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nTianFeiXue
在高度文明的現代社會剝削這個詞的概念很難精確介定,存款付息是否也是剝削?剝削是一種自然現象,還是一種不道德的行為?怎麼來介定誰是剝削者,是那些靠納稅過日子的,還是投入大筆資金,承擔巨大風險,建廠房購買機器設備,給別人提供工作崗位的企業家?
私有財產是神聖不可侵犯的。人生命的意義就在於勞動,不勞而獲,那是在浪費上帝賜予的生命,是對上帝的不敬。"人類一出生即享有生存權利,因而可以享用肉食和飲料以及自然所供應的以維持他們的生存的其他物品"。凡是自己加入的勞動的東西,"能用多少就用多少",勞動不但創造價值,而且勞動還必然使自然物品成為私有財產。每一個人都可以通過勞動獲得財產,不能以攫取別人的財產為目標,每一個人的財產都必須得到保障。
私有財產之所以是神聖的,那是因為有了人的勞動。私有財產之所以是不可侵犯的,是因為侵犯了人類的私有財產,就破壞了人之稱為人的基本道德底線。私有財產設置了道德的邊界底線,侵犯了人類的私有財產,或者把人類的私有財產變為公有,那是破壞了人類的底線道德,使道德處在失範和無序狀態。哪裡沒有私有財產,哪裡私有財產沒有得到保障,哪裡的道德就會塌陷。私有財產之所以神聖不可侵犯的,是因為私有財產是人類正義之源也是正義本身。人類在自然狀態中獲得通過勞動獲得的財產充滿了正義性,人類進入契約社會,就是為了維護正義,維護上帝的尊嚴,保障私有財產就是維護正義的基本標誌之一。破壞和侵佔私有財產,就是以上帝為敵,就是向人類開戰,就是使人與人之間進入戰爭狀態。
自然界從來就不存在私有制和公有制的概念,哪怕是原始社會,人們都是按照自己的意願處置自己的勞動成果。有謊言詭辯家把原始社會的共同捕獵共同食用當作公有制,其實是錯的。
參與捕獵的原始人都是按照自己的意願,在食物短缺時代下為了自己親族生存繁衍下去的目的,而將食物分給族人食用。但在食物極其短缺的情況下,捕獵勞動者依然會優先自己吃飽,以及哺育自己後代。而不會拿出來共享公用,更不會跟其他族群公用。因為這違背生物本能,捕獵勞動者自己餓著無力再捕獵了,把食物給其他能力差的弱小者吃最後也會跟著死,無私的公有,是種群最不智的選擇。大自然殘酷的淘汰規律,容不下任何無私的奉獻,整個種群都會被淘汰掉。因此將原始社會描述為公有制是荒謬的,他們只是在主要貢獻者自己吃飽的情況下經過思考得出的意願,將多出的食物分給其他人吃,以保持種群的繁衍壯大,將幼兒養育大,以便獲得更多幫手獲取更多食物和其他生活資源。
當知識技術工具發展,食物資源更多了,他們再經過思考得出自身意願,認為不必再分給其他人也能保障種群繁衍。這時他們將更多剩餘資源用於生育養育更多子女,促成他們的成活率,加強他們自衛能力。當單個家庭不足以對抗外敵,他們就形成大部落社會,組成原始軍隊和管理組織,這些人員則是半脫離生產,族人願意拿多餘的物資交給他們當作保護費,這就是稅收的起源。不同的部落不斷擴張發生衝突戰亂,失敗者的族人可能被擄掠去強制勞動成為奴隸,奴隸大量的勞動僅獲少量食物,大量成果被勝利者拿走,這就形成在武力脅迫下的剝削,這依然與私有制的概念無關。這是對失敗者的懲罰,以及作為勝利者戰爭付出的補償,或者說報復,並不是什麼社會制度。並不是每次都能抓獲奴隸,或者戰敗者都會乖乖投降。依靠奴隸支撐起一個私有制社會生產是不現實的,平民還是佔了主要的人口比例,奴隸人口歷史上從來就不佔多數,大多數戰敗國的人會成為賤民,而不會全部成為奴隸。控制成本不符合經濟效益。
