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章邯當將軍的時候橫掃六國,當秦王的時候連劉邦都打不過?

京東李達康


漢元年四月,劉邦到漢中就國,五月就從漢中出兵,返回關中,進攻章邯的雍國。章邯的軍隊連戰皆敗,退保雍國國都廢丘,劉邦率兵東進到咸陽附近,圍困廢丘,同時分遣將領四處掠地。到八月,雍、翟、塞三國基本上全部被劉邦消滅,只有章邯繼續困守廢丘,翟王董翳、塞王司馬欣都先後投降了劉邦。

這個過程非常之快,而且也非常順利。為什麼呢?

按照楚懷王“先入關者為王”的約定,因為劉邦是諸侯軍中率先攻入秦國故地,並且迫使秦王子嬰投降的,那麼他當然就應該被立為秦王。而項羽本來也想率軍攻秦,楚懷王卻讓他跟著宋義北上去解趙國之圍。半路上項羽殺了宋義,奪取兵權,率楚軍破釜沉舟,擊敗秦軍王離部,又勸降了章邯。而項羽在勸章邯投降時,給的承諾就是讓章邯當秦王。

之後,項羽公然違背了楚懷王的約定,率兵進入關中秦國故地,大肆焚掠,殺死已經投降了的秦王子嬰,和劉邦進入關中馬上就約法三章的做法剛好相反,引起秦人失望。接著,項羽又繼續違背懷王之約,調整諸侯封地,把本來已經復活的戰國七雄的格局,大國化小,把一些滅秦有功的將領也封為諸侯王。同時,本來應當歸劉邦的秦國故地,也被分為四部分,除了劉邦的巴蜀和漢中,再就是雍翟塞三國。

但需要注意的是,劉邦奉命從楚地出發,去滅秦的時候,手下的軍隊只有三萬人。到滅秦之後,與項羽在鴻門宴見面的時候,劉邦的軍隊已經達到了十萬人。而到劉邦去漢中就國的時候,項羽讓劉邦帶走的軍隊只有三萬人,另外加上慕從的諸侯國人大約兩萬人,實際上只有五萬人。

從滅秦出發時的三萬人,到鴻門宴時的十萬人,劉邦的軍隊增加了七萬人,這其中,主要是劉邦在進入關中之後,接收的投降了的秦軍。劉邦從楚地出發,滅秦的時候,經過了魏國、韓國和趙國的地盤,為什麼他新增加的軍隊不是趙軍、魏軍,而一定是秦軍呢?因為當時的各國王族都已復活,地盤也基本上是按照戰國時期的版圖劃分的,那麼當地的軍隊也就分別效力於各自的諸侯王,能讓劉邦帶走的不會有多少。

到項羽調整諸侯王封地的時候,不但重新調整了各國的地盤和封地,從七國變成了十九國,同時還規定,各國的軍隊也同時進行分割,所以,劉邦接收的秦軍實際上就被項羽重新分配給了章邯、董翳和司馬欣,劉邦帶著進入漢中的,實際上就只剩下了他從楚地豐沛帶來的三萬人,以及大約兩萬人的諸侯慕從者。

本來項羽以為這個安排是沒有問題的,實際上他對諸侯國封地的調整很快就遭到了廣泛的抵制,基本上都發生了爭鬥,他分封的諸侯王多數沒有能夠站住腳,還是原來在滅秦的時候復活的諸侯王更得人心。而秦國在投降劉邦之後,秦人在心底裡就已經認定了劉邦為秦王,所以,秦國故地人心本來就向著他。而項羽分給雍翟塞三國的秦軍,顯然也更願意跟著劉邦混。所以,劉邦一返回關中,這些軍隊就紛紛倒戈了。

也就是說,無論是秦國的人心,還是被分給雍翟塞的秦軍,實際上都是更支持劉邦的,就等著劉邦殺回關中來當秦王呢,劉邦一來他們就趕緊投降了。這種形勢下,章邯還能組織幾次有效抵抗,並且在廢丘困守一年多,已經算是很了不起了。他堅守待援,當然是指望項羽來救他,但張良寫信給項羽說,劉邦只是想奪回秦國故地,沒有出關東爭天下的意思,項羽這時候也忙著進攻齊國,所以就默認了劉邦攻佔秦國故地。


