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拯有后代吗?后代是谁?为何选一个丫鬟延续香火?

yuuuu_萧萧


包拯在历史上是有后代的。

1973年包拯墓志铭出土于合肥北宋包氏家族墓群,其墓志铭中也记载了他的世系。根据吴兴汉先生审校过的《孝肃包公墓志铭》,“初娶张氏,早卒;续娶董氏,封永康郡夫人。子繶,太常寺太祝,先公卒。诞,五岁儿也……”


由包拯的墓志铭可知,包拯的原配妻子张氏早逝,和包拯没有孩子,包拯和续娶的夫人董氏有一个儿子,名繶。

包繶因父亲包拯身居高位,受到家族的荫庇,受封为太常寺太祝,“娶崔氏,通判幽州,卒”——《宋史》,也就是在包繶做幽州通判的时候,英年早逝(1033-1053),他与崔氏的儿子育有一子,包文辅,而在不久后,包文辅也意外夭折了,年仅五岁。

从这些资料来看,包拯当时唯一的长子与长孙都因意外而死,也就有其以“丧子乞便郡,知扬州,徙庐州,迁刑部郎中。”的行为。同时也对应了其子的死亡时间皇祐五年,也就是公元1053年。

那既然包拯的长子长孙已死,那包拯是不是没有后代了呢?毕竟长子死时,包拯已54岁了。

其实在历史记载中,包拯与董氏还育有两女,但两女皆已外嫁,因此并不算于包拯的后代中。 此时,便不得不提起包繶的夫人崔氏,崔氏是当过三朝宰相的吕蒙正的外孙女,与包繶也算是门当户对,包繶死后,包拯与董氏不希望崔氏年纪轻轻便在家守节,劝其再嫁。

在北宋的宋明理学之风的影响下,鼓励女子守节,而崔氏也是如此,拒绝了母亲改嫁的要求,为包繶守节二十年。


在经历了丈夫儿子接连早卒的打击后,崔氏便为丈夫守节,替丈夫终身侍奉公婆。包拯除了续娶的夫人董氏,还有一媵妾孙氏(一说孙氏为董氏的陪嫁侍女)。

在《宋史》中,“拯尝出其媵,在父母家生子,崔密扶其母,使谨视之。”包拯曾经把他的媵妾赶出去,当时并不知道她有了孩子,媵妾在其父母家生子,崔氏偷偷的照顾被赶出去的媵妾,派人送钱财衣物等到孙家,让孙氏小心谨慎的养胎。

孙氏在嘉祐二年(公元1057)生下一名男孩,崔氏又偷偷将男孩抱养在自己房中,名为长嫂,实为养母,因此有了长嫂如母的典故。也正是因为崔氏的作为,为包拯保下了唯一的儿子。

在包公六十大寿时,崔氏把媵孙氏所生的孩子抱给包拯,包公夫妇大喜,为这个孩子取名为包綖。因此,包公唯一的儿子为媵妾所生,为庶子。所以包拯是有后代的,并非包拯要挑选一个丫延续香火,而是因为包拯长子英年早逝,长孙早夭,仅有媵妾孙氏为他诞下一子。

包公于嘉祐七年过世(999-1062年7月3日),年六十四,谥孝肃,其子包綖仅五岁,宋仁宗为照顾包拯后代,封包綖为太常寺太祝。



包綖成年后,崔氏为他娶了庐州知州张田的女儿南阳县君张氏为妻。但张氏不幸早逝,与包綖未曾育有儿女,崔氏又给包綖娶了宰相文彦博之女,蓬莱县主文氏。

崔氏曾派人寻找包綖的生母孙氏,将孙氏接回包綖身边使其母子团聚,崔氏为包繶守节二十年,在包拯死后抚养幼年的包綖,于公元1094年病逝,享年六十二岁,被宋哲宗下旨追封她为永嘉郡君,嘉奖诏书为大文豪苏轼所撰,收录在《东坡全集.故枢密副使包拯男繶妻崔氏封永嘉郡君制》中。

在合肥出土的包氏家族墓群中,也发现了包綖之墓,由其墓志铭可知,包綖有四子三女,包家的血脉得以流传。


夏目历史君


包拯有后代,包拯有两个儿子,其中一个儿子叫包绶,延续了包家的血脉。

包拯早年娶过一房妻子,但是妻子早早就去世了,也没有留下子嗣。后来他又娶了董氏,后来生下长子,可惜运气不好,后来死在了任上。


包拯也是一个正常的男人,他曾经有一个侍妾孙氏。在他五十多岁的时候,曾经和这个侍妾发生过关系,于是这个侍妾就怀孕了,当然,当时俩人谁都不知道。后来因为这个女子不合他的心意,他就把人家给休了。

