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候“箕子朝鲜”的来龙去脉

大约在西周初年到西汉初年的1000年时间里,朝鲜半岛北部曾存在过一个政权叫做“箕子朝鲜”。这个是谁建立的?中间发生了什么大事?最终亡于谁手?

“箕子朝鲜”是商代最后一位国王商纣王的叔叔箕子建立的。看过小说《封神榜》的人都应该记得里面有个大臣叫做比干,因为劝谏纣王被挖心而死;另一个叫做箕子,也因为劝谏纣王,假装疯癫被囚。《封神榜》是神话小说,但是小说里提到的纣王、比干和箕子都是真实的历史人物。

古时候“箕子朝鲜”的来龙去脉

箕子的父亲是商王文丁,文丁的长子是商王帝乙,次子就是箕子;纣王(帝辛)是帝乙的儿子,也是商朝最后一位国王,所以箕子是纣王的叔叔。

箕子并非其姓名,他的名字叫做胥余(或作须臾、婿余),字是姓氏(少数学者认为是爵位,这是不正确的);箕是地名,那时候在现在的太原地区有个“箕邑”,是箕子的封地。西周取代商朝之后,“箕邑”改名为“晋邑”。

古时候“箕子朝鲜”的来龙去脉

纣王虽然雄才大略,但是很多事做得比较残暴,不得民心,称之为倒行逆施毫不为过,比干和箕子等人都看到了商朝的危机,希望纣王能够改弦易辙,但是纣王不听,比干被杀,箕子为了保命,只好装疯卖傻,身上涂满了漆,解开头发,纣王一怒之下,下令囚禁箕子。

不久之后,周武王率领军队推翻了商朝的统治,他欣赏箕子的才干,下令燕昭公释放箕子。传说周武王还亲自拜访了箕子,问起天下大事,箕子把大禹的《洪范九畴》解释给周武王听,周武王很满意。

古时候“箕子朝鲜”的来龙去脉

更确切的说法是,被释放后的箕子,认为自己是商朝王裔,并不喜欢做周的臣民,不过没有像“不食周粟”的伯夷和叔齐一样活活饿死,而是带领商朝遗民5000人,包括商朝贵族景如松、琴应、南宫修、康侯、鲁启等离开燕国,往远离周朝的方向东边而去,建立自己的政权。

西周坐稳了江山之后,分封诸侯,无意对偏远的箕子采取强硬措施,所以顺水推舟,封箕子为“朝鲜王”;箕子开始不愿意接受这种“强行”的分封,就继续往东走,但是他走到一个地方,西周就封到什么地方,以体现“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古时候“箕子朝鲜”的来龙去脉

最终箕子到了朝鲜半岛,这时候东边已经是大海,无法再往东走了,他决定定都平壤。壤同襄,意思是“完成”,现在人们通常把平壤解释为“平坦的土壤”,那是望文生义的缘故。后来人们把箕子建立的政权叫做“箕子朝鲜”。

另一种说法是,箕子等人横渡黄海去的朝鲜,虽然那时候航海技术上说没有问题,但是5000人横渡黄海,显然一时找不到那么多船,风险也大。所以从燕国陆路去朝鲜半岛更符合实际,也符合很多史料的记载。

还有一种说法是,箕子朝鲜本来建国在辽东,后来受到燕国等政权的进攻,逐步东迁,最终疆域稳定在朝鲜北部。

名义上,箕子朝鲜是西周封的“侯国”,实际上“箕子于朝鲜而不臣也”。不过《史记》上记载了一次箕子回到中原朝见周王的经历,当经过殷商的故地,看到华丽的宫殿已经成为废墟和农田,作《麦秀之诗》:

麦秀渐渐兮,禾黍油油。彼狡僮兮,不与我好兮!

诗中所说的“狡僮”,指的就是商纣王。

箕子带到朝鲜半岛北部的5000商朝移民,其中不乏是精英和人才,所以中原文化被传播到了朝鲜半岛北部。箕子朝鲜的臣民,有华夏人,也有秽貘人、高句丽人等。

箕子朝鲜的官方语言是商朝时候是上古汉语,箕子“教民八法”(制定了8条法律),在当地发展农业,养蚕种桑,还带去了很多书籍,例如诗书礼乐医巫等,朝鲜半岛的农耕文明兴起,与中原几乎没有区别。被后世的朝鲜半岛和日本列岛誉为“东方君子国”。

教民八法规定:相杀以当时偿杀;相伤以谷偿;相盗者男没入为其家奴,女子为婢,欲自赎者,人五十万。

朝鲜的城南,曾经发现过“箕田”,据朝鲜学者韩百谦研究成果,箕田方正有规则,与商朝甲骨文中的“田”字相吻合;每田分4个区,每区有田70亩,与中国“殷人七十而助”的文献记载相一致。