蕭武


這個問題要分為兩個問題來回答。

章邯當將軍的時候之所以能夠橫掃六國,原因有下:

首先,當時秦雖無道,然兵力仍然強大,章邯本身又是個不世出的名將,能征善戰。可是反秦起義軍都是些烏合之眾,不堪一擊。

明朝學者胡應麟這樣評價章邯:“章邯,白起之亞也”。才能僅次於戰國名將白起的章邯,他面對的卻是一些無能的對手,陳勝吳廣,周文田儋等等,這些起義軍通通缺乏全局戰略觀及統攝觀,亂成一團,沒有能力駕馭瞬間萬變的戰場。起義軍當中唯有項梁等人因為是名將之後,頗懂戰術,然而項梁因為太過輕敵,被章邯襲擊身亡,實在可惜。

再次,陳勝吳廣等起義軍只會召秦反秦,卻沒有一定的政治主張,更沒有一個團結的領導核心,反秦勢力也沒有形成一個強有力的聯盟。當時神勇善戰的章邯率領的又是勇猛的“刑徒”之軍,再加上秦軍其他力量的配合,在這個過程中,起義軍連連出錯,而章邯又準確出擊,一路勢如破竹擊破起義軍,先在戲水滅周文軍,後又破吳广部將,再破陳勝軍,又殺魏咎,滅田儋項梁等,簡直是一氣呵成,水到渠成。

但是,章邯被封為秦王后,連劉邦都打不過絕對不是偶然的。

首先,儘管時為雍王的章邯駐守關中,然而人心已失。

章邯最大的問題是投降項羽後,沒有極力保護降軍,反而被項羽坑殺二十萬秦軍,消息傳來,關中百姓無不咬牙切齒,對章邯恨之入骨。而對章邯犯下的這個錯誤,韓信也是看在眼裡的。韓信被劉邦封為大將軍跟劉邦對策時,曾這樣評價章邯等三王:“至新安,項王詐坑秦降卒二十餘萬人,獨邯、欣、翳脫。秦父兄怨此三人,痛於骨髓。今楚強以威王此三人,秦民莫愛也。”

韓信的意思是說,章邯等三王害秦軍二十萬降卒被坑殺,關中父老早恨死他們三人了,現在即使項羽封他們為三秦之王,但是秦民沒有人再擁護他們了。

其次,劉邦深得關中百姓擁戴,渴望其重返關中為王。

劉邦是第一個進入咸陽的人。按當時楚懷王的義約,他應該被封為秦王,然而後來被項羽所忌,才貶往漢中之地當漢王。劉邦儘管為漢王,卻被關中秦民所喜歡,因為劉邦進入關中時,沒有搶劫掠奪百姓,而是與關中百姓約法三章,恢復秩序, 也正如,極得關中百姓民心。所以當劉邦面對項羽大軍的壓迫不得已離開咸陽還軍霸上時,關中百姓夾道為之送行,都渴望他回來當他們的秦王。

再次,章邯面對的對手是韓信輔助的劉邦,自然要敗。

在整個秦末漢初,韓信是戰無不勝的將軍,章邯是敗給項羽而得名的,可韓信後來是因為打敗項羽而名震千古的。章邯面對韓信輔佐的劉邦,自然就不是人家對手。

最後,章邯太過輕敵,致其失敗。

章邯以為,劉邦已經燒掉棧道而無東還之心。可是後來韓信派樊噲等人明修棧道時,章邯卻只是加強防守,以為這樣劉邦無論如何也走不出來。不料,人家來了個暗渡陳倉,卻將他打了個措手不及,於是只好退守廢丘,守城一年後被劉邦派人灌水攻城,終於防守不住,只好自殺了結。

