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樓夢裡探春爲什麼會遠嫁,這背後發生了什麼事?

少讀紅樓


探春到了出嫁的年紀,於是賈政給女兒選了一個東床快婿,兩家正處於議親階段,還沒有下定。

這時皇宮裡傳來旨意,任命探春為郡主,於某月某日去海外番邦和親。

探春和親在放風箏的時候已有暗示。

探春的風箏是個軟翅子大鳳凰。鳳凰是皇后或者王后的象徵。

寶玉過生日,探春佔花名顯示:必有貴婿。

李紈說:“我們家已有了王妃,難道你也是王妃不成?大喜,大喜!”

大家放風箏,探春正要放走自己的風箏。天上也有一個風箏,兩個風箏絞在一起,正忙亂之際又來了一個門扇大的玲瓏喜字帶響鞭, 在半天如鐘鳴一般。

這說明兩個風箏本情投意合,卻被另一個更大的喜字風箏給攪了。

也就是說探春本應該有一個如意的婚姻,卻因為皇上賜婚,沒有成功。

最後的風箏暗示皇上賜婚,探春不得不遠嫁番邦。

探春骨肉分離,獨自踏上未知的土地。在番邦,探春即使做了王妃也不會幸福。

藩王是一個野蠻的老頭子,探春不會喜歡他。因此說探春遠嫁是悲劇。


潤楊閬苑


探春:巾幗不讓鬚眉,在賈府中她備受打壓,遠嫁他方卻成為結局最好的人

我但凡是個男人,可以出得去,我早走了,立出一番事業來,那時自有一番道理;偏我是女孩兒家,一句多話也沒我亂說的。

——《紅樓夢》第五十五回

探春作為金陵十二釵中最為清奇的一個女子,也是《紅樓夢》中,為數不多的頭腦清醒者之一。但是她的命運,就像她的名字一樣。“探”,是主動向外探,尋求出路的“探索”;也是探而不得,帶著深深遺憾的“嘆息”。

在讀《紅樓夢》前兩遍的時候,我的目光從來沒有放到過探春身上,因為曹雪芹讓她隱匿了很久。從黛玉入府時第一次亮相之後,直到第十七回元妃省親時才再次被提到,而且也只是應景而已。

賈探春,作為賈府的三小姐,前面有貴為皇妃的大姐元春,有集萬千寵愛於一身的二哥寶玉,左右又有才貌雙全的外來人口寶釵黛玉。而她作為庶出的三小姐,雖然是正牌的主子,卻長期以來生活在這樣的冷落和打壓之下。

她沒有黛玉超凡脫俗的美,也沒有寶釵的心機,甚至不具備湘雲的爽利,但是她卻是最冷靜睿智的一個,而且眼光犀利。她有才識,雖然吟詩作賦不是她的長項,但是她卻具備了那個時代的女子所不具備的管理才華。

“女子無才便是德”這句話,用在探春身上的話,應該說成是“女子無才便是福”。有才華而受壓抑的人,會比壓根沒有才華的人要更痛苦上萬分。李商隱深諳賈誼的痛苦,所以才做得出“可憐夜半虛前席,不問蒼生問鬼神”的詩句。而探春,她的才華也終於成為她痛苦的來源。

諾大的賈府,其實更像是一個圍城:外面的人拼死拼活想要進來,而裡面的人卻想要出去。探春看得明白,所以她才說,糊塗人多,那裡較量得許多?我說倒不如小戶人家,雖然寒素些,倒是天天娘兒們歡天喜地,大家快樂。我們這樣人家,人都看著我們不知千金萬金,何等快樂,殊不知這裡說不出來的煩難更利害。

說這話的時候,是在第七十七回,那個時候,她對於大觀園的改革已經失敗,她“探”了出去,卻發現舉步維艱。

太太滿心裡都知道,如今因看重我,才叫我管家務。還沒有做一件好事,姨娘倒先來作踐我。倘或太太知道了,怕我為難,不叫我管,那才正經沒臉呢!

