得文采好,但讀多了就會發現都是一個套路的文章,打個比方,有點像“娘炮”散文,漂亮是漂亮,就是油脂太多,失去了散文的內核。

還有一點就是餘秋雨的為人,當年石一歌寫作小組,“假捐門”事件,包括他後來堪比娛樂明顯式的個人生活,都有失文人風範。

你覺得餘秋雨的散文在當代中國文學裡算個什麼位置?歡迎在下方留言討論。


老李有刀


這樣的提問法有點兒惡毒、酸楚,還兼備挑撥離間的功能。你代表那個‘界’和某個‘圈’麼?餘秋雨的成就是擺在那兒的,找幾個不三不四的人圍剿幾次就抹殺掉了?令人遺憾的是,所有攻擊、辱罵他的人、其份量加在一起與他相比較也還是太輕、太輕了,根本不在一個級別。如此的反覆炒作,有點兒悲哀。彷彿祥林嫂在講述阿毛的故事。烏乎!


木石散人


曾看過網上一個關於餘秋雨的評價,看一眼就記住了,說餘秋雨是一個:“名聲不管怎麼差勁,文章都很暢銷的人!”

這句話抓住了餘秋雨的兩個特點:一方面餘秋雨文章寫得不錯,他的書非常暢銷;二是餘秋雨為人有事業“差勁”,頗不受人待見。

餘秋雨的成名,是他的散文集《文化苦旅》。《文化苦旅》出版的時候,我正是一個瘋也似的迷上文學的小青年,在讀了很多寫景的、抒情的名篇之後,突然接受一種飽含歷史溫情的散文,頓時讓人耳目一新,散文也能夠這樣寫,散文也能寫得如此好,是我當時最深刻的印象,好啊!我不禁感嘆。

可以說,《文化苦旅》給我打開了一扇窗,讓我看到了另一片風景,讓我可以用另一種視角看歷史,讓我欣賞到另一種散文的美麗,對於這一點,我至今感激在心。

同時,也可以說,餘秋雨是可以進當代文學史的散文家,他倘若進入文學史,當然不一定是他的好散文有多少,而是在散文的寫法上別開生面的創新,自他的《文化苦旅》後,便有了文化大散文的概念,他的功勞在寫法的開拓上,而不是其他。

而後來,隨著餘秋雨的大紅大紫,隨著出鏡率的越來越高,隨著書籍一本又一本的出版,他所受到的詬病也就越來越多了。而這些詬病,大多數並不是蹭熱點,也不是什麼嫉妒,當然也不乏這樣的人,但大多數不是這樣的,而是餘秋雨本人的問題。哪些問題呢?

一方面,創作態度沒以前嚴謹。《文化苦旅》之後,餘秋雨藉著自己的熱度,連續大批量地出版同類型作品,然而質量與《文化苦旅》相比,高下立現。

另一方面,表演拙劣。成名之後,他到處受邀,參加種類電視綜藝節目,儼然以文化代言人自居,然而,才華既不夠,他內心愛賣弄的性格又在上節目過程中表露無遺,結果弄巧成拙,不是表演讓人反感,就是忙中出現錯誤,給人一種盛名之下,其實難副的感覺。

再者,將錯就錯,不以為錯。他無論是在文章和書籍中,還是在電視上對中國文化的解說中,出現了一些錯誤,其實,這也不是什麼蠻大不了的事情,讀錯了、用錯了、寫錯了,對於長期用文字的人,也並不奇怪,長在河邊走,哪能不溼鞋?然而,真正的學問家是懂得有錯就認、有錯就改的,謙遜是君子本色嘛,但他不,反而怒目相向,死不承認,這就不是對待學問的好態度了。

還有,他淚諫災民的那些破事,都是備受人們詬病的拙劣表演。


帝國的臉譜


餘秋雨是個散文大家。也是個有學問的學者。

二十多年前,我曾被餘秋雨的《文化苦旅》深深吸引,在散文的造詣上,餘秋雨算不上登峰造極,也是數一數二的。

餘秋雨的散文,不僅僅是文字美,而且對地域風土,地域文化風情都有著獨到的感悟,每篇文章的信息量都很大,感悟很獨特。

我們可以從餘秋雨的散文當中得到歷史的知識,得到傳統文化的薰陶。

太谷平遙晉商的浮沉,走西口的豪邁與艱辛,天一閣古籍的厚重,守望者的執著。對一個王朝背影的沉思等等,在當時都是掀起過熱潮的“文化現象”。

任何人,都不可能是十全十美,餘秋雨和那些有建樹的文人一樣,也會有“文人的酸氣和傲氣”,這幾乎是中國所有的“才子”的通病,難道只有餘秋雨的“酸氣和傲氣”是必須詬病的?