既然在這種沒有人道主義的情況下,依然不存在普遍意義的私有制剝削社會,越往後就越不可能做到社會制度性剝削。工業時代的工廠壓榨員工收益,是就業市場供需和生產成本造成的,不是什麼資本私有這些制度性造成的。農業生產力的提升,人口增長,土地短缺,大量就業大軍湧入工廠,造成工薪廉價,待遇低環境差,法律不完善。造成那時工人的困苦。工業產品成本高,價格高,市場飽和,消費力差,這些都將反饋到壓縮工人的利益。殖民擴張打開海外市場,貿易戰爭,列強侵華都是這麼來的。這些行為都能緩解工人的收益壓力,把貨源源不斷的賣出去,工人的待遇自然就高了,這也是第一次共產國際破產的背景。但新興國家依然要崛起搶奪市場,這就是一戰的背景。戰爭成了最大需求,於是出現因為戰爭需求剝削人民的現象和國家制度。
戰爭是一種極大消耗的行為,國家制度性剝削登上歷史舞臺,於是出現蘇俄、法西斯德國意大利、軍國主義日本。他們都是用大國沙文主義和民族主義的理由制度性剝削全國資源用於戰爭和統治。包括古代秦國的耕戰制、太平天國聖庫都是起於戰爭需要,搞的制度性剝削。這種制度對統治者好處太大,因此就算戰爭結束進入和平年代,他們也不會改制停止剝削,而是繼續誇大敵情,繼續剝削,用於特權階層的享受,再拿一部分發展軍事搞搞樣子挑釁外國,增加危險信號。以維持自身剝削勞動成果的合理性。但最終會有不堪重負無以為繼的時候,於是秦國二世而亡,蘇聯解體,太平天國內亂。納粹德國、日本這些被打敗的沒有走到和平時期的就不用說了。德國日本二戰贏了,也是秦朝、蘇聯的下場,其舉國制度性剝削國民財富是不符合生產規律自然規律的,是難以為繼的。滅亡是註定的。
而歐美市場經濟是符合生產規律的,他們的成功是自然的選擇。中國改革開放舉國煥然一新也是因為擁抱市場經濟,選擇走符合自然規律的路。在市場經濟下總體而言人們享受的時代成果遠高於他們的付出,至於社會不公平、剝削的問題需要建設更完善更獨立的司法體系去保障,以及社會配套職能-獨立工會的建設。
鍾馗評鬼1
私有制必然導致剝削。
現階段生產力水平不足以消滅私有制。
私有制不是必須要保護的。徹底不需要私有制的社會模型,一般被成為烏托邦。
最大最有名的烏托邦,叫“共產主義社會”。有生之年怕是看不到了。
哪怕是摒棄私有制的最初探索,既計劃經濟,現在看來也不好使。
不過以前的計劃經濟不好使,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信息流通不暢。
人工智能和大數據興起,我是感覺計劃經濟又有了希望。
如果真的能通過人工智能,消滅私有制,倒也是個不錯的願景。
屆時,應該就沒有人與人之間的剝削了。
不是我們把人工智能剝削到內褲都不剩,就是我們被人工智能剝削到內褲都不剩。
但不論是全人類所有,還是人工智能所有,應該已經不會“私有”了。
但我恐怕看不到那一天了。
有點遺憾。
IvanZhu
首先,資本是肯定要賺錢的,否則沒有人願意投資。我們國家的憲法也是保護私有產權的,這個是必須要保護的,否則大家都沒有動力去奮鬥了。所以,剝削到底是什麼?有錢人開公司的人僱傭人幹活,如果你不想幹,是可以不幹的。你離職了,老闆還怎麼剝削你?所以既然你接著幹,說明你認可這個剝削。因此,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剝削是一個均衡狀態。當員工與老闆不合作的時候,這就是一個非合作博弈,但員工繼續留在公司幹活,老闆就合理贏得利潤,這個是納什均衡。
其次,現在有的人為什麼會有被剝削的感覺,主要原因還是因為工資低,生活困難。那麼,這個問題是私有制度引起的嗎?我覺得不是。工資低的原因有一部分還是因為勞動者本身不能創造價值,所以只能拿低工資。
最後,未來的社會,靠勞動雖然能賺錢,但要賺大錢,一定要藉助資本的力量。也就是說,如果你想要變得富裕,也許也應該去“剝削”別人——其實就是你拿資本去僱用勞動力為你賺錢。
瀟軒
我請問,公有制這個“公”到底是指的誰?每個個體叫做私,如果每個個體的利益都被保護好了,就說明公的利益被保護好了。在我看來每個個體加起來就是“公”。那些意圖消滅私有制的,就是消滅每個個體,每個個體都被消滅了,你所要保護的“公”又在哪裡?
