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包拯没有后代?

玫瑰45525


  

  包拯有后代。

  包拯很早就成婚了,但是因为常年在外做官,一直到35岁才生下第一个儿子,名叫包繶。

  包繶因为老爹官大,不用参加科举考试,靠着荫补制度年纪轻轻就担任太常寺太祝。

  唐宋以来的荫补制度是典型的世袭制度,一旦有人官居五品以上,就可以数代人一直当官。

  包繶十九岁时结婚,迎娶淮阳崔家的女儿。这个崔家乃是宋太宗朝宰相吕蒙正的外孙女,因此,与担任御史中丞的包拯家族算是门当户对。

  婚后不久,崔氏就怀孕了。

  但是,没过数月包繶染病身亡,崔氏孤身一人抚养孩子。没想到祸不单行,包拯这唯一的大孙子长到五岁也病逝了。

  包拯夫妇曾经劝说崔氏改嫁。在北宋,改嫁之风还很常见,并不像明清那样对妇女束缚大。可崔氏是名门闺秀,坚持在包家守节。

  (崔氏守节二十年,后来在宋哲宗时期被下诏褒奖,褒奖诏书是大文豪苏轼写得!)

  大儿子包繶去世时,包拯都已经五十五岁了,老年丧子,心情惨痛可想而知。包拯一度以为自己绝后了,故此曾经告诉宋仁宗,自己无儿无女。

  不过,就在包拯59岁的时候,他的第二个儿子出生了——这里不得不佩服老包公,宝刀不老!

  包拯第二个儿子叫做包綖,其生母是包拯第二任妻子董夫人的陪嫁丫头。

  所谓陪嫁丫头是一些大家闺秀带去夫家的丫头,在夫人年老色衰之时,常常被夫人赐给丈夫做小妾。

  包綖的母亲就是个陪嫁丫头,跟随包拯不久就怀孕了。也不知是什么原因,或许是董夫人不相信老包的能力?总之,董夫人大怒,将陪嫁丫头赶出家门!

  崔氏得知此事,悄悄出门找到陪嫁丫头,将孩子领回家中,自己抚养。

  因此,包拯的这个小儿子,是包拯的儿媳妇养大的。一直到包拯去世前后,崔夫人才将这件事情告诉公婆。

  如今所谓的包拯后人,都是包綖的后代。


叶之秋


扯淡谁说包大人没有后,包拯有两个儿子,大儿子成亲没多久就去世了,没有给包拯留下后代。当时包拯当时还有个小妾后来被包拯赶回家了,但是当时这个小妾已经有身孕了,后面顺利的给包拯生了个儿子。

包拯的这个小儿子,叫包绶。包绶出生的时候包拯已经58岁了,在包拯63岁去世的时候,这个小儿子才5岁。

我们看古代小说说包拯是嫂子抚养长大,其实这个故事的原型其实是包拯的儿子。包绶出生之后,他的长嫂,也就是包拯的大儿媳妇就把包绶抱了回来,放在自己房间抚养,在包拯60大岁的时候抱了出了,给包拯看,包拯夫妇都很欣慰。

在包拯去世后,当时的皇帝宋仁宗亲自前往包拯府邸吊唁,当时宋仁宗看到包拯的小儿子很怜悯,就赏赐了很多财物,还给包绶封了官太长寺太祝。

后来包绶就会回到了安徽庐州老家,在那里长大,娶妻,并且后来考取了功名,是个非常清廉的官员,虽然没有包拯名气那么大。


嘉佑风云


包拯不仅有后代,而且一直延续至今。有着世界船王之称的包玉刚,便是包拯第29代直系子孙。这可不是我瞎说,而是包玉刚的大女儿包陪庆在她的作品《我的爸爸包玉刚》一书中亲自证实的。


包拯,作为北宋年间名臣,在民间享有崇高的声誉,留下了许多包公断案如神,为名请命的故事,被人们亲切的称之为“包青天”。

包拯一生共两段婚宴,育有两子两女。包拯的原配夫人为张氏,没能为包拯生养继承香火的男孩。张氏去世后,包拯续弦董氏,同时买一送一,陪嫁了一个丫鬟孙氏给包拯为妾。董氏和孙氏一人给包拯生下了一个男孩。

