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家溍:楊小樓的《夜奔》

今日推送之《楊小樓的》錄自《故宮退食錄》,作者朱家溍(1914-2003),字季黃,浙江蕭山人,為故宮博物院研究員、國家文物鑑定委員會委員、中央文史館館員、九三學社文教委員會委員、著名文物專家和清史專家,還是著名的戲曲研究家。

 在第39期《戲劇電影報》上(後來併入《信報》),看到曾復兄談楊小樓先生演《野豬林》一文,引起我想談《夜奔》這出戏。

 《夜奔》的曲子,是遲景榮兄教我的,唱尺字調。一般流行的曲譜都沒有《夜奔》,只是《納書楹》曲譜有這出。但《納書楹》明白地寫著是小工調。我請景榮兄吹小工調我試唱過,用小生嗓子可以唱,用武生大嗓唱不上去。景榮兄說:“楊老闆唱的也是尺字調。”說明這出戏和《探莊》一樣,原本也是小生戲。

朱家溍:楊小樓的《夜奔》

楊小樓便裝照片

 楊小樓先生未演《夜奔》以前,京班未見誰演過這出戏。我只看過昆弋班王益友的《夜奔》,是一出獨角戲。楊先生在一次到上海演戲時和蓋叫天先生閒談提起想學《夜奔》,蓋先生說:“我不會這出,您要學只有請牛長保。”幾天之後請來了牛先生。按習慣學崑腔戲都是先請吹笛子先生拍曲子,等曲子唱熟了再拉身段。一般拉身段的先生都不管拍曲子。不過楊先生在上海演戲是短期的,每天演出,時間很緊,只是抓工夫“鑽鍋”學這出《夜奔》,所以破例沒學曲子就拉身段,由牛先生一邊小聲唱著,一邊拉身段。這種學戲的方式,是行裡常說的“站站地方”而已。回到北京,才請方星樵先生給正規地拍曲子,再把牛先生說的身段串起來。也有忘了的地方就自己想主意。舉例來說,據楊先生自己講:“‘遠送登高千里目’,抬左腿、亮左掌、右手向前指的這個身段,我就是看王益友的照片上有這樣一個身段,我覺得很好,就借用了。”

朱家溍:楊小樓的《夜奔》

王益友之《夜奔》

 楊先生把曲子唱熟了,就在家裡一遍一遍練,雖然這個時候練的仍然是那一出獨角戲,但已經有不少自己的東西,不全是牛先生的原樣了。

 這出戏已經到了可以下地的階段,楊先生請來他的把兄王瑤卿先生給看一看,出出主意。瑤卿先生看了之後說:“好!這出戏真夠累的可是擱在大軸,還不夠‘一賣’。還得想主意。”於是把這出獨角一場的戲變成一出大戲。頭場“數盡更籌……”到“……五陵年少”,除念做之外,唱這兩支曲子。其餘每一場唱一支曲,中間穿插徐寧起霸,王倫、杜千、宋萬坐寨。到開打,由錢金福先生設計一套“劍槍”,到“開檔”“起連環”的最後林沖換槍和徐寧打一套“九腰封大快槍”“雙收”下。林沖下場的亮相是把甩髮掄起來張嘴咬住,正在底錘鑼上,狠、準、脆,異常精彩。杜千、宋萬上,徐寧敗下,然後唱尾聲。這出大《夜奔》改得非常好。所加的過場不但不嫌絮煩,更增加了劇情緊張氣氛。每支曲子都有上場下場,身段當然就更豐富。 

 這出戏的演員,當時是錢金福的徐寧,郭春山的王倫,遲月亭、劉硯亭的杜千、宋萬。除徐寧後來由許德義扮演,最後由錢寶森扮演,其他角色始終沒換過。徐寧在《水滸》書中是個白面書生,所以錢先生雖然是花臉,但演徐寧也只能不勾臉,淨臉掛黑鬍子。演過幾次之後,錢先生自己覺得太不好看,又改為勾油紅三塊瓦,帶黑滿。許德義演時也是勾油紅三塊瓦,戴獅子盔,綠箭衣。後來又換回錢先生演徐寧,改為不戴鬍子,勾一個好像來護的臉譜、戴喀拉氈帽。錢寶森接替演徐寧繼續這個扮相。林沖的扮相,從一開始就放棄了獨角戲時期青箭衣、素羅帽的打扮,改為黑絨箭衣、戴倒纓盔。 

 這出戏上演以後,首先仿效的是李萬春。他到上海向牛先生學會之後,完全照楊派路子演。其次的劉宗楊是楊先生教的,遲景榮給拍的曲子。茹富蘭演《夜奔》也是楊派路子,向誰學的我不清楚。

朱家溍:楊小樓的《夜奔》


朱家溍:楊小樓的《夜奔》


朱家溍:楊小樓的《夜奔》

李萬春之《夜奔》

 楊盛春、高盛麟出科之後,都先後向丁永利學的演楊派《夜奔》。富連成原來沒有這出戏,在這個時期王連平向劉宗楊學會這出戏,在科班裡教給黃元慶、徐元珊、茹元俊,從此富連成有了這出楊派《夜奔》。這出戏的身段我是向劉宗楊兄學的,宗楊說:“我姥爺說,這出《夜奔》可別把它唱成短打戲的味兒。”

(《故宮退食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