——《紅樓夢》第五十五回

探春的管理能力從組建海棠詩社就可以窺見一斑了,也正是藉著組建詩社讓她的才華進入大家的視線。所以當鳳姐小產,家務事落到了李紈、探春、寶釵三人身上的時候,也正是探春大展手腳的時候。

探春的改革,歷來褒貶不一。但是無論結果如何,單從動機和眼光上,她就比鳳姐要強上百倍。“年裡去賴大家,你也去的,你看他那小園子比咱們家的如何?”可見這件事探春是謀劃已久,在別人只顧傷春悲秋的時候,這位女子卻是在關注經濟之道。跟同樣擔憂未來而一味搜揀財物的鳳姐比,探春卻是在思考變革之道。

探春掌管大觀園之初,倒是各得其所,井井有條,表面是上上下下都口服心服,但是仔細閱讀文章就會發現,真正高興而且擁護的其實只是賈府中最下層的僕人。大觀園的上層主子們雖然表面上沒有異議,但是沒多久二層主子甚至三層主子們就開始鬧的沸沸揚揚了。

這些事情探春心裡都有數,但是讓她萬萬沒想到的是,第一個來拆臺的竟然是自己的親生母親趙姨娘:“還沒有做一件好事,姨娘倒先來作踐我。”

這件事的起因是,趙姨娘的兄弟,探春的舅舅死了。賈府這樣大的人家,紅白喜事出錢多少,自然是有規矩的,不能胡來。吳新登家的前來彙報這件事,心裡明明知道這個喪葬費的標準,卻悶住嘴不說,只告訴一聲就“垂手旁侍,再不言語”,這是在有心為難和試探新上任的探春,企圖矇混過關。

李紈毫無經驗,只想起襲人這個例子:“前兒襲人的媽死了,聽見說賞銀四十兩。這也賞他四十兩罷了。”“聽見說賞了四十兩”就也賞四十兩,李紈這個的辦事態度也夠輕率的。

吳新登家的這邊正準備溜走,那邊就被探春叫住了,問她家生子奴才和買來的奴才有何分別。她還不服,故意在眼前這個小丫頭面前裝糊塗,推說不知道,再說要回去查。探春笑著笑著,就把話撂下了:“你辦事辦老了的,還記不得,倒來難我們。你素日回你二奶奶也現查去?”

探春在這裡留心,是有原因的。因為照常例,死了人的,兩個家裡的皆賞過二十四兩,兩個外頭的皆賞過四十兩。而這次死的是探春的舅舅,算是“家裡的”,按照慣例是二十兩。探春如果因為是自己舅舅,不按照慣例來辦事而賞四十兩,自然會落下話柄,難以服眾。

但是探春的母親趙姨娘卻並不這麼想,她鑽到那二十兩銀子的差價中出不來,受人唆使,親自來鬧難看,給自己的親閨女拆臺。在趙姨娘的無理取鬧之下,探春真是悲憤交加,於是就有了文章開頭的那句話。

這句話是整本《紅樓夢》中,作為庶出的賈府三小姐探春壓抑已久的情感的一個突破口和爆發點,也是理解探春這個人物形象及其命運和結局的關鍵所在。

也正是因為這件事,連王熙鳳聽了都忍不住佩服起來:平兒給我講了今天這出大戲,我心道:好,好,好,好個三姑娘!我說他不錯。

才自精明志自高,生逢末世運偏消。

清明涕送江邊望,千里東風一夢遙。

——《紅樓夢》第五回

“我但凡是個男人,可以出得去,我早走了,立出一番事業來,那時自有一番道理。”探春對趙姨娘說的這句話,其實也是對自己說的。因為這句話在她的心裡已經壓抑了太久太久。

她是個女兒家,而女兒,早晚都是要出閣的,是別人家的人。所以在賈府裡,雖然是正牌的小姐,但她的地位反而不如外來的寶釵黛玉。因為這些外來的人,將來是有可能成為賈府的少奶奶的,沒人敢得罪的起。而她賈探春是早晚要嫁出去的,誰都可以得罪她。