董氏所生的男孩即为包拯的长子,名为包繶。包繶因为父亲包拯的关系自幼就受到了朝廷的特殊关系,在年少时被宋仁宗赵祯赐封为太常寺太祝,并且在19岁那年娶三朝宰相的吕蒙正外孙女崔氏为妻,可谓前途一片光明。

然而,包繶是个福薄之人,在婚后第二年就因病去世,也没能留下后代,让老爹包拯白发人送黑发人,让自己的媳妇崔氏年纪轻轻就变成了寡妇。(崔氏是个了不起的女性,在包繶去世后依然留在包家,并且承担了抚养小叔子的重任)

接下来要说的就是包拯的次子包绶,其出生的经历相当传奇。

本来,包拯在包繶死后,以为包家的香火就此断绝,毕竟此时的包拯已经临近60岁了。但是,上天垂怜包拯,又赐给了包拯一丝血脉。年近60的包拯雄风依旧,竟然让自己的侍妾孙氏怀孕了,但是包拯本人并不知情,而且还不知道因为什么原因,将孙氏遣送了回了娘家。


包拯的儿媳崔氏得知孙氏有孕,便背着包公给孙氏送了不少钱物,当孙氏挺着大肚子在娘家生下包绶后,崔氏又偷偷的把这个刚刚出生的小叔子接回了包家。等到第二年包拯60大寿时,崔氏把小男孩抱给包拯看,告诉了包拯前因后果。老来得子的包拯非常高兴,将此子取名为包綖(后改名为包绶)。

由于包拯夫妇此时已经年老,因此抚养包绶的任务就落到了崔氏的头上,而且,在包绶5岁那年,包拯便衣已经去世。崔氏名义上是包绶的嫂子,实际上却如同包绶的母亲一般,也就是“嫂娘”,对于这个嫂娘,包绶也是十分尊敬!(戏曲中借鉴了这个故事,但是进行了移花接木,把包拯儿子的故事嫁接到了包拯身上)


包绶同样因为包拯的缘故,年纪轻轻就有了做了官。但是包绶没有纨绔子弟的气息,而是继承包拯刚正不阿的性格,办事认真,奉公守法,不贪图财利富贵,为其赢得了廉洁勤政的好名声。

包绶一生中有7个孩子,四子三女。四个儿子分别是包康年,包耆年,包彭年,包景年。虽然此后包家再没有出现过包拯一样的名臣,但是包家香火延续不断,出现了包玉刚这样的牛人!


小镇月明


据近代出土的包拯墓志和后代的墓志,包拯是有后代的。

(1)包拯有两子两女。

历史上的包拯有两个妻子,张氏和董氏,另有滕孙氏(似为妾室)。

张氏早早病死,包拯和董氏生有一子包繶,包繶有一子包文辅,但是可惜的是包繶婚后不久就病死,其子包文辅也早夭。

(2)包拯次子包绶。

包绶娶妻两次,至少生有五子二女。

一子包永年过继给包繶,包绶则有包康年,包耆年,包彭年,包景年四个儿子。

从历史记载上看,包拯生了二子二女,两个儿子生了至少六子二女,算是枝繁叶茂了,所以包拯后人还是很多的。


师明礼闲聊中国历史


包拯当然后后代了,据说流传到今日,包家后人有十万之众,只不过没有杨家后人那般有名气罢了。史书之中不约而同写着包公的夫人是李氏。一直到包拯墓被发现挖掘之后,才从碑文上面找到了包拯完整的家族信息。

包拯三位夫人,原配张氏,夫人董氏以及一位侍妾媵孙氏。董氏所生的儿子包繶是包家长子,因为父亲的关系,皇帝对其着力培养,年纪轻轻就让他做上了太常寺太祝。包繶被封高官,正是春风得意,又与淮阴大家族崔家结亲。双喜临门的包繶正在人生巅峰,可婚后第二年,他还没来得及上任就已经病故。