由此可見,章邯當年橫掃六國絕不是偶然的,而後來被劉邦橫掃更不是偶然的。正所謂形勢比人強,形勢不同,人的成敗也自然有所不同。


月望看歷史


章邯橫掃六國的時候,主要是打陳勝吳廣的軍隊,那時候的起義軍剛有苗頭,還沒有成為火候。畢竟秦軍的主力還在,原來蒙恬修理長城的三十萬秦國精銳還在。

這時候的秦國是有家底的,他們的底氣是比較足的。

雖說當時章邯用的兵,全部是由給秦始皇修理皇陵的人組成的,可以說這些人都是烏合之眾。

但是,章邯給他們承諾過,只要參軍殺敵,他們之前犯的法就一筆勾銷,打了勝仗之後,還有可能封侯加爵。

這對於這些即將死在修皇陵路上的刑徒來說是一個人生的機遇,活命的機遇,建功立業的機遇,所以他們上了戰場,殺氣敵人來就格外的賣力。

再加上章邯是秦末少有的名將,他只要稍微點撥一下這一夥人,他們就會成為虎狼之師。

這時候章邯率領刑徒打的那一夥起義軍主要是周文,周文是陳勝旗下的一個將領,他在陳勝這裡只是領了一個反秦的證書,也就是一個可以招兵買馬的證件,就開始走上了革命的道路,那時候天下人都對秦朝不滿,所以周文的部隊一下就發展到了幾十萬人。

周文領著這幾十萬人打到了戲水,戲水距離秦朝都城咸陽還有幾十裡地。

就在秦朝的生死關頭,章邯帶領著這夥刑徒殺了出來。

要說章邯的部隊是刑徒,那周文的部隊就是烏合之眾了,所以,三兩下章邯的軍隊就把周文的部隊給打敗了。

周文逃跑,章邯在後面緊追不放,不得已周文被逼自殺。周文大敗,章邯大勝。

章邯帶領這夥刑徒由關中殺到了中原,先是吳廣被他們給殺死,再是陳勝被幹掉。

陳勝死後項梁緊接著也敗在了章邯的手下,項梁被章邯的部隊殺害。這時候的章邯大有橫掃六國之勢。

可是,再項羽打了鉅鹿之戰後,秦王朝已經爛成一鍋粥了,不得已章邯投降了項羽,項羽分封他為雍王,讓他駐守關中之地。

到了劉邦和項羽角逐天下的時候,劉邦已經擁有了韓信。

韓信帶領劉邦的部隊殺出了漢中,來到了關中。這時候關中之地,正是名將章邯在把守。

韓信和章邯避免不了有一場硬仗要打,可以說這一仗韓信一直是處於優勢的。

為什麼韓信會處於優勢呢?

因為韓信和劉邦是得民心的,要知道項羽在佔領咸陽城的時候,把城中的秦始皇的親戚全部殺害了,還把咸陽城搶劫一空,最後放了一把火燒了阿房宮。

對於,秦地的老百姓來說,項羽就是一個敗家子,整個大秦差不多都被他給禍害了,秦地的老百姓對項羽的恨是深入骨髓的。

劉邦在關中的名聲就好多了,他剛到關中的時候是秋毫無所犯,受到了百姓的擁護和支持。百姓都等著盼著他回來呢。

所以,等關中的老百姓一聽說劉邦從漢中殺出來了,他們就積極的加入到劉邦的軍營之中。這時候劉邦的騎兵全部是有秦地的人自願組成的。

劉邦的軍隊差不多都是南方兵,南方是沒有騎兵的。

章邯雖說是老秦人,但是他畢竟是項羽封的王。只要是項羽的人,就是秦地的敵人。

章邯連連吃敗仗,最後被韓信圍困在了廢丘。

就是在廢丘城,章邯守城差不多一年的光景,最後因為糧草給斷了,項羽根本沒法來就他,因為這時候的項羽正陷在齊地不能自拔呢,所以,最後章邯不得不自殺。

這就是章邯打不過劉邦,打不過韓信的原因。


史學達人


首先糾正一下,章邯為三秦之地的雍王,而非秦王。章邯敗於劉邦除了軍事才能不如韓信以外,鬥志的殆盡跟章邯之敗關係很大。在秦滅亡之前他做了一件錯事,便是投降項羽以至二十萬秦軍將士被項羽坑殺。這件事,不光讓他心寒,也讓關中的秦人為之心寒,而以仁義著稱的劉邦任用韓信為大將軍出奇策“明修棧道,暗渡陳倉”大敗早已心志消磨殆盡的雍正章邯。