所以相較於根正苗紅的王熙鳳,賈府的管家婆子們是不怎麼把探春這個庶出的“小姑子”放在眼裡的。因為王熙鳳管理賈府,不僅僅是她自己在管理,還有她背後諾大的王家。而賈探春的背後則一無所有,而僅有的母親趙姨娘則市儈粗俗,弟弟賈環又懦弱猥瑣,這兩個又都是賈府中最令人討厭、最不著調的角色。而這樣的一個外表柔弱,內心剛強,又極有才華的的女子,在勾心鬥角的賈府和只拖後腿的母弟的夾縫之中生存,又談何容易,心裡怎能不苦!

其實也不僅僅是她,賈家的四個女兒,處境都不容樂觀。

四姐妹的名字元春、迎春、探春、惜春,連起來讀其實就是“原應嘆息”。春元作為貴妃只是賈府身份的象徵,一個招牌而已,而且在宮內似乎並不很快樂;迎春是早就灰了心,隨波逐流,得過且過;惜春小,又沒父母,只有一個不問冷暖的兄嫂,等於沒有親人,自然也沒有能力,只好出家;只有探春,“才自清明志自高”,在需要的時候有勇氣展現出才華,挑起管理賈府、改革賈府的大梁。

因為她看得到賈府外表的光鮮和內在的敗落。只是她沒想到,她這樣的努力和考慮,不僅不被人們理解支持,反而首先被自己的親生母親前來攪局。就這樣,在趙姨娘這個攪屎棍一頓亂攪之下,探春初步形成的威嚴和改革的初步成果,也被下面被觸及了利益的管家婆子們,接二連三的挑事生非,直至“夜搜大觀園”。

在被夜搜大觀園的時候,探春心底雪亮,自己的權是被收回去了,自己的改革也失敗了。而整個賈府,又將重新回到粉飾太平的路子上去,一點點走向敗落。所以她才說,

可知這樣大族人家,若從外頭殺來,一時是殺不死的。這可是古人說的:‘百足之蟲,死而不僵。’必須先從家裡自殺自滅起來,才能一敗塗地呢!

——《紅樓夢》第七十四回

探春這樣說的時候,想必已經心如死灰了吧。

是的,她看得清楚明白,卻又無能為力。既然如此,倒不如“從今分兩地,各自保平安”。所謂眼不見,心不煩。雖然前途莫測,但探春已有思想準備;“奴去也,莫牽連”,她是絕不會再回頭了。

這一走,探春就走出了樊籠第一關,以後的生活就全靠她自己了, 以她的勇氣和決斷,完全可以博出一個奇蹟,活成一個傳奇。

在金陵十二釵的畫冊上,兩人放風箏,一片大海,一隻大船,船中有一女子,掩面泣涕之狀。兩個人放風箏,兩人,是指賈政和王夫人,風箏暗示探春。大海大船,自然不是西域了,應該是漂洋過海。

漂洋過海,去哪裡呢?有人大膽設想,近點想可能去了日本,遠點那就是直接去已經是資本主義社會的西方。清朝賽金花一個煙花女子到了法國,儼然成了大使夫人,被捧為公主,更何況堂堂一侯門千金?

以探春的才識到了外面應該可以如魚得水,自己“做一番事業”吧!就算出去後不如意,也比留在大觀園中等著看得見的結局好過多少倍呢!

探春的故事,是一個典型的封建社會中,男女地位嚴重不平等引起的悲劇。慶幸的是,在男女逐漸平等的現代社會,像探春這樣的悲劇,或許會少了很多吧!無論是男是女,只要你有足夠的才華,便有你廣闊的天地。


木木讀書


探春是賈府三春中最出類拔萃的一個,金陵十二釵她緊隨黛玉寶釵和元春,列第四位,足見曹雪芹對三姑娘的喜愛。

關於賈府三春的婚事,前八十回中明確提到的只有迎春,在原文第七十九回,回目是:賈迎春誤嫁中山狼,即迎春最後被賈赦做主,嫁給了孫紹祖。作為三姑娘的探春,並沒有明確說到她的婚事,但前八十回裡,有多處文字暗示了其最終的結局。

