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牛的起源,真的是“吹牛皮”吗?

吹牛"一词我们经常挂在嘴边,各地人对吹牛也有不同的说法,贵州人称“摆龙门阵”,重庆说“日白”,客家话说“车大炮”等等,各地对于吹牛有不同的叫法,那么吹牛一词的来源是哪?经过鄙人在网上的各种搜查发现三种吹牛一词的来源。

吹牛的起源,真的是“吹牛皮”吗?

1. 从前宰羊时放完血,屠夫会在羊的腿上割开一个小口,把嘴凑上去使劲往里吹气,直到羊全身都膨胀起来,用刀轻轻一拉,皮就会自己裂开。这叫吹猪或吹羊。如果谁要说可以把牛皮吹起来,那就是说大话了,因为牛皮很大,而且非常坚韧,根本吹不起来。所以"吹牛"就是说大话的代名词!

吹牛的起源,真的是“吹牛皮”吗?

2.据专家考证,“吹牛(皮)”一词起源于黄河上游一带。古代的交通不太发达,当黄河流经青海、甘肃、宁夏、陕西等省境内时,因沿途水急滩险多流沙,很难行舟(木制船难操纵还常被撞坏)。因此黄河上游沿岸的居民为解决渡河运输上的困难,就想出了“皮筏代舟”的办法。 所以,皮筏子是黄河沿岸人们渡河时,最具特色的传统工具。皮筏子古代又称“革船”,因其使用羊皮或牛皮制成而得名。当人们宰杀牛、羊时,先剥下牛、羊的整张毛皮,然后用盐水将整张毛皮脱毛,再把植物油涂抹在四肢及颈部,最后将其浸水、曝晒,让整张皮变得松软后用细绳将其缝制成袋状,只留一个小孔。对着小孔吹足气后,将小孔封紧,然后把多个皮袋固定在木排下,如此就制成一个皮筏了。 当然,在古代是没有打气筒和帮浦可利用的,要想将羊皮袋灌饱气,就只能靠嘴吹了。虽然羊皮袋体积较小,可以用嘴直接吹起,但是吹的人也要体格强壮、肺活量很大才能吹得起。而牛皮袋由于体积太大,想用嘴直接吹起来根本就不可能。如果要把牛皮袋灌满气,通常就必须由几个肺活量大的成人,轮流往牛皮袋里吹气。 因此,在黄河上游一带,如果有人说他能吹起牛皮袋,当地的人听了,没人会相信,都会认为他是在说大话;而对喜欢夸口炫耀自己的人,当地居民往往会说∶“你要真有本事,就到黄河边上去吹牛皮好了!”从此,“吹牛(皮)”不仅成了“夸口说大话”的代名词,并逐渐流传开来了。

吹牛的起源,真的是“吹牛皮”吗?

3.事情是由君的游历开始,每次归来都是讲得天花乱坠。一次去了西京长安,又在胡冒出乱吹:“长安城里马路有三百丈宽(历史考

证盛唐时为一百米,丈量比米制大三倍多),楼宇林立,那钟楼鼓楼更是高耸入端,鼓楼那面鼓法丈量,只要听听鼓声,让你猜想去吧!每当暮鼓响起,东海边便雷鸣交加,波浪滔天,潮水徒涨!这都是那鼓声所起,鼓声激起海潮涌,海浪再助鼓声响。壮观啊!壮观!”

这时听众中不少人听得出神,也有人诘问:“竟有这事,我怎么没听到过这鼓声!”

其间有一人出列,端庄大方,口气非常平和,扬扬手道:“这也让你们惊奇么?我曾见一头牛,前脚站在天安门前,脑袋伸到黄河里喝水。”

刚才吹鼓的那人马上进行反驳:“天下那来这么大的牛?”

而后,说牛之人不紧不慢,不温不和地道:“你说没有那么大的牛,拿什么来蒙你的鼓呢?”

这一来,说得吹鼓的人张口结舌,引得众人轰动大笑。此一着显而易见,吹牛者比吹鼓者技高一筹。被大家推崇说大话的王,吹牛也成了吹嘘的专用词语,替代了吹类的同义词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