人類最初都是以採摘和狩獵為生。在盧梭《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只有原始社會初期才是公有制。因為所有物質都是人人可以自由採摘享用的。但是一旦家庭,族群,部落,國家形成,私有制就開始了。就根深蒂固了。即便是原始社會初期的人們,也要去採摘和狩獵。這種勞動所得來的就叫做私人利益。人們都是為了保護各自的私人利益“你有你需要保護的利益,我有我需要保護的利益”不受侵犯才選擇群居,組成家庭,部落直至建立國家形成共同利益。繼而締結和平協議和盟約到當今的憲法。
私有制的產生的根源是人有體力,智力上的區分。以勞動產生價值的標準來衡量:體力強精力充沛的人勞動量就大,所獲得的物質就比體力弱的多。而智力強的人可以依靠出眾的智力去創造更多的價值。而不管是用體力還是智力獲得的價值那都是勞動價值,都應該得到保護。
某些人所說的“公有制”主要是生產資料公有化。什麼是生產資料?生產資料包括所有產物所需要的原材料,例如土地,礦產,其他資源,勞動力.....凡事能提供勞動產品的原材料都可以叫做生產資料。而支持公有制的人說,把這些生產資料平均分配“我們就打他們說的是真的”。這就是搞一刀切。誰都知道人的能力智力有大小之分,既然能力有大小之分,所創造的勞動價值就不一樣。你平均分配生產資料,能力強的人就浪費了人才,能力差的人也完不成那點分配任務。這樣造成的就是不但人才浪費了,資源更浪費了。同時不能激發人的勞動積極性和挖掘個人潛力。社會發展是緩慢甚至停滯倒退的。
俗話說能力越大責任越大,能力大的就讓他們自由發揮自己的潛力去創造更多價值。同樣能力大的也理應拿出一部分多餘的勞動剩餘價值來回饋社會幫助弱者。因為雖然你能力大了,賺取的勞動成果多。但是那些生產資料原本屬於社會全部人所有的。只是你憑比人強的能力和運氣去把它“摘取”下來而已。所以能力大的應該有顆感恩的心回報社會。但這個觀點不適合養懶漢。
當然社會也不能對能力強的人強取豪奪,因為人家是憑本事獲得的多的物質。所以才需要建立組成公權力來公平分配。由公權力來制定稅收制度和額度。公權力只需監督管理好能力強的人不準去剝削壓迫能力弱的人,並監督他們依法納稅。
但是請注意一點,這個公權力一定要是人民選舉出來的,而且人民有監督罷免權。如果人民沒有這些權利,當公權力不公的時候,或者亂徵稅,分配不公的時候。強權暴政就容易產生。所以普通人民必須與公權力簽署一份公平協議“也即是後來的社會契約,制定憲法”。因為公權力本身就是人民因需要而讓渡一部分權利組成的。人們建立公權力的初衷就是希望公權力能管理好公共事務,而不是希望公權力變成壓迫人民的暴力機器。
所以這根本就不是生產資料所有制的問題,而是政治制度問題。如果國家和政府的官員不是人民選舉產生,而是由權力中心一級一級任命。話說權力來自哪裡,它就向誰負責。人民沒有選舉官吏的權力,我憑什麼相信我的多餘的利益交給“公家”不被濫用或私吞?
