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桌丨培育壯大新動能 打造「雙創」升級版

圆桌丨培育壮大新动能 打造“双创”升级版

■中國經濟時報記者 趙姍

“雙創”升級版的核心和關鍵點

中國經濟時報:您認為“雙創”升級版的核心和關鍵點是什麼?

胡敏:這個問題如果我們用李克強總理對“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刻畫就能比較清晰地把握。在2015年10月下旬李克強總理出席首屆“全國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活動周”時就指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首要在‘創’,核心在‘眾’。”經過近幾年來我國“雙創”活動在全國的蓬勃發展,目前已經形成全社會的創新創業浪潮,成為經濟運行中的一大亮點。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李克強總理又明確提出了要“打造‘雙創’升級版”,落腳點就是集眾智、匯眾力,跑出中國創新的“加速度”。就此看,無論是說“雙創”還是其升級版,關鍵點在於一個“眾”字和一個“創”字,是要讓全社會都能參與,匯聚眾智、彙集眾力,推進全社會各領域、各層次的創新創業,核心則在於充分調動一切人才資源。

通過在全社會搭建創新創業平臺、形成有利於創新的政策體系、實現創新資源的共建共享、加快推進創新的制度變遷,激發所有人的創造力,從而實現發展方式的轉變、經濟結構的調整和新舊動能的轉換,實現經濟的高質量發展。人才是創新創業的源泉,是創新創業的動力,一切人才資源也只有在創新創業中才能迸發出活力,實現更新更高的價值。

熊鴻儒: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從根本上說是希望充分利用市場機制撬動最廣大人民群眾的創新創造活力,促進新舊動能轉化和經濟轉型升級。近期部署打造“雙創”升級版,既是已有政策的延續、落實和制度化,也是進一步築牢在發展新經濟、培育新動能上取得的成果,更是希望在更大範圍、更高層次和更深程度上促進創新創業。

從主攻方向來看,“雙創”升級版需要在繼續擴大就業、促進創新的基礎上繼續深化、升級,還要在培育新興產業、擴大有效投資、改善營商環境、改進激勵機制、加速創新集聚等方面發揮更大作用。

第一,以高質量創業帶動高水平就業——這是當前穩就業的關鍵,特別要解決好技術進步和動能轉換過程中的結構性就業矛盾。第二,進一步促進創新驅動發展就是要努力提高創新創業活動的質量和效率,創造新供給、挖掘新需求,新技術、新模式要深度融入實體經濟,加快構建現代產業體系,增強主導產業的活力和競爭力。第三,要依靠新動能的培育壯大激發有效投資,特別是民間投資的活力,不斷優化財稅金融政策,降低融資成本、實體經營成本以及創新成本,擴大創業投資的廣度和深度。第四,從根本上改善創新創業所必需的制度環境、激勵機制和社會生態,特別是公平競爭的市場體系和包容審慎的監管體系、產權與知識產權保護制度以及對多層次、多領域人才的有效激勵。第五,要鼓勵不拘一格,結合各地稟賦,處理好高質量創新創業資源的有序整合與自由流動的關係,促進集聚效應與輻射作用聯動,推動一批引領型、平臺化、區域性的創新創業高地加速形成。

我國“雙創”正處在蓬勃發展階段,上升空間很大

中國經濟時報:今年以來,國家出臺了一系列扶持創新創業的政策舉措,著力培育壯大新興產業,加快發展數字經濟,新舊動能轉換明顯加快。當前各地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總體情況如何?

熊鴻儒:自2014年以來,國家鼓勵創新創業已形成了一系列政策組合拳,特別是2017年國發37號文的出臺將新時期深入推進雙創工作提升到了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中更加突出的位置。各地依託創新創業基礎好、特色顯著、具有示範帶動能力的區域、高校及科研院所、大型企業等,佈局建設雙創示範基地,開展重要改革舉措的探索創新、先行先試,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全國已基本呈現出創新創業“百花齊放、不拘一格”的良好局面。