崔氏刚刚嫁来第一年就做了寡妇,郁郁寡欢。还好他已经怀孕,为包家生下长孙,也算是一个精神寄托。可丈夫刚去了四年,儿子又夭折了。包拯和夫人董氏虽然伤心,但想到的第一件事还是儿媳的下半生,她们希望崔氏改嫁,但是崔氏不愿意,对包拯夫妇说:“公公是天下人敬仰的圣人,我能代替夫君照顾公婆已经是心满意足。”后来宋哲宗赐她为永嘉郡君,嘉奖她的诏书还是苏东坡亲自所写。

长子死后,包家无男丁继承香火,幸而侍妾孙氏生下了包拯的小儿子包绶。媵孙氏在包家地位不高,她是随夫人嫁到包家的丫鬟,在刚刚怀孕之时便被打发回了娘家。崔氏可怜孙氏怀有身孕,背着公婆给她送钱财,让她安心养胎。后来孙氏生下了儿子,崔氏将婴儿偷偷抱回来收养。

彼时包拯已经六十岁了,大儿子病逝让他十分孤单。崔氏找准时机,在包拯六十大寿时将孩子送给公婆。包拯夫妇十分欢喜,给孩子起名为包綖,正有延续之意。后来孩子长大,改名为包绶,包绶将董氏视作亲生母亲。崔氏也对他十分好,包拯和董氏去世后,是崔氏为他主持的婚事。

包绶年仅5岁的时候,包拯逝世了。宋仁宗十分悲痛,亲自前往包家祭奠包拯。他怜悯包绶年幼丧父,包拯家中清贫,包绶穿着普通的布衣。于是宋仁宗给小小的包绶授了官职,还赐给他许多财物,希望包拯泉下能够安心。

包绶逐渐长大,官府依旧没有忘了包公唯一留下的这个儿子,他们为包绶找老师教授他读书习字。在包绶八岁的时候,朝廷因为祭祀盛典,官员皆升官一级,包绶这个时候已经是八品的官员了,这是包公当年考中进士之后才达到的品阶。虽然是在父亲盛名的庇佑之下少年为官,包绶还是十分争气,颇有当年包公的风采,四十多岁时做上了六品朝奉郎。

可惜包绶在上任途中染上重疾,在盛年病逝。他死的时候,口袋里只有四十几枚铜钱,民间传闻他是因为得了病又没钱医治,营养不良而死的。包绶留下了四个幼子,因为家中清贫,一直到儿子长大,经济充裕之后,才有能力将父亲的棺材从湖北运回合肥。

至今合肥包氏的后人还在,他们谨遵先人的教导,一生清正,谈起自己的祖先,皆是一脸自豪。


木剑温不胜


今年是包拯诞辰1020周年。包拯(999年3月5日【宋真宗咸平二年农历二月十五午时(11点到13点)】周日-1062年7月3日【宋仁宗嘉佑七年农历五月廿四】周三)属相猪,字希仁,北宋淮南路庐州合肥县人(今安徽省合肥市肥东县包公镇小包村)人。包青天比范仲淹整整小了十岁,就连仙逝年份也多了十年。福垊想说的是包拯包青天不仅有后代而且他的后代很有名,他就是在香港号称世界船王的包玉刚。还有就是演义中说,包拯是他嫂子养大的,其实是包拯的次子是次子的嫂子养大的。

那为什么题主说包拯为什么没有后代呢?

