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古代皇帝基本沒胖子?

王振華


我從飲食上來說說這個問題。因為皇上是真的不太能吃好一頓飯……皇帝是註定孤獨的,這份孤獨還體現在吃飯這件小事上。


有著全國最好的廚子,有著全國最好的食材,有著全國最好的廚房,皇帝就可以隨心所欲地吃吃吃了嗎?讓我們直面事實:清代皇帝吃得很憋屈,吃飯都要按照祖宗的規矩……


規矩一:不能隨便吃零食。

在飲食上清朝皇帝沿襲了東北滿族的飲食習慣,每天只吃兩頓正餐,稱為早膳和晚膳。

一般早膳在卯時(早6點半到7點半),晚膳在酉前(下午兩點至三點),兩膳之間有一次點心時間(下午茶),晚餐以後大約7點還有一次晚點。


在具體飲食上,一般用完正餐後會上果桌,果桌上就是各種水果以及點心零食,加上下午茶的點心時間,還有晚點的時間,感覺的確很豐富。


但除了這些時候,是不能隨便亂吃東西的。

《延禧攻略》皇后用餐的場景,從吃的東西和種類來看,應該是正餐後上的果桌。


規矩二:太監先吃,皇帝再吃

在用膳之前,待膳太監會先在每道菜上放一塊試毒牌,查看變色不變色,以檢驗飯菜是否有毒或變質,還有就是檢查各菜所用的原料配合在一起會否產生毒素反應。試毒牌是一種銀製的半寸寬、三寸長的小牌子,如果飯菜中含毒,銀牌就會變色,皇帝也不會食用,甚至還會追究廚師的責任,弄不好就要殺頭。


用試毒牌檢驗過之後,太監再親口將每道菜嘗一口,謂之“嘗膳”,確保萬無一失。驗證無誤後,皇帝才示意待膳太監將自己喜歡吃的菜點盛至碗中,開始享用。


規矩三:吃不過三口

清朝末代皇帝溥儀曾在他的皇帝回憶錄《我的前半生》中,將皇帝用膳總結為16個字:“華而不實,費而不惠,營而不養,淡而無味。


無論哪道菜,即使它再可口,皇帝都不能連吃三口,這是老祖宗傳下來的家規,叫作“吃菜不許過三匙”。吃過三口的菜立即撤下,怕有人在膳食上打主意,投毒謀害皇帝。


皇上用膳時,皇帝身後會有四名太監專門執行家規的,即便是皇帝,也得遵循老祖宗定的規矩。(吃飯還得被人看著……)眼睛看了哪個菜,旁邊的太監就會將菜朝挪到皇上夠的著的地方,用羹匙舀進布碟。如皇帝說句“這菜不錯”,太監再舀一次後,便將這菜往後挪。假如連吃了三口,太監頭就會喊:“撤”。而且此後十天半月都不會再有這道菜。宮中把這個規矩稱作“傳膳不勸膳”。



我們可以用同理心感受一下:假如你最喜歡吃的是火鍋,吃了三口,有人給你撤了,並且告訴你半個月都不能吃了,心裡得多難受。


皇帝,註定是孤獨的帝王,在吃上也逃離不了孤獨。按照規矩,清代奉行嚴格的身分差別,要求紫禁城裡所有人都是皇帝的下屬,就連皇后、太子之類的人也沒有資格陪皇帝吃飯。


所以皇帝吃飯,永遠是一!個!人!


即使被乾隆皇帝寵得不行的富察皇后,都不可能陪乾隆一起吃飯。(因此皇上斥責瓔珞侍膳不合規矩,但還是接受了瓔珞陪她吃飯,真是口嫌體正直呢..)


當然有個例外是過新年的時候。為了慶祝新年,新年皇帝皇后才能好好一起坐下吃頓飯,但是如果太后也在現場,這頓飯也不好吃了。


紫光閣賜宴圖


為什麼?因為清代注重孝道,太后如果在現場的話,皇帝和皇后勢必要侍膳,就是陪太后吃飯。但是這個陪吃飯不是像今天陪誰吃飯,清代的侍膳全程要站著的,皇帝皇后也不例外。



被欺負的皇帝

光緒在吃上也不容易。有次吃貨瑾妃送了一籠自己家做的點心給皇帝,皇帝吃了讚不絕口說:怎麼會有這麼好吃的點心,以後我不吃御膳房做的,你們家給我送來好不好。


根據《清稗類鈔》,瑾妃這次進貢的點心是籠餅(饅頭的古稱)。

結果瑾妃面有難色,向皇帝吐槽:宮外要送東西進來,要層層賄賂太監侍衛才行,送進來一籠點心,已經花了一百兩黃金了(沒寫錯,是黃金!