而歷史一次又一次地證明,那些打著為公共利益的口號去盤剝私人利益,最終公共利益卻被以權謀私地侵吞了。人民找誰說理去?
天下為公民為貴
首先要說清楚剝削是什麼,資本論的觀點剝削歸根結底其實就是一種對抗性的生產關係,剝削來自於勞動者必要勞動和剩餘勞動之間的對抗關係,勞動者勞動力所創造的價值中,由其勞動所得決定的必要勞動越高則對應的產生剩餘價值的剩餘勞動則越少,反之,剩餘勞動越高資本家拿走的越多則勞動者勞動所得佔比越少,簡單的說就是勞動者用資本家的鍋灶和麵粉一天就創造一個饅頭,資本家掰走的越多,勞動者留下的就越少,這便是剝削的本質。而中學政治提過,生產力水平決定生產關係,所以綜上,剝削的產生是由生產力水平決定的,當前的生產力水平也決定了資本的不均勻分配,從而決定了必然會有人有更多的生產資料,以及會有人有很少的生產資料,於是只要生產力達不到共產主義所要求的高度,分配製度無法做到全人類都均貧富,就一定會存在資本家和勞動人民,一定會存在剝削,不是資本家剝削勞動者就是資本國剝削勞動國,一樣的道理,這一切都是由眼下人類的生產力水平所決定,而與私有制的存在約否無關,歷史上不乏包括我國和蘇聯在內的不少國家都試圖同這個規律做抗衡,打破了私有制從而試圖在生產力水平不足的前提下改變生產關係共生產均貧富,而在執行的過程中依然無法避免掌握政治資源的人對底層勞動人民進行另類剝削,如今歷史的必然結果更是印證了這個規律的不可違背性,總之呢,安心上班吧,在真正實現共產主義之前,剝削都是必然存在的
性感蕾絲紅秋褲
我就是進來看看,這個問題為什麼會放在科學頻道里的,難道現在已經合併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都簡稱科學了?
順便回答一下。
我是從小學著馬哲過來的,除了不會全本背誦,對於馬哲、政經、毛選都很熟悉,也都能理解。但是隨著社會閱歷的增長,對於剝削這個概念卻越來越糊塗。其實,近些年來,我就認為這個概念是個模糊概念,其在不同的區域和不同的時代都有不同的解釋,尤其是我們國家,這個概念怕是個壞概念。
剝削,從馬哲和政經來解釋,是個很惡毒的事,度娘說:"剝削原指一些人或集團憑藉他們對財富的佔有或壟斷,不公平的收入分配,強制性地剝奪那些沒有或者缺少財產的社會成員或社會群體的勞動成果和個人財產,也就是富人侵吞窮人的財產。現指使用[他人] 勞動力而不給予公平的或相當的報酬。剝削是人類貪慾的產物。社會上人民收入分配的不平等是剝削產生的物質前提條件,社會分工的發展和財產私有的產生以及社會階層分化是剝削產生的現實基礎。"
但是,首先要知道這個概念的創作地是歐洲,那時有工業大革命,首次大規模打破了以個人生產為主要手段的小民經濟模式,在飛快提升勞動效率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同時,也造成了大規模的思想混亂,主要原因就是產品價值的再分配過程。比如說,原來我做一件衣服,成本當然是布、線等原材料和固定資產(房子、桌子、剪子、尺子什麼的多次使用的資產)以及消耗成本(針、水、火等),沒人計算人工成本和資金成本。後來進入商品社會,我就專門做衣服,再拿來進行交換,但交換所得都是我的。再後來需要擴大生產,我就僱一兩個人,還主要都是熟人,拿工資,但效率低,沒什麼太多的算計,兩個人就是兩位的產量,五個人就是五倍的產量,學徒不拿工資還要白乾活。但這時已經有了社會化分工,也使做衣服有了盈利,但理解上,這還是我的。到了工業革命以後,通過機械的採用和更細化的分工——流水線作業,生產效率有了突飛猛進的提高,而工廠裡工人的效率也不再是線性的,比如一個工人對應的衣服就成了100件。這時,還拿原來的生產模式去類比,於是發現怎麼不發我100件的工資啊?這是資本家拿走了啊?這就是剝削!