福垊为题主说句话,题主绝非黑包青天,而是看到出自《宋史.卷三百一十六.列传第七十五(包拯等人传)》中的历史故事。只可惜题主光看故事了,那么,这个历史故事是什么呢?且听福垊为您娓娓道来。先上原文。

迁(包拯)谏议大夫、权御史中丞。(包拯)奏曰:「东宫虚位日久,天下以为忧,陛下持久不决,何也?」仁宗曰:「卿欲谁立?」拯曰:「臣不才备位,乞豫建太子者,为宗庙万世计也。陛下问臣欲谁立,是疑臣也。臣年七十,且无子,非邀福者。」帝喜曰:「徐当议之。」

话说在1058年七月,包拯从权知开封府升为右谏议大夫并权(暂任)御史中丞。包拯向宋仁宗上奏说:“太子的位置空着太久了,天下臣民都感到忧虑,皇帝您这么久都没立太子,是因为啥?”皇帝生气地问:“你想立谁呀?(我家的事儿,还用你管。)”包拯诚恳地说:“我就是滥竽充数的(古人就爱谦虚,别当真,谦虚使人进步嘛),请求早日立太子还不是为我大宋万年基业嘛。您质问臣想立谁,那是怀疑在下。老臣俺都70岁了,而且还没儿子,并不是想从立太子里谋取什么利益。”宋仁宗高兴地拒绝了,说:“回来(以后)再说吧。”


看着宋仁宗笑着婉拒,其实宋仁宗很悲伤,登基早但嫡母垂帘(他还以为是生母, 有狸猫换太子的典故,这里不谈),他人到中年时,的确是儿女成群。但令人悲伤的是:他的三个儿子都夭折了,他还曾大病一场,所以文武大臣才很关心大宋立储问题。而他则一直渴望自己的儿子能继位,然而就是生不出儿子。然而,他就是不甘心。在这种情况下包拯才代表大家的心声,让他从侄子中选贤。

包拯说自己70了,肯定不对的(明明才59岁)。之所以这样说,福垊猜想大概跟谦虚一样(说自己没用,说自己老)。其实包拯跟宋仁宗一样,也很悲催。包拯曾说:“自己的儿孙为官如果贪腐,就不允许他们埋入古坟,不认他们为自己的后代。”(原文: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然而,此时59岁的包拯,只有两个出嫁后的女儿。唯一的儿子包繶(1033年-1053年)还去世5年了。更令他悲伤的是——包繶青年失独,就包文辅一个儿子也夭折了,而且此后一直无子。可不久,就连包繶也去世了。他太渴望要一个儿子了,但此时他年龄大了,还休了自己没能生育而且犯错的小妾。此时的包拯和赵祯,几乎可以说是君臣同病相怜啊!

题主要看完包拯的传记就不会有这样的疑问了。

1059年二月望(十五),包拯六十大寿。他的儿媳崔氏送了一份包拯最渴望的礼物——孩子,还是男孩。原来包繶去世之后,未亡人崔氏为他守节——没有外嫁。1057年的一天,包拯的前妾董氏偷偷找到崔氏,告诉了崔氏她在该年生下一子,包家有后了!崔氏出于责任,决定偷偷抚养孩子,并在包拯过生日的时候以礼物的名义告诉包拯。其实崔氏之所以没有及时告诉包拯,福垊猜想那是因为包拯将犯错的董氏休掉之后,怕包拯再迁怒于孩子。在过生日的时候,可以喜上加喜,最不济也不会让包拯发飙嘛!

谁知道包拯得知这个消息后,非常开心,当即取名为包綖(1057年-1105年)。綖,就是天子冠冕垂下的连线的珠串。也是延长的线的意思,大概寓意就是后继有人了。然而包拯夫妇毕竟年岁大了,而且包拯身体不太好,就委托崔氏代为抚养。后来不知怎么的,就流传了包拯是被嫂母养大的孩子。其实包绶才是被他嫂子养大的孩子。绶乃以系佩玉、官印等东西的丝绸的意思,这个名字正是他的嫂母为他娶的。渴望他能像包拯一样成才成功,光耀门楣。