光緒皇帝在戊戌變法失敗後,被慈禧太后幽禁起來在瀛臺,太監故意欺負他,每次吃飯都故意擺一些臭掉的菜,讓他餓肚子。如果請御膳房換菜,御膳房就跑去向慈禧太后告狀,慈禧太后就罵光緒不懂得節儉。


所以,所謂胖不起來,無非是“管住嘴,邁開腿”。而皇宮很大,皇帝吃不好,所以自然是很難胖起來的。相比之下,如今的普通人在吃方面的享受都比皇上要幸福得多。


玩轉文化生活知識,關注【東家APP】,更有有品、有趣、值得買的匠人美物等你挑選!


東家APP


【飲食篇】

清代的皇帝每次吃飯得遵守祖宗留下的規矩,一桌桌菜跟看花燈似的。因為皇家子嗣自幼受專業禮儀培訓,吃個飯得有嘗一口就飽了的氣質!那些胡吃海塞的人都是沒見過世面的賤民。

清代宮廷的膳食在食物的色、香、味及數量上都達到了歷史的巔峰。史料記載,每天兩道正餐,20多道菜餚,4種主食,兩種粥(或湯)。皇帝所點的菜品,如果沒特殊情況撤換,御膳廚房每次都要預備。在皇帝的膳桌旁,另設一個几案,以備賞賜。每次皇帝用膳後,無論心情好不好,剩下的御膳分賜給他人,以示皇家特權,以示皇恩浩蕩。


在清代的宮廷飲食中,慈禧太后的飲食最為講究,一餐通常有一百多道菜品,用來盛放食物的食器和餐具非常考究,配以精緻的餐具。

皇家用餐都有一整套必須遵循的程序,如: 每天的菜品端上來後,太監先要用銀製品測試飯菜是否有毒,要由專人“嘗膳”,確定沒有問題後,皇帝才能食用。所以,皇帝在飲食習慣上,不存在暴飲暴食的情況。



【風流篇】

史書記載,康熙、雍正都勤政,批閱奏摺到深夜,睡3-4個小時,然後,又起來上早朝。但祖宗有祖宗的規矩,後宮佳麗三千,皇帝不近女色,對不起列祖列宗,近女色必然消耗太多精力,所以皇帝的睡眠都不大好,也有頻繁服用補藥的。

乾隆一生以詩人自居,一生寫詩四萬多首。這些偉大的詩不能光在宮裡展覽。乾隆要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自然有人提議選擇山川秀美的江南。戲說乾隆的故事,也不是空穴來風,皇帝總不能每次出行都把整個後宮帶去,臨幸過個把江南美女是肯定的。



【武勇篇】

滿族歷來有重視騎射、崇尚勇武的傳統,所以清朝的歷代帝王都熟練掌握騎馬射箭。

乾隆歷次南巡,都在杭州、南京等地舉行盛大的閱兵式。乾隆出行,不同於康熙的微服私訪,乾隆下江南,聲勢浩大,通過閱兵,訓練士兵,扭轉安樂頹敗的風氣,並向江南漢人顯示滿人的軍事力量。



另外,個別的皇帝繼位後,憂思過度、夜不安眠。如,雍正滅了太多兄弟才登上王座。一個少年在這樣負壓的環境下,即使成了皇帝,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利又如何?現在的吃瓜群眾明白了麼?當皇帝不是容易的事兒,很難長成一頭胖子。


莫小邪


題主可能是看了清朝的歷代皇帝畫像之後得出的結論,確實,清朝的列位皇帝胖子比較少,唯一一個確定的大胖子,應該是清太宗皇太極。

清雍正時人阮葵生《茶餘客話·清帝甲弓》載:太宗體豐鎧重,乘小白行百里,乘大白止行五十里。今昭陵前肖其形立石馬二,呼曰小白、大白。體豐就是肥胖,良馬只能馱著他走100裡……

