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蕉“枯萎病”为什么这么难治?关键是看这几点

香蕉“枯萎病”为什么这么难治?关键是看这几点

一、香蕉枯萎病发生历史及现状

香蕉枯萎病称香蕉巴拿马病、香蕉镰刀菌枯萎病、黄叶病,是全球香蕉最重要的毁灭性土传病害之一。

该病于1874年在澳大利亚发现,1940—1950在中南美洲的巴拿马等国家的香蕉爆发感染,到1960年,约有4万公顷 (约60万亩) “大蜜啥”(Gros Michel)香蕉园遭受毁灭,使风糜世界的国际贸易香蕉品种大蜜舍退出历史舞台。1970年台湾发生香牙蕉的枯萎病,菲律宾、澳大利亚、马来西亚、非洲等国家和地区的香蕉也相继局部发生枯萎病。

目前,全世界几乎所有香蕉种植区均有香蕉枯萎病发生。已经有法国科学家警告,香蕉巴拿马病和香蕉叶斑病有可能使种植香蕉的园地夷为平地。

香蕉“枯萎病”为什么这么难治?关键是看这几点

香蕉枯萎病的世界性分布

我国香蕉枯萎病的发生情况

大陆:上世纪50-60年代,广西粉蕉,发现1号小种危害。

台湾:1967,首次发现4号小种危害香蕉品种,引起严重的枯萎病(黄叶病)。上世纪70年代大流行,香蕉大面积枯死、失收,台湾香蕉产业受到了极大的影响。

广东:1996年,我省在广州番禺(万顷沙)首次发现香蕉枯萎病4号小种危害香牙蕉(枯萎病)。由于对此病认识不足,未能及时采取措施控制,病害通过种苗和流水等传染途径扩散至中山、珠海、东莞、肇庆、信宜、江门、茂名、湛江、汕头、揭阳等地,每年以30—50公里速度传播,使许多蕉园不能种植香蕉,对我国香蕉种植业构成了严重的威胁。

目前,该病在广东、广西、海南、福建等省(区)都有分布,有些地方发生较为严重。

湛江香蕉枯萎发生情况:2005年首次在硇洲岛发现,同期湖光镇也出现,2006年左右传入廉江、徐闻等地,现湛江各香蕉种植区均有发生。

香蕉“枯萎病”为什么这么难治?关键是看这几点

我国香蕉枯萎病分布图

二、香蕉枯萎病的症状

香蕉枯萎病(黄叶病)为镰刀菌(真菌)引起的维管束病害。

为害症状:从苗期到成株期都能染病,以抽蕾期症状表现明显。病株开始是在下层叶片及靠外的叶鞘变黄色,先从叶片基部逐渐向上、或从叶缘向中脉逐渐变黄,以后整张叶片变黄、凋萎、下垂,由黄变褐色干枯。有些叶片未变黄即下垂、或虽发黄但不下垂,有的病株是心叶坏死,基部的假茎纵裂,整株叶片均凋萎下垂。维管束呈黑褐色。

香蕉“枯萎病”为什么这么难治?关键是看这几点

叶部症状:叶片发黄,叶柄基部折曲、下垂

香蕉“枯萎病”为什么这么难治?关键是看这几点

严重发病的田块

2、内部症状

该病是一种维管束病害,切开病株假茎或球茎,可见维管束变成褐色,越近茎基部颜色越深。

香蕉“枯萎病”为什么这么难治?关键是看这几点

香蕉“枯萎病”为什么这么难治?关键是看这几点

香蕉“枯萎病”为什么这么难治?关键是看这几点

香蕉“枯萎病”为什么这么难治?关键是看这几点

香蕉“枯萎病”为什么这么难治?关键是看这几点

保湿两天可见白色的菌丝体

三、病原菌

1、病原菌的名称:该病由一种叫做尖孢镰刀菌古巴专化型 (Fusarium oxysporum f. sp. cubense) 的真菌所引起。

香蕉“枯萎病”为什么这么难治?关键是看这几点

显微镜观察的镰刀菌

2、病原菌的形态特征

(1)菌落特征:在PDA培养基上,25℃-28℃,菌落生长较快,7天左右,长满直径9cm 的培养皿。菌落呈白色至淡紫色,背面颜色较深。

香蕉“枯萎病”为什么这么难治?关键是看这几点

培养基上的镰刀菌

(2 )孢子特征üA. 小型分生孢子常见,单胞或双胞,椭圆型,着生在侧生分生孢子梗上的瓶状小梗上,大小5-16 μm×2.4-3.5 μm。üB. 大型分生孢子镰刀型,有3-7个分隔;足细胞明显,顶端渐细。