先來看探春的判詞:後面又畫著兩人放風箏,一片大海,一隻大船,船中有一女子掩面泣涕之狀。也有四句寫雲:才自精明志自高,生於末世運偏消。清明涕送江邊望,千里東風一夢遙。

從探春判詞可知,探春最終的命運是遠嫁,脂批也在元春省親後元宵節燈謎一回披露了探春遠嫁的結局,那麼探春會遠嫁到哪裡去呢?我們不妨再看看她的曲詞。

分骨肉:一帆風雨路三千,把骨肉家園齊來拋閃。恐哭損殘年,告爹孃,休把兒懸念。自古窮通皆有定,離合豈無緣?從今分兩地,各自保平安。奴去也,莫牽連。

請注意第一句話:一番風雨路三千。由此可得出一條信息:探春遠嫁之地,遠離京城,有三千里之遙,甚至更遠,因此她的出嫁,對賈府對她個人來說,都不能算是喜事,而是骨肉分離,從此天各一方的生離死別。


小馬哥論歷史


探春這個人物,曹公並不惜筆墨,對她也進行了幾次圈點,那次探春管家與親孃的一次對白,已經明確告訴了讀者,遠嫁那也是庶出身份使然。

我對紅樓夢在頭條上的一些問答,也略略品讀了一把,無非是一些大咖按著原著,進行的一次剪接,把一些比較動人的一些場景再現了一把,把段落來了一次大搬磚,不過,人家是大咖,頭條肯定另眼相看,對於咱這新人,我只說自己的見解,原著的場景,讀者自己回去品讀,大可不必讓諸位大咖多著筆墨,我說這些,你沒感到不舒服吧?我覺得悟空也沒那小氣。

閒言少敘,書歸正傳,探春,雖是庶出,但這個賈家三小姐,有遠見,有抱負,才幹精明,又深明書禮,比鳳姐,那是有過之而無不及,從鳳姐有病告假,到李紈與探春管家一段,曹公著重墨對這三小姐的才華進行了細膩的描述,可是在那樣的封建社會,縱然是大家族,對庶出的不屑,也令這位才思敏捷的才女,不得不低頭,何況賈家日漸落敗,遠嫁豈知不是最好的歸途呢?一家之言,歡迎吐槽。


清風D大帝


關於探春遠嫁一節,紅樓夢前八十回裡,並沒有明確結果,只是到最後,影影綽綽地提到了探春的婚事,這一點,我在之前的文章《紅樓夢裡探春最後嫁給了誰?前八十回中早有暗示!》曾有論及,但探春最終歸宿並沒有明說。

按照探春判詞和曲詞,她的遠嫁是必然結果,是早已註定的命運,從其曲詞“一番風雨路三千,把骨肉家園齊來拋閃”等文字可知,那麼探春為什麼會遠嫁呢?即便她是庶出,畢竟也是賈府最尊貴的小姐,是貴妃元春同父異母的妹妹,在那個講究門當戶對的古代,探春最終的歸宿,應該是某個王侯之家,不太可能遠嫁。

這就說到了探春遠嫁的真相,她的遠嫁應該不是賈府之人能夠做主的,而是有宮中勢力的干預,這也就是目前紅學界普遍接受的,探春遠嫁是為政治和親的目的,原文中有一個細節,就暗伏了探春遠嫁一事。

原文第七十一回,賈母生日,各王公貴族都來給賈母拜壽,這其中就來了兩個王妃,一個是北靜王妃,一個是南安太妃,正是這兩個王妃的到來,決定了探春遠嫁的命運。

很多人讀到這裡可能會奇怪,都是郡王妃,為什麼一個是王妃,一個是太妃?會不會北靜王妃是晚輩,與南安王妃是平級,而南安太妃則是南安王妃的婆婆,是長輩?