首先章邯已非秦將章邯,章邯為什麼投降項羽?是因為秦二世昏庸,任由趙高操控。章邯在前線卻不受到趙高派來的監軍施壓和監控,以至徹底死心投降了項羽。然項羽也不是什麼善類,揹著他偷偷處決了二十萬秦降兵。投降項羽本以為軍中將士可活命,不至於被趙高陷害,不曾想到,項羽比趙高更殘暴,悉數斬殺所有秦降卒。這對於章邯來說,是個巨大的打擊。



投降被殺的二十萬秦卒,傳到秦人那裡,章邯是絕對逃不過與論關的,關中百姓不光恨項羽,也憤恨這個投降的章邯。而滅秦之後,章邯又在關中封了雍王,這個王難免對關中秦人有愧疚之心,封地秦人也免不了對他的投降而至二十萬秦卒被坑殺有憤恨之心。



其次,便是高估了自己,低估了劉邦陣營的能力。自認為是統兵大將,而劉邦手下只是一群烏合之眾。在劉邦陣營的樊噲領兵修棧道之時,便把注意力集中在樊噲那裡,壓根沒有想到漢軍找到了一條出關中的捷徑——陳倉道。以至漢軍從陳倉道出兵,將章邯打得措手不及,根本沒有防備的時間。

最後,退至雍都廢丘堅守而敗。這一敗跟人心向背關係巨大,章邯在廢丘堅守,無三秦之援兵。司馬欣和董翳離章邯最近,按理,關中平原,地勢平坦無險可據,一損俱損;可見,關中之內無人援助章邯而坐視其敗亡。



可見,章邯不光心氣沒了,士氣沒了,還自以為是,最後連一個援手都沒有,敗於劉邦,是必然。


海馬叔叔說史事兒


章邯沒有當秦王,項羽封章邯為雍王,董翳為塞王、司馬欣為翟王,三人領地合稱三秦。

章邯橫掃六國時仰仗的是強大的秦軍,章邯的大軍不止臨時組編的驪山刑徒,同時也有秦軍精銳在內。其實不止章邯,歷代秦將除去白起、王翦、蒙恬不提,就是名氣不大的蒙驁、蒙武、內史騰、李信、王齕、趙陀、項少龍領兵作戰也是少有敵手。

秦朝之強大源自於成功的軍事制度改革,先秦時期一般士卒很難有出頭之日,秦軍的士卒只要在戰役中斬殺敵人立功,就能得到田地和爵位,將士自當勇猛作戰。劉邦早期也沿用秦朝制度,所以他的部隊在後期發展並不弱。秦軍的優勢還有裝備標準化,秦弩的部件可以互相更換,秦兵在戰場上把弩機弄壞,仍舊可以用完好的部件重新拼裝再使用。

章邯的秦軍實力很強,項羽在擊敗長城秦軍王離的部隊以後,章邯率著士氣低下的秦軍仍舊跟項羽對持。當時諸侯聯軍已經盡歸項羽統率,項羽的總兵力跟章邯旗鼓相當,若非趙高排擠章邯,沒有給予章邯補給,也不至於逼反章邯。在章邯投降不久後,項羽就將章邯的秦軍屠光,章邯猶如光桿司令。


章邯被封雍王時間太短,還是賣主得到的王位,名不正言不順。他就算能徵用秦民作為士兵,但由於訓練週期太短,不可能很快恢復到秦軍鼎盛時期的戰鬥力。再就是咸陽城被項羽又屠又燒,錢財和美女都被項羽擄走,章邯還要面臨經濟恢復的難題,他又沒有蕭何那樣的才華,自沒法在短時間內足兵足食。蕭何進入關中後把秦朝的地理、戶籍、律法、制度等資料全部搬走,這些資料就是蕭何日後替劉邦建立漢朝的基礎。章邯缺了這些資料,很難恢復秦朝的制度進行統治,他得到只是一個假雍王。