但是孙氏怀孕的事情,后来被他的儿媳知道,就是他长子的媳妇崔氏。那崔氏知道自己的公公是个非常耿直的人,他认定这个侍妾不适合做夫人,那肯定是对她彻底没好感,如果此时将事情说出来,说不定他会做一些极端的事情。

崔氏也知道,自从公公的长子走后,他就面临着无后的局面,关键他此时年事已高,一旦错过了这个机会,估计以后也不会再有孩子了。于是她就背着公公,私底下经常去见孙氏,还送去钱财。后来孙氏果然没让人失望,居然生下了一个男孩,这下好了,包拯终于有后了,不过大家依然没有告诉他。

在他60岁寿诞上,儿媳崔氏郑重地把这个孩子交给了包拯,他当时激动得要命,因为自己终于有后了,于是给这个儿子取名就叫包綖,后来又叫包绶。


虽然包拯很疼爱自己的这个儿子,可是却依然拒绝把那个侍妾接回来,而且才过了五年,他就病死了,留下的儿子就被妻子董氏和儿媳崔氏照料。后来董氏先死,崔氏便负责照顾他,虽然是自己的小叔,实际上和自己的儿子一样。后来崔氏年迈,还把他的生母孙氏接过来一起住,也算是全了这对母子之情。不过包绶因为早就跟着崔氏生活,所以对他才最是依恋,崔氏死后,他非常难过。

包绶虽然不像父亲一样,考试并不理想,但是他性格却和包拯一样,清廉、正直,所以受到举荐,也在朝中任职,但是后来在外地赴任的时候,却不料得病死去。因为太廉洁,所以他都没钱让自己回到故土安葬,一直又过了16年,后人才把他接回了老家,重新安葬。包拯为官清廉,儿子更加如此,甚至比他还牛,所以最终没有堕了父亲的英明。


所以包拯是有后的,只不过他的这个唯一的儿子,从来就对自己的父亲没有印象,但是在董氏、崔氏的教导下,却依然继承了父亲的品行,做了大宋有名的清官。不过包家到此就暂时没有什么后文了,保守的儿子不少,但是好几个都夭折了,最后只有两个儿子成家,而他的遗体也是由这二位筹钱运回去的,但是再往后,就没有什么消息了。

包拯的一共有两个儿子,长子在赴任潭州通判的时候死去,大孙子在五岁的时候夭折;二儿子五岁的时候他去世,而这个二儿子也是死在了去潭州上任的路上,这个潭州可以说让包拯差点绝了后。


小镇月明


包拯当然有后代!他的后代就是香港首富李嘉诚的恩公,世界七大船王之王(首)的包玉刚!包起然(1918年11月10日-1991年9月23日)字玉刚,他乃包青天的二十九代子孙。要明白包拯为何选一个丫鬟延续香火,福垊得先从包拯的家庭开始谈起。

包拯的家庭

包拯的父亲是被追赠刑部侍郎的包令仪,他是大宋的同龄人(960年出生),24岁中进士,有子三人:长子包播、次子包振、三子包拯。包拯是出身于官二代的高富帅,历史上的包拯一点都不黑,也没什么月牙。他还是学霸二代,28岁都中进士了,还是甲等。包拯有妻妾三人。

【原配】李氏:包拯的原配李氏的资料不详,福垊关于她知道的是去世比较早,而且没有子女。

【继室】董氏:李氏去世后,包拯娶妻董氏,育有两女一男。长女嫁给了县主薄王向,福垊推测这个王向应该是王回的弟弟,王向跟唐宋八大家之一曾巩关系非常好,曾巩对他文学造诣评价很高。次女嫁给了宰相文彦博的儿子。1033年包令仪去世,这年34岁的包拯的嫡长子包繶出生。包繶在19岁时,娶了三朝宰相吕蒙正的外孙女崔氏为妻。

【滕室】孙氏:很多答友回答这个问题,说孙氏为包拯的妾室。其实孙氏的级别是滕,滕比要妾的地位高些。滕一般是正妻的妹妹,最起码是正妻贴身心腹丫鬟。从包青天妻滕的姓氏不同,福垊判断这个孙氏应该就是董氏的陪嫁丫头。就是这个陪嫁丫头,延续了包家的血脉。

包拯血脉危机

1053年,对54岁的包拯来说是悲喜交加。悲的是,刚已弱冠的嫡长子包繶病逝,包家成了白发人送黑发人的失独家庭。喜的是,包拯这年抱上了大胖孙子,并给长孙取名为包文辅。1058年,右谏议大夫、权任御史中丞包拯建议丧子的宋仁宗早日立别人的孩子为太子,一心想要儿子的宋仁宗当时很生气,质疑他是不是有想法。包拯悲伤地说,他都是70岁了(其实59岁),没有儿子,而且孙子包文辅刚五岁也夭折了,怎么会有想法?一心想要儿子的君臣俩在一起同病相怜。宋仁宗说:立太子的事,以后再说吧。宋仁宗48岁,他还想争取要个儿子。包拯虽然没有受到宋仁宗的惩治,但心中挺悲伤的,自己都年近花甲的人了,唯一的儿子,唯一的孙子都没了。当年自己还曾说,儿孙为官贪墨者,不认其为包家子孙,不能葬在包家祖坟,如今包家的香火要断在自己手中吗?