包拯去世时,这孩子才五岁,宋仁宗非常照顾这个孩子,封他为太常寺太祝。太祝是祭祀的官员,为九品官。八岁时,正是宋廷三年一次的祭典,依例官升一级,升任大理评事,为八品官。这个职位,28岁考中进士才获得的。包绶九岁时,生母董氏也去世了。包绶成年后,其嫂母为他迎娶了知州张田的千金为妻。婚后两人非常幸福,遗憾的是张氏不幸病亡。宰相文彦博非常敬佩包拯,将女嫁给了包绶,并举荐包绶正式为官。包绶有四子三女,其中三女夭折,长子康年、三子彭年死于1105年(怀疑无后),次子耆年、四子景年成家立业“政和(六年,1116年)丙申(年)十二月庚申日,(耆年、景年)用葬公于合肥县公城乡东村。(出自《包绶墓志铭》,括号内容为福垊补充)”1079年包永年出生,福垊怀疑包永年应该为包绶至少是包拯的兄弟包播等人的孙子。不久就过继给了崔氏,也就是包拯早已去世的长子包繶。

包青天的后代

1984年10月28日,香港的世界船王包玉刚衣锦还乡——回到今天的浙江省宁波市镇海区西南庄市镇钟包新村的后新屋寻根问祖,受到了父老乡亲的热烈欢迎。10月30日,包玉刚访问天一阁,在这里他翻阅了馆藏的一套《镇海横河堰包氏宗谱》。他竟然发现自己是包青天第29代孙。包玉刚先生激动不已,感慨万千。

福垊未能找到《镇海横河堰包氏宗谱》的详细资料,但通过广泛收集资料,简单整理如下(错误之处,请指教):第一代、包拯;第二代、包绶;第三代、景年;第四代、包安中;第五代、包邦直;第六代、包必胜;第七代、包有荣;第八代、包元吉;第九代、包琙(yu);第十代、包俨(yan);第十一代包勷(rang);第十二代(镇海第一代)包世忠……第廿七代、包奎祉;第廿八代、包兆龙;第廿九代、包玉刚。

福垊非常感谢看官的阅读,喜欢请关注。错误请评论里指教。期待您的点评和留言。


福垊


题主你快跑!我帮你按住包拯的棺材板……算了,要是他的后人在头条看见了可能会送你一句MMP,要么包阎王说等你到了下面再好好收拾你,开个玩笑,其实包拯是有后代的,但是很少有人知道,也有可能是没有人炒作过,知名度比较小,我们还是以事实说话吧!

据包拯和董氏合葬墓出土的墓志铭记载,包拯一生共有三个女人,分别是原配夫人张氏、第二个老婆董氏、还有个媵孙氏;媵在古代的意思可以理解成陪嫁的女子或者是服侍自己的侍女,而包拯的后代就是这个媵孙氏所生的儿子包綖(包绶)所出。这是怎么回事呢?

据说这个媵孙氏一直服侍包拯,后来却怀上了包拯的孩子,包拯知道后,觉得这样有损自己的名声,于是就遣送媵孙氏回娘家。其实包拯与续妻董氏有一个儿子包繶,但是娶了崔氏之后没多久就因病去世了,在包拯花甲之年时办生日,朝中大臣都来贺喜,连仁宗皇帝都来了,但是包拯却一点也不开心,自己都年纪这么大了结果膝下无子,正在喝闷酒,此时长子包繶的老婆崔氏抱来了一个男孩,说是媵孙氏所生,是包拯的儿子,这样包拯乐坏了,一家人其乐融融,当即取名包綖。

事情是怎么回事?当初包拯遣送媵孙氏回娘家,而做大嫂的崔氏得知媵孙氏已经怀孕,就暗地里照顾她,经常送去钱财和衣物,最后才让这个六十岁的包拯老来得子。

墓志上记载的很清楚的,包拯有四个孩子,长子包繶、还有两个女儿,大的远嫁陕州硖石县主簿王向、小的嫁给了国子监主簿文效,而现如今包拯包氏后人基本上都是包拯最小的儿子包綖所出的。

而包綖有两个老婆,四个儿子三个女儿,所以说题主这样问不好,包拯是又后代的。


羽评郡主


包拯包大人在历史中的形象和演义、电视剧中的形象是不同的,演义中的包大人自小丧父丧母,是个孤苦伶仃只能靠哥哥嫂子抚养长大的可怜孩子,和现实历史中的包拯却是名门大族出身、父母双全的贵家子弟。