無論是滔滔不絕,還是掉書袋的時候露了怯,都不能抹殺一個學者的貢獻。

至於對餘秋雨在文革時期某些表現的詬病,就更加沒有理由,在那個年代,有多少人是“眾人皆醉我獨醒”的“有識之士”?

那不是一兩個人可以擔負的錯誤,也不是每個人都可以做到“獨善其身”。唯要求餘秋雨要做到“獨善其身”不公平。

文人相輕,一直是中國文人的頑疾,很多人就是見不得人家有成就,而不是反思自己有什麼不如別人的地方。

餘秋雨的散文,是經得起時間的沉澱,那是美酒,會越陳越有味。

反觀現在的那些既不是風花雪月,也不是聆聽感悟的雞湯散文,至多是口感極好的飲料,保質期不會太長,很容易變酸變質。


步武堂


餘秋雨為什麼遭到這麼多學界同行的非議呢?

答案很簡單,文人相輕!!!

餘秋雨先生得到了很多文人夢寐以求但可能幾輩子都得不到的東西——名、利、權、色,以及學問。

名。餘秋雨的名氣毋庸置疑,央視青歌賽評委讓他家喻戶曉,而《文化苦旅》風靡中文世界,至今還是初中生的課外閱讀推薦書目。

利。餘秋雨是暢銷書作家,版稅收入可觀。更難得的是,他還有高明的投資眼光和擋不住的財運,是上海第一百貨的大股東之一,據說身家上億。

色。黃梅戲表演藝術家馬蘭是他的第二任夫人,馬蘭顏值、技藝俱佳,當得起“女神”二字,餘馬之戀,典型的才子配佳人,讓人眼紅。

權。餘秋雨少壯得志,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就是上海戲劇學院的院長,妥妥的正廳級幹部,更是當時國內最年輕的高校校長,而且政績突出,榮譽不少。

最令人“氣憤”的是,餘秋雨不僅佔盡名利權色,還特麼真有學問。《世界戲劇學》《中國戲劇史》《觀眾心理學》《藝術創造學》等一系列著作獲獎多多。他在王元化等前輩學術大家的推薦下,從講師跳級直升教授。至今為止,即使他的“仇敵”,也只能試圖從人品上搞臭他,卻無法在學術上詆譭他。

總結一下,餘秋雨完全就是傳說中的“人生贏家”,他這大半輩子,簡直稱得上“美滿”,難免遭人羨慕嫉妒恨。當然,餘秋雨先生自身確實也有做得不妥當的地方,比如時常有意無意地流露出知識精英和成功人士的優越感,所以在網絡上更容易遭黑。


江南俗士1



記憶中最早知道餘秋雨這個名字應該是在青歌賽上!最早認識餘秋雨也應該是在青歌賽上!作為一個綜合素質的點評嘉賓無疑他是有資格坐在那裡指手畫腳和說三道四的!因為他是餘秋雨!至於在點評過程中的炫技也好賣弄也罷和出現的一些常識性錯誤後招致部分觀眾的不待見和學界的聲討,也是可以理解的!餘的作品我接觸不是很多,只是前些年在單位的內網上讀了他散文中的部分篇什,總體印象還不錯!把散文寫的如小說般扣人心絃,如詩歌般瑰麗華美也就是他了!餘秋雨!