從各地進展來看,東部地區(特別是一些沿海發達城市)的創新創業活力更強,多數中、西部地區追趕勢頭迅速,東北地區及少數西部地區相對落後。根據國家統計局2017年完成的全國企業創新調查結果,規上企業開展創新活動的比重按照東、中、西、東北地區依次遞減,東部地區約有42.3%的企業有創新活動(其中江蘇、浙江等地達到50%左右),中西部地區為35%左右,東北地區為23.9%。同時,規模以下企業的創新活動比重普遍低於規上企業,中西部、東北地區普遍不及20%。這與不同地區的資源稟賦及資源配置效率、吸引高質量創新要素(人才、風險投資等)的水平、創新生態系統以及經濟發展水平、地方政府“放管服”改革成效等多種因素相關。與此同時,必須高度重視區域創新中的不充分、不平衡問題。一方面,已有的區域創新高地在要素集聚與驅動增長上的潛力還遠未釋放,其影響力、競爭力和控制力還相對有限,特別是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加速到來的背景下亟須提升在全球創新網絡中的位勢。另一方面,在創新要素加速向創新環境好的地區流動、帶動整體要素配置效率改善的同時,創新發達地區對周邊地區(特別是欠發達地區)的輻射帶動作用仍須提升,應努力促進區域協同、共享發展。

打造製造業“雙創”升級版還須破解哪些難題

中國經濟時報:製造業是國民經濟的主體,是技術創新最活躍的領域,也是“雙創”的主戰場。打造製造業“雙創”升級版還須破解哪些難題?

楊春立:“雙創”是實現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基本依託,是提高供給體系質量、加快推動新舊動能接續轉換、完善產業創新體系的關鍵舉措。經過近幾年的發展,我國製造業雙創快速發展。截至2018年上半年,製造業重點行業骨幹企業“雙創”平臺普及率達71.5%,中央企業建成各類互聯網“雙創”平臺121個,為超過200萬的中小微企業提供創新創業服務。“雙創”平臺正成為技術聯合攻關和人才培養的高地、資源協同與供需對接的核心載體。

但是,總體上看,製造業“雙創”仍處於試點起步階段,亟須破解以下三大難題。

一是平臺開放程度較低。

製造企業建設的“雙創”平臺大部分基於原有信息系統改造升級而成,主要面向企業或集團內部提供製造資源、生產能力的集成整合、在線分享和優化配置,入口、用戶、數據、製造能力等資源社會化開放程度普遍不高。大中小企業間很難實現從設備到平臺到用戶的數據鏈和全生態體系間的深層次融合融通。

二是“雙創”服務水平不高。當前多數“雙創”平臺以提供資源整合、供需對接等基礎性服務為主,面向特定行業提供工業設計模型、數字化模具、產品和裝備維護知識庫等專業服務能力欠缺,能夠提供的開發工具數量少、易用性差,制約了開發者的匯聚和工業APP開發。面向中小微企業的“雙創”平臺大多以提供政策諮詢、網絡服務等信息服務為主,中小微企業亟須的投融資、技術支撐、創業培訓、品牌推廣等高端創業孵化服務較少。

三是“雙創”對業務支撐能力薄弱。從系統集成能力看,我國製造企業整體面臨跨越“綜合集成”困境,多數製造企業內部系統集成化、資源池化、業務協同化尚未實現,企業間供應鏈管理、產品全生命週期管理、客戶關係管理等系統的橫向集成面臨更大瓶頸,導致雙創平臺既不能充分整合控制系統、生產裝備、專業軟件、平臺建設等各類資源,又不能提供涵蓋業務流程諮詢、軟件部署實施、人才管理培訓、系統運行維護的整體解決方案。

製造業“雙創”級版的核心是要進一步激發企業創新活力、發展潛力和轉型動力,加快構建高效協同、開放共享、創新活躍、保障有力的“雙創”新生態,充分匯聚企業的創新力量和資源,集眾智匯眾力,提升雙創的深度、廣度、高度和普及度,促使實體經濟、科技創新、現代金融、人力資源協同發展,推動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提高全要素生產率,切實增強我國經濟創新力和競爭力。

製造業“雙創”升級版的關鍵點是針對上述問題,亟須儘快明確製造業“雙創”升級的路徑和方向。

第一,要以升級雙創平臺為核心,提高雙創的應用深度。

一是同步推進工業互聯網平臺建設和“雙創”發展。以工業互聯網平臺支撐“雙創”資源匯聚和能力升級,以“雙創”機制促進工業互聯網平臺生態發展,促使製造業“雙創”從以大企業為主體、模式創新為主導、互聯網平臺為支撐的1.0時代向以大中小微企業融通發展為核心、機制創新和生態完善為主導、工業互聯網平臺為支撐的2.0時代演進。