而且现实历史中的包大人还有着非常浓重的“妈宝”性格。

在考中进士后,包拯被授予了一个距离家乡比较遥远的县官职位,为了能距离自己的父母更近一些,他就请求皇帝把自己安排在一个距离家乡比较接近点的地方担任官职。





这还没完,因为他的父母觉得他的工作位置仍旧有些遥远,所以在父母的劝说下,他就放弃了自己的县官工作,回到了家中陪伴起了父母。

他是一直到父母双亲都离世而自己又守完孝后,这才离开家乡、重新踏上仕途之路的。

如果按照现在的角度来说,包拯就是一个十足的妈宝男,但是如果放在古代来说,包拯却是一个十足的大孝子,身上拥有着非常令人钦佩的孝道精神。

包拯的刚正不阿

重新踏上仕途的包拯一路发展得非常平稳,后来因为刚正不阿的性格受到了宋仁宗的青睐,被招入了朝堂中,先后担任过权知开封府、权御史中丞、三司使等职位。

其中我们要注意的是,包拯担任的并不是如同民间所说的开封府尹。

因为开封就是北宋的都城,所以开封府尹这个重要职位并不是一般人能担任的,平常只有一些身份尊贵的皇族才得以担任这个重要官职。

而这些开封府尹又是没太多时间去管理那些杂事的,因此真正管理开封城事务的人,就是担任权知开封府职位的人。

权御史中丞我们就不说了,所谓御史就是谏官。

至于三司使则是北宋非常重要的一个职位,掌管着北宋最高的财政大权,是当时最高的财政长官。

在朝堂中,包拯不畏任何权贵,只要被他认为是不合理的事情,他都会如同一个狂斗士一般去向宋仁宗进行劝谏。

据史料记载,有一次包拯在对宋仁宗进行劝谏的时候,一度唾沫飞溅到了宋仁宗的脸上,宋仁宗在他讲话的时候,愣是没有什么反应,一直到他讲完回到宫里,这才用袖子擦起了自己的脸。

从这件事情来看,我们可以看出包拯的刚正,也能看出宋仁宗的包容。

包拯有后代

接下来我们再回归正题,说到提问中所说包拯无后代的问题。

实际上这个提问是错误的,历史中的包大人其实是有后代的。

包拯的人生中一共有过四个孩子,其中两个孩子是儿子,两个孩子是女儿。

他的大儿子是他的第二房夫人为他所生,他这个儿子在19岁的时候,就因为父亲的关系被皇帝授予了一个官职,还娶了一名非常贤德、名门出身的妻子。

但是包拯的大儿子非常不幸,在结婚之后没多久,就因病离开了人世。

而他二儿子是他第二房夫人的陪侍丫头所生,而且在生下这个孩子的时候,包拯已经有50来岁的年龄。

在生下这个孩子的时候,包拯是不知情的,那个时候这名侍妾不知是因为包拯的夫人从中作梗,还是因为什么原因,会提前给遣送回家了。

不过好在包拯的大儿媳知道了这件事情,并提供了资金抚养这名为包拯怀孕的侍妾。





直到孩子生出来后,包拯的大儿媳才抱着这名孩子让其与包拯认了。

而这名孩子的运气也并不是特别好,在他出生后没几年,他的父亲包拯就因为年迈去世了。

因为其他人实在没有能力抚养他长大,于是他名门出生的嫂子就亲自把他带在了身边抚养,一直把他养大到成年。

这件事情后来还感动了宋朝的皇帝,为此宋朝皇帝专门给予了包拯儿媳嘉奖、并让名满天下的大文豪苏轼给她写了一篇赞扬文章,实为一代女性之典范。

所以说现实历史中的包拯是有孩子的,种种的历史现实,都无不表明了包拯是一个有后代的人,因此我们可以知道这个提问是有错误的。


孤客生


谁说包拯没有后代?他有2子2女,只不过名气不大而已。

包拯,字希仁,安徽合肥人,北宋仁宗年间著名政治家,官至枢密副使,终年64岁。

包拯在北宋历史上的影响其实并不算特别大,但他在民间的知名度即便放在整个中国历史上也是前三的水平,演义、小说、戏曲、评书、电影、电视剧……铁面无私包青天的形象早已深入人心,成为清官的代表。说起“青天大老爷”,人们第一个想起的就是包拯。