所以這個概念的產生就有其不成熟的地方,至於其作為一個哲學概念去解釋一些社會現象,那麼只能說學術之爭,到了拿這個概念去說社會不公平,就真的是用錯了地方了。
一方面,剝削之說並沒有更好解釋商業現象的本質。商業(工商業)的本質,在我們中國古代就說了,叫將本求利,不管是開廠還是經商,這個本質才是工商業發展的內在動力。我們現在說,當時工商業的發展很好地滿足了社會物資交流的需求,促進了社會經濟的進步,但其實大家都知道,沒有人會為了促進別人的進步去做不得利的事,至少沒有足夠的人去那樣做。既然是將本求利,資本的訴求就是合理的,資本必須有利得。資本利得又分為幾個部分,做過商業的人都知道,商業是流水錢,今天賺錢可能明天就賠本,所以利潤除了滿足發展的需要、個人生活需要、利息的需要,還要留出風險準備。所以在剝削這個概念下,只是把資本家應得的部分說成是固定資產投資和再生產投資兩個部分是合理的,而其他的都算是剝削,這是不對的。至少粗略算來,相當於總投資10%的利息需要(不一定都是借錢,但是自己的錢也有個邊際成本問題,而當前國內資金成本10%這我是往少裡說的),相當於利潤20%左右風險儲備(五年遇見一次大風險這不過分,不要拿極少沒有風險的企業去看所有企業,當然,沒有儲備而倒閉的是因為他就不會做企業),至少相當於利潤50%左右再投資和擴大再生產的需要,再加上投資者的生活需要。這樣算,國內多數企業連資金成本都掙不回來。這也就是說,你把錢放在一個理財裡,一年穩定有10%的收益,現在有個人告訴你,投資工廠能掙大錢,然後給你算半天,說一年穩掙3%,但關鍵是你當了資本家,請問你覺得你會通過這個工廠剝削了什麼?
另一方面,在中國說這個概念就是別有用心了。發明這個概念的歐洲,當年工業發達,人口少,差不多隻要想工作的成年人都能找到工作,所以可以來回比較誰剝削的輕一些,中國典型的人口眾多,解決這麼多人吃飯問題就是個大難題,而又資源貧乏,只靠種田顯然養活不了這麼多人。發展工商業能夠大面積消化勞動力,還能迅速積累社會財富,是必然之選。但是顯然國家沒有那麼多錢拿來投資工廠,只好採用引進外資和向民間開放投資領域的辦法。這時所有的資本家都是做出了貢獻的。至於在工商業發展過程中發生的壓榨勞工等現象,也只能說法律法規沒跟上,不能因此指責資本是貪婪的而造成的。即使到了今天,資本家在提供工作崗位、穩定社會這方面仍然有功於國家。而對於剝削這個現象來說,現在的社會是開放的,民智已開,你可以選擇創業,自己當老闆去剝削他人,也可以選擇做學者、記者、將軍,甚至選擇一個沒那麼剝削你的企業,沒必要去被人剝削。可是在人口大國,其實大家的選擇面有限,每個崗位都有若干人在爭取,最大的可能,找一個不被剝削的崗位就是回家種地自給自足(也就是現在,往上數個十來年這個機會也不一定有)。
我說現在這是個壞概念,是因為這個概念的盛行造成了當代人心理的扭曲和社會割裂。一邊需要工作崗位來養家餬口,一邊罵著資本家在剝削自己,心理能平順得了嗎?這也是社會上很多仇富心理的原因。
正確的做法,一是合理承認資本家的行為正當性,保護其財產,二是立法保護勞工的基本權益,不讓不法商人的行為造成損害。至於天天罵資本家剝削,又天天盼著自己當資本家的人,聽聽就好。
獨行的大象
許多公有制造成的一部分人佔有另一部分人的勞動成果的現象更厲害,更不公平。私有制企業家剝削僱員,本來就是一個子虛烏有的東西,企業家投資失敗,血本無歸,這是什麼剝削?企業家的損失誰給補償?