二是加快提升信息化應用水平。加快推進企業管理系統集成,推進以設備、產品、質量、生產、供應鏈、財務、人力資源等環節為重點的企業管理信息化。以提升產業鏈協同能力為重點,推動面向產業鏈協同的集成應用。深入推進中小企業信息化推進工程,全面提升工業雲平臺對中小微企業的在線研發設計、優化控制、設備管理、質量監控與分析等軟件應用服務能力持續開展區域兩化融合發展水平評估,加強分級分類引導和推進,指導各地和企業科學推進兩化深度融合。

三是強化基礎和支撐服務體系建設。加快構建以工業雲與智能服務平臺為核心的應用基礎設施,提高核心工業軟硬件供給能力,形成低時延、高可靠、廣覆蓋的工業互聯網基礎體系。加快寬帶網絡優化升級,加強雲計算數據中心、內容分發網絡、物聯網感知設施等新型應用基礎設施發展,改善製造業“雙創”基礎條件。

第二,要以完善雙創公共服務體系為重點,提高雙創的應用廣度。

一是進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簡政放權、減稅降費,使創業創新能夠輕鬆上陣、強勁開展。認真落實促進“雙創”的各項政策措施,支持大企業、科研院所向社會開放設施設備、技術等各類資源,支持大型企業開放供應鏈資源和市場渠道,帶動產業鏈上下游協同發展,推動內部外部、線上線下、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對製造業“雙創”新業態新模式,要實施包容審慎的監管政策,採取彈性規範的行業准入監管方式,破除阻礙新技術、新產品、新業態發展的制度障礙。

二是建立大企業“雙創”公共服務體系。整合工信、科技、教育、產業等優質資源,依託製造企業“雙創”發展聯盟,鼓勵政產學研用金協同創新,促進製造業“雙創”領域技術研發、標準制定、應用推廣、人才培養、交流合作,為促進政策制定、項目開展、宣傳推廣提供服務和支撐。

三是支持製造業“雙創”技術轉移中心建設,加強共性關鍵技術和跨行業融合性技術攻關、成果轉移和產業轉化,促進製造業“雙創”技術成果持續再生、開放流動和有效擴散。

第三,要通過機制創新,提高雙創的發展高度。當前,不少企業認為“雙創”是科技研發和技術創新,是信息化改造,發展“雙創”就是搭建互聯網平臺,導致建設的“雙創”平臺停留在技術支撐層面,未能將“雙創”提升到推動生產組織管理模式創新、打造新型生產方式和重塑產業形態的高度上來。要推動企業加快建立適應“雙創”特點的新機制、新組織,激發和保護企業家精神,鼓勵更多社會主體投身創新創業。亟須研究制定製造業“雙創”發展指南,明確建設方向和建設重點,為各行業“雙創”發展提供指導和參考。2018年7月,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研究院在工信部的指導下,制定了《製造企業基於互聯網創業創新實施指南》,強調建立以人為本的新型勞務關係、薪酬制度和組織架構,使人在“雙創”平臺上得到充分激勵和發展,使人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得到充分釋放。同時考慮到企業的不同層次和能力,一方面,突出大企業資源富集優勢,引導大企業更多進行內部雙創,基於“雙創”平臺建設推動製造資源和能力的共享開放以及製造模式創新;另一方面,突出中小微企業創新活躍特點,引導中小微企業更多利用大企業“雙創”契機,積極參與平臺建設、提升業務能力、開拓新市場。

胡敏:製造業是我國產業升級和提質增效的基礎所在,也是加快形成以創新為核心的新競爭優勢的關鍵所在,推動中國由製造大國走向製造強國,就是要促進製造業實現高質量發展,製造業自然是實施“雙創”升級版的主戰場。目前最主要的難題和困境,我認為主要是以下幾個方面:一是過去支撐我國製造業快速發展的要素紅利正在明顯減弱,低成本優勢已經為高成本劣勢所取代,舊的發展動力日漸稀薄,新的競爭優勢尚未形成。二是製造業產業之間多年形成割據和分化態勢,產業協同和集聚效應還是垂直型的,不同產業之間、區域之間協作和創新資源橫向型共享還嚴重不足,產業組織系統中協作也不夠充分,大中小企業還沒有協同創新能力。三是製造業領軍企業、領軍企業家、領軍型技術創新家還不夠多。這一切都制約著我國製造業在關鍵核心技術領域的聯合攻關、制約著我國製造業在國際市場競爭中協同融入全球產業的價值鏈高端、制約著創新性人才的充分流動。四是目前我國製造業作為實體經濟的根本與現代金融資本還沒有形成有效的互動促進機制,金融資本不能很好地服務於現代製造業的轉型升級和良性發展。