劉邦出征關中前,韓信就給劉邦分析過,章邯、董翳、司馬欣本為秦將,他們害死二十多秦軍,秦人對他們恨之入骨,劉邦入關中時則秋毫無犯,深得百姓擁戴。一旦出兵關中,就會得到百姓歡迎。事實果如韓信所言,劉邦雖是走陳倉攻其不備,但廢丘、壤東二戰中章邯軍是被劉綁軍正面擊敗。

章邯的戰敗即是輸在軍事和經濟實力,也輸在政治工作。韓信分析關中百姓對章邯、劉邦的好感度,才是劉邦取勝的關鍵。


蘇沉船


公元前205年6月,曾經縱橫疆場,叱吒風雲的秦國大將章邯於城破之際拔劍自刎,結束了他這傳奇的一生。他的死是不甘心的,卻又是自我解脫的,韓信破三秦是一個很重要的戰役,至少對於劉邦的漢軍而言是毋庸置疑的,章邯之死,其實很大一部分責任,項羽是要承擔的,在被圍困於廢丘之際,章邯堅持了半年之久,可是項羽的軍隊卻因為齊國事宜而被拖住,大軍來不及回援,致使章邯身死,三秦之地被漢軍佔據,有了穩固的大本營,有了與項羽爭奪天下的強勢資本。

首先,對於題目中的“秦王”,我要介紹一下當時的背景。項羽在分封之時,將故秦之地分封給了章邯、董翳和司馬欣三人,此三人是秦朝降將,他們的封地被稱之為三秦之地,而章邯則被封為雍王,咸陽以西,建都廢丘,並不是所謂的秦王。

陳勝吳廣起義,章邯是被時勢而推向於歷史前沿的人物,周文百萬大軍攻破函谷關進逼咸陽,而國防軍隊一部分在長城駐紮、一部分在遙遠的百越之地,而關中地區除了駐守咸陽的少部分精銳之外,短時間之內很難調集勤王之師,也就是說關中兵力告急,在此之時,章邯的出現,直接促成了向驪山囚徒發放兵器和戰甲,臨時組成了一支大軍。很多人都認為這是完全由囚徒組成的,其實不然,還有少部分的關中精銳作為大軍的骨幹,對大軍進行調度。

百萬大軍就這樣被章邯大軍所覆滅,從此開啟了他覆滅六國起義的戰爭,章邯所到之處可謂是一片大勝,這自然和章邯個人的軍事素養是脫不開關係的,可是更加脫不開關係的是秦軍銳士的強悍。殊不知始皇一統天下,虎狼之師可是 打出來的輝煌,這可謂是相輔相成的結果使然。

秦軍自變法以後迅速強大,這是因為其耕戰體系和軍功獎勵制度的根本關鍵,所以秦軍士氣旺盛,對於戰爭是渴求的姿態,以達到光宗耀祖,榮華富貴的最終目的,所以秦人強悍異常。秦自趙高專政以來,可謂是烏煙瘴氣,朝政腐敗,天下怨聲載道,秦昏庸卻銳氣不減,六國貌似強勢,卻是外強中乾,兵峰萎靡,如此對陣,起義焉能不被迅速的撲滅!

特別是在消滅項梁之後,章邯率領20萬大軍北上攻趙,並且調王離長城軍團20萬南下,形成對趙的圍困之勢,此役章邯是信心滿滿的,可是天算不如人算,中途殺出個力能扛鼎的項羽,戰場上九戰九捷,在章邯還未反應之際,就已經對長城軍團以毀滅性的打擊,主將王離被俘,這一度震驚了章邯,在兵峰強勢的楚軍面前,章邯選擇了避讓。

這一刻起,天下運勢大變,秦軍中原地帶也就只剩下章邯一支驪山主力軍團,可是戰場上的失敗,令趙高很是不滿,章邯、董翳和司馬欣都害怕會有殺身之禍,再加上戰爭中糧草問題的嚴重不足和朝廷的處處掣踵,國力的衰弱,朝政的腐敗,再三思慮之後,章邯選擇了投降項羽,而項羽也封其為雍王。