据《宋史·包拯传》、《包公墓志铭》等记载,包拯有2子2女。

包拯一生有3个女人,原配李氏,早逝;继室董氏,生长子包繶;侍妾孙氏,生幼子包绶。

1,包繶,包拯长子,娶崔氏,官至太常寺太祝、通判潭州,但早于包拯去世。包繶去世后,其妻崔氏守寡未嫁,后来还抚养包拯的幼子包綖长大成人,对包家功莫大焉。

2,包绶,包拯幼子,颇为传奇。包拯早年有侍妾孙氏,因故被包拯赶回娘家,但侍妾当时已有身孕,在娘家给包拯生了一个儿子。包拯的长子包繶死后,其妻崔氏守寡未嫁,把包拯这个儿子抱回来养着,一直到包拯60岁时才说明真相,取名包綖,官至朝奉郎、通判潭州。

也就是说,是包拯的大儿媳妇崔氏把包拯侍妾孙氏给包拯生的儿子包绶养大的。很明显,这就是演义小说中包拯被大嫂养大的故事原型。

3,包氏,包拯长女,嫁陕州硖石县主簿王向。

4,包氏,包拯长女,嫁国子监主簿文效。

包拯虽然只有2个儿子,且长子包繶早逝,但还好次子包绶一脉人丁较多。

包拯长子包繶与妻崔氏有1子,包文辅(5岁夭折),包永年(官至宣教郎,知崇阳县)。

包拯幼子包绶与妻张氏共有4个儿子,分别是包康年、包耆年、包彭年、包景年。

1000多年过去了,包拯的子孙后裔枝繁叶茂,早已遍布国内外,如今至少已经传到了第35代。无论包氏传到哪一代,铁面无私包青天都是他们永远的骄傲!

我是专注历史文化的狄飞惊,欢迎关注我!


狄飞惊


包大人不是没有后代而是他后代的知名度比较小。

特别是现在的电视剧以及史料研究都侧重于包拯的清廉耿直,很少提到私人生活。包拯的人设一直在神坛上没有下来,导致很多人以为他没有像普通人一样娶妻生子。其实在那个男权社会,秉公执法和娶妻生子之间并没有冲突,脑门上带着月牙的包大人一共有三个女人,四个孩子。

生长子包繶就是包大人的结发之妻董氏,长子“子繶,太常寺太祝,先公卒”,两个女儿,一个远嫁“陕州硖石县主簿王向”,一个许配给了“国子监主簿文效”。随嫁之待婢孙氏纳为妾室并生下一子,因为包綖,家族得以繁衍。

其中不得不提的是,包拯的夫人。她姓董氏,虽然他不是包大人的第一个夫人,但却是一位有名的贤内助。包大人的夫人是一位宦官家的小姐,从小聪慧知书达理,和包拯成婚以后夫妻之间十分恩爱。当时包大人还没有获得进士学位,身上也没有一官半职。包拯顾虑自己不仅有妻子,还有年迈的父母犹豫不决。董氏知道以后,非常支持包拯想要进京赶考的愿望。对包拯说:“大丈夫当为君上效力,家里自有我来照料双亲,我会像对亲生父母一样侍奉他们,你放心去应试吧。”

包拯听到这番话后非常感动,有贤惠的妻子照料年迈的父母,得此妻夫复何求?后来包拯考中了进士,由于当时的流官制度,不得不出去外地做知县。但是父母年迈留恋故土家园,不愿意远行,后来包拯毅然决然的辞掉官职回家侍奉双亲。董氏理解丈夫“先尽孝后尽忠”的想法,心甘情愿地陪伴丈夫奉养双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