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一詞的由來,它有五種含義,十三種別稱,你都知道嗎?

在周代的文獻裡,中國一詞有五種不同含義:一指京師,即首都。二指天子直接統治的疆域。三指中原地區。四指國內。五指諸夏或漢族居住和建立的國家。自漢代開始,人們常把漢族建立的中原王朝稱為中國。南北朝時期,南朝自稱為中國,而把北朝叫做“索虜”;北朝也自稱中國,反過來把南朝罵做“島夷”。遼與北宋,金與南宋處於對立狀態,所以他們都自稱中國,且彼此都不承認對方為中國。

“中國”一詞的由來,它有五種含義,十三種別稱,你都知道嗎?

嚴格的說,歷史上的中國不等於今天的中國範圍,而且我國古代各個王朝都沒有把中國作為正式國名。如:漢朝的國號為漢、唐朝的國號是唐。以後建立的王朝國號,有宋,遼,金,元,明等,清朝與外國簽訂賣國條約時簽署的國名是大清。直到辛亥革命以後,才把中國作為“中華民國”的簡稱。新中國建立後,從此“中國”一詞便作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簡稱。而且,現在世界上只有一箇中國,那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首都在北京。當然,鑑於中國歷史悠久,所以它還有很多別稱。

“中國”一詞的由來,它有五種含義,十三種別稱,你都知道嗎?

(一)赤縣、神州之稱最早見於《史記》中《孟子荀卿列傳》,而且其中提到過戰國時的鄒衍的言論。他說中國名為赤縣神州,後來人們就稱中國為赤縣神州,但更多的是分開來用,或稱是赤縣,或叫做神州。

(二)華,古同“花”,引申為美麗而有光彩之意。對華的解釋,一種說法是:古代中原地區的人們,自認為自己居住在衣冠整齊而華麗的文明地區,所以自稱作華。另一種說法是:周朝人喜歡紅色的豔紅顏色,把紅顏色看作吉祥的象徵,所以就自稱作華;還有一種說法:華是由我國古代華夏省略而來。

“中國”一詞的由來,它有五種含義,十三種別稱,你都知道嗎?

(三)諸華,由於周朝人自稱為華,所以周王朝分封的中原許多諸侯國就稱為諸華,晉代杜預為《春秋左傳》作的註解上說,諸朱既中國也。”

(四)中華,秦以前華夏族稱自己的國家叫中國。秦統一六國後,疆域中囊括了漢族之外的其他民族,因而又有中華民族的說法。中既“中國”,華即華夏族的簡稱。唐代韓渥詩中曾寫道,“中華地向邊城盡,外國雲從島上來。”從此點看出,此時的中國人已把中華和外國對用。(五)夏,在古代有“大”的含義。眾所周知,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奴隸制王朝是大禹之子啟建立的夏王朝。《史記》中《夏本紀》記載“禹封國號為夏。”後來人們就常用“夏”來稱呼中國。

“中國”一詞的由來,它有五種含義,十三種別稱,你都知道嗎?

(六)華夏,商朝時,其國力強大且人口眾多,所以商人將居住在中原地區的華夏族和南方、北方的一些少數民族都向商稱臣。商朝本是屬於東夷部落驅逐夏王而得天下,當時華夏族的人口仍然佔了大部分,後來人們就把華夏作為中國的代稱。

(七)諸夏類似諸華。

(八)中夏、方夏、函夏,這三者都是中國的代稱。中夏,《後漢書》解釋道:“目中夏而佈德,瞰四裔而抗稜。”此後,“中夏”既指“中國”。函夏,《後漢書》解釋道“以函夏之大漢兮,彼曾何足與比功。”

(九)禹城、禹跡、禹甸,對於大禹治水,可謂是家喻戶曉。相傳為了儘快治理水患,大禹三過家門而不入,所以後世為感念大禹治水的豐功偉績,就將中國稱為禹城、禹跡(大禹治水足跡遍佈全國)、禹甸(甸指“治理”的意思)

“中國”一詞的由來,它有五種含義,十三種別稱,你都知道嗎?

(十)九州,這個詞想必是最熟悉的。相傳禹治水後,依山川形勢而劃定九州即:冀州,兗州,青州,荊州,揚州,涼州,雍州,徐州,豫州。所以後世將中國稱為九州。《淮南子》又記載中國古代設置了九個州:神州、次州、戎州、弇(yan)州、冀州、台州、濟州、薄州、陽州。後來,九州一詞又衍生了了許多詞語:九域、九有、九土、九區、九牧。所以,宋代繪製的《九域圖》即指中國。

(十一)八州,《漢書》中《許皇后傳》說,“殊俗幕義,八州懷德”。

(十二)海內,辭源中“四海”一詞的註釋:古人以為中國四周皆為大海,所以就將中國成為海內,將外國稱為海外。

“中國”一詞的由來,它有五種含義,十三種別稱,你都知道嗎?

當然,這時中國人對自己的稱呼。與中國曆代王朝同時存在於世界上的還有其他不同的王朝,例如古代印度稱中國為“震旦”,即:“東方屬震,日出東方,故云震旦。”漢朝時,因為其與匈奴多年交兵,匈奴人多稱漢朝為“漢”。同時,漢武帝打通了河西走廊後,內地的絲綢等商品廣泛傳播於羅馬,所以羅馬人又稱中國為“塞里斯”,即“絲國”之意。

“中國”一詞的由來,它有五種含義,十三種別稱,你都知道嗎?

到了公元907年契丹建國時,因為契丹作為一個強盛的遊牧部落而與西方曾有頻繁聯絡,所以當時中國又被稱作“契丹”,現在俄語中對中國的稱呼即使從“契丹”一詞中音譯過來的。到了近代,中國又被那位面積不過37.8萬平方公里,且常年地震的島國稱為“支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