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都敢杀,为何董卓偏偏不敢自己坐上龙椅?

蒋丽琴


如果说董卓从郎中、太守、中郎将迁到相国、太师甚至是尚父这是权力升级的量变,那么坐上龙椅就是质变。然而最后一步是最难走的。

这就是量变和质变的区别。

在封建历史的发展中我们不难发现,权臣的并非完全的肆无忌惮,大多数的他们除了完全石乐志的那种以外一般都会遵循祖制以掩人耳目,以增加自己的正义性和合法性。这一点比较好理解,没人想树立更多的敌人,即便他已经大逆不道、惨绝人寰。

董卓虽然大肆屠戮,祸乱后宫但是他也有理智,况且他的智囊们也会出谋划策。

就拿废立这件事说,董卓先大肆贬低刘辩,刘辩还是13岁的孩子,真是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之后就“效仿”伊尹、霍光来废黜少帝立刘协。

这样看上去表面确实没什么问题,伊尹、霍光他们为人称道,董卓做足了表面文章。

不过董卓毕竟还是董卓,对于刘辩痛下死手更增多的他敌人。

再举个例子,那些诸侯在讨伐董卓时实际上也在抢夺土地和权力,因此无道的人授人以柄,让那些不管正义还是非正义的人都站出来对抗他。这就是非常愚蠢的举动,好似立了一个靶子在头上:你们来打我。

董卓没走向最后那一步可能是因为他觉得时机未到,然而他的行为恰恰又说明了他仅仅实在掩耳盗铃。他的失败也由于此!


大眼大世界


自刘邦建立了西汉起,东汉末年的董卓之乱非常风光鼎盛的过了几百年,在东汉末期群雄涿鹿他们都渴望着取汉家江山而代之。但是,他们却不敢明白地说出自己的想法,而非要委婉地举起道义的旗号。

董卓如此的有野心,而且很有能力,但是董卓为何没有称帝呢?着很让人好奇,明明自己有那么多兵,而且很有野心,怎么会甘愿做臣子。

第一、在于名不正言不顺的问题,起初董卓是打着清君侧的旗号来到洛阳,表面上一心救主平息宦官和外亲群臣的矛盾。来到洛阳之后,凭借手中的兵力,董卓很快就控制了洛阳和周边地区。此时的董卓也很想称帝但是碍于名不正言不顺只能进一步控制朝政,废黜了少帝刘辩,另立了汉献帝刘协为帝。此时的董卓之所以不敢于直接废黜汉家皇帝自己取而代之,就是因为他实际上所能控制的区域只是洛阳周围,当时还是有非常多忠诚汉室的重臣把守四方。

第二、是董卓并没有称帝的资本,董卓即使上位也没有人支持他,也没有任何的作用,在这点上他就和曹操以及司马懿完全不同了,曹操他们好歹现在朝廷培养了一批自己的势力,这样篡位也容易点。而此时各地的诸侯,以讨伐董卓为旗号,结成了联盟。这些董卓的反对力量,成为董卓称帝非常大的障碍。面对着讨董联盟咄咄逼人之势,董卓取消暂且称帝的想法挟持汉献帝迁往长安,以躲避盟军的锋芒。因为洛阳沦陷火烧四壁,讨董联盟内部发生争执,讨董就此停歇。也为董卓在长安留下了喘息时间使其有时间实施他的野心。就在董卓野心进一步膨胀之际,朝中大臣以司徒王允为首,策划了一场政变,董卓最终被吕布所杀。

董卓随野心十足,但本性凶暴。当时东汉末年势力纵横董卓在没有各方面的资本,是没有资格称帝的,最终历史也证明他最终也没有实现愿望。


谈古今品历史


就连宋江要造反都要打个旗号“替天行道”,曹操这样的绝世奸雄也只是“挟天子以令诸侯”不敢自己称帝,陈涉吴广也得弄点神神鬼鬼的说法,直到清末太平天国起义,也还是要找一个恰当的借口和理由。

古人说,皇帝是天子,是承天之命而来,天命既然选定了一个人或一个皇族就不会轻易的变,这讲的是“名正言顺”"天命所归”,这真是极其高明和有意思的说法。所以历史上这个成就了多少皇帝了,也因此让多少所谓的乱臣贼子,敢于弄权或造反,却不敢自己轻易坐上皇帝之位。他们也不敢推翻这个说法,因为一旦推翻,那自己以后即使坐上皇帝,也会留下其他人推翻他们的口实,留下无穷的祸根。


