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地都是六便士,他卻擡頭看見了月亮

今天要和大家一起分享的這本書是毛姆的《月亮與六便士》,關於理想和現實,有太多的文學作品在論述。毛姆的《月亮與六便士》無疑是最瘋狂、最耐讀的一部。

“月亮”和“六便士”,這兩個一正一反、又充滿象徵意味的意象同時出現在書名裡,共存著、博弈著,共同構築成了這部偉大的經典。

滿地都是六便士,他卻抬頭看見了月亮

小說的主人公思特里克蘭德是一個英國證券交易所的經紀人,本已有牢靠的職業和地位、美滿的家庭,但卻突然迷戀上繪畫,像“被魔鬼附了體”,棄家出走,到巴黎去追求繪畫的理想。他的行徑沒有人能夠理解。他在異國不僅肉體受著貧窮和飢餓煎熬,而且為了尋找表現手法,精神亦在忍受痛苦折磨。經過一番離奇的遭遇後,主人公最後離開文明世界,遠遁到與世隔絕的塔希提島上。他終於找到靈魂的寧靜和適合自己藝術氣質的氛圍。他同一個土著女子同居,創作出一幅又一幅使後世震驚的傑作。在他染上麻風病雙目失明之前,曾在自己住房四壁畫了一幅表現伊甸園的偉大作品。但在逝世之前,他卻命令土著女子在他死後把這幅畫作付之一炬。

滿地都是六便士,他卻抬頭看見了月亮

毛姆有他獨特的寫作風格,在主要的故事情節之餘,他總喜歡用大段的夾敘夾議來闡述他關於藝術、哲學等的見解。心不夠靜,沒有足夠的耐心,很容易覺得囉嗦、晦澀,一不小心就會走神。

我始終認為高質量的閱讀不僅要沉浸其中,更要適時地跳出來。

滿地都是六便士,他卻抬頭看見了月亮

“月亮”還是“六便士”?這從來都不應該是一個選擇題。

我們大多數人都需要撿起那些散落在各個角落、大大小小的六便士,來換取足夠多的麵包,這樣才有精力去追逐心中的月亮。同樣也正因為月光的映照,生活中的那些六便士才變得更加銀光閃閃。

對於當下,我覺得我們應該換一個層面去思考。

當女教師的辭職信“世界那麼大,我想去看看”引發熱議;當高曉松的“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的田野”火爆了朋友圈;當“逃離北上廣”被炒了又炒……我們該如何看待理想和現實呢?在車貸、房貸、信用卡、升學、養老等的壓力下,我們還有空閒的時間去談論理想嗎?

從這個意義上講,斯特里克蘭德的那份為了追求理想不惜生命的勇氣就顯得尤為可貴,那是血液里根深蒂固的一種躁動。

切·格瓦拉說:“讓我們忠於理想,讓我們面對現實。”既要奮力地去尋找更多的六便士,更要留出閒暇時間去抬頭尋找月亮。

滿地都是六便士,他卻抬頭看見了月亮

最後,用蘇福忠先生在本書前言部分的末句來結尾吧:

“月亮重要,六便士也重要,性格即命運,命中註定哪樣就是哪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