我不這麼認為,我認為這個南安太妃與北靜王妃是平級的,不然在賈母壽日這麼正式的場合,為什麼北靜王妃不跟南安王妃一起出場,反而跟南安太妃一起呢?唯一的解釋就是,這個南安太妃就是南安王妃!

那麼,她為什麼不叫王妃而叫太妃呢?這就是涉及到了古代對有爵位的王侯夫人的稱呼了。那麼什麼是太妃呢?我們來看百度百科的解釋。

太妃:中國古代封建歷史上,皇帝、親王、郡王、“五候”的遺孀,以及喪夫的誥命夫人,是可以享受“晉爵”的待遇的。皇帝的妃嬪受封為各級太妃,王爺的遺孀們均封為太王妃,通稱“太妃”,誥命夫人受封為“太夫人”。

也就是說,這個南安太妃是死了丈夫的寡婦!皇帝妃子或王妃等只有死了丈夫之後才能被稱為“太妃”,按照年齡推斷,南安太妃跟北靜王妃應該年齡相仿,且跟她們的王爺丈夫不相上下,北靜王出場時說他“現今北靜王水溶年未弱冠”,也就是說北靜王出場時不到二十歲,照此推斷,北靜王府南安太妃最多也不會超過三十歲,南安郡王應該也是這個年齡段。

那麼問題來了,南安太妃為什麼年紀輕輕就守寡?南安郡王又是怎麼死的?我在前面的文章中也曾提到過,我有一個大膽的猜測,而這個猜測正跟探春遠嫁密切相關。

我們知道,曹公擅長用人名做隱喻,如賈雨村,甄士隱等,同樣,紅樓夢裡總是一起出現的四個郡王,名字也各有深意,東南西北合起來就是平安寧靜,而另一層意思也可以輕易得出,即這四王各守一方,南安郡王駐守南方,其職責自然是要保南方邊境安定,所以封為“南安郡王”。

奇怪的是,南安郡王偏偏這時候突然死了,南安王妃成了南安太妃,緊接著南安太妃來賈府給賈母祝壽,並要賈母請出賈府的幾位小姐來,這其中就有探春。結合探春遠嫁,後世紅學家的一個推斷就是,探春被南安太妃認為義女,然後以和親名義遠嫁,結合南安太妃的寡婦身份,於是我得出了這樣一個推斷:

南安郡王日夜守護南方國境,沒想到蠻夷來犯,來勢兇猛,南安郡王最終戰死沙場,皇帝為此焦灼,苦無良計,有大臣獻和親之計,而南安太妃沒有女兒,或者是不忍自己的女兒遠嫁,於是請了聖旨,這才有南安太妃赴賈府認義女一節,名義上是給賈母祝壽,其實正是選和親遠嫁之人,而探春不幸被選中。

當然,以上這些推斷,都是從南安太妃的“太妃”兩字稱呼而來,既是太妃,自然是喪夫之人,年紀輕輕為何會喪夫?最大的可能就是丈夫戰死沙場,因為南安郡王的戰死,蠻夷侵擾邊境,國無寧日,又暫時無法武力驅逐,皇帝無奈之下,只好選擇求和,探春因此成了政治和親的犧牲品。

從一定程度上說,正是由於南安郡王的戰死沙場,最終才引出了探春遠嫁這麼一出朝廷和親的政策。南安太妃四個字,乍看沒什麼,但仔細推敲,卻引出了探春遠嫁一事,不能不令人驚異!

可憐的三姑娘,生活在賈府時,就因為庶出身份,時常被生母趙姨娘折辱,好在她自尊自愛,靠著自己的聰明才智,為自己贏得了賈府上下人的尊重,但不管她怎麼努力,最終都無法逃脫註定的命運悲劇。