明朝就比較多了,明仁宗朱高熾體胖行動遲緩,需要內侍攙扶行動,也因此不被明成祖朱棣所喜。

明神宗朱翊鈞也是體胖,且有足疾,所以不利行動,給太后請安都要膝行前進。

再往前看,開國皇帝的形象,如宋太祖,這是正經的武將出身。

宋太祖雙下巴都出來了,肯定不算瘦人了,史書記載,他“或因宴會,至醉經宿”,也是整天整宿地喝,這生活習慣也是亂套的。

所以說,開國皇帝瘦,肯定是不恰當的,再比如唐太宗。

《步輦圖》是當時人所繪,裡面的唐太宗,怎麼看都不是瘦人。

這些是比較可信的畫像,至於網上流傳的“歷代帝王圖”其實是後人想象作品,並不能反應本人的真容。

另外幾位史書明確說胖的特殊的皇帝,還有金哀宗完顏守緒,在城破國亡的時刻說,“朕體素肥,不便於鞍馬馳突。”那應該是真的胖的出奇了。

北齊穆宗高延宗,《北齊書》稱“延宗容貌充壯,坐則仰,偃則伏,人笑之”。

這位雖然也是亡國之君,但是在北周滅亡北齊的最後時刻,仍奮勇奮戰。據《北齊書》記載:“周軍圍晉陽,望之如黑雲四合。延宗命莫多婁敬顯、韓骨胡拒城南,和阿於子、段暢拒城東。延宗親當週齊王於城北,奮大槊,往來督戰,所向無前。

另外一位南朝的皇帝,宋明帝劉彧,因為身形肥壯,曾經被廢帝劉子業貶稱“豬王”,可見也是個胖子,後來他忍辱負重,政變殺死了劉子業。

這是說歷史上的胖子皇帝們,之所以留名, 並不是因為他們的“同行們”不胖,而是因為他們胖得出奇……

至於清朝皇帝不出胖子,資料比較充裕,我們可以分析一二原因:

1,規定飲食為一日兩餐,受到嚴格的祖制規矩約束,很難真正暴飲暴食;

2,清朝皇帝的運動量很大,工作壓力也並不輕,幾乎從早到晚都有慢慢的工作和禮儀任務安排;

3,清朝皇帝從皇子時代,就有今天看起來都堪稱嚴苛的規矩教育,這一套東西說不上科學,但是非常的有規律。

當然,前代的宮廷也有類似的東西在,為什麼養出那麼多胖子,可能也和飲食結構有關吧。

現實是,今天的飲食結構最終形成,是在明清之後了,在這之前,《夢溪筆談》卷二四中記錄到:“大底南人嗜鹹,北人嗜甘。魚蟹加糖蜜,蓋便於北俗也。

北方人好吃甜口,是不是和今天的認知不同?不過好吃甜食,又大量進食羊肉(宋代上層階級仍主要吃羊肉,而非豬肉)、酪漿(奶製品),豈有不胖的道理?


劉三解


就現在皇帝的畫像來說,開國皇帝基本上都是胖子+國字臉,這是繪畫的固定格式,以彰顯皇帝的雄才大略,威武雄壯,霸氣威嚴。開國皇帝的子孫皇帝還是有胖子的,明朝皇帝和清朝皇帝兩個極端,明朝皇帝一群胖子,清朝皇帝一群瘦子。

「唐太宗」


桓玄之亂,桓玄叛變篡晉,建立桓楚政權,他在稱帝登基時,一屁股坐在龍椅上,沒想到龍椅坍塌,後來又坐在床上,床立馬垮了。一旁的大臣道出了原因,桓楚聖德深厚,厚到讓大地不能承載。也不知道他怎麼繁衍子嗣?