所以,这些权臣甚至是后宫至尊,不坐上皇帝之位还好,还能权倾朝野,一手遮天,甚至让皇帝成为自己的傀儡和代言人。一旦坐上了这个位置,那反而被天下讨伐,人人都有理由来群殴你,因为你名不正言不顺,随便来个人都可以说是为了维护天下正统和道义,这样一来,龙椅上屁股还没坐热,死亡乃至灭族的危机就来了,得不偿失。

董卓也是一代枭雄,他可不傻,不会昏头到一屁股坐到皇帝位置上,给天下群雄一个想怎么讨伐就怎么讨伐自己的理由,那样会的死的更快。后面曹操也明白这个道理,可惜司马家不懂得,最后结局都不太好。


刘邦和朱元璋,虽然是完全的农民起家,他们也明白这个道理,所以也要给自己搞出一堆的神话故事,来营造自己的天子,受命于天的迹象。何况本身就被标上了乱臣贼子之名的董卓呢。


盛唐豪歌李艺泓


你以为随随便便的人都能够坐上皇帝的位置?你看王莽他经营这么多年然后坐上位置之后,全天下还是反他,袁术以为拥有南阳就想称帝结果被唾沫淹死掉。曹操权倾天下一言九鼎,最后弄到魏王,想称帝临门一脚就进不去,只能感叹自己当周文王。


你是权臣专权,大家还能够忍受,但是如果让你当皇帝,大家的态度就不一样了。董卓他出生贫寒,只是六郡良家子弟,可以说毫无任何势力。他刚刚夺得权力的时候,不得不依靠那些世家大族,结果被那些老狐狸们玩的团团转,18路诸侯大部分都是他任命。

很多人不明白董卓为什么要迁都,因为董卓觉得自己这样滥杀无辜,都没有办法镇住朝廷,说明他自信心是完全没有,一个自信心不足的人,

他的第一个反应就是想用暴力,自卑性格的人攻击性是特别强的,或者是很软弱,就两种极端人性。

他就想办法把洛阳烧掉,迁到长安,因为长安靠近凉州,那边是他的老地盘,他自然就会心里不怕很多,安全感也强很多。


你觉得一个那么没有自信的人,只能靠暴政和残杀镇压天下的人,他有胆量称帝吗?有胆量称袁术,是因为他以为他家是四世三公,门生遍布天下,才有不臣之心,但事实上,却打了他的脸,狠狠的。


知常容


孔子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古代人是非常讲究“名正言顺”这四个字的。陈胜吴广起义时也要打着扶苏项燕的旗号,这样对天下才有个说法。刘备也要说自己是中山靖王的后人,要复兴汉室,这样才能得到舆论上的支持。即便是盛极一时的大唐,也要正名,说自己是老子的后裔。就算是王莽这么不拘礼法,也要弄点鬼神之说,骗世人说是汉高祖遗命,让他称帝。当然这是没有人相信的,所以天下群起而讨之。宇文护也是纠结了一辈子这个名正言顺的事,所以没当上皇帝。

历史上一直认为刘邦和朱元璋属于得国最正,生于乱世,白手起家。杨坚夺帝位也是让他孙子“自愿”禅让的。唐代取代隋、赵匡胤陈桥兵变、这都属于得国不太正,但是也都在可以接受的范围内,再加上唐代宋代在经济政治文化上都有一定的建树,所以瑕不掩瑜。司马家的晋朝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多诸如竹林七贤这样的风流名士呢,就是因为他得国太不正了,所以那么多读书人才不屑去他们家打工。

所以董卓不是不敢自己坐龙椅,他估计也一直在编在思考自己坐龙椅的途径和理由。但是还没想出来就被吕布杀了。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这么久,也没有找到自己坐上龙椅的合适的理由和机会。


考古系大师姐


  自汉高祖刘邦,斩白蛇起义,汉祚共绵延近四百年,中间虽有王莽篡权,虽也没有断了传承,可是到了汉桓帝、汉灵帝时代,汉室衰微之势已经不可挽回了。在这段时间里,宦官祸乱朝纲尤为严重,汉灵帝甚至封赏了十二个中常侍,并认他们为父母。后来灵帝驾崩,辅政的大将军何进,想要诛尽宦官,又不得太后同意,于是召握手西凉重兵的董卓进京。因为董卓入京之前,何进已被诛杀,所以他入京之后,几处无人能制。自此,宦官之乱基本被平息,他总揽大权的时代,却拉开了帷幕。