少讀紅樓


五十五回,王夫人往錦鄉侯府赴席,不在家。王熙鳳病,探春主家,寶釵李紈二人協理主家研究措施勤儉治園方案。五十六回林之孝家的進來說江南甄家昨日進京,今日進宮朝賀。並送上上禮單,李紈打發上以相等級上等封賞。又進來四個女人與賈母對話,賈母說多早晚進的京,回昨日進的京。今日太太帶了姑娘進宮請安去了。賈母說多年也不進京,未想今年來進京。回說,今年奉旨進的京。又問家眷都帶來了,回話老太太和哥兒及兩位小姐未來。只帶三姑娘來。問三姑娘有人家了,回說沒有。賈母又說與他家大女兒二女兒家關係好,尤其二女兒更好不自尊自大我們走的親密。

從這段文字看甄家多年未進京,今年太太奉旨進京,並且帶了沒有人家的三姑娘,家還在原籍。這裡面就有機關,甄太太帶三姑娘無故奉什麼旨進京值得推敲。

下文寫四人與賈母等人談起了甄寶玉其形貌性稟據談起來與賈寶玉一樣,至賈寶玉來見果然四人認為和甄寶玉一樣。而賈母逢人便說甄家也有個寶玉,也一般行景。眾人以為天下之大, 世官之多,同名者也甚多,祖母愛孫亦古今常情,不是什麼罕事,不以為意。

這段文字也有機關,賈母逢人便說甄家也有個寶玉,也一般行景便話中有話。別人不以為意。

然後寶玉與湘雲談,寶玉不認為有另個寶玉,史湘雲說列國有個藺相如,漢朝有個司馬相如。寶玉認為同名不同貌。湘雲又說孔子與陽虎,寶玉認為同貌不同名。都有不同偏我和他同名同貌。湘雲說我不和你分證,有也罷,無也罷,與我無干。寶玉又疑,若說必無,然亦似有;若說必分,又無目睹。心悶回榻坐夢只見一園與家相同丫頭也是,話也是,也有個寶玉。

這裡會不會有個與賈家一樣的事呢?而以甄假寶玉相像比擬。而甄府賈府也不肯定是同時存在的,或與以往相似的。如拿藺相如與司馬如做比。也可同時存在,如拿陽虎與孔子做比。

後來賈璉出遠差,到平安州,見了節度,完了公事。因又囑他十月前後務還一次,賈璉須命。次日連忙回家。後來賈璉又去,偏值平安節度巡邊在外,約一個月方回,賈璉未得確信,只得住下等候。及至回來相見將事辦妥,回程將是兩個月的期限。這前後兩次已將過四個月左後。

賈璉為何去平安州,平安州是邊疆,有節度,還巡邊。因為賈赦領大將軍之職,涉及軍務上之事賈赦交涉。而賈涉派賈璉去。去了兩趟事情辦妥即和親,不和親沒有平安。邊疆受敵擾,敵我實力懸殊,以和親為解。而且這邊疆受擾不是一天兩天,賈璉親去邊疆告急。雙方答應和親定下來危險解除。而之前甄府奉旨去進宮便是這事,母女二人中有一人,或兩人不同意。不遵旨而被找由頭後來遭抄家。皇家另尋人。這也是恰巧那天王夫人往錦鄉侯府赴席。錦鄉侯府是一虛構,錦上添花之處王侯之所,便也是探春之事。賈母問話裡便看出端倪。而二姑娘不自尊自大。大姑娘如此,而三姑娘也不免如此,抗旨不遵不同意和親被抄,逢人便訴的不是同一寶玉,而是兩府同一件事。寶玉與湘雲談的也是這一件事。大家在猜疑,寶玉做夢看見另一寶玉兩家相同,便是這事兩家遇上的事相同。而賈璉去便是與對方溝通並定奪。

所以八月賈母壽誕四個王妃來,並且看四個姑娘送東西,便是替皇家出禮。而每年八月賈母壽未見四個王妃來。邢夫人也聽風聲,探春入選而迎春未選上,所以賈赦也有這方面不甘,也要找一將軍之家。王夫人查大觀園繡香囊也有此因,怕帶壞了姑娘們,引出嫌疑,種種因由寧可攆人致死也要保清白之譽以免毀家。