後來項羽怕秦軍會暴動,就在新安坑殺了20萬秦軍降卒,作為秦人大將,章邯是傷痛的,可卻無力迴天,在那時我相信他憎恨戰爭,憎恨自己。接著項羽又入咸陽殺子嬰,火殺咸陽,大火三月不滅,當然有些誇張了。但這都無疑觸動了章邯那顆脆弱的心,以秦人的20萬生命和秦都的大火換來的富貴,他章邯的心是痛的。

封為雍王之後,章邯很可能會意志消沉,而且面對秦人父老的憎恨,政治情感上他就是失利的,再加上項羽對咸陽關中大肆屠戮和焚燬,關中早已不復往昔,有點只是斷壁殘垣和經濟的慘敗。要想恢復當初,非一朝一夕之事,你說佔據著這片人心不歸附,經濟衰退嚴重,士氣低迷,章邯自己也萎靡不振,心有愧疚,而且後來面對的是韓信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的奇襲之計,在如此環境之下,章邯戰場失利,退守廢丘不是預料之中的事情嗎?

今非昔比,他率領的再也不是那支虎狼之師,他現在是項羽的降將,縱然軍事素養再高,沒有對稱的天時地利人和,一切也都枉然!


歷史風雲天下


我認為不是章邯本事變小了,而是手裡的兵變弱了。他與六國征戰一度坐擁20萬強兵,結果都被項羽給殺了,就封雍王時——不是秦王——差不多是個光桿司令。劉邦有精兵10來萬,還定三秦的時間又很快,來不及招兵買馬的章邯本事再大也無力迴天。

章邯的軍事才能毋庸置疑,雖說橫掃六國有些誇張,叱吒中原總是有的。但風光的前提是有兵將支撐——不管是驪山刑徒還是不斷補充的正規軍,否則神仙也沒辦法。劉邦四月就封八月殺回,章邯短時內無法招募並訓練一支像樣的軍隊。再加上坑殺一事影響極壞,很難再有人甘心賣命——他倉促中組織的“輕車騎”輕易被樊噲擊潰就是證明。

這種情況下章邯能倚仗的只有不堪一擊的郡縣武裝,而且也沒多少——他與司馬欣、董翳三家分秦只得了兩個半郡,即隴西、北地和內史的一半。劉邦的兵都是剛剛經歷戰爭洗禮的精銳——包括項羽給他的3萬楚兵以及慕名跟隨的幾萬諸侯兵,嗷嗷叫著要殺回老家,跟驪山刑徒有一拼,章邯一路敗北也就不稀奇了。


路衛兵


首先,章邯當將軍的時候,沒能橫掃六國,否則也就不會有六國後在鉅鹿四野駐紮的救趙之兵,同樣也不會有鉅鹿、棘原之敗。

其實從兵力上,我們就能看到章邯在出關平叛過程中的巨大損耗。

章邯領關中刑徒出兵,以驪山刑徒而論,多時有70萬人,在邯鄲城下又聚集了自常山南下的王離所部,王離之前為上郡的蒙恬裨將,其部下,也應該是當時駐防長城的軍隊,這支部隊,極盛時有兩種說法,一種是30萬,一種是10萬,都是蒙恬北逐匈奴的兵力。

也就是說,理論上,兩軍最多有100萬之巨。

但是,在漢代劉敬勸諫漢高祖時已經提到,長城以內河南地的“新秦中”移民多為關東人,趕上秦末大亂,紛紛逃亡,使得此地殘破不堪,而秦軍是義務兵役,人口少,則兵源少,王離帶走的,絕對到不了30萬人。