  他进入京城之后,他先强迫皇帝下令,将自己任命为司空,之后升为太尉,后来更是自任为相国,朝见天子不称名,穿鞋配剑上殿,甚至控制了羽林军等禁军,并占有了国库。更令人难以接受的是,在这期间,他竟然还废立甚至杀害了太后与皇帝。《三国志·董卓传》记载:“于是以久不雨,策免司空刘弘而卓代之,俄迁太尉,假节钺虎贲。遂废帝为弘农王。寻又杀王及何太后。立灵帝少子陈留王,是为献帝。卓迁相国,封郡侯,赞拜不名,剑履上殿;又封卓母为池阳君,置家令家丞。卓既率精兵来,适值帝室大乱,得专废立,据有武库甲兵,国家珍宝,威震天下。”

  说到此处,我们不得不承认,董卓是一个非常有野心的人,毕竟废立皇帝、弑帝等事,很少有人敢做。不过,我们也不禁会产生一个疑问,那就是既然他有手握重兵,又野心勃勃,为什么不直接篡位称帝,非常让献帝做傀儡呢?对此,小编有以下几点看法。

  一、名不正且言不顺

  在封建时代,正统尤为重要,正是因为这个原因,袁术刚刚称帝,便人人喊打,终至灭亡,刘备与汉室血缘关系极淡,却依旧被很多人奉为正统;也正是因为这样,曹操和司马懿都铺垫多年后,将此重任交给了自己的后人,甚至,就算如此,曹家和司马家还一直背负着骂名。比起上面这些人,董卓既没有四世三公,门生故吏遍布天下的家世,也不是汉室宗亲,更没有立下不世之功。只是他把持朝政一事,就受到了十余路诸侯的讨伐,如果他称帝,又将遭遇什么呢?

  二、资本不足

  除了名声问题之外,他想要称帝,还需要有人支持才行。在他把持朝政的时期,虽然很多人非常愤懑,欲将其除之而后快,例如荀攸、何颙、伍琼、王允等;有人只身出逃,远离京师,例如曹操、袁术、袁绍等。不过还有一些名士、重臣屈于他的权势,为他效命,比如曾多次劝谏他的蔡邕,无力脱逃的司马防。只要汉室还在,这些人或可一直被他挟迫,但是如果他敢篡权,取代汉室,那么这些人绝不会妥协。试想,如果他强行篡位,却没有任何支持者,只凭借自己的西凉军,那现实吗?答案是否定的。如果他能够做到,曹操和司马懿把持朝政时的状态,在朝中有自己的一批心腹,或者支持者,或许他早就篡位了。

  三、还未及实施

  当然了,虽然篡位之事,于董卓而言,看似不可能,毕竟他并非正统,没有资本且无人支持,可是野心颇大的他,并没有放弃这一想法,只是他还没来得及实施罢了。《三国志》记载:“(董卓)筑郿邬,高与长安城埒,积谷为三十年储。云事成,雄据天下,不成,守此足以毕老。”意思是说,挟皇帝迁都长安之后,董卓修建了一座与长安城一般高的建筑,屯集了可以支撑三十年的粮草,说如果事成,便一统天下,事不成则凭此安度晚年。由此,我们不难看出,他不是不敢篡位,只是还没有来得及实施,就被他颇为倚重的大将吕布杀死了。

  通篇分析之后,我们不难得知,董卓手握大军,且残暴蛮横,又颇有野心,敢行废立之事,甚至敢于弑帝,最终却没有篡位,这既是因为他并非正统,难以服众,也是因为他资本不足,得不到众人的支持,篡权一事,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


图说三国


东汉末年的董卓之乱,彻底摧毁了东汉王朝的既有秩序,拉开了东汉末年军阀混战的序幕!