北齊的高延宗也不弱,他是高緯的堂兄,宇文邕攻打北齊時,他被迫稱帝。這人是座肉山,只見他仰面朝天,俯伏在地。

明朝的朱高熾也是一個極端,他是朱棣的繼承者,雖然在位不足一年,但歷史評價卻非常高,很有儒君風範。但是這傢伙愛靜不愛動,愛動也是嗜慾,走路磕磕盼盼,需要兩個太監攙扶才能行走,所以靖康之亂,他常常坐鎮後方。



再比如萬曆皇帝,肚子圓乎乎,大臉盤,二嘴巴子臉,很富態。清朝的開國皇帝皇太極,他體型也不小,瞅瞅他的龍袍(下圖)。

皇帝白天忙國事,晚上還要管理後宮,加上適當外出,一般來說都很瘦,但一些皇帝因為懶惰、家族基因、不注意飲食等原因,肥胖是少不了,也不排除發福。所以胖子皇帝始終是有的,從秦始皇到袁世凱,歷史上一共有495位皇帝,胖皇帝還是不少,不過,胖得出奇較少。


非常茴香豆


皇帝老子和平常百姓一樣都是肉體凡胎,自然有胖有瘦,但是據統計幾乎沒有很胖的皇帝,那是因為祖宗遺傳下來的“規矩”。

飯菜不過三口,必換菜

為什麼皇帝吃飯不能超過三口呢?

  1. 皇帝喜歡吃的菜最多也就只能吃三口,因為有些熱量高的食物不能多吃,萬一吃太多長胖了的話會影響皇帝的個人形象。

  2. 皇帝吃飯之前要有太監先試吃,確定沒有毒之後皇帝方可進食,但是也是不能吃多過三口的,防止一些有毒物質當時沒有發病,吃多了就會病發的可能性。

皇帝背後的“團隊”

大家都知道皇帝不僅僅有試吃團,還有御膳團的,他們每天關注皇帝的身體,會按照皇帝的實際身體狀況給皇帝做飯以及營養補給,還有些飯菜皇帝可以 指定廚房去做,不論是指定的還是廚師新研究的菜系,皇帝都不能吃好過三口,這個最主要的原因也是為了防止皇帝被人發現有喜好吃什麼的習慣而謀害皇帝。

皇帝吃飯絕對不能勸善

首先一單有人勸善,旁邊的錦衣衛或者刺史之類的就會懷疑你有謀害皇帝之心,哪怕是有嫌疑也是不被允許的,立刻抓起來審問,大家都知道皇帝雖無噁心,但是手下人可是不管這麼多的,先打你一頓,極有可能會嚴刑逼供,所以沒人敢勸善的。

當然也不排除有些皇帝確實吸收好,身體發福的皇帝也是有的,但是也不會太胖的,皇帝日理萬機,還有那麼多後宮的佳麗三千這麼可能是胖子呢哈哈。

我是追溯歷史傳奇,歡迎關注我,下一個傳奇歷史更精彩。


追溯歷史傳奇


如果你也每天頭腦工作那麼久,然後還要提防這個提防那個,後宮的女人每天也糟心,然後吃飯無論多好吃的菜都只能吃幾口,不能吃多了。然後又要看摺子要開會。還要關心後代功課。我想你就知道為啥胖不了了


底生苟且


作為尋常百姓把“食”看得尤為重要,全國的八大菜系,還有各個地方的不同特色菜品,琳琅滿目,叫人口水直流。而作為人中之龍的皇帝,更是把把“食”推崇到了極致。從飛禽走獸到滿漢全席,每一道可以說是色香味無一缺失,品相誘人,垂涎欲滴。

古時候,皇帝將吃飯稱為用膳,在各類影視作品和小說中,經常可以看到“御膳房”——專門為皇上準備飯菜的地方。皇帝每天的用膳次數和時間都不固定,只要皇帝需要用膳,就會有一行太監,抬著大小不同的7張膳桌,捧著幾十個塗朱漆繪金龍的錦盒,隊伍浩蕩由御膳房奔養心殿而來。



無論是史料中記載,還是各種就事蹟改編的影視作品中所見到的,皇帝面前桌子上也是沒有一處空地,各類美食應有盡有。每天山珍海味、甜點、茶湯盡情享用的皇帝按常理應該都會很胖,可各種歷史資料上所呈現的皇帝全身畫像中,幾乎看不到肚子圓圓的胖皇帝,這又是為什麼呢。

首先一個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皇帝的飯菜真的不好怎樣。所說的“食前方丈”、“玉食萬方”並非我們想象的山珍海味、大魚大肉。御膳房所供應的都只是應季蔬菜,夏秋時節還可以吃到一些新鮮蔬菜,到了冬天幾乎就沒什麼可以吃的東西。特別建都北方的皇帝,能吃到的怕也只有白菜、土豆了。