香蕉“枯萎病”为什么这么难治?关键是看这几点

镰刀菌的大型分生孢子和小型分生孢子

C. 厚垣孢子俗称叫“厚皮孢子”,是一种抵抗能力很强的孢子,在土壤中可以存活很多年。重种孢子在菌丝中间或顶端形成,单生或串生呈链状。

香蕉“枯萎病”为什么这么难治?关键是看这几点

镰刀菌的厚垣孢子

3、生理小种 1号小种:侵染大蜜啥及龙牙蕉等品种;矮香蕉较抗病。上世纪60年代曾使中南美洲“大蜜啥”几乎灭绝。2号小种:侵染棱指蕉及其近缘品种,以及某些四倍体等。“大蜜啥”抗病。

香蕉“枯萎病”为什么这么难治?关键是看这几点

“大蜜啥”香蕉

3号小种:只为害野生的蝎尾蕉属植物。

香蕉“枯萎病”为什么这么难治?关键是看这几点

蝎尾蕉属植物

4号小种:我国台湾省首先报道,能侵染大蜜啥、矮香蕉、野蕉和棱指蕉,尤其是能侵染抗1、2号小种的香芽蕉品种,毁灭性最大。

四、发病规律

1、病原菌的越冬、越夏随着病情的发展,厚垣孢子在病组织或病株残体中形成。ü厚垣孢子可抵抗不良的环境条件,在没有寄主存在的情况下也可以存活多年。ü因此,病原菌主要以厚垣孢子的形式在病组织或病株残体中越冬/越夏。

香蕉“枯萎病”为什么这么难治?关键是看这几点

病害的侵染循环

2、病原菌的侵入途径和过程

(1)侵入途径从根尖和球茎表面的伤口侵入。

(2)侵染过程厚垣孢子或分生孢子萌发→从根尖或伤口侵入→病原菌繁殖并分泌毒素,形成胶质或侵填体,堵塞维管束组织→根部变色→假茎维管束组织中形成大量的小孢子→叶片发黄→叶柄基部处折曲、下垂→叶片干枯→最后整株死亡。

3、传播途径

(1)远距离传播

香蕉“枯萎病”为什么这么难治?关键是看这几点

(2)田间近距离传播带病土壤:老病区的土壤带有枯萎病菌,病菌可在土壤中存活很长时间。l流水、灌溉水:有些蕉农防病意识不强或贪图方便,随意将枯萎病病株丢弃到水沟、河涌中,病菌随流水而传播;另外,病区的流水流到健区,也传播病菌。l农具:锄头、芽钊等。l鞋子:在病蕉园走过后,鞋底粘有带有病菌的泥土,再带到健康蕉园。

4、发病条件

(1)生长期与发病的关系各生长期均可发病,但中后期发病较严重,尤其是抽蕾期至挂果期的症状最为明显。

(2)温度与发病的关系 高温天气有利于发病,气温高于26℃时,发病速度加快,高于29℃时,发病严重。

(3)最适宜发病的因素 感病品种;土壤中病原菌基数大;有发育良好的新根系;排水条件不良等。

(4)复合感染 某些细菌、线虫的侵染和昆虫的危害,会加重症状的表现。

五、防治措施

1、加强植物检疫,培育无病种苗这是从源头上控制枯萎病的扩散与蔓延的重要措施。对零星发病点,采取强有力措施铲除病株

2、选育和利用抗病品种–粉杂1号粉蕉(粤果审2011007):农业部农业主导品种。是广东省农科院果树所选育的抗香蕉枯萎病的粉蕉新品种。品质优,货架期比其它粉蕉长。株产为14~25公斤,亩产为2000~3000公斤。目前正在珠三角等蕉区大力推广,并向粤西、粤东及海南等蕉区发展。

3、农业措施:

(1)选用无病壮苗;

(2)搞好肥水管理;

(3)合理轮作等;