双喜临门包家后继有人

1059年二月十五,包家举办宴会,包播、包振及其儿孙都来了,一家其乐融融。这天是包青天的六十大寿,包拯表面很开心,其实很忧伤,他认为最好的礼物就是上天能给他一个儿子。宴会上,包拯还逗弄包繶的“儿子”包永年。这包永年就是包播的孙子,包播曾令其子包经将包经次子包滨过继给包拯,包拯改包滨的名字为包永年。

突然,儿媳崔氏抱着个两岁的孩子,匆忙赶来。原来包繶、包文辅去世后,崔氏敬佩公公,同情公公,一直没有离开包家,后来宋哲宗还亲自册封崔氏为永嘉郡君,册封诏书还是我们的大才子苏东坡撰写的呢。

崔氏进来先为自己来晚而道歉,再祝寿,然而大家都一脸疑惑的看着这个两岁的大胖小子。最疑惑而又最渴望是他的孩子的包大人,准备张口问:为什么抱孩子?孩子是谁?等问题时,崔氏怯生生地说:“这个孩子,是送给公公的礼物。因为怕公公生气,故而在大喜之日,告诉公公包家有后了。”她如此这般地一说,知道真相的包拯,一向严峻刚正,不苟言笑的包拯哭了,笑了。他高兴的像个孩子,手舞足蹈的。

原来这个宝宝是包拯滕妾孙氏所生。早在包繶去世后,董夫人就劝包青天纳房小妾,以延续包家血脉。包拯拒绝了她的好意,但同意董夫人将陪嫁丫鬟为包家延续香火的提议。然而从1053年到1056年这几年,包拯并没圆梦,而且孙氏也曾顶撞了包拯,就被包拯一怒之下给休了。谁知,孙氏被休的时候,竟然是有孕在身。1057年,诞下一子,孙氏不敢向包拯报喜。只好找到崔氏,崔氏也怕公公因为孙氏而迁怒孩子,就偷偷地帮助喂养。趁包拯过六十大寿时,再将这个好消息告诉他。最起码不会惹他生气,那么多人呢?说不定还会更加高兴呢!

崔氏给孩子取名为包綖,而包青天双喜临门给孩子改名为包绶。“綖”是线,“绶”是条。包绶五岁时,包拯去世,宋仁宗亲自祭奠包拯。他对包拯非常羡慕,也就非常厚待包拯的独子包绶,五岁的包绶就被封为太长寺太祝。一年后,一辈子都没要上儿子的宋仁宗(三个儿子都夭折)带着遗憾驾崩了。后来,包绶的嫂母崔氏将其养大,而这也是后世传包拯为其嫂娘养大的原型。包绶长大后娶文彦博的女儿为妻,继室包拯的门生张田之女,都被皇帝封为县君。包绶育有四男三女,包康年,包耆年,包彭年,包景年。包绶不仅为包拯延续了血脉,而且人丁兴旺,光大了包拯一族。


福垊


1973年的春天,文物部门收到了来自民间的报告,说是发现了一处古墓。等到工作人员前去抢救性发掘的时候,最后才发现原来是包青天包大人的。


整个墓葬比较寒酸,就连稍微好点的墓志铭也碎成了几块。其中一块是《宋枢密副使赠礼部尚书孝肃包公墓铭》,另一块是《宋故永康郡夫人董氏墓志铭》。

包公好理解,就是包拯。那么董氏又是谁?原来他是包拯的老婆,而且还是原配。最后他和包拯埋在一起就很好理解了,除此之外还有其他一些骸骨。

包拯为何选择一个丫鬟延续香火。

终于在包拯35岁的时候,他和夫人生下了大儿子包繶。而他也顺利长到谈婚论嫁的年龄,可惜刚刚结婚一年,生下儿子没多久便去世了。包拯有了一个孙子,按理说不应该断后。

可惜的是在孙子还没5岁的时候,便夭折在了怀中。而包拯的儿媳妇也成为了寡妇,本来按照包拯的意思,劝她赶紧改嫁,毕竟年龄还小。

但是儿媳妇崔氏认为,既然已经嫁了过来,自己是无论如何都不可能改嫁的。最后包拯劝不过她,只能随她的意思。但是包家不能绝后,全家人都着急了起来。


还是董氏决定,干脆就给包拯重新纳个妾吧。古代基本上都是这样的情况,只要是正房长时间没有孩子。可以主动提出来纳妾,但是地位不能变。

就是这样的情况下,包拯娶了家中的一名丫鬟。在当时这样的情况很常见,家里面老爷看中哪个丫环,很有可能就纳为小妾。而这名幸运的丫鬟就是藤孙氏,当时包拯已经58岁了。

没想到包拯的身体条件还这么好,竟然真的就让藤孙氏怀了孕。不过也是因为是小妾的原因,藤孙氏在包拯家里面一直受气。刚刚结婚没多久,便因为顶撞包拯,被包拯一纸休书送回娘家。