东汉末年割据的群雄,每个人都有一个皇帝梦。他们都渴望着取汉家江山而代之。但是,他们却不敢明白地说出自己的想法,而非要委婉地举起道义的旗号。比如刘备,他何尝不想当皇帝,只是条件不具备,于是宣称自己“欲申大义于天下”。假如刘备得势,汉献帝肯定也是要退位的。

我们拐回头来说董卓。董卓也不是不想当皇帝,起初董卓是打着清君侧的旗号来到洛阳,表面看他的目的是为了平定朝中外戚与宦官的纷争。来到洛阳之后,凭借手中的兵力,董卓很快就控制了首都洛阳。此时的董卓,为了进一步控制朝政,废黜了少帝刘辩,另立了汉献帝刘协为帝。此时的董卓之所以不敢于直接废黜汉家皇帝自己取而代之,就是因为他实际上所能控制的区域只是洛阳周围,此外广阔的区域都不在董卓的控制之下。各地的诸侯,以讨伐董卓为旗号,结成了联盟。由于汝南袁氏四世三公,门生故吏满天下,所以袁绍就成了讨董联盟的盟主。这些董卓的反对力量,成为董卓称帝最大的障碍。面对着讨董联盟咄咄逼人之势,董卓决定将汉献帝迁往长安,以躲避锋芒。在从洛阳走的时候,丧心病狂的董卓下令彻底摧毁了洛阳城,洛阳周围成了无人区!

董卓到了长安之后,东方的讨董联盟很快就瓦解了。他们本来就貌合神离,虽然反对董卓这一点上来说他们的目标是一致的,但他们之间也是矛盾重重。董卓西迁之后,讨董联盟的成员之间很快就展开了新一轮的火并与厮杀。这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董卓的压力。于是,董卓也产生了要登基称帝的念头。不过,他还是犹豫不决。他修建了梅邬,储存了大量的粮食。他说道:“守此,足以观天下。”意思是,如果自己能够成功称帝,当然更好。如果不行,凭借梅邬的堡垒和粮食,也足以自守。

不过,就在董卓野心进一步膨胀之际,朝中大臣以司徒王允为首,策划了一场政变,这就是大家非常熟悉的典故了。“千里草,何青青,十日卜,不得生”。董卓最终被吕布所杀,


野叟杂谈


首先是时代人心问题,所谓的天命,这是最重要的原因。虽然我们现代人看来,所谓天命不是什么,但是,“天子,唯兵强马壮者为之”这样的话是五代十国才有军阀如此狂妄。“尧舜之事,吾知之矣”,这也要几十年后曹丕行禅让也才说出口,并非靠武力直接篡位。汉家天下,已经经历数百年,二十四位天子传承,中间王莽也被刘氏灭掉,不把天命这个命题解决,没人敢贸然称帝。事实上,第一个冒头的袁术结局也是悲催的。然后,才轮到实力问题,董卓并非袁绍袁术四世三公这样的门第,又缺乏世族的拥护,背景门第,直到武力,都无法号令天下,怎敢称帝?最后,是董卓个人原因,文武两道,他都不算顶尖,又没有顶尖人才集团支持,董卓本人又不蠢,恰恰是因为董卓不蠢,所以他是不到十足把握,不会走最后一步的。


sisto


首先东汉末年虽然天下大乱,千里无人烟,汉室作为皇室正统地位不可动摇,原因如下:黄巾造反最终为汉军所灭;刘备在曹丕篡汉后称帝国号仍为汉;曹丕篡汉尊汉为正统,是继承而不是灭汉,让汉宗庙延续;刘渊起兵亦立国号为汉,人心向汉不是凭空所言。所以董卓篡汉时机不成熟或根本不想:第一地方势力已成,汉是有诸侯封国的,刘氏宗亲势力遍及全国(这点很多人没有关注);另外东汉地方长官是州牧,掌握一州的军政大权,到黄巾之乱,中央已经不能掌控地方官的任免,所以董卓即使挟天子以令诸侯,影响有限。二是董卓西凉军阀出身,完全没有得到士族大夫阶层的支持,可以看到董卓与百官基本处于对立面,完全靠武力震慑京官阶层。三是董卓自身未必想篡汉,刘辩是个诺弱的皇帝,而刘协英明果敢,如果董卓有心篡汉为何要废无能之帝而立英主,这是让人十分费解的地方。唯一解释是董卓想做权臣而没想自立,历史是后人写的,东汉末年几千万人口到三国5、6百万人口,怎么会是董卓一人之过?再者董卓入京后并未东征西伐,反倒是各路诸侯联合攻董,实在不像一个篡汉奸臣的动作。


烟酒阁大学士


董卓没有杀皇帝,只是说废立,理由是皇帝笨,换一更聪明的就是汉献帝。董卓自己的说法是效仿周公,伊尹,但是其实董卓想通过立新君加官进爵,朝中大多数人不同意,十八路军阀讨董卓。所以董卓更不敢自立称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