所謂“長城兵團”、“南越兵團”加起來老秦人80萬的說法,其實都是不懂行的扯淡,很明顯這些地方屯戍的,是天下各地的戍卒,而不是什麼“純血”老秦人兵團。

章邯所部的刑徒,其實也面臨類似的情況,比如劉邦押送刑徒就因為逃亡而不得不落草為寇,也就是說,在秦朝管理出現鬆弛的情況下,其總人數不可能觸及極盛時代的理論最高值。

而在章邯戰敗後,降兵仍有20多萬,歷次戰事的損耗或者藉機逃亡,已經達到理論最高值的3/4,哪怕我們說秦軍總數沒那麼多,也可能達到了1/2。

就此而言,章邯其實已經是強弩之末,畢竟項羽入函谷關時,已經是40萬諸侯兵,當他將六國諸侯的援趙軍整合到一起時,已經是章邯、王離所部秦軍的一倍左右。

所以,章邯輸的不冤,也輸的必然。

再來說對劉邦的戰爭。

要知道,章邯只是三秦王之一,其地盤是秦國的西部,特意被剔除了咸陽,如圖所示:

而關中地區最富庶的部分,恰恰是咸陽、櫟陽等地,這塊是在塞王的手裡,而章邯看似地盤最大,人口也就比翟王多一點罷了,關中精華根本不在手中。

而劉邦的軍隊,卻是聚合了6萬人左右的自願跟隨者,凝聚力,遠非雍王章邯的草臺班子可比。

哪怕如此,劉邦漢元年四月入漢中,漢元年八月出陳倉,漢二年三月已自臨晉渡黃河東出,整個戰鬥很輕鬆的樣子,但是,需要注意的是:

(章)邯迎擊漢陳倉,雍兵敗,還走;止戰好畤,又覆敗,走廢丘。漢王遂定雍地。

章邯其實是打了兩次會戰戰敗,才退保國都廢丘,而且還堅守了一段時間,這就意味著章邯手裡有兵,也曾抵抗,但國力、兵力不足,打不過劉邦,項羽也沒有西援,最後就涼涼了。

說到底,如果章邯真是秦王,擁有三秦的力量,遏制劉邦還是有可能的,但是隻有相對偏遠的雍地,兵力別說和當年出關中相比,就是和劉邦比,也差著檔次呢。


劉三解


章邯確實是秦末少有的名將,是整個秦廷的中流砥柱。

當秦朝的正規軍大部分在邊關修長城打匈奴的時候,他臨危受命,僅僅率領在驪山上修阿房宮的一夥刑徒,就打敗了不可一世的陳勝農民起義,橫掃當時紛紛稱王的六國,還殺死了楚軍的首領項梁。可以說,那時候的他,差不多稱得上打遍天下無敵手。

(章邯畫像)

他唯一沒有打敗的人是項羽。不過,雖說在鉅鹿之戰時敗給了項羽,若他繼續和項羽鏖戰下去,最後鹿死誰手,誰也說不準。因為當時項羽雖強,但是糧草已盡,戰鬥的持續力不夠(《史記》記載:項羽召軍吏謀曰:“糧少,欲聽其約。”軍吏皆曰“善。”)。

可惜這時候秦朝自亂陣腳,秦律薄情寡恩,趙高惑主亂政。章邯因為打了一些敗仗,他感到等待他的命運就是下一個白起,下一個蒙恬。所以,章邯怕了,主動和項羽接觸,投降項羽並被項羽封為雍王(題目說秦王,錯了),守在三秦之地。

不過,當章邯被封為雍王以後,他超強的戰鬥力似乎一夜之間喪失了,最後被在當時來說不入流的韓信打敗,城破自殺。

那麼,章邯後來為什麼會失敗自刎呢?我覺得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第一,章邯所帶的軍隊,和投降項羽前帶的完全不一樣。章邯投降項羽前,帶的軍隊是一群刑徒。這群刑徒當時乾的是修阿房宮的苦役。沒有報酬,沒有休息,沒有出頭之日。而當章邯把他們解救出來,讓他們去打仗的時候,他們內心是充滿感激的。而且由於秦朝的軍功獎勵制度,打得好,還會受賞,衣錦還鄉都是有可能的。

而章邯投降項羽後,項羽坑殺了二十萬降卒。剩下的軍隊,一是數量明顯減少;二是這些人和被坑殺的大都是親戚朋友,就算不是親戚朋友也是同一陣營的。也就是說,這一部分士兵,肯定怨氣沖天,人心渙散,誰也不願意幫項羽打仗。前後的兩支軍隊,精氣神顯然是不一樣的。

