蛙人的“水下摩托车”和“水下吉普车”

蛙人是当代重要的辅助作战兵种,他们在水下可不能光靠游泳。如何让蛙人们尽可能安全和迅疾地通过敌控水下领域,到达任务目的地,是长期以来海军头疼的问题。尤其进入冷战后,过去以水面舰艇或者潜水艇投放蛙人的方式风险越来越高。蛙人需要在距离目标较远的地方下水,需要小型化的运载设备。

现代的蛙人运载设备,主要包括小型蛙人推进装置(DPV)、湿式蛙人输送艇(SDV)、干甲板掩蔽舱(DDS) 以及大型干式蛙人运载器(ASDS)等。

最基本的蛙人运载器,称为“小型蛙人推进装置”(DPV),或译作小型蛙人助推器。它们的尺寸不大,一般是1米长,最多的也就两米。在此基础上升级的单兵作战蛙人运载器(DPD)稍大。其重量几十公斤,最大的不超过100多公斤。

通俗说,小型蛙人推进器就好像一辆水底的摩托车,小小的车体,上面安装了推进装置,还有简单的水下导航、通信等信息系统。蛙人使用这个设备的时候,有点可以骑坐在“上面”,有的还需要捆绑着一起前进,同时使用上面的信息设备,确保在行进中保持方向路线,并与队友联系。

蛙人的“水下摩托车”和“水下吉普车”

(美国小型推进器)

小型蛙人推进器最大的优势是结构简单,操作方便,成本低廉,易于普及。此外,其体积小也便于携带。而劣势则是推进力弱,速度较慢,一般最大航速只有3-6节,相当于人跑步的速度。当然,对海底蛙人来说,有这种设备,确实可以大大提升机动力。

目前多个军事强国,如美国、俄罗斯、德国、澳大利亚和意大利等,均发展了成系列的小型蛙人推进装置。例如美国的Mk8-SH型,俄罗斯的Protei-5型,德国的“黑影”-730型,澳大利亚的AV-2型以及意大利的XK-2型等都是其中的佼佼者。美国的推进装置最为精巧,采用可变螺距的螺旋桨推进,同时在精确导航方面领先。俄罗斯的Protei-5则延续俄系高机动、易上手的特点,在航行速度、续航力和操作简便性方面独占鳌头。

蛙人的“水下摩托车”和“水下吉普车”

(俄罗斯的小型推进设备)

小型蛙人推进设备虽然看似简单,但在水下密战中,也是不可缺少的一环。未来的发展趋向,主要在于增大潜水深度,提高续航力,提高航速,提高负载能力,以及更多样化的性能。简单说就是浅得更深,游得更远更快,运得更多。

蛙人的“水下摩托车”和“水下吉普车”

小型蛙人推进装置体积小,机动灵活,但劣势也很明显,那就是速度慢,航程有限,当战场局势决定船只或潜艇必须停留在目的地较远地方,需要潜行距离较长时便显得力不从心。蛙人依靠推进器前进自己也很吃力。而且一个推进装置只能一两人使用,在大海中不容易保持队形。因此,湿式蛙人运载器(SDV)应运而生。

湿式蛙人运输舱,可以看做早期“人操鱼雷”的升级版。它采用全封闭结构,但不密封,舱室内充满海水。由于早期是从鱼雷演变而来,这种运载器可从潜艇鱼雷管释放,也可以从潜艇专门舱口或水面舰艇释放。从体积上,湿式蛙人运输舱远远大于小型蛙人推进器,一般六七米长的很常见,可以运载五六名乃至近十名蛙人。

蛙人的“水下摩托车”和“水下吉普车”

(德国运输舱)

如果说小型蛙人推进器是水下摩托,那么湿式蛙人运输舱就是水下吉普。它的最大优势是运载量大、航程远。由于采用封闭结构,蛙人在运载器里面可以不受行进中海水的冲击,节约体能,同时更大的体积也能装备更强的推进器,因此速度和航程提升限制得到释放。同时,一次性运载数名蛙人及其设备,也便于迅速形成战斗力,执行团队任务。

蛙人的“水下摩托车”和“水下吉普车”

目前世界上较为先进的是美国的Mk-8 Mod1型湿式蛙人运输舱(美国称为海豹输送系统,因为常用于投放海豹突击队)。其全长6.7m,艇身横截面呈矩形,在6节的航速下,能够运载6人(包括2名驾驶员)行驶70海里。它可以用核潜艇为母船,由特制的潜艇搭载舱携带,也可以由作战支援水面舰艇投送,还可以“坐飞机”从C-130“大力神”运输机空降,目前,美国和英国得到装备。

蛙人的“水下摩托车”和“水下吉普车”

为了配合运输舱,美军还专门研制了配套的“干式甲板换乘舱”(DDS),用于实现蛙人从干区(母舰)到湿区(运输舱)的切换。DDS为水密耐压结构,外形为两端呈半球形的圆柱体,状似一个大号锅炉。全长11.6m、直径2.7m,重29.5吨,固定于潜艇后甲板。舱体采用与洛杉矶级核潜艇耐压壳体一样的HY-80钢,还专门有内肋骨加强。舱内有注排水系统、供气系统与水下照明装置,还装有可收放的导轨,后部有水密门,供“海豹突击队运载器”进出。

蛙人的“水下摩托车”和“水下吉普车”

其他很多国家如俄罗斯、瑞典等也都发展了自己的湿式蛙人输送艇。值得一提的是瑞典的SEAL SDV型运载器。这是一款水面/水下混合运载器,它既可以在水面航行,也可以在水下潜行。当在水面上是,最大航速达30节,续航力达225海里。而在水下时,则以4节的航速行驶10海里。显然,水上水下这种切换,使得该运载器可以充分发挥水面速度大,水下隐秘的优势,先先从水面高速航行,接近目标时再转入水下潜航,隐蔽接敌。当然,水上高速的性能要求可能多少影响了水下性能。该艇能一次运载8人,包括2名驾驶员。

蛙人的“水下摩托车”和“水下吉普车”

除此之外,湿式运输舱还趋向于模块化设计,以多个不同模块的组合替换,实现在单兵模式和多人模式、不同人数和任务搭配之间的切换。此外,依靠本身的体积和性能,湿式运输舱正逐渐从辅助运送特战队员/有效载荷的单一功能,朝着支持、执行特种作战的综合性平台方向发展,并可以作为水下通信网的节点,完成定位、导航、收发信息等任务。如果在运输舱中配备小型攻击武器(如微型鱼雷甚至导弹),还可以直接发动攻击。

(下一篇介绍干式运载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