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专家解读之二

《北京市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专家解读之二

《北京市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专家解读之二
《北京市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专家解读之二

解读专家:北京市环境科学研究院副院长 石爱军

问题1: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的主攻方向是柴油车、扬尘和挥发性有机物,请问在移动源方面,有什么新举措?

石爱军:经过2013到2017年这五年的污染防治,北京市在大气污染防治方面取得了很明显的进展。2017年,北京市PM2.5达到58(微克/立方米),完成了国家“大气十条”下达的任务目标。最新的PM2.5源解析结果表明,北京市PM2.5本地来源中,有45%是移动源的贡献,也是本地PM2.5第一大污染来源。移动源主要是包括机动车、非道路机械等。在移动源里,柴油货车的数量占比大概只有4%,但排放的氮氧化物和颗粒物分别占到整个移动源排放的69%和90%。所以在这一次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里,重点针对移动源采取四方面治理措施。

一是优化调整交通运输结构。目前,我们整个城市生产生活保障,主要采用公路运输方式。所以,要减少高排放货运车污染,就必须从根本上改变货物运输方式,也就是公转铁(措施),就是从公路运输转到铁路运输上来。一方面,充分利用现有铁路,提高建材、汽车、石化产品等大宗货物的铁路运输比重;另一方面,建设绿色物流体系。到2020年,北京市货物到发铁路运输的比重提高到10%。

二是推进机动车电动化。对于使用率高的车辆,比如说公交、环卫、邮政、出租、通勤、轻型物流配送等车辆,这些车辆在新增或者在更换的时候,直接用电动车,减少燃油燃烧的排放。对于机场使用车辆,比如地面服务的地勤车辆,也尽可能换成电动车,打造绿色机场。到2020年,北京市电动车达到40万辆。

三是通过严查严管促进高排放车辆的淘汰。有研究表明,一辆高排放车,它的污染排放相当于十几辆甚至几十辆合规车辆的排放,所以我们要采取疏堵结合、执法检查、政策鼓励等综合手段把高排放车给管好,概括起来就是“限、疏、查”。在“限”方面,将低排放区进一步扩展到全市域。在“疏”方面,加快老旧车辆淘汰,特别是行政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到2019年基本淘汰国Ⅲ排放标准柴油货车。在“查”方面,就是通过执法检查督促机动车达标排放,不能达标的淘汰更新。

四是加强非道路移动机械管控。非道路机械主要是施工机械,它的污染物排放比较重,而且涉及多个行业部门,监管比较难。针对这一现状,在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中,一方面建立非道路移动机械的备案、标识等政策,进一步促进住建、交通、城市管理、园林绿化、水务、农业、质监等行业部门把非道路移动机械管起来,鼓励使用国四的或者是电动的非道路机械,禁止使用无环保标识、未通过备案或者是排放不达标的非道路移动机械。另一方面逐步扩大非道路机械的低排放区的范围,将远郊区的建成区也划为低排放区,推广和使用低排放的非道路移动机械。

问题2:北京市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中将扬尘污染治理作为第二大攻坚战,下一阶段,在扬尘污染管控方面将采取哪些措施?

石爱军: 根据最新的PM2.5源解析结果,扬尘污染占到本地PM2.5来源的16%,是第二大贡献源。扬尘的主要来源分为三类,包括施工扬尘、道路扬尘、裸地扬尘。这几年虽然在扬尘管控方面也做了很多的措施,但与2014年的那次源解析结果相比,占比还是上升了,说明扬尘管控难度还是比较大的。从施工扬尘来看,这几年的施工开复工面积基本上都在2亿平米以上,面积还是比较大的。从道路扬尘来看,道路总长度大概是3万多公里,每天约几百万辆车在路上行驶,也会产生扬尘。从裸地扬尘来看,由于没有采取抑尘措施,风一刮或者车一带,很容易就起尘。从上面的问题来看,说明对扬尘管控的机制还有待进一步完善,精细化管理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升。针对这些问题,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中也制定了相应的措施。

首先,是研究制定施工扬尘的排放相关标准、规范,不止建筑施工工地,涉及交通、水务、园林绿化、架空线入地等的工程项目,也要有规范;不止城市道路有清扫保洁标准,背街小巷、高速公路、郊区公路等也要有标准。通过标准和规范的引领和约束,来实现工地规范化管理。

第二方面,是构建统分结合、行业监管,属地负责、分级管理的扬尘管控体系,哪些部门来管、发现问题怎么处理,以及行业部门内部、行业部门之间、行业部门和各区之间如何管等等都要形成制度明确下来,形成闭环管理,这样采能把扬尘治理的责任实实在在落下去。

第三个方面,就是要依托技术手段提高扬尘管控的水平。比如建立扬尘在线监测系统,建立覆盖乡镇(街道)的颗粒物监测网络,应用卫星遥感等手段监控裸地,运用车载光散射、走航监测车等新技术来检测评定主要道路扬尘状况等等。提高技术手段监控,行业部门能实时掌握工地、道路以及街乡镇的扬尘状况,发现扬尘污染行为能及时反馈给各责任主体,各责任主体能在最短的时间完成整改,减少扬尘污染。

问题3:结合目前北京市的疏解整治促提升,在工业污染治理方面,下一步将采取哪些措施?