(項羽畫像)

第二,章邯在軍隊中的威信大減,失去了帶隊能力。因為章邯帶領軍隊投降了項羽,才造成士卒被坑殺。而坑殺以後,章邯並沒有表現出絲毫的不滿,並沒有為受冤屈的士卒鳴不平乃至報仇雪恨的意思。很顯然,士卒們普遍不滿章邯。

再說,當初章邯率隊投降項羽,並沒有徵求過士卒的意見。對於大多數士卒來說,他們是並不願意投降的。一者,項羽代表異國,投降是恥辱。二者,如果不投降,立下軍功受賞是很可能的,投降了就沒這樣的好處了。三者,秦二世和趙高想殺的是章邯,並不是大多數士卒。也就是說,士卒們並不願意投降卻“被投降”了。“被投降”倒也罷了,最後還被殘暴地坑殺,誰的心裡沒有氣啊!

第三,章邯自己心中也有氣。章邯這個人,如果別人重用他,他打起來肯定勇往直前。但是若有人給他小鞋穿,他肯定來情緒。前期秦二世信任的時候,滅陳勝,掃六國,何等氣勢。後來秦二世猜忌他,他打不贏了,還投降了項羽。由此可見,他這人是受不得氣的。

而投降項羽後,項羽偏偏讓他受了更大的委屈。一是前面說的,項羽坑殺了他二十萬人。他心裡肯定不滿,但人在屋簷下,不得不低頭。士卒埋怨他,他也有話不敢說。由此可見,他心裡該有多大委屈啊!二是項羽雖然封了他為王,但是把他放在和劉邦對峙的三秦之地,也就是說是戰爭的前哨。相當於把他當炮灰軍。所以,這又是一個委屈。

第四,章邯理解不了韓信的戰爭新思維。章邯和韓信,兩人打的明顯是不一樣的戰爭。章邯當年打陳勝,打六國,憑的就是勇猛,很少使用計謀。唯一用過的計謀就是“銜枚疾走”,夜襲楚軍,殺死項梁。但是這個計謀,依然是激發士兵的勇猛,用增加人數壯大聲勢嚇唬敵人。

(韓信畫像)

而韓信的“明修棧道,暗度陳倉”,這明顯就是戰爭新思維,是聲東擊西,巧撥千斤。這種仗,章邯是打不來的。

士卒離心,主帥不滿,戰術不懂,這仗還能打贏麼?

章邯是秦朝的悲劇,也是他自己的悲劇。


張生全精彩歷史


首先打仗不單單看將領的能力,更多的是看綜合實力:

1、秦國時章邯帶的雖然是死囚,但在秦國的軍功制度的激勵下 可以說是真正的亡命之徒,打起仗來可以說是不要命的.

2、起義軍畢竟都是臨時拉起來的隊伍,沒有經過訓練,戰鬥力有限,打順風戰可以一往無前 但一旦戰事拖入膠著狀態就會出現逃兵,甚至潰敗。

而秦軍畢竟剛統一了6國 有著無敵的信念,即便逆風局,軍心也不會亂。

3、秦國當時雖然開始天下大亂了,可是畢竟帝國的後勤保障完全不是起義軍可以比擬的。更多時候,後勤保障完全能決定戰爭的勝負。這也是章邯橫掃六國不可缺少的原因。

4、當章邯當秦王的時候,首先原來橫掃六國的20萬大軍全部被項羽活埋了。而且項羽不可能不防著章邯,所以即便後續招募新兵數量也很有限。而且章邯本人也可以說毫無鬥志了,這也很關鍵,一個一心求死的人怎麼會想怎麼去贏嗎。

5、最主要的是秦國戰敗後,六國軍隊進入關中,六國亡國的怨恨會不報復關中地區。可以說當時的關中已經民不聊生,還有秦國在關中經營了800多年,贏氏在秦國威望還是很高的(畢竟除了秦二世,秦國沒有出過昏君),關中百姓不一定認可章邯秦王身份的。這樣章邯的後勤自然就難以保障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