現在減肥的文章中有一種說法“少食多餐”,古代皇帝每頓飯也是吃不了多少的。大多數皇帝都有菜不過三口的習慣,這並不是皇帝不想吃,而是不能吃。一是怕菜裡面有毒,為了減少中毒的可能,再可口的菜也不能超多三口;二是因為“三”是權力和地位的象徵。



還有一個原因則是睡不好,身體虛弱。皇帝作為一國之首,天天繁忙於各種大大小小的國之中,碰到戰亂年代更是心力交瘁,夜不能眠。這是對於那些愛國愛人民的皇帝來說,晚上根本睡不好,而對於昏庸的皇帝,後宮美人那麼多,每晚遊戲與各個寢宮之間,早已被掏空了身體,何胖之有。

都說皇帝錦衣玉食,深居皇宮,整個天下都是他的,又有後宮那麼多的嬪妃佳麗,叫人羨慕不已。可是看看史書中皇帝那瘦弱的樣子,並沒有富貴錦衣玉食的感覺,還要處於危機四伏的明爭暗鬥之中。這光鮮亮麗的背後真的讓人心酸不已。


啥都不讓過


基本沒有,那就還有。到底有沒有?還真有

明朝就有一位體重相當了得皇帝,但是他的出名不是因為肥碩的身體,而是因為他的在位四十多年,只上過十幾年的朝的壯舉而聞名遐邇。他就是中國古代最懶的皇帝,造成他奇懶的原因之一就是肥胖,那麼他到底有多胖呢?據史書記載,走路的時候,需要左右兩個人給抬著肚子。想像一下日本的相撲手都能自己走,胖成什麼樣就可想而知了。但這絲毫不影響他做為一個皇帝應該享受的樂趣。據說,他二十多年不理朝政,但是在後宮一刻也沒閒著……

死後的下場就相當的慘了,二十二歲就開始給自己修建陵墓,這不得不佩服他的“遠見卓識”。大墓建成一共用時六年,耗銀兩年的財政收入。

解放後,在一個以挖墓為最大愛好的文人帶領下,對其進行了挖掘。文人的目的是找到一本名著,由於技術有限,墓被挖開的一瞬間,許多珍貴的文物都見風化灰了,奇書自然是沒找到,但是文化人對他的骨骸進行了一番細緻研究,終於有了新的發現,那就兩條腿長短不一。這也是這次考古最大的收穫,因為又為懶惰找到了一個原因——身體殘疾。

後來骨頭被人扔了,金絲楠木的棺材也被當劈柴燒了。

這就是歷史上最胖的皇帝!


國史通解


縱慾過度,換我也會這樣,明白嗎


日哥攪歷史


剛好對這個有些瞭解,所以來大概說一說。

首先,古代的皇帝是一個總管國家各大事務的總領人,古代皇帝每天要處理的事情是我們現在每天工作的很多倍。國家是皇帝自己的,政務是必須要處理的,只有國泰民安,百姓安居樂業,他們才可以安心的休息。

所以,基本上古代皇帝要處理國家大大小小的事情,稱之為繁忙一點也不為過,如果說幸運的皇帝還有好官忠臣幫著打理國家事務,可是碰到那些佞臣奸賊皇帝還得忙著對付他們。再者就是最糟糕的就是碰到天災無情,國民生活混亂,最不濟的便是碰到戰亂年代,可謂是心力交瘁。



很忙的話人會消瘦,最可憐的是他們是九五至尊,一邊享受這榮譽與權利一邊又要防賊還害怕被毒,即便在好吃不能超過三口。

另身為皇帝御膳房以及很多後宮妃子都為了皇帝的飲食也要合理安排很多,從水果到羹湯糕點等等都有最合理的安排,簡單說合理的飲食便不會太胖。

還有就是古代皇帝是飲食有很多禁忌用餐程序過於繁瑣,所以這樣的用膳並不會很有胃口。

最後一點就是運動吧,有的皇帝善於習武,有的善於打獵,他們的每天運動遠遠超過我們現代人的運動量。

所以總體來說這並不會很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