真正的企業家經營,就是一個優勝劣汰,競爭獲利的過程,誰都可以去做。
企業家投資的時候要冒很大風險,企業家要把很多智慧和勞動投入到生產經營中去,企業家創造的財富到底是多少?怎樣測算?
收入的差距過大,可以靠稅收來調節。企業家的獲利無可指責。
公有制把人們對財富的慾望限制和消除了,造成勞動積極性降低,生產、創造失去動力,社會發展緩慢。這種例子現實中比比皆是,委內瑞拉、俄羅斯、前東歐國家等等。
風華
私有制必然導致剝削,這是必然的。
人類社會是以生產體系為基礎進行社會化大生產,這是人類社會的本質。從原始社會部落開始直到現在,都是如此。公,是人類社會生產的前提和基礎。
生產之後必然要分配,因為生產的產品就是為了使用、消費、消耗,最終必須落實到每個個體身上。
而私有,其實質是排他,是將社會體系的生產產品排他性分配給某個個體。
人類結成社會體系,就產生了分工,從採集原材料到生產產品到產品分配,產生了若干職位。而負分配職責之人,若違背社會生產體系的公共前提,因個體訴求,而攫取過多社會生產體系的產物,造成其他個體所得不足,即是剝削。
分配機制,應當有激勵作用,獎勵先進,懲罰落後。但是得有個限度,不能違背了保障所有參與社會生產的個體的本身需求的前提。奴隸制也是獎勵先進懲罰落後,若干洗腦類公司的激勵手段很是匪夷所思噁心反胃,但也是獎勵先進懲罰落後不是?
多勞多得少勞少得是應該的,是正確的,但是多也得有個限度,多少都得與所付出的勞動相匹配。這個不能計算過往資本,不能說“我以前狠命勞動過,所以現在遊山玩水動動嘴皮子就行,該拿多少我自己說了算”,更不能說“我以前狠命勞動過,所以我兒子孫子重孫子都只要花天酒地生孩子就行,該拿多少我說了算”。
私有機制只要運作超過一定時間長度,就必然會有資本單元,排他性歸屬於某個獨立於社會生產體系的資本所有者,他可以用資本去代替他的勞動,甚至代替他的家庭、家族的勞動。這就顯然是剝削。
資本以及生產體系的其它要素,本身就是公共屬性,要排他性佔有,才是逆情悖理。
這與政治體系是一個道理,政治權力不該以個體為單位私有,資本權力同樣。你“創立”一個國家,那“國家”不可能排他性歸你所有,那是個“公”,是天下為公之公;同樣道理,你“創立”一個公司、積累一大坨資本,那同樣不該排他性歸你所有,那本身也是“公性”,那本身就是社會體系的產物,在你的主導下流動到你名下,那需要有社會體系做背書,那是個臨時性的分配結果。那不是你的排他性佔有。
長風浩蕩
私有制存在一天,剝削就存在一天,我這麼看的:
私有制積累的資本,也就是從工人手中多拿的剩餘價值,是取之於民,用之於私。當然也用來再發展,再創造就業機會。
公有制是也拿剩餘價值,是歸全民所有的,是用來造福於民,如修鐵路,公路,安民房,救濟,救災等。是取之於民用之於民。
這是公有制與私有制的區別。
農家評述122
私有制就是私人佔據生產資料。私有制加自由競爭的市場經濟必然導致資源龔斷、兩極分化。沒有資源和生產資料的為了生存,必然要受僱於人。僱傭和被僱傭,看似訂立合同是平等關係。實則因為一方佔據資源,一方無所有,從經濟地位講,是一種極不對等的關係,佔有資源的一方居絕對優勢地位,而受僱傭者則居絕對劣勢地位,二者簽定的合同也不可能公平平等。雙方剝削與被剝削關係就通過合同確立。私有制的國家制度保護這種剝削關係。因此私有制必然產生剝削,剝削則產生兩極分化,兩極分化加居、社會階級的矛盾對立,到了極點,必然發生朝代更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