4、药剂防治目前,尚无特效的杀菌剂。

有报道,发病前或发病初期,用多菌灵或甲基托布津等内吸性杀菌剂的稀释液,灌淋蕉头,有一定的防治效果。另有报道,注射法,即在香蕉种植后,每隔一定时间在每株香蕉的球茎部注射药剂,也可以收到一定的防治效果。

5、生物防治普遍认为,生物防治是除抗病品种之外,香蕉枯萎病最有潜力、有效的一种防治措施。

防病微生物制剂:目前,国内外有一批单位在筛选一些拮抗真菌(如木霉菌)和细菌及其发酵产物用于枯萎病的生物防治。试验发现,具有良好防治效果。ü生物菌肥:施用腐熟的农家肥或土壤有机物添加剂来抑制病原菌的生长,提高寄主的抗病能力。例如,有些蕉农用蘑菇渣作肥料也可收到一定的防治效果。

香蕉“枯萎病”为什么这么难治?关键是看这几点

香蕉枯萎病与其它黄叶病害的区别

香蕉“枯萎病”为什么这么难治?关键是看这几点

1、香蕉球茎腐烂病可能由细菌引起,但关于其病原菌尚有待进一步研究;而香蕉枯萎病(黄叶病)由真菌引起,其病原菌为尖孢镰刀菌。

香蕉“烂头病”病原(左为从病组织中分离获得的菌落,右为菌体染色图)

香蕉“枯萎病”为什么这么难治?关键是看这几点

香蕉枯萎病病原菌(左为菌丝,右为病原菌的分生孢子)

2、香蕉球茎腐烂病主要在苗期发生,一般在移栽后1-2个月即可发生,2-3个月时为发病高峰;而香蕉枯萎病(黄叶病)一般在抽蕾期表现症状,苗期发病较少。

香蕉烂头病地上出现的黄叶是因为叶鞘基部维管束变黑腐烂引起的,腐烂叶片呈水渍状;而香蕉枯萎病(黄叶病)地上出现的黄叶主要是因为维管束堵塞引起的,黄化叶片的叶鞘呈干燥状。

香蕉“枯萎病”为什么这么难治?关键是看这几点

香蕉烂头病与香蕉枯萎病(黄叶病)均能引起假茎基部开裂,但香蕉烂头病引起的开裂周围呈软腐状腐败,而香蕉枯萎病(黄叶病)引起的假茎基部开裂周围呈干燥状。

香蕉“枯萎病”为什么这么难治?关键是看这几点

香蕉烂头病主要引起香蕉苗假茎基部及球茎腐烂,而香蕉枯萎病(黄叶病)主要导致香蕉维管束变黑,但不腐烂。

香蕉“枯萎病”为什么这么难治?关键是看这几点

香蕉“枯萎病”为什么这么难治?关键是看这几点

香蕉根结线虫病

香蕉“枯萎病”为什么这么难治?关键是看这几点

香蕉根结线虫病1

香蕉“枯萎病”为什么这么难治?关键是看这几点

香蕉根结线虫病2

根结线虫防治方法

(1)蕉园选择:选择前作为非寄主植物如玉米、水稻等禾本科植物地。

(2)生物熏蒸与阳光消毒:非寄主植物收获后均匀撒石灰50Kg/亩,并将秸秆翻犁入耕作层直至腐烂;或于盛夏季节将耕作层深翻暴晒15天以上;

(3)移栽前土壤消毒:植穴用42%威百亩水剂20Kg/亩兑水300Kg浇灌,并用地膜覆盖熏蒸7天以上,翻耕土壤释放毒气,7天后移栽蕉苗;

(4)培育、选用无病苗:以无病土为营养杯土育苗,培育无病苗;

(5)加强肥水管理:增施有机肥尤其是生物有机肥;

(6)植穴合理施用杀线虫剂:在植穴中施入0.5%阿维菌素颗粒剂或2.5亿孢子/g淡紫拟青霉粉粒剂或10%噻唑磷颗粒剂1.5-2.0Kg/亩,与土壤充分混匀后移栽;

(7)生长期沟施或灌施杀线虫剂: 0.5%阿维菌素颗粒剂3Kg/亩沟施,或1.8%阿维菌素乳油1000-1500倍液灌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