古时候“箕子朝鲜”的来龙去脉

箕子朝鲜的东边是燕国,北边是高句丽和沃沮部落,东边是大海,南边是辰韩,全境有20000户人。而箕子本人在位40年,政通人和,在周成王执政时去世,享年93岁,据传死后葬在平壤城北的兔山,并改名为王荇山。而孔子因箕子品行高尚,称箕子、微子、比干是殷之“三仁”。

而根据朝鲜半岛的出土文物显示,箕子朝鲜时代琵琶型的铜剑在外形和金属成分上与同期中国其他地区的类似武器有所不同,但礼器、生活器具则大体相当。同时在朝鲜半岛很多地方,出土了数量繁多的“明刀钱”,它是战国时期燕国使用的货币,最多的地方一次性出土1000多枚。说明燕国和箕子朝鲜商贸往来非常密切。

箕子朝鲜和邻国有战有和,建国后不久差点和燕国大动干戈,后来被双方大臣劝阻,箕子最强大的时候,那时候还很弱小的鲜卑部落也曾经臣服箕子朝鲜。

古时候“箕子朝鲜”的来龙去脉

战国后期,箕子朝鲜衰落之后,燕国著名将领秦开,进攻箕子朝鲜,“取地两千里”,占据箕子朝鲜西部至满番汗一带,挹娄与沃沮占据了原箕子朝鲜北部和东部领土,箕子朝鲜疆域大大缩小。箕子朝鲜成为燕国的附庸;秦朝统一之后,又成为秦朝的“海外属国”,不过箕子不愿意派人去秦国“朝会”。在秦朝忙于修建长城地域匈奴的时候,箕子朝鲜国王箕否趁机扩大了自己的地盘。

中国东北诸多部族受燕国和箕子朝鲜先进文化的影响,经济开始发展起来,其中箕子朝鲜管辖下的扶余(秽貊)受其影响最深,并在公元前239年由箕子朝鲜将军解慕漱建立扶余王国。

古时候“箕子朝鲜”的来龙去脉

秦灭六国战争、秦末的陈胜吴广起义以及楚汉相争之际,燕、赵、齐一带曾有数万人投奔箕子朝鲜,也有一部分人逃往日本列岛。在逃往箕子朝鲜人中,有个燕人将军叫卫满(姬姓卫氏,卫国宗室后裔),箕子朝鲜王国箕准(箕否之子)把西边的国土封给他,封他为“博士”,希望他保卫箕子朝鲜,不料引狼入室,卫满在自己羽翼丰满之后,召集中原流民造反,在公元前194年攻入平壤,取而代之,自己当了国王,历史上叫做“卫氏朝鲜”。定都王俭城(今平壤)。

箕子王朝一共有41代君王,末代国王箕准被卫满打败之后,逃亡朝鲜半岛南方三韩地区,在金马郡重新建立政权,并改箕姓为韩姓。

卫满当国王之后,充分施展政治手腕,以汉朝“外臣”的身份迅速扩大地盘,在其孙在卫右渠当政的时候,又吸收了大量中原汉族流民,开始违背和西汉的约定。到了汉武帝的时候,西汉觉得卫氏朝鲜是一个巨大威胁,出兵于公元前107年灭了卫氏朝鲜,设立汉四郡。朝鲜半岛出土了很多文物,都印证了这段历史。魏晋继续统治这些地方。

后来东北的高句丽建国,并逐步壮大,也吞并原先箕子朝鲜统治过的土地。由于箕子朝鲜、卫氏朝鲜及汉四郡的长期统治,高句丽也是一个高度汉化的强大政权,“颇有箕子之遗风”,“其俗多淫祀,事灵星神、日神、可汗神、箕子神”。高句丽最终被唐朝灭亡。

古时候“箕子朝鲜”的来龙去脉

自古以来,朝鲜一直认为箕子朝鲜作为自己的始祖,并非常自豪。在高丽王朝的时候,崇拜箕子的风气尤盛,1102年在平壤修建了箕子墓(衣冠冢)和箕子祠,还树立了面向南边的石人石羊。这个古墓一直存续到1959年,共1000多年。

司马迁的《史记》详细记载了箕子朝鲜的兴衰,其它的史料也可以印证。不过近代以来,朝鲜半岛一些人不再承认箕子朝鲜存在过。但是中国、日本以及世界上大多数历史学家认为箕子朝鲜是确有其事。

古时候“箕子朝鲜”的来龙去脉

《易经》曰:“箕子之明夷,利贞”,这是中国古籍首次提到箕子;《管子》曰:“然后,八千里之发、朝鲜可得而朝也”。这是中国古籍首次提及朝鲜。

箕子朝鲜及其后继者卫氏朝鲜、汉四郡、魏晋统治、高句丽都是古代中国的边疆政权或直辖的地方政权,唐朝灭高句丽之后,高句丽臣民大部分被迁往中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