元春的妃便是和親之妃,解除了邊疆危機。這在歷史上有過。賈家以女兒富貴,而三春去後諸芳盡。賈家的三個女兒都出嫁了,惜春出了家。撐門面的富貴,承擔家族富貴的女兒已經沒有了。


圃香


探春遠嫁,這是無可置疑的事實,因為在探春的判詞與畫圖中早有蛛跡可循,但她為何遠嫁,文中卻模糊的很,讀者們也只能靠猜測來窺探一二。

首先,遠嫁的為什麼是探春而不是迎春,惜春?因為在北靜王妃與安南太妃去向賈母拜壽時,賈母把寶釵,寶琴,湘雲,黛玉引見給她,探春做陪,安南太妃一見探春,便生歡喜,拉著她打量了一番,認了乾女兒,事後我們不知是不是請了郡主,縣主之類的稱號,但我們卻知道她算是半個皇家人了,皇家女兒的作用是什麼?史上早有定論:和親,拉籠外邦。過去,這樣的事皇家是沒少做過的。探春自從便走向了遠嫁的不歸路。為什麼迎春與惜春沒有出現?想是迎春怯懦,惜春幼弱。後來迎春早嫁,惜春是嫡女,不大舍得,因為國內聯姻很講究出身高低。探春是庶女,出身低微。同樣情況,探春的利用價值要低惜春不少呢。

誰是迫使探春遠嫁的幕後推手?有人說是賈母,是她把探春推向安南太妃面前的。仔細想想,卻又有疑問,如果賈政不同意,王夫人不同意,賈母可能做得了主?想一想迎春的婚事,賈母可是不曾插手的,倒是賈政,還勸了賈赦兩回。可見,探春遠嫁,真正的幕後推手是賈政和王夫人。

賈政為什麼會捨得讓賈探春遠嫁?封建社會大戶人家的女兒大多是為了政治或經濟利益而做聯姻工具的。和親遠嫁,則是骨肉分割,親情拋舍的。看探春判詞可猜得幾分:才自精明志自高,生於末世運偏消。清明涕送江邊望,千里東風一夢遙。“生於末世運偏消”一句說明賈探春生活於賈府的衰敗之際,雖是瘦死的駱駝比馬大,但終將大廈將傾。運氣已是由盛轉衰了。估計此時,賈元春已死,賈家獲罪於朝延,賈政為了扭轉家族命運,又適逢安南郡王戰死兵敗,朝庭又有了欲借女人而求得和平的想法,他正投其所好,把精明志高的探春推上了和親的路程。

可惜,探春遠嫁並不能阻止賈家衰敗的步伐,終是落得白茫茫一片真乾淨。


萍風竹雨123


南安太妃的兒子,一個根紅苗正的王爺,攻打蠻夷吃了敗戰被俘,朝廷去談判,人家蠻夷要銀子和女人,朝廷照辦免其名曰“和親”!當然,皇室哪會真把自家親閨女遠嫁,只會拿旁系遠支和朝臣家的女兒開刀!於是乎,南安太妃親自光臨賈家,認了探春做乾女兒,送去和親,救她兒子~探春和古代所有和親的女子一樣,就是政治犧牲品。不過探春遠嫁的也好,至少當個番王妃還能為自己的命運搏一搏,好過賈府大廈傾覆,家破人亡,被賣做官妓好!


嗨萌121


探春遠嫁是看似偶然,卻是必然的。原因如下:

首先,《紅樓夢》在開篇就交代了小說中所有人的命運,在第五回:賈寶玉神遊太虛境,警幻仙曲演紅樓夢就寫出了金陵十二釵的判詞,關於探春是這樣寫的:

後面又畫著兩人放風箏,一片大海,一隻大船,船中有一女子掩面涕泣之狀。也有四句寫雲:

才自精明志自高,生於末世運偏消。

清明涕送江邊望,千里東風一夢遙。

判詞中就交代了探春終會離別故鄉,遠嫁他鄉,故探春遠嫁是必然的。
其次,探春在三姐妹中是最精明的,有一段時間王熙鳳生病,竟是探春這個小姑娘在管理賈府,論才幹和魄力,探春絕對在另外兩個姐妹之上,而探春遠嫁對象是藩王,做的是王妃,這樣的位置和遠嫁的勇氣大概也只有探春有吧!