石爱军:2013年到2017年北京市通过实施清洁空气行动计划,结合非首都功能疏解,淘汰退出了近2000家不符合首都功能定位的企业,清理整治了1.1万家“散乱污”企业,北京的整个产业结构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根据最新的PM2.5源解析结果,工业源对本地PM2.5的贡献,从2014年的18%下降到12%,可以说整个工业领域污染排放降幅还是比较明显的。但是,北京还有一些石油化工、电子、汽车制造等行业企业,也是还有一定减排空间的,特别是挥发性有机物治理是一个亟需解决的难题。所以在未来三年中,要继续优化调整产业结构,加快推进工业领域减量发展、绿色发展。

第一,要深入推进绿色产业的发展,一些行业污染排放量较大、能耗较高,对整个北京的资源环境压力比较大。一方面要加强源头管控,严格执行北京市新增产业的禁限目录,特别是要严格限制挥发性有机物排放量大的行业准入。另一方面,就是要疏解,在这三年里再调整退出1000家以上污染物排放较大、能耗较高、工艺落后、不符合首都城市战略定位的一般制造业和污染企业。

第二,就是深化治理,保留下来的企业一定要能达标排放。针对不同行业要有不同的要求,要分行业来制定减排措施和计划,特别是石化行业重点企业每年能够实现10%左右的减排。再比如,已经拿到排污许可证的行业企业,要实现从生产原料、生产过程、治污过程到排放整个全过程的监管,尽可能减少污染排放。

问题4:三年行动计划提出,到2020年北京市将要基本解决燃煤污染问题,那么接下来北京市在能源结构调整方面还有哪些新的举措?

石爱军:在燃煤污染防治污染方面,从2013年到2017年,北京市通过实施燃煤锅炉改造、散煤清洁能源化替代、淘汰取缔小煤炉等,推动整个能源结构发生了巨大的转变。截至2017年,北京市燃煤消耗量已下降到500万吨以内,北京市二氧化硫年均浓度下降到了个位数,与世界上空气质量比较好的城市是基本相当的。接下来的这几年还是要乘胜追击,打好压减燃煤收官战。

第一,完成平原地区煤改清洁能源收尾。这里边包括两方面,一是完成平原地区450个村“煤改清洁能源”,二是完成平谷、延庆等区燃煤锅炉清洁能源改造,继续压减燃煤使用。

第二,就是北京的山区的散煤,因为山区冬季温度低、时间长,煤改清洁能源配套基础设施建设难度也较大,而且老百姓的(经济)承受能力又比较低,这就需要我们制定科学有效的山区农村地区“煤改清洁能源”技术路线,破解采暖期长、温差大等难题,有序推进山区村庄的“煤改清洁能源”工作。

问题5:这次的三年行动计划,与五年清空相比,针对生活和农业领域提出了减量化发展的目标,请问有什么具体要求吗?

石爱军:根据最新的PM2.5源解析结果,生活源占比达到了12%,基本上与工业源是相当的。生活源的主要污染来源跟我们每个人的日常生活是密切相关的,所以在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中也提出了一些具体的措施。

第一,鼓励使用低挥发性有机物建筑类涂料和消费品。比如,在房屋装修,以及房屋建设和维修、市政道路桥梁建设和维护、城市环境综合整治、铁路维护等各类工程中,要使用低挥发性有机物的涂料和胶粘剂;在采购日用消费品的时候,鼓励广大市民选择低挥发性有机物含量的产品。

第二,开展汽车维修行业挥发性有机物治理。一方面,督促一、二、三类汽修企业提质增效,达标排放;另一方面,鼓励在六环外建立集中的钣喷中心,逐步在核心区取消喷涂工艺。

第三,大力整治餐饮油烟。今年1月份,北京市颁布了餐饮业的大气污染物的排放标准,进一步减少餐饮油烟污染。这就要求餐饮单位必须安装高效油烟净化设施并稳定运行,不能达标排放的要督促加快整治。

第四,就是氮氧化物的削减。北京大概还有80万台左右的燃气热水炉,分户供暖,有一部分老旧热水炉的氮氧化物排放浓度还是比较高的。所以在这三年,要制定鼓励政策,鼓励大家把老旧的燃气热水炉换成低排放的燃气热水炉。

第五,就是减少农业氨排放。通过减少化肥的使用量,能够减少化肥的氨排放。在蓄禽养殖方面,鼓励那些小的养殖场主动退出,规模以上的养殖场要加强养殖废气的治理。

生活源的排放特点决定了它的治理难度是比较大的,而且治理空间也比较窄。每个人都希望有好的空气,那么每个人都要在日常生活过程中主动去使用低排放的产品。在此,我们呼吁广大公众积极参与、积极行动,绿色出行,绿色生活,低碳减排。

《北京市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专家解读之二

往期文章精彩回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