但是没想到的是,等到回到娘家的时候,发现自己已经怀了身孕。随后这件事情被包拯的儿媳崔氏得知,心里面开始焦急起来。因为她和这个小婆婆年龄差距不大,虽然关系上是婆婆,但是更像是姐妹。

后来崔氏偷偷的去看望自己的这个小婆婆,从她那里得知,自己竟然多了一个小叔子。由于古代被休的女子,基本上是出不了门了。藤孙氏是有苦难言,不过最后还是决定把孩子生下来。


孩子生下来之后,崔氏就过来把孩子抱走。回去告诉包拯,这是自己在外面收养的。包拯听到挺高兴的,感觉也算是后继有人,于是就给他取了个名字包诞。

转眼之间5年过去了,包拯因为生病眼看就要不行了。崔氏感觉实在是瞒不下去了,于是就把这孩子的事情告诉了他。包拯听到这个消息之后非常意外,但是也可以放心的走了,毕竟包家有了后人。

那么包拯的后人在哪?

文章开头的时候也讲过,包拯的墓穴发现在1973年。其实早在金兵入侵的时候,包拯的墓穴就被破坏过一次,迁移到距离原来地址30米的位置。

合肥文物保护局在1973年整理包拯墓穴的时候,在墓穴当中发现了他两个儿子、儿媳、夫人还有一个孙子的骸骨。除此之外还有一部分的墓志铭, 那么就来带大家看一下包拯的后人。

一、在安徽的舒城和桐城

在安徽的舒城和桐城两个地区,曾经发现两本《包氏族谱》。舒城的那一本编纂于民国年间,总共有将近15本。追根溯源是来自于明朝的包相,他们在明代的时候从合肥搬到了舒城。

虽然族谱是这样记载,但是并没有说包相是包拯的第几代,上面只不过是写了自己是包拯的后人,他们这一代是包拯一脉。

桐城的是编纂于光绪年间,总共有将近25本。他们的始祖则是包裕祯,在元朝的时候搬到了桐城。也没有标明自己是几代孙,只是说祖上是包拯。

二、浙江镇海衡河堰和甬东

在上世纪的80年代,号称是世界八大船王的包玉刚。在外稍微有点成就之后,于1964年的时候回到老家宁波。在这次回家的过程当中,参观了当时到天一阁。

天一阁是一处藏有非常多古书的地方,由于他本人姓包,所以来这里查看一下《包氏族谱》。当时就在偶然之间,他发现自己竟然是包拯的9代嫡孙,也是一个非常意外的收获了。


这本族谱编纂于明朝崇祯年间,也被认为是最靠谱的一本。他们这一脉清楚的记载,祖辈是一位名叫包世懋的人,在哪个朝代搬过来的没有明确的记载,但却是写了属于包拯的29世孙。

三、江西南城包坊村包氏

这一个支系一直以来都是存疑,首先不说他有关于包拯的记载。后面有关于包拯后人的记载,都和包拯墓穴当中出土的墓志铭有很大的不同。

尽管他们声称族谱编纂于南宋时期,但是攀龙附凤的嫌疑更大。如果有兴趣的可以去这里来看一下,或者去找一些历史资料去考证一下,这里就不再多加介绍。


史之策


包拯当然有后代,而且后代很多,现代不少名人都是包拯的后代,比如闻名世界的“华人船王”包玉刚就是包拯的第二十九代嫡孙。

接下来这个故事大家会觉得很熟,因为这和包拯小时的故事高度相似。

包拯被称为“包青天”,是我国古代著名清官,他的一生堪称传奇,在民间享有极高声誉。但与包拯的妇孺皆知相比,包拯的儿子们却默默无闻。

历史上的包拯有两个儿子,长子包繶和次子包绶。

长子包繶,是包拯的继室董氏所生(包拯的原配夫人李氏早卒,没有给他生儿子),十九岁时娶崔氏为妻,但包繶并不长寿,他在结婚次年就去世了,享年只有二十岁,留下两个儿子包文辅、包永年。

不幸的是,四年后,包繶和崔氏五岁的儿子包文辅也早夭。

包拯只有这一个儿子,儿子、长孙都早早去世,他悲痛欲绝,而崔氏遭遇丈夫、儿子早早去世,更是痛不欲生,包拯劝崔氏另嫁他人,崔氏却拒绝了,她要留在包家,侍奉公婆,照顾儿子,尽一个儿媳和母亲的本分。