後來忙於工作閱讀的時間幾乎為零!寫作的時間更是少的可憐!再後來隻身一人來到省會討生活,工作之餘外出在街邊的書攤上看到了他的《文化苦旅》沒有絲毫的猶豫就買了下來!不貴就五塊!封面是那種黃黑相間的簡裝本,但絕對是正版!回到住處又讀了其中幾篇,感覺還是不錯!因為他是餘秋雨!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至於文化圈和學界對他本人的謾罵和聲討我是這樣理解的!作為一個文化學者能夠走遍世界有人類生活遺存和歷史文明發祥的地方去隻身一人考察它的起源!繁榮!衰落!歸宿!僅這一點就非常值得肯定的!就非常值得那些閉門造車的學者和作家們學習!迄今為止在我們的文化圈和學界還有多少用腳步去丈量文化半徑用眼睛去觀察文化內存的親身體驗者!我想已經很少很少了!可他就能做到並且做的很好!因為他是餘秋雨!對名人苛責!對名人苛求!對名人吹毛求疵!對名人說三道四似乎是一些人習慣了的性格!因為你是名人!是名人就不應該出現絲毫偏差和錯誤!是名人就不應該出現常識性和小兒科型的低能和弱智!因為你是名人!大家監督名人挑剔名人的時候是否該清楚名人也是人這個概念!名人怎麼啦?不食人間煙火嗎?不是!他們的注意力很少會放到那些細枝末節的問題上和大眾都能注意到的問題上!他們關注的是整個人類的生死興替!他們關注的是整個世界的繁榮發展!犯點常識性知識性婦孺皆知老少都懂的錯誤又能說明什麼呢!個人認為什麼也說明不了!唯一能說明能解釋清楚的一點是他們的興趣點和注意力不在那些常識性的東西上面!這不就好像陳景潤煮雞蛋煮手錶!走路撞電杆一樣嗎?難道這很可笑很低能很幼稚嗎?餘秋雨的答案就在這裡!因為他是餘秋雨!


冀之筆


餘秋雨是一個沒有骨氣的文人!餘秋雨他是被社會經常指責的人,是一個不為自己辯解的人。是一個名聲不管怎麼差勁,文章都很暢銷的人。其餘到不用再解釋。我認為他有勇氣出走,文筆還不錯,有學識都是值得欽佩的。為什麼負面評價那麼多。又為什麼大家對他也有褒讚,初次接觸餘秋雨是通過《文化苦旅》,認識到他的。剛開始讀我覺得他的詞藻非常的華麗,還有一些詞彙不怎麼能夠理解。他不是也研究歷史嗎?怎麼一點考證的風格也沒有。後來他拋棄了自己的老婆,再後來找了個80後,後來她又找了個90後。是他的學生,這樣一弄我對他的僅存的一點敬意也也蕩然無存了,我對他的評價就是流氓加偽君子。20世紀90年代後期,隨著餘秋雨的散文在國內外,廣為流傳之後,出現了評價他為文革餘孽的聲音,要求餘秋雨懺悔的聲音。

2000年4月份文學報等發表正式聲明:《輕裝前進讀餘秋雨的一封公開信》正式揭發餘秋雨的過去。餘秋雨在半自傳形式的《借我一生》一書中,否認自己的劣跡斑斑。《借我一生》中被化名金牙齒的孫光萱認為,餘秋雨在書中避重就輕,迴避事實。他在個人的博客中發表日誌。含淚勸告災民,莫要為低劣的豆腐渣工程,建築質量如何的劣質而抱怨,並認為汶川地震後一些家長在子女所在的學校倒塌子女被埋以後,要求通過訴訟來懲處相關學校領導和承包商的舉動被媒體利用。家長們一定是實大體,明大理的人。要做的是遺囑人的身份,避免和同自己,被對中國人歷來不懷好意的人利用。文章發表之後含淚勸告,一時成為網絡流行語。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張鳴董事。餘秋雨含淚聲稱的,會讓我知道討論與918事變後在寺院發動全國合唱,為死難者超度有異曲同工之妙。有批評者還認為這是餘秋雨在為政府諂媚,那種無骨文人的又一次表現。
鑑於邱宇先生的含淚勸告,勸告災民那些捧著遇難子女照片請願,要求懲處豆腐渣工程,學校知道的們的悲憤,家長們主人的身份,不能使這種的惡劣影響保持下去。以免為海外反華勢力提供進一步反華的口實。之後又出來一位山東作協副主席王兆山先生,不愧是才華橫溢,奇思妙想。一首《江城子廢墟下的自述》引起洛陽紙貴,在網上贏得了南秋雨北兆山的美名。

看了這麼多,你說為什麼學界與文人圈對餘秋雨多有詬病?評論區留言吧,各抒己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