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說一汽、東風、長安不重組,只合作?

這幾天,關於一汽、東風、長安三家企業合併成為國汽汽車的傳聞沸沸揚揚,翻出2018年初撰寫的一篇未發表的預測小文與諸君分享。

為什麼說一汽、東風、長安不重組,只合作?

2017年2月17日,東風汽車和中國一汽共同簽署共建“前瞻共性技術創新中心”戰略合作框架協議。

2017年6月23日,東風汽車零部件(集團)有限公司在長春與中國一汽控股公司富奧汽車零部件股份有限公司簽署《戰略合作框架協議》,雙方不僅交流股份制改造的經驗,未來還可能在技術研發、資源協同上展開合作。

2017年8月2日,原中國兵器裝備集團總經理、黨組副書記、長安汽車集團董事長徐留平調任中國一汽董事長、黨委書記;同時,原中國一汽董事長、黨委書記徐平任中國兵器裝備集團公司董事長、黨組書記。

至此,中國一汽董事長徐留平、東風汽車董事長竺延風和中國兵器裝備集團公司(長安汽車母公司)董事長徐平之間,形成了每人都至少曾在上述兩家車企任職的微妙關係。

2017年12月1日,中國一汽、東風汽車、長安汽車在武漢簽署戰略合作框架協議,三方將圍繞前瞻技術創新、汽車全價值鏈運營、拓展海外市場、共同探索新商業模式四大領域展開全方位合作。

2017年12月19日,包括中國一汽、東風汽車、長安汽車在內的21家整車、零部件、信息通信企業、移動出行公司、互聯網科技公司、數字地圖提供商等投資10.5億元成立國汽智能網聯汽車研究院有限公司。

2017年底,中國一汽、東風汽車、中國兵器裝備集團全部完成公司化改制。

過去的一年,關於中國一汽、東風汽車重組的消息又加入了長安汽車的身影。年底前不斷爆出的新合作項目更讓三家企業否會合並重組的話題熱議紛紛。

那麼,在2018年,這樣一個萬億級的汽車巨無霸是否可能會真的誕生呢?

首先,我們可以從國資委的重組思路來看。

截止到2017年底,國資委在幾年的時間內完成了包括中國南車與中國北車、寶鋼與武鋼、中國遠洋與中國海運、中國國電與神華集團在內的至少18組34家企業的重組。

其中呈現兩大特點:

一是,在所有的重組中,仍然以大企業兼併小企業,盈利企業兼併虧損企業為主要形式。

二是,重組的企業要麼是形成合力,在一帶一路政策推進下全面參與國際競爭,例如中國南車與中國北車、中國遠洋與中國海洋等;要麼是在國家涉及鋼鐵、煤炭等產能過剩行業,以及產業結構調整中維護央企的穩定運營,實現國有資產保值和增值,例如中國國電與神華集團、寶鋼與武鋼等。

從上述兩個特點來看,中國一汽、東風汽車、長安汽車三家企業並不在亟待重組的名單序列中。

筆者統計了自2012年以來,三家汽車公司的營收和利潤狀況。

為什麼說一汽、東風、長安不重組,只合作?

可以看到,中國一汽與東風汽車體量相當;而在三家企業中盈利能力最強的反而是規模最小的長安汽車。

在這種局面下實現三家企業的難度,以誰為主體,以怎樣的形式完成都需要國資委頗費思量。

同時,如果說中國一汽和東風汽車在文化上還相對接近,長安汽車則是另外一種氣質和風格。

按照國資委的要求,央企重組必須要做到1+1>2,在已經完成的重組中,實現這個目標已經是殊為不易,更何況是難度更大的1+1+1>3。

如果國資委希望通過三家企業重組來實現國際化競爭,即便在短期內可以形成一個萬億規模的汽車巨無霸,但以三家企業目前自主品牌產品的現狀,也難以直接與國際汽車巨頭們展開對話。

其次,我們從三家企業所處的市場環境和汽車行業格局來看。

相比高鐵、遠洋海運、煤炭、鋼鐵這些領域,汽車行業本身就是一個完全開放、充分競爭的行業。

在三家企業的身後,還揹負著與全球14家國際汽車企業的合資資產。附表2

如何在整合中協調好產品的市場化競爭,如何處理好與14家外資企業的關係,都是整合的一大難點。

但對於三家企業來說,之所以不斷被提及整合,他們所處的市場環境也確實存在危機感。

從三家企業的利潤統計看,2016年,三家企業都出現了下滑的局面。

這其中既有央企的體制、機制是否適應更激烈市場競爭的老話題,也有全球汽車業正面臨電動化、網聯化、智能化和共享化巨大變革的新挑戰。

目前,國際上的汽車巨頭們已經紛紛表示會在2020年到2025年間,推出全新的電動化、智能網聯化的產品。

如果在此時讓三家企業實現重組,按照一般的規律看,完成三家企業從總部整合、上市公司重組整合、業務整合、再到安置富餘員工、文化融合等,最快的進度也要在3~5年以後才能實現。

而將大多數精力都忙於重組的央企,恐怕很難有精力真正能夠把面向未來的技術、產品進行佈局和開發。

我們可以看到,在新的汽車格局下,合作和新的聯盟正在越來越多地展開。

例如,通用汽車和福特汽車在過去十年內完成了3款變速器的聯合開發;奧迪、寶馬和梅賽德斯-奔馳在2015年收購諾基亞Here地圖服務後,計劃成立合資公司在移動互聯汽車研發上實現實時傳感數據的共享。

2017年的最後一天,鈴木、大發、斯巴魯和日野也宣佈加入此前由豐田、馬自達、電裝主導的電動車聯合研發公司。未來,這幾家日本汽車和零部件企業將共同承擔研發費用、共享技術成果等。

因此,《汽車商業評論》認為,從2017年三家企業的一系列動作看,不實施重組,而在一些共性技術、前瞻領域上展開合作會是未來中國一汽、東風汽車和長安汽車之間互動的主旋律。

而從合作的形式上,三家企業之間也有諸多可以想象的空間。

最基本的模式是三家企業實現基礎平臺化研發和聯合採購,實現成本的最優化。

另外,三家企業均已完成公司化改制,國資委正在積極推動央企的混合所有制改革,和從“管企業”到“管資本”的轉變,這給它們未來在資本層面運作,甚至通過某種形式互相交叉持股提供了可能性。

最後,在央企開啟的重組中,也有兩家企業重新設立合資公司的先例。

招商局集團與中國外運長航集團共同設立超大型油輪(VLCC)合資公司——“中國能源運輸有限公司”,就實現了兩個集團間優勢資源的整合,組建了國內最大的油輪船隊,遠期運力位列全球前三位。

因此,三家企業雖然目前只是簽訂了合作框架協議,但鑑於此前中國車企間合作從未真正成功的局面,下一步通過設立合資公司來進一步明確投資、責權利以及管理團隊或許是可以借鑑的模式之一。

2018年1月3日,東風汽車集團有限公司黨委常委、副總經理劉衛東在總結2017年東風汽車業績時透露,“中國汽車‘國家隊’的步伐正在加快推進,近期很多項目已經開始對接,每個項目都有負責人在推動。最遲到2018年3月底,第一批項目就會浮出水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