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道士說道:夫婦本是前緣,兒女原是宿債!

道學平臺

道教是華夏文化傳承之瑰寶,是天尊對眾生慈悲的叮嚀,仙道貴生,無量度人。

小道士說道:夫婦本是前緣,兒女原是宿債!

南懷瑾曾經提到杭州城隍廟的一副對聯:

夫婦是前緣,善緣惡緣,無緣不合;

子女原宿債,討債還債,有債方來。

並且說,城隍廟的這副對子,將整個人生因緣的道理,差不多都概括在內了。

所謂“前緣”“宿債”,好像是非常陳舊的觀念,其實那只是古人一種比喻的說法,和我們今天對家庭倫理關係的看法並沒有多少距離。

可以說中國人是最有家庭觀念的民族之一,父母健在,夫妻和睦,幾個兒女,平平安安,這就是中國人的天倫之樂。

01

夫婦本是前緣

諺語說:“親不過父母,近不過夫妻。”

世間男女無數,能結為夫妻的真的是一種前緣,“十年修得同船渡,百年修得共枕眠”,真的要好好珍惜!

一日夫妻百日恩。生活中還是多想對方的好處,原諒對方的不足,夫妻就像一雙筷子,合在一起,互相配合,才能品味生活的酸甜苦辣。

傳統文化歷來注重婚姻的持久,《周易》上說,“夫婦之道,不可以不久也,故受之以恆”。

“執子之手,與子偕老”,這是《詩經》中一對夫妻的約定:與你緊握雙手,和你一起慢慢變老。

正是這個約定使得多少夫妻度過艱難,繁衍生息,並由家及國,使得中國人成為全世界唯一以國家形態傳承,而又同根、同文、同種延續幾千年的民族。

小道士說道:夫婦本是前緣,兒女原是宿債!

古人云:“夫妻同道,父子同心。”

夫妻同道,自然要互相分擔,特別是遇到困難的時候,“夫妻本是同林鳥”,夫妻是應該共命運的。

人生旅途不可能事事如意,當一方遇到煩惱時,另一方應以溫柔來撫慰對方的心。一份憂愁若兩人分擔,憂愁只有一半。

漢字中最有內涵的一個字是“安”。

“安”字,上面一個寶蓋頭喻義為家,就是告訴男人,家裡有一個女人,你的心裡才能安寧。古人說,“妻賢夫安”,可以說就是對這個字的深刻解釋。

如果說丈夫是家裡的頂樑柱,那麼妻子就是家裡的風水,決定著家庭未來的路。

古人云:“妻賢夫自良。”

妻子賢惠,丈夫有“賢內助”,家庭和睦,丈夫沒有後顧之憂,事業自然容易成功。

一個家庭是否幸福、平安,後代能否成材,跟這個家庭中的女主人的一言一行有著很大的關係。

以《周易》的觀念來說,女人有坤德,厚德載物,有了厚德,才能承載家庭的繁榮,孝順老人,相夫教子;乾剛坤柔,女人以她的善良溫柔,以她的母性撫養子女、善待他人。

02

子女原是宿債

古人說:“痴心父母古來多,孝順兒孫誰見了?”

古人又說:“兒孫自有兒孫福,莫為兒孫做牛馬。”

當前流行一句話,“父母的愛,就是一場得體的退出”。

曾國藩說:“凡世家子弟,衣食起居,無一不與寒士相同,庶可以成大器;若沾染富貴習氣,則難望有成。”

而當今有的父母把衣服給孩子穿好,把碗筷端到孩子面前,把錢塞在他們手裡。然後對他們說:看,是我辛苦地在養你!

在父母日復一日的施捨中,他們慢慢失去自信,失去尊嚴,失去生存的能力。

小道士說道:夫婦本是前緣,兒女原是宿債!

然後父母又會大聲說:你怎麼這麼沒有出息?你為什麼啥都不會做?難道你將來還要我們養你?

甚至孩子早已經成年,有的父母還要安排和干涉孩子的工作、戀愛和婚姻,嘴裡唸叨著:“我不放心!”其實只是一種愚蠢的控制慾。

孩子來到父母身邊的時候,他們確實弱小,但他們不是弱者;他們確實需要幫助,但絕不是施捨;他們不光要得到關愛,他們更需要得到希望和夢想。

讓他們從小學會自立,給他們機會,讓他們有展示自己的信心,讓他們在驕傲中長大,在自尊自愛中長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