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高大上”科研成果缘何密集涌现

新华社北京9月19日电(记者吴振东)9月19日,《新华每日电讯》刊载题为《复旦:“高大上”科研成果缘何密集涌现》的报道。

刚刚过去的暑假,复旦大学化学系教授周鸣飞和他的团队忙碌且充实。他们的最新研究成果日前以《观察到类似过渡金属的碱土金属八羰基化合物》为题,在线发表于《科学》主刊。这一新发现将帮助人们重新认识元素周期表中碱土金属元素的性质。

周鸣飞是今年以来复旦大学高端科研成果密集涌现的缩影——11篇论文登上《自然》《科学》《细胞》主刊、53篇发表于其子刊……其中,基础性、前沿性研究的突破尤为亮眼。

“我们鼓励科研人员把学术兴趣与瞄准世界科技前沿、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相结合,以更高站位谋划科研布局,以制度创新激发人才活力,使学校更好地承担起助力科技强国建设的重要使命,而这也是学术成果不断涌现的内在动力。”复旦大学校长许宁生说。

需求所向引领厚积薄发

让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成为科研的内在动力,这是复旦大学在新时代科研征程中坚守的方向。

“芯片技术代表人类制造最高的水平,没有芯片,就没有现在的生活。”在复旦大学微电子学院执行院长张卫看来,芯片虽小,却是大国重器。不久前,张卫与复旦大学周鹏教授团队实现了具有颠覆性的二维半导体准非易失存储原型器件,开创了第三类存储技术,解决了国际半导体电荷存储技术中“写入速度”与“非易失性”难以兼得的难题。今年4月,相关成果发表于《自然·纳米技术》。

面向“健康中国”战略,复旦医科持续发力。今年7月,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分时特聘教授石雨江团队发表于《自然》主刊的科研成果,从表观遗传的视角揭示了糖尿病与癌症之间的新通路,为肿瘤防治研究提供了全新的思路。这一成果诞生的背后,是六年坚持不懈的探索。

有类似经历的还有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教授王琳。他在今年7月发表于《科学》主刊的论文中描述了上海大气中的硫酸—二甲胺—水三元成核现象,首次揭示了上海城市大气中所谓大气新粒子形成的化学机制,该研究为我国大气颗粒物污染防治提供了新的科学证据。

为完成这项研究,王琳团队历经四年筹备、三年半实验与数据分析,以及两年的持续观测。王琳说,在复旦,自己把一大半精力投在了这个项目上,但前几年的研究几乎看不到任何回报。“我心里也着急,但学校和院系充分认可这一研究对于回应生态环境需求的意义,没有人掰着手指头数我发了几篇文章,使我能心无旁骛地做好研究。”

学科交叉迸发创新活力

今年8月,《自然·纳米技术》在线发表了复旦大学教授张凡的科研成果。他提出,将近红外荧光寿命成像技术运用于活体多重检测当中,有望成为一种全新的肿瘤诊断方法,即无需通过手术切片操作,就能实现更为精准的诊断。张凡来自化学系,其团队成员来自化学、物理、医学等多个学科。这是复旦大学在交叉学科研究中取得的一项重大成果。

“今天的科学研究,真正的增长点在于学科交叉。”复旦大学类脑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院院长冯建峰表示,在人工智能成为热门的今天,回看历史不难发现,真正推动其发展的正是神经生物学。而冯建峰参与的复旦大学脑与类脑智能国际创新中心也在交叉学科方面广纳英才,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迈克尔·莱维特、英国神经科学学会前主席特里沃·罗宾斯等国际顶尖科学家的加盟,为不同学科的碰撞带来了更多可能。

“我们在做的研究渗透进人工智能的各行各业,既有精神疾病研究可以直接服务临床,也有算法的发展以服务智能机器人等。”今年7月,冯建峰领衔国际合作团队关于“抑郁症与睡眠问题关系的脑调控机制”的研究成果发表,为现代人两大心理健康问题标画了临床治疗靶点。

目前,脑与类脑智能国际创新中心正在从蓝图逐渐发展为全球脑与类脑智能研究高地,它和国际人类表型组重大科学计划、微纳电子与量子国际创新中心共同构成了复旦大学主动布局的“一计划两中心”行动计划。

近年来,复旦大学把面向重大科研领域和方向,加强学科整合,设置以承担重大任务为基础的交叉研究大平台作为“双一流”建设的重要任务。在上海张江科学城建设“张江复旦国际创新中心”,通过培植孵化生命与健康、新一代信息技术及其交叉领域的重点建设项目,启动“一计划两中心”行动计划等,逐步形成重大项目和人才聚集、重大科学问题和核心前沿技术创新研究的高地。

为潜心研究提供制度保障

科研成果的密集涌现,离不开良好的制度环境为潜心研究保驾护航。

自2011年入选首届“青年千人计划”回国,今年已是张远波在复旦的第8个年头。8年来,他带领团队开辟并引领了二维黑磷这一研究方向,取得了多项具有重要国际影响的成果。近期,其关于新型二维材料的研究再次取得突破性进展,即将发表于国际顶尖期刊。

张远波曾长期在美国从事研究工作,对学术研究的自主性和开放性非常看重,而促成他回国加盟复旦的,是当时学校物理学系实行的“青年PI制”:博士毕业的年轻人只要本领过硬,即可成为博士生导师,成立自己的实验室,并获得一笔启动经费。之后在项目申请、实验设计、成果发表等环节,科学家具有充分的自主权。

石雨江所在的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人才引进、设备添置等都由首席科学家说了算。研究院的教职制度与海外高校接轨,所有科研人员实行“三三考核制”——入职后不用每年评估,而是每三年汇报一次工作,第六年“大考”一次,这为科学家们潜心进行前沿性、原创性研究提供了有力制度保障。

如今,复旦大学各院系均建立起以重大项目为牵引、首席科学家负责制的课题组管理新模式。“充分放权、自主管理的用人制度,以及以投入产出比和代表作为导向的分配制度,进一步增强了科研人员的获得感。”复旦大学科学技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武利民说。同时,一支稳定、专业的科研管理服务队伍也初步建立。一些海归学者表示,比起国外同行,复旦的项目申请耗时相对更少,更加符合科学研究的规律。

“党中央要求,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把握大势、抢占先机,直面问题、迎难而上,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引领科技发展方向,这为我们进一步明确了奋斗目标。”许宁生表示,复旦大学将牢牢把握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这一战略机遇,在“双一流”建设中锁住科研目标定位,不断适应新的形势超前布局,肩负起历史赋予的重任,勇做新时代科技创新的排头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