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常識:教你快速記牢文學「死知識」

語文要記住的文學常識有很多,想要全部記牢要花費很多很多的時間,所以,我們需要一些好的、可以事半功倍的辦法來記憶語文文學常識。下面,就讓小編為大家講解對於文學常識的記憶吧!

語文常識:教你快速記牢文學“死知識”

如何應對文學常識中的死知識?

文學常識中的"死知識",是指無需推理和理解、只需硬記住的知識,死知識分為兩類,一類是看上去是知識,卻從來不會考的知識。在文學常識中充斥著大量的此類知識,學生記了很多,卻不知道這些壓根就不會考。另一類"死知識"是指考試時會考,但無需推理和理解,只需硬性記住的知識。

對待經典文學作品死知識,是讓孩子花更少的時間去掌握,因此,我們的學生在做文學常識題時,直接把答案給他們,讓他們抄。打個比方,假設有道填空題,問你《中學語文知識地圖》是誰提出來的,你花三個小時又百度又是谷歌又是四處查找,不如直接抄後面的答案——黃保餘。

因此,學習文學常識,是要更快地掌握正確答案,然後熟記它,而不是把時間浪費的琢磨答案是什麼上面。

比如說孩子上高中以後,可能在考文學常識時,會考到《鋼鐵是怎樣練成的》,就算孩子為了應對考試專門去看這本書,也不見得能答對題,簡單的辦法是讓孩子先看考題,然後從後面抄下答案,記熟即可。

我們如何確認孩子所接觸的文學常識是系統全面、極少有知識盲點的?

有時我們會覺得文學常識特別的龐雜,但在考試時,其實都是遵循"三個代表"原則的。

"三個代表"在這裡指文學常識考試中的出題思路,即選擇代表性時期的代表性作家的代表性作品,稱為文學常識考試中的三個代表。

我在整理文學常識時,每一位作家的作品,凡是我們能查找到的,都會挨篇的查看。查完後再看裡面的名句是什麼,寫出了什麼內容,表現了作者什麼樣的思想。這樣一來,任何一個作家以及他的優秀作品,都不會被遺漏,同時,再用我們的眼光來進行審核確認。

比如說杜甫,我們好多時候我們上學的時候說到杜甫的代表作,是《三吏》和《三別》,照這麼說,考試時應當是以考《三史》、《三別》為主的,實質上卻並不是。

我們現在看到的很多對作家作品的評價,大多是沿續了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甚至是五、六十年代的價值標準的,並且在一定程度上被沿用了下來。

杜甫《三吏》和《三別》被認為是他的代表作,有一定的背景原因:那就是在相當長的一個時期,評價一個一個作家的歷史功績時。往往會著重於查看他的作品有沒有反映勞動人民的疾苦或是封建統治者的黑暗。因此,《三別》、《三吏》成了他的代表作。實際上,若論文學性和思想性,它們都無法成為杜甫的代表性作品。這就要求我們不能只從已有的資料出發,去應對文學常識的考試,而是站在文學性和思想性的雙重角度上,重新編選杜甫的作品,重新梳理。

我們首先將每個朝代的作家分為三個等級,第一等級的作家,是對後世文學發展有重大影響力的作家,也是在中考、高考裡面考的最多的;第二等級的作家,是在當時較有影響力的作家,中考和高考時可能會考的,但是頻率不高;第三等級的,是指哪些因為某一名篇或名句而受人關注的作家詩人,偶爾會在中考和高考時考到。這三個等級排好後,方便老師整理他們的作品,也防止會遺漏一些重要的作家、作品。

對於第一等級的作家,他(她)的作品有多少名篇就選多少,沒有數量上的限制,通常在七篇以,這些作家包括陶淵明的、李白的、杜甫的、白居易等人;第二等級的作家,通常會選三至四篇最後代表性,目的是讓學生在備考時不會浪費不必要的時間,同時又能在考場中派上用場;第三等級的作家,我們通常只列他的名篇、名句,比如說初唐的劉希夷,只用記他的名句"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即可。

最後,對於第一、二等級作家的重點名篇後面,除了配上思想內容的分析概括外,再配賞析,給第三等級作家的作品後面,只配思想內容的簡述。這樣一來,可以在能夠應對考試的基礎上,儘量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