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之际汉族文人笔下的哥萨克人

明末清初之时,总有些江南文人因为各种原因,触怒清朝统治者。这些人或是因为从事南明抗清活动,或是因为官场受挫,被发配。对于这些出身江南的人士,把他们发配到宁古塔苦寒之地,不失为一个好的惩罚措施。

这些文人少被发配过程中,少不了写一些笔记,记录关外的风俗地理。东北北部在清初的主要居民还是以女真人为主,基本维持明末的原始状态,汉化程度极低,自然也不会写什么书介绍自己的习俗文化,我们对明末及清初时期满洲人的文化状况了解主要是来自这批流放汉人的笔记。当然,他们少不了提到边境的那些或是劫掠,或是做生意哥萨克人。他们凶悍的做派,奇异的服装,给这些江南文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明清之际汉族文人笔下的哥萨克人

江苏人吴振臣的父亲在顺治初年,因为科举舞弊被发配宁古塔,其人也随父亲出关。那时边境上劫掠的哥萨克人多了起来。“到黑龙江、黑斤诸处抢貂皮,其锋甚锐”。对于这些亡命人,吴江这么描述“人皆深眼高鼻,绿睛红发,其猛如虎,善放鸟枪”。这些人不仅长相诡异,而且勇猛。

另外还说到这些家伙“有名西瓜炮者,其形如西瓜,量敌营之远近,虽数里外,必到敌营始裂,遇者必死”。遇到如此对手的结果是“满洲人皆畏之。”

张缙彦是崇祯时期的兵部尚书,清兵入关之时,趁乱从李自成的魔掌中逃出,很快又在福王朝廷官复原职,并且总督河北、山西、河南军务。弘光朝廷覆灭之时,张缙彦又投降清朝,混到了工部侍郎。后来因为文字狱入罪,发配宁古塔,直至老死。

这位前明重臣到东北的时候,哥萨克人闹得厉害。张在笔记里说这种“逻车人”,“碧眼黄发,善用火枪”,更虎的是“酣战不用衣甲”。这些人剽掠边境的夷人,夷人虽然恨,但“不敢与抗”。在清兵缴获的哥萨克人战利品中,发现了哆啰绒画像、鸟枪、罗经、指南针之类的东西,清初的人已经清楚这些是西洋欧罗巴的东西,所以认为他们是从西洋搞来的。

明清之际汉族文人笔下的哥萨克人

安徽人方式济因为父亲被《南山集》案牵连,也随父发配宁古塔,但那个时候《中俄尼布楚条约》已经签订,边境上的状况要好很多了,中俄双方的交往从过去的交战变为贸易互市。方式济提到这些来互市的俄罗斯武装商队大致六七十人到一百人,由一指挥官统领,交易的时候先在黑龙江对岸扎营,指挥官住在一个毡帐中,毡帐前插上两个旗帜。这些人“衣冠皆织毡为之,秃袖方领、冠高尺许,顶方而约其下”。这种打扮仍然是东欧式的,似乎没有收到彼得大帝西化改革的影响。这些俄罗斯人用牛马、玻璃、马刀换区布匹、烟草、生姜、胡椒、糖之类的生活日用品。

尽管处在和平时期,但边境的戒备仍然很森严,中俄双方都提防着对方,怕那边万一哪根筋打错了,打将过来。方式济在描述了清朝在边境布置的城池、水路兵丁之后,也提到了俄罗斯边境的城堡。“俄罗斯居有城屋,以板为瓦,廊庑隆起叠层,望之如西洋画”。这种哥萨克式样的木头城堡在当时的西伯利亚应该是不少的。他对城里人豪放的生活方式也很有印象,说他们要吃牛肉了,也不屠宰,就那么直接用枪把牛射到,拖走吃肉。

明清之际汉族文人笔下的哥萨克人

哥萨克是一群生活在东欧大草原(乌克兰、俄罗斯南部)的游牧社群,是俄罗斯和乌克兰民族内部具有独特历史和文化的一个地方性集团。在历史上以骁勇善战和精湛的骑术著称,并且是支撑俄罗斯帝国于17世纪向东方和南方扩张的主要力量。现多分布在顿河、捷列克河和库班河流域等地。属欧罗巴人种东欧类型。使用俄罗斯语南部方言,属印欧语系斯拉夫语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