不幸中的万幸是,包拯还有一个儿子,只是他并不知道。

原来包拯有一个侍妾孙氏,是随继室董氏陪嫁来的,她曾侍奉过包拯,后来因为犯错被包拯打发回娘家,当时包拯夫妇,甚至孙氏本人对已怀孕之事并不知情。

后来,守寡的崔氏得知孙氏有了身孕,还是包拯的孩子,便背着包拯夫妇,经常给孙家送钱财衣物,照顾孙氏。孙氏生下一个男孩后,崔氏又把男孩抱养在自己房里,精心照料抚养,说是自己没有孩子,从别处抱养来的孩子,将来给包家延续香火。

第二年,包拯已是花甲之年,在他六十岁大寿之际,崔氏把这个还在襁褓之中的孩子抱到包公面前,将孩子的身世向包拯和盘托出。包拯夫妇老来得子,闻讯大喜,将此子取名包綖,后改名包绶。

不过,这种天伦之乐,包拯没能享受太久,几年后他便去世了,包绶只有五岁。

此后,包绶由养母兼长嫂崔氏抚养长大,他成年以后,崔氏做主给包绶娶了著名宰相文彦博之女文氏,还派人找到包绶的亲生母亲孙氏,让包绶母子团聚。

看到这里,大家是不是觉得这个故事很面熟?因为在民间传说中,包拯早年丧母,就是被自己的长嫂抚养长大,但在真实的历史上,包拯的父母是在包拯成年、考中进士后才去世的,所谓“老嫂比母”讲的不是包拯的经历,而是包拯儿子包绶的经历。

纵观包绶的成长经历,最值得敬佩的还是长嫂为母的崔氏,这样深明大义的妻子、儿媳、长嫂、养母,到哪里去找?所以包绶生前对崔氏极尽孝顺,崔氏去世时,他悲痛欲绝,就连当时的皇帝宋哲宗亦为之感动,下旨加封崔氏为永嘉郡君,由大文豪苏轼撰写制文。这样的模范女子,确实当的其如此高的荣耀!

我是专注历史文化的狄飞惊,欢迎关注我!


狄飞惊


包拯又名包青天,是现在的安徽人,据传他和清朝著名大臣李鸿章是同乡。他因为个人才干和思维谨慎担任过名臣,也做过枢密使和大学士。当时很受百姓们的爱戴。


包公曾经也是历史上家喻户晓的清官,根据我国史料记载,凡是从他手里经过的案子,没有一件是冤假错案,铁面公正的他在私下里也从不接受高官贿赂。 但流传着这样一个民间传说,包公死后也被封为阎罗王。惩治一些冤枉好人的坏人!

包拯曾经有两个儿子。小儿子的小名叫包诞。据说是父亲在晚年起的名字,言外之意是这个孩子延续了香火。这个名字寓意也真是别有一番味道啊,如果当年没有这个儿子,包家就断了香火吧?

二儿子的出生为包家带来了喜事,而他的母亲曾经是父亲身边的小丫鬟,据说是藤孙氏,而他却在58岁的时候才把纳藤孙氏娶为妻。 当时藤孙氏才怀上了他的骨肉,就和他了产生了争执,包公也是十分倔强的一个人,藤孙氏十分生气就回到了娘家,可是,当时的包公对于藤孙氏怀有自己的孩子毫不知情。

而这个时候,包公大儿子的媳妇崔氏得知藤孙氏回到了娘家的消息,十分的着急,两人虽然是婆媳关系,但是由于年龄相符,更是情同姐妹,惺惺相惜。


 藤孙氏虽然比崔氏大两岁,但是崔氏是著名呈现吕蒙正的外孙女,崔氏13岁的时候就嫁到了包家,而且不久后又生了一个儿子。

但是可悲的是,这个孩子在刚生下来不久就死掉了,而命运仿佛开了一个玩笑,孩子死后的第二年,大儿子也去世了,这当时对包家是雪上加霜。 包拯曾经对崔氏说过,他不希望毁了自己儿媳妇的一生,所以劝崔氏赶紧改嫁,好能在后生享受清福。

包拯伤心之余劝儿媳趁年轻改嫁他人,包拯不是封建家长,他不希望儿媳痛苦过一生。 但是崔氏毕竟是名门出生,包拯无论怎么劝说崔氏,崔氏死活都不改嫁,唯一的心愿就是在丈夫死后,能够替丈夫照顾好公公婆婆,看到崔氏这么孝顺、懂事,包家夫妇只好答应了。  

由于大儿子和长孙的死,让包家断了香火,在大夫人的劝说下,包拯这才娶了藤孙氏,本是希望老年得子,能够继续延续包家的香火,但是,藤孙氏和包公发生了严重的争吵,藤孙氏回了娘家,包公也休了藤孙氏。 而崔氏和藤孙氏很要好,有一次崔氏去看望她,她曾经偷偷告诉过崔氏怀孕的事情,可是藤孙氏又被休了,崔氏当时说:这个孩子就让我为你照顾吧。