要打造我國製造業“雙創”的升級版,最根本的就是要創新制度體系、創新人才體系、創新融資體系和創新開放體系,儘快在製造業領域形成實體經濟、科技創新、現代金融、人力資源“四位一體”協同發展的現代產業體系,讓製造業跑出改革的“加速度”,促進我國製造業早日邁向全球價值鏈的中高端。

熊鴻儒:我國擁有全球規模第一(增加值佔比約25%)、產業門類齊全的製造業體系,但“大而不強”的問題仍然突出,特別是在中美貿易摩擦升級、全球技術保護主義抬頭的背景下顯得更加緊迫。新形勢下我國製造業的爬坡過檻,關鍵是要解決原始創新能力不足、提質增效動力不足、協同創新和開放創新活力有限的三大難題。應對這些挑戰,促進實體經濟轉型升級,“雙創”升級版的作用將更加凸顯。

首先,雙創升級版應更大力度地推動自下而上、需求驅動的創新創業,增強源頭科技成果供給的範圍和效率,破解原始創新能力不足的難題。如,鼓勵企業加大需求導向的基礎研究,支持高校和科研機構與產業界聯合建設眾創空間,鼓勵社會資本面向社會創新的難點,凝練技術創新需求,開辦各類創新挑戰賽,以匯眾智、凝眾創的新形式改進源頭技術供給的效率和水平。

其次,雙創升級版應加快促進數字經濟、平臺經濟、智能經濟、服務經濟與傳統制造業的深度融合,推動新技術擴散與生產方式變革,從根本上促進製造業提質增效。重點鼓勵以工業互聯網、智能製造為主攻方向的雙創平臺和基地建設,打通數字經濟領域創新創業與實體經濟結合的渠道,以“互聯網+”“智能+”等新模式促進製造業服務化,以產業組織轉型“倒逼”質量提升、結構優化。

最後,雙創升級版還應依託若干製造業創新中心的建設,整合分散化的創新創業資源,圍繞關鍵共性技術和重大需求構築生態化的創新網絡,破除人才和要素跨部門、跨地域流動的限制。除了建立有效的利益分享機制激發大型國有企業的雙創動力,還必須儘快加大對民營企業在創新創業資源上的傾斜,著力發揮民企在新形勢下構建自主可控、開放合作的產業創新體系中不可替代的關鍵作用。

中國經濟時報:今年7月初,聯合國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等機構聯合發佈了2018年全球創新指數排行榜,中國內地的排名較去年提升了五位,位列第17位。對於持續推進“雙創”、打造“升級版”您有哪些建議?

熊鴻儒:為了支撐新時期“雙創”升級版的打造,各級政府部門應從多個方面推出切實管用的政策舉措,應對日趨複雜的內外部環境變化。

一是持續優化營商環境,要看到創新創業訴求的新變化,真正解決中小企業和初創企業的關鍵痛點(如融資、稅負及人才等難題)。

二是進一步提高政策供給的質量和效率,特別j是在社會呼聲高、企業需求迫切的領域加大普惠性力度和精準扶持,同時要利用督查、評估等方式切實強化政策落實的“最後一公里”問題。

三是繼續推動科技與創新制度改革,特別是在激發科研人員、企業家創新活力方面,下決心破除涉及考核評價、投融資、產研協作、產權保護等方面的長期性、隱性化障礙。

四是健全創新創業的專業服務體系,增強社會化服務能力,包括融資渠道、法律諮詢、成果轉化、人才服務、信用體系等。

五是針對不斷壯大的平臺經濟、共享經濟等新業態,主動加強研究與溝通,更大力度地創新政府監管方式,同步提升經濟規制和社會規制的水平,為新經濟的健康發展營造包容審慎的環境。

六是消除對不同規模、不同所有制企業的差別性政策,公平對待各類有創新創業積極性的企業。及時、公開地制定監管標準,在外部性強的領域促進新技術擴散,並加強執法、統一執法標準。同時,完善企業破產機制,利用市場化方式確保“殭屍企業”及時退出。

【中國經濟時報--中國經濟新聞網 http://www.cet.com.cn

圆桌丨培育壮大新动能 打造“双创”升级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