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改革開放東風 南通著力打造創新之都

新華網南通9月15日電(宋家慧)南通靠江靠海靠上海,地處“一帶一路”與長江經濟帶的交匯點,面臨長三角一體化和上海“1+6”大都市圈、江蘇“1+3”重點功能區建設等國家和區域戰略疊加機遇,是全國首批14個沿海開放城市之一。改革開放40年來,南通力爭上游,奮勇爭先,憑藉著創新進取的精神,創造出一個又一個發展奇蹟。

海門疊石橋 從“家紡小鎮”邁向“國際家紡城”

海門疊石橋位於江蘇南通的東面。上世紀80年代,這裡只是東部沿海地區一個尋常鄉鎮。從腳踩縫紉機繡枕巾、桌布起步,疊石橋在夾縫中生存,在改革開放中成長。1983年後,海門疊石橋藉著改革開放的東風,積極鼓勵和支持家紡產業發展,先後六次將市場加以擴建,總投資6億多元。經過30多年的發展,疊石橋家紡產業已從傳統手工藝、普通縫紉機生產,發展成為“產業鏈條完整、公共服務優質、功能配套健全”的家紡產業集群。

據介紹,現在,疊石橋國際家紡城擁有上萬家商鋪,家紡產品暢銷全國200多個大中城市,並遠銷5大洲、130多個國家和地區,家紡產品全國市場佔有率達40%。

乘改革开放东风 南通着力打造创新之都

9月13日,在江蘇南通海門,媒體記者參觀疊石橋國際家紡城。近日,“風從海上來·改革進行時”網絡媒體採風活動來到了江蘇南通。新華網發(宋家慧攝)

2018年5月,“一帶一路”疊石橋進出口商品交易會在海門疊石橋舉行,來自俄羅斯、巴基斯坦、保加利亞、緬甸等19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貿易商、數萬種中外商品雲集於此。在為期4天的交易會期間,實現交易額上千萬元,境內外採購商超5萬人。

從計劃經濟時代的單一產品,到今天規模龐大的產業集群;從原始的地攤市場,到享譽中外的國際家紡城,海門疊石橋一步步的發展,見證了中國鄉鎮由改革開放帶來的鉅變。

啟東“天鯤號” 疏浚利器馳騁大洋

在南通啟東船舶工業園,“天鯤號”緩緩停靠在船廠碼頭。這艘“天鯤號”全船長140米,型寬27.8米,型深9米,最大挖深35米。“天鯤號”絞刀電機最大功率可達7500千瓦,挖掘岩石、淤泥等土質均不在話下,是國內首艘自主設計建造、擁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重型自航絞吸挖泥船。

乘改革开放东风 南通着力打造创新之都

9月13日,在江蘇南通啟東,“天鯤號”停靠在碼頭。近日,“風從海上來·改革進行時”網絡媒體採風活動來到了江蘇南通。新華網發(宋家慧攝)

今年6月,經過近4天的海上航行,“天鯤號”成功完成首次試航。這標誌著“天鯤號”向著成為一艘真正的疏浚利器邁出了關鍵一步。

從無到有,從有到強。“天鯤號”的出現反映了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製造業發生的巨大變化,這不僅讓啟東人驕傲,更讓國人自豪。

中央創新區 打造未來城市新核心

機遇屬於勇於創新、永不自滿者。南通積極策應國家創新驅動戰略,規劃建設中央創新區。規劃範圍約17平方公里,力爭通過5年左右的開發建設,將中央創新區打造成區域科技創新引領區、滬通創新資源合作承載區、城市轉型發展示範區和未來城市新核心。

目前,在創新區內建設的科創中心、醫學中心、南通大劇院、美術館、紫琅湖和中央森林公園漸露真容。為了吸引更多的優秀人才和科創項目落戶,中央創新區實行“建立100億元科創基金、建設100萬平方米人才公寓”特惠政策,全力扶持創新創業主體發展,保障人才在中央創新區安居樂業。目前,已有3家科研院所、2個院士團隊簽署了戰略合作協議,50多個重大項目也在洽談之中。

通江達海的寬廣胸懷,催生出勇立潮頭的江海精神。千百年來,南通先民圍堰造田、開荒煮鹽,滄海變桑田。當前,在“包容會通、敢為人先”的城市精神激勵下,南通作出建設具有區域影響力的“創新之都”重大決策,積極勾畫“強富美高”新藍圖,朝著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高起點開啟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徵程闊步前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