藤孙氏生下孩子后,崔氏称自己收养了一个儿子,当时包公夫妇很是高兴,就把这个孩子起名为包诞 后来,包公生了一场大病,孩子也长大了,崔氏实在瞒不下去了,就说出来真相,包公当时很激动,这个孩子居然是自己的。  

包公夫妇很感谢崔氏,为家里做出的贡献。后来崔氏把藤孙氏接了回来,当时一家三口终于相见了,好景不长,包公也不久就去世了。    


藤树先生


许多古代的断案影视剧,其中出现形象最多的就是包拯了。这个皮肤黝黑,额头有一弯月牙,穿着宋朝官服的清官,是他最为典型的形象。他铁面无私,总是能够断奇案,是从古至今众多官员的楷模。

只是人们也会发现,无论是与他有关的书籍又或者是影视剧,似乎很少提到包拯的家庭,还有他的家人。至于他是否有后代,在所有的电视剧中都成为了一个谜团。那么真实的历史,到底是怎么样的呢?

包拯剧照

根据一些历史书籍中的记载,包拯曾经娶过三任妻子,最后一位妻子,则是一位丫鬟。纵观他的一生,无论是电视剧中的形象,又或者是史书中的记载,都是清廉正直的样子。

如果真的探索包拯的情感生活,会发现他与清廉的形象还是会有一些反差。史书中的记载,他的前两位妻子,都没有为他留下延续香火的后代,最后反而是他的一位随身丫鬟,诞下了包拯这唯一的血脉,那么一代清官为何偏爱丫鬟?

包拯的第一位妻子名为李氏,史书上对她的记载很少,虽然是包拯的原配,但是在很早的时候就已经病逝了,所以李氏并没有给包拯留下子嗣。在第一任妻子离世后,经过家人媒婆的介绍,他便娶了董氏为妻。

他的第二任妻子,可是历史上有名的“贤内助”。当时董氏家族在北宋可是名门望族,董氏的先祖曾是宋朝的开国元勋之一。虽说是武将出身,但是董家也十分注重读书的风气,因此董氏也是有着极高修养的大家闺秀。

包青天夫人剧照

他的第二任续弦夫人,为包拯生下了三个孩子,其中有两个是女儿,剩下的一个便是他的大儿子包繶。古人在提及自己的后代的时候,一般不会将嫁出去的女儿作为后代记载在史书之中,所以,在那个时候看来,女儿算不上是后人,所以关于她女儿的记载,现在大多都已经无处考究。对于他的这个长子,也可谓是集宠爱于一身,在包繶十九岁的时候,娶了当时宰相的外孙女崔氏为妻,婚后两人生下了一个儿子。

只可惜两人仅结婚一年,包繶便因病逝世,等他的儿子长到5岁的时候,也夭折了。古时候传宗接代的标准,都是只有男性才能作为后人,董氏害怕包家绝后,便将自己的陪嫁丫鬟孙氏,纳入家门成为了小妾。

孙氏入门以后,在很长的时间里并没有给包拯诞下子嗣,随后又因为替别人求情,反而让包拯一纸休书将她给休掉了。被休以后孙氏才发觉自己怀了身孕,可是又不敢向包拯求情,便找到了未改嫁的儿媳崔氏。

包青天

碍于公公的脾气,崔氏也没有找到合适的机会向包拯说明情况,便暗中资助孙氏,后来生下了一名男孩,崔氏就一直以养母的身份养着这个孩子。直到包拯60大寿的时候,她才趁着这次的喜庆日子,向包拯夫妇说明了真相,随后,包拯给这个孩子取名为包绶。只是在包绶五岁的时候,包拯便去世了,仍然是由他的嫂子将他抚养成人,他也是包拯唯一的至亲血脉。


鸢飞九天2018


包拯有后代吗?后代是谁?为何选一个丫鬟延续香火?(关注葛大小姐,天天历史故事)


包拯当然有后代,作为北宋名臣,包拯的名字妇孺皆知,包拯一生共有一妻两妾,育有两儿两女,似乎是享尽了齐人福,其实却是一把辛酸泪,长子长孙早逝,次子也差点失之交臂,今天我们就讲讲包拯延续香火的故事,真是小孩没娘,说来话长。


