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的胃癌患者都會問的5個問題

98%的胃癌患者都會問的5個問題

得了胃癌還能活多久?中醫藥能治癒胃癌嗎?放化療,做還是不做?

小偉給我看了腫瘤醫院出具的出院記錄,上面詳細記錄了疾病的診斷、治療過程。患者做過2次胃鏡,經歷了2次手術,承受了很多痛苦。

患者家屬把患者送到醫院,自然希望患者能夠得到最好的治療,能夠痊癒。但對於胃癌來說,醫生能做的,往往沒有患者期望的那麼多。

醫療當然是要治療疾病,但是能夠達到的目標是不一樣的。對於腫瘤的治療,能根治當然最好,這要求腫瘤長在一個固定的地方,沒有轉移,醫生可以通過手術的方式把它切掉,萬事大吉。但目前大多數情況並不是這樣的,醫生能做的是儘量綜合治療(包括手術、放療、化療等),延長患者的生存期,提高患者的生存質量。還有一些藥石無效、迴天乏力的患者,醫生只能儘量安慰患者,給予患者繼續生活下去的信心。這正應了特魯多醫生的墓誌銘“有時治癒,常常幫助,總是安慰”。

拿著出院記錄,小偉問我他母親的情況到底怎麼樣。我如實相告:“你母親所患胃癌的組織類型不好,惡性程度高,預後不良。”

其實,患者家屬心中早已瞭解了這一情況,只是還抱有一線希望而已,再次從我口中證實,又一次經受了打擊。

這時,小偉問我:“李大夫,腫瘤醫院建議我媽媽做放療、化療,但我聽人說,做這個又費錢又遭罪,最後經常落個‘人財兩空’,您說,我還讓我媽做嗎?”

做不做放化療,也是患者經常問到我的問題。這個問題不能一概而論,需要患者與主管醫生商量。一般來說,如果患者年齡較小,希望根治,並且身體狀況尚好,可以耐受,應當制訂一個周密的放化療方案,是有可能把病灶控制在最小,甚至消除的。但與此同時,確實要做好放化療副作用大,會經常出現噁心、嘔吐等胃腸道反應,甚至免疫力下降等其他傷害的心理準備。如果患者年齡較大,希望能在有生之年享受更好的生活質量,不想再折騰,可以考慮保守治療,帶瘤生存。

當然,放化療的花費確實會帶來沉重的經濟負擔,“人財兩空”也確實是常有的事情。放化療是目前延長晚期惡性腫瘤患者生命的最佳手段,寄託了很多人的希望。但根據我在臨床的觀察,經過放化療治療的患者,不一定會延長理想的生命,反而經常在最後的歲月裡痛苦不堪。

這真是一個殘酷的矛盾,也是讓醫生、患者最糾結的地方。

中醫藥能治癒胃癌嗎?

聽了我對放化療的看法,小偉又問我:“李大夫,我聽村子裡的人說,中藥可以治癒癌症,這是真的嗎?如果吃中藥,我媽能支持多久呢?能不能用中藥的方法來治療呢?”

看來,這是他今天來找我的主要原因。

其實,中藥對癌症治療的作用問題,也是當前醫生們討論的熱點。中醫藥治療消化道腫瘤有自己的優勢。首先,在放化療期間,服用辨證論治的湯藥,可以有效對抗放化療的副作用;其次,如果選擇保守治療,中醫藥在扶助正氣、提高生存質量及抑制腫瘤生長方面具有重要的臨床價值。

我們醫院的腫瘤科和腫瘤醫院開展了多方面的合作,在綜合治療消化道腫瘤方面,取得了一些科研成果,收到了良好的臨床效果。我給小偉開了針對他母親胃癌的方劑,希望能益氣養血,增強免疫力,健脾養胃,提高他母親的生存質量。

得了胃癌還能活多久?

“那我母親還能活幾年?”小偉問我這個問題的時候,有些哽咽了。

經常會有患者和患者家屬問我這個問題,但客觀地講,很難說清楚。在一般老百姓眼裡,胃癌可能就是一種病,但在專業醫生眼中,胃癌可以說是一類疾病的統稱。

依據構成胃癌的癌細胞不同(組織學類型不同),胃癌可以分為腺癌(最常見),腺鱗癌、鱗癌、未分化癌(少見)。其中腺癌又可以分為乳頭狀腺癌、管狀腺癌、低分化腺癌、黏液腺癌和印戒細胞癌。根據癌細胞的來源,胃癌可以分為來源於腸黏膜的腸型和來源於胃固有上皮的瀰漫型。根據癌細胞的生長方式,胃癌可以分為以團塊式生長的膨脹型和以分散式向縱深擴散的浸潤型。

