剃发令蓄发令剪发令—留不留头发,留发不留头

剃发令蓄发令剪发令—留不留头发,留发不留头编辫子 清末摄于烟台

甲申年(1644)4月22日。一个刻骨铭心的日子。

是日,绾兵驻防“天下第一关”山海关的大明帝国宁远总兵吴三桂,开关揖入宿敌,清兵占北京,下江南。爱新觉罗·福临成了天下共主。

翌年,6月15日,又是非同寻常的一天。

这天,福临颁布了“剃发令”:京城内外,限10日;各省自诏令到达之日算起,亦限10日,官军民一律剃发,迟疑者按逆剃发令蓄发令剪发令—留不留头发,留发不留头

清军入关后,曾在街道、路口强行为过往人剃发。民间的剃头业便由此演变而来。这是北京街头的一个剃头匠。(摄于清末)

剃发令蓄发令剪发令—留不留头发,留发不留头

剃头匠的挑子,当初脸盆架旁还立有一根旗杆,用来挂清帝刺发梳辫的圣旨,后改为毛中和磨刀布了。这张照片摄于民国初年的北京街头。

剃发令蓄发令剪发令—留不留头发,留发不留头

男人们的脑后拖着一条又粗又长的大辫,曾是中国街头的寻常景观。(清末摄于北京)

剃发令蓄发令剪发令—留不留头发,留发不留头辛亥革命后,革命军士兵在街头为百姓剪辫子。

剃发也逐渐成了

文人墨客吟诵的对

象,有一首描写剃发

的对联云:

暮暮朝朝,

洗洗刷刷剃剃。

停停歇歇,

光光挖挖敲敲。

留头要留发,

剃头就杀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