一妻两妾,长子长孙早逝

包拯的发妻是李氏,但是很可惜,李氏不能生育,没有为包家留下血脉,自己很早就病逝了,所以历史上记载的也不多。

李氏去世后,包拯又娶了董氏,董氏出身官宦世家,“父浩,鄂州武昌令”,宋朝的鄂州武昌就是今天的武汉武昌,当时只是一个县级单位,董氏的父亲就是武昌县令,相当于县委书记的女儿,董氏嫁过去的时候,还带去了一个贴身丫鬟孙氏,董夫人为他生下了长子包繶,在父亲的光环下,包繶受到宋仁宗的赏识,赐封为太常寺太祝,包繶长到19岁的时候,包拯就为他娶了三朝宰相吕蒙正的外孙女崔氏,崔氏14岁嫁到包家,做了长媳,夫妻恩爱,可惜包繶福薄,第二年就去世了,包拯痛心疾首,所幸的是崔氏成功的为包家生下了长孙包文辅,有道是福不双至、祸不单行,精心抚养包文辅到五岁的时候,孩子竟然夭折了,失去长子长孙的打击对包拯来说是巨大的,虽然受礼教约束,但是包拯的思想还是开明的,他不想看到儿媳妇崔氏守一辈子活寡,极力劝她改嫁,崔氏作为名门之后,虽然丧父丧子,但看到公公婆婆失子失孙后的痛苦,决心留下来代丈夫侍奉二老。

君臣唏嘘

包拯担任谏议大夫并代理御使大夫,想到自己的遭遇,便奉劝宋仁宗从皇族收养一个孩子,立为皇储,明确接班人(宋仁宗的三个儿子全部早亡),宋仁宗以为包拯有借立储邀宠之意,便警惕起来,包拯感叹道“我都是快60岁的人了,如今儿子孙子都没有了,还能有什么想法呢”,宋仁宗知道包拯是有感而发,但还是没有接受包拯的建议“立太子的事儿,以后再说吧!”47岁的宋仁宗认为自己还有机会,而59岁的包拯恐怕没有机会生儿子了。

俗话说“不孝有三 无后为大”,董夫人多次奉劝包拯娶妾生子,有意将自己的贴身丫鬟孙氏给包拯为妾,传递香火,在董夫人的不断规劝下,为延续烟火计,无奈包拯只好娶了孙氏为妾,自古以来妾难当,地位低,待遇差,基本就是一个生育工具,有时候还要受下人的气,没多久孙氏就和包拯发生了矛盾,以至于顶撞包拯,被包拯一纸休书送回娘家。

谁知道,回到娘家的时候,孙氏意外发现自己有了身孕,被休的孙氏不敢告诉包拯,便偷偷告诉了儿媳崔氏,原来,两人年龄相差不大,平日里关系非常好,虽然是婆媳关系,但暗地里却情同姐妹。

崔氏知道被休女子的地位尴尬,孙氏现在是有苦难言,但这也许是包家唯一的血脉了,崔氏便劝孙氏无论如何生下来,孩子出生后,崔氏就把这个小叔子抱回家中,不敢说是孙氏所生,便谎称从外面抱养的,包拯看孩子五官清秀,也很是高兴,就取名包诞,也算是后继有人了。

认祖归宗

1059年,包家庆祝包拯六十大寿,看到大哥、二哥一家子其乐融融,后继有人,虽然表面上高兴,其实包拯心里却是很难受的,为了安抚弟弟,大哥包播将自己的孙子过继给包拯的儿子包繶门下,改名包永年。

儿媳崔氏却抱出两岁的包诞作为礼物给公公祝寿,众人一脸迷惑,崔氏便把孙氏怀孕生子的事情全盘托出,包拯本来以为自己已经绝后了,没想到竟然是双喜临门,六十岁生日之时喜得贵子,高兴得老泪纵横,给儿子包诞改名包绶。

从此民间有了“老嫂比母”这一说法。

好人自有好报,这也是一个团圆的结局,后来包拯又把孙氏接了回来,几年后,包拯去世,宋仁宗亲临吊唁,包拯5岁的儿子守在灵前,仁宗环顾包府上下一片寒酸,与包拯显赫的身份极不相符,便赐包绶为太常寺太祝并赏赐了一些财物,包绶官至朝奉郎、通判潭州,共有四子三女,香火不断,包公泉下有知可以瞑目矣!

欢迎关注、转发、评论,葛大小姐和你一起读有趣的历史!


葛大小姐


包拯当然有后代,他的后代现在大多居住在合肥肥东县包家集。而网上流传的船王包玉刚其实不是包拯的直系后代,而是包拯的胞兄包播的后代。


包拯一共有两任夫人。第一任夫人是李氏,没有生养就去世了。后来包拯仕途通畅,又娶了富家小姐董氏。

婚后董氏育有一子二女,儿子取名包繶,包繶成人后娶妻崔氏,生有一子包文辅,包繶曾官至太常寺太祝、通判潭州。但不幸的是,包繶英年早逝,随后遗孤包文辅五岁时也夭折了。

为延续包拯这一脉的香火,长兄包播就把自己的孙子过继给包拯为嗣,交由董氏扶养,后改名为包永年。这在南宋学者包逊所写的《盱江包氏家谱原序》中有记载:“播子经,命仲子滨归合肥为包氏嗣。”