以上這麼多專業的醫學名詞,可能讓您覺得深奧難懂,您也完全可以一掃而過。但對於醫生來說,這些胃癌的分類都具有重要價值,它們很可能就決定了一位患者的治療效果,甚至生存時間。比如,腸型胃癌比瀰漫型胃癌預後好,膨脹型胃癌比浸潤型胃癌預後好,一旦看到印戒細胞癌,都意味著“攤上事了”。

除了胃癌的組織學類型,胃癌的分期,也就是腫瘤的大小、有沒有淋巴結轉移、有沒有遠隔器官轉移等都與胃癌的預後密切相關。此外,患者的精神因素也非常重要。

至於小偉的母親,我看到出院記錄上清楚地寫著“幽門癌,印戒細胞癌,胃大部切除術,腹腔轉移”。這幾乎是一個跟著一個的壞消息,預示著他母親凶多吉少。

我並沒有直截了當地說出他母親的病情及我心裡對他母親情況的預期,而是對小偉說:“雖然你母親的胃癌已經確診了,但目前結果還沒有完全出來,也許其他地方還沒有擴散,所以還是很有希望的。”

說這話的時候,我自己都覺得臉紅,不過,我相信安慰的力量,我相信這能夠幫患者建立信心,而這絕對是有利於治療的。

親人得了胃癌,說還是瞞?

“大夫,我媽現在還不知道自己得了啥病。您說我咋和她說啊,我實在是不敢告訴她。”小偉又問我。

潘大媽也在一邊附和:“是啊,大夫,我一直都跟我妹妹說她得的是胃潰瘍,但她有點將信將疑,可真是沒人敢說實話啊!”

說還是不說,是擺在癌症患者家屬面前的一道難題,我回想起在美國學習的歲月。面對疾病和死亡,國外比國內坦然得多。可能是外國人說話比較直接,國人說話比較含蓄的原因,也可能是外國人的信仰和國人不同的緣故。總之,我在美國學習的時候,帶教的老師得到醫學的結果後,總是會和患者進行坦誠的溝通,告訴患者真實的病情。而癌症只是疾病的一種類型,並無例外。因為,患者有知道自己病情的權利,任何人沒有權利決定別人的健康。

回到國內診療,曾有一時間讓我很困惑。我也曾經想過,如果是自己得了絕症,究竟是糊里糊塗地活著,讓人哄著,還是知道結果,惶惶不可終日,抑或成就一番勵志的演說和事蹟,很難說清楚。我想,眼前這兩位癌症患者家屬,也是對患者的心態沒有把握,所以不敢貿然說出真相。

我對小偉說:“你是患者的兒子,肯定最瞭解自己的母親,我想,你應該能找到最適合她的方式。”

小偉皺了皺眉,說:“我明白了,還是先別告訴我媽了,就按我姨說的,胃潰瘍。”

彷彿自己在慫恿他人說謊,我感到有一絲罪惡感。但轉念一想,雖然是謊話,但包含了極大的善意,因為患者的兒子是想給自己的母親一份希望,對於一個病情兇險的癌症患者來說,也許這才是最重要的。

胃癌患者怎麼吃?怎麼補?

“李大夫,我媽得了這個病,您說我該怎麼辦?給她吃點什麼好?怎麼補一補?”小偉問的這個問題,也是很多患者家屬最關心的問題。

因為胃癌本身以及手術的影響,絕大部分胃癌患者的消化功能受損,身體狀況較差,通常比較瘦弱。同時,貧血、鈣質流失、營養不良及胃食管反流等手術併發症也會不可避免地發生。

面對這種情況,最重要的不是吃什麼來“大補”,反而是盡最大努力保持患者虛弱身體的低水平運轉。

我對他說:“剛做完手術時,吃飯要吃流食,隨後吃一些容易消化的食品,少吃多餐。平時要保證休息,調節胃口。你媽媽做了全胃切除手術,如果發生大細胞性貧血,應當在醫生指導下補充維生素B12和葉酸。如果服用中藥療效較好,需要一直吃下去,期待能多服用一段時間。”

另外,胃癌是終身的疾病,一直到離開這個世界,都需要定期來醫院複查,無論是否根治。複查的主要目的是監測疾病復發情況或治療相關不良反應,評估和改善營養狀態等。複查項目一般包括血液學、影像學、內鏡等。複查頻率為治療後3年內每3——6個月1次,3——5年每半年1次,5年後每年1次。內鏡檢查每年1次。

想想我對患者家屬這樣的交代,實在無奈。作為醫生,我總是希望能夠治癒患者,但面對胃癌這樣強大的對手,我常常感到深深的挫敗感。一個又一個生命在我們的行醫生涯中不斷逝去,醫學的無能為力不僅讓患者感到絕望,也鞭撻著醫生的靈魂。

保持怎樣的心態才好,這是醫生和患者永久的修行。

98%的胃癌患者都會問的5個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