最後,也算機緣巧合吧,南安王妃表面來給賈母祝壽,實則挑選和親之人,而南安王妃偏偏選中了探春,也因為探春的機敏能幹吧。故而探春只得遠嫁,除了需要遠離家鄉,其餘還算不錯,畢竟嫁過去是王妃啊!

可憐探春一身果敢機敏,卻逃不脫被安排的命運,這大概也是作者想要表達的吧,人生所有你爭我搶,到頭來都得服從命運。

謝謝你看到這裡,祝你早安午安晚安!


炒小米


探春是賈府女孩兒中的佼佼者,是老太太眼中唯一能上得檯面的人,南安太妃來訪,只令探春作陪;大丫鬟平兒口中的‘二奶奶這些大姑子小姑子裡,也就單倶他五分’的人。在抄揀大觀園一中更是火力全開,十分出彩,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是長刺的玫瑰花……

如此出色跳脫的女子卻也難以擺脫命運的撥弄。在金陵十二釵正冊中關於探春的畫面是:兩人放風箏,一片大海,一隻大船,船中有一女子掩面而泣。其判詞則雲:

才自精明志自高,生於末世運偏消。

清明涕送江邊望,千里東風一遙。

畫面暗指探春遠嫁海隅,猶如斷線的風箏一去不返。

其紅樓夢曲之探春篇則名為〈分骨肉〉 !

一帆風雨路三千,把骨肉家園齊來拋閃。恐哭損殘年,告爹孃,休把兒懸念。自古窮通皆有定,離和 豈無緣?從今分兩地,各自保平安。奴去也,莫牽連。

曲名即為骨肉分離的意思,是探春遠嫁時對爹孃的強顏勸慰 ,寫她 與親人分離時的悲苦心境。

紅樓夢曲子與冊子判詞互為補充,預示了書中人物的命運與結局。

探春遠嫁異鄉已成定局,只不過遠嫁的原因書中所述卻是含糊其詞,這就很不正常了,怎麼著賈家也是鐘鳴鼎食之家,翰墨詩書族吧,怎麼可能把自家嬌滴滴的女兒從繁華京都嫁到海外去呢?這和發配流放又有多大的區別呢?是什麼事情什麼力量迫得賈府不得不接受這件事呢?顯而易見只能是當權的政治勢力。

好巧不巧,元妃剛薨逝,迫不及待似的,探春就嫁掉了,這很不合情理呀,普通老百姓家也不可能做這樣的事情呀。那麼這隻能說明一件事,元春是非正常死亡,她的死掩蓋了一個可怕的不可明說的真相,為了不至於牽連過廣,賈家不得不獻出自家最出色的女兒去與人婚配。可憐枉自精明才自高的三姑娘賈探春直接成了一件犧牲品,一件政治犧牲品。

這件作者不曾明說的事情,我們可以從賈元春的判詞中勘出些許端倪:三春爭及初春景,虎兕相逢大夢歸。想來元妃死前定然經歷了一場兵變,所謂的虎兕不就是兵符嗎?尤其重要的是賈家與這場兵變有著脫不開的關係,不巧的是站錯了隊,押錯了賭注。紅樓夢曲子〈恨無常〉中以賈元春的口氣嘆道:喜榮華正好,恨無常又到。眼睜睜,把萬事全拋。盪悠悠把香魂消耗。望家鄉,路遠山高。故向爹孃夢裡相尋告:兒命已入黃泉,天倫呵,須要退步抽身早!

成王敗寇,男人犯下的錯卻往往由女人來承擔後果,流放也好,遠嫁也罷,世間事風雲變幻莫測,女人在這沒得選擇的爭鬥中也只不過是一物件罷了,甚至連籌碼都算不上。但若能以一人之力換得家人平安,想必三姑娘也會釋然了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