虽有长兄过继了后代,但毕竟不是直系血脉,董氏一直心存愧疚,多次劝包拯纳妾。但包拯为人正直,不贪女色,无奈之下董氏就让自己丫鬟孙氏做了通房丫头,期望能帮包家留个后人。

几年时间过去了,孙氏肚子一直没动静,包拯一生气就把孙氏赶回了娘家。但包拯夫妻并不知道此时孙氏已经怀孕在身。但后来此事被包繶夫人崔氏得知,为了给包拯夫妇一个惊喜,她便私下照顾孙氏,天佑包家,孙氏果真生下一男孩。

孩子生下后,崔氏将他带回自己家中偷偷扶养,直到第二年包拯的六十大寿生日。



古代过六十大寿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日,但由于看不到子孙满堂,包拯夫妻十分难过。当崔氏抱着小孩跟包拯夫妻说明缘由时,包拯黑了几十年的苦脸,终于露出了孩子般的笑容,并当场替孩子取名包绶。

在包绶五岁时,包拯驾鹤西去。鉴于包拯一生的功绩,宋仁宗亲自到包公府吊唁。当仁宗看到曾身居高位的包拯家中竟十分贫寒,心有不忍,随即赏赐包家财物,并钦封包绶为太长寺太祝。

包绶一生颇受宋王室关照,成人后育有四子,包拯死后子孙昌盛,包家后代繁衍不息,一代忠臣终功德圆满。




花木童说史


如今的安徽合肥市肥东县包公镇大包村,这里就有一位包拯的第35代后人,叫包先良,如今已经古稀之年。

“一代清官包希仁,为民请命包青天”我们熟知的包拯大概都是通过大量影视剧作品而知晓的,但是真实北宋历史上的包拯也是确有其实、实存其名。

历史上的包拯是“人民父母”的正义化身,他秉公执法、俨然一身正气,深受皇帝的喜爱,判案决断明察秋毫;终其一生,破案无数。他的另一面是从不接受朝堂官场的“潜规则”,他所走的为官之道绝对是异于常人,也正是由于包拯的这种浩然正气,对当时北宋的黑暗官场起到了一定程度上的制约与平衡。

包拯终其一生真可谓是“龙图包公,生平若何?肺肝冰雪,胸次山河。报国尽忠,临政无阿。杲杲清名,万古不磨。”

1973年春,考古学家发现了包拯的墓地,并对其墓地进行了挖掘,当时出土的陪葬品也仅仅只有一口金丝楠木的棺材和随身陪葬的几块残缺的墓志铭,另外就是身着官员的北宋官服,由此也可见,包拯在史上确实是一代清官,从“所其出土确是不枉声名”可以看出来。


包拯的第一位夫人,也就是发妻原配是李氏,根据史书记载,李氏当时也是北宋地区的名门望族,凭其地位这可谓是与包拯门当户对,但是李氏过门后不久,就因为少有疾病、倍受煎熬而最终与世早别。李氏生前,并没有为包拯平添一儿半女(在当时重男轻女的观念下,女儿也称不上是后代)。

根据包拯墓出土的墓志铭,其中的一块墓志铭就是名为《宋故永康郡夫人董氏墓志铭》的有关记载。这里说一说包拯的这第二位夫人——董小姐。董氏同李氏一样,都出身名门望族,而且其父也是北宋开国功臣,比起包拯也胜其门当户对。

俗话说得好,“一个成功的男人背后都有一个优秀的女人”,作为“贤内助”的董氏就是这样的女人。“颇懂人情世故,极具德礼孝心”的董夫人对包拯一生影响极大。至于为何在董氏有生之年,包拯又迎娶她的丫鬟孙氏呢?

董氏过门后,几年之内连续为包拯喜添一子两女,这个儿子包拯为其取名包繶,并对其甚是欢喜。但是好景不长、也是“天公不作美”,刚刚在包繶迎娶了妻子崔氏并且诞下了儿子包文之后的一年,就因疾病缠身而去世了。包拯和董氏在悲伤之余、无奈之下,幸亏还有得孙子包文尚存人间而得一丝安慰!但是,计划往往赶不上变化、人算不如天算啊,最终年仅五岁的包文不幸夭折。

面对着如此的接二连三的噩耗,董氏便安排丫鬟孙氏嫁与包拯,这就是包拯此生的第三位夫人。孙氏也的确没有让所有人失望,过门一年后,便很幸运的怀有身孕。包家人对孙氏很是满意,于是便专门让儿媳崔氏贴身照顾怀有包家后人的孙氏,孙氏在几个月后便不负重望地顺利诞下一子,包拯为其取名为包綖!

但是孙氏后来因为种种原因在孩子出生后就被包拯“一纸休书出包家”,包綖后来也是在长嫂崔氏的抚养下长大成人。包綖一生又先后迎娶两位妻子,并且后有四个儿子。

如今的包拯后人,大都居住在安徽和江浙一带。所以说包拯是确有其后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