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管嬰兒患高血壓的風險竟是普通人的6倍!

40年前,第一個“試管嬰兒”呱呱墜地。

在40年中,體外受精技術改變了無數家庭的命運,也引來了無數爭議。其中,最大的爭議要數天主教等宗教的反對了。

不過宗教的反對是倫理問題,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奇點糕今天要說的還是科學上的問題。


試管嬰兒患高血壓的風險竟是普通人的6倍!


伯爾尼大學的Stefano Rimoldi等科學家的研究發現,那些通過“試管嬰兒”技術出生的孩子,相比比普通小孩,有更高的心血管風險[1,2]。文章發表在Circulation和JACC上。

科學家們早就發現,妊娠早期的不利因素,會增加孩子成年後的心血管風險[3]。那經歷了體外受精和胚胎植入這兩個非常“不自然”的過程,“試管嬰兒”的心血管風險是不是也增加了呢?

在2008年的一項研究就發現,“試管嬰兒”相比普通小孩,出生體重較低,孕齡較短。到青春期時,“試管嬰兒”的收縮壓要比普通孩子高3-4毫米汞柱,舒張壓高1-2毫米汞柱[4]。

雖說血壓高的不多,但帶來的健康風險不容忽視。童年時的血壓升高與成年後的高血壓風險有關[5]。有研究表明,成人血壓每上升2毫米汞柱,中風的風險就會增加8%[6]。


試管嬰兒患高血壓的風險竟是普通人的6倍!


不過,“試管嬰兒”的心血管風險,是因為他們較低出生體重、較高的早產率,或者選擇“試管嬰兒”的父母的遺傳因素,還是這個技術本身帶來的呢?

Stefano Rimold招募了65名通過體外受精技術出生的小孩和57名自然受精出生的小孩,平均年齡11歲。在篩選志願者時,他還特地把早產、低出生體重以及子癇前期等因素排除在外。

做“試管嬰兒”需要用激素刺激排卵,有人認為“試管嬰兒”的高血壓傾向是刺激排卵的副作用——卵巢過度刺激綜合症——導致的[7]。為了排除這一影響,Stefano Rimold還招募了16個母親使用激素刺激排卵後,自然懷上的孩子。


試管嬰兒患高血壓的風險竟是普通人的6倍!


研究人員首先檢測了志願者的血管硬化情況,主要檢測了3個指標:血管舒張功能、脈搏波速和血管內膜厚度。

實驗中的“試管嬰兒”和普通孩子的父母間,在這三個指標上沒什麼區別。而那16名母親通過激素刺激排卵懷上的孩子,與普通孩子也沒什麼區別。特別是“試管嬰兒”通過自然受孕出生的兄弟姐妹,也與普通孩子沒有區別。這也就排除了父母因素對孩子的影響。

但在“試管嬰兒”中,情況就不同了。相比普通小孩,“試管嬰兒”的血管舒張功能下降了25%,脈搏波速快了20%,內膜厚了10%。

“試管嬰兒”的血管真的提前硬化了。


試管嬰兒患高血壓的風險竟是普通人的6倍!

瑞士少女峰及少女峰著名的齒輪鐵路

接下來,研究人員把這些孩子拉到了瑞士海拔3450m的少女峰上住了兩天。在高海拔地區,由於氧濃度低,肺血流量變大,肺動脈的問題更容易暴露出來。

2天后,研究人員測量了孩子們的肺動脈壓。“試管嬰兒”的肺動脈壓比普通孩子高了30%。

5年後,這些孩子到了16歲,進入了青春期。研究人員又再次檢測了他們的血管硬化指標。此外,還測定了他們的24小時血壓。

反映血管硬度的指標上,“試管嬰兒”依舊不如普通孩子。其中,血管舒張能力比普通孩子差25%,脈搏波速快了7%,血管內膜也厚了7%。


試管嬰兒患高血壓的風險竟是普通人的6倍!


5年前後,“試管嬰兒”在血管舒張能力、脈搏波速、血管內膜厚度上,都不如普通小孩

在血壓上,“試管嬰兒”的舒張壓平均比普通孩子高了2.3毫米汞柱,收縮壓平均高了4.2毫米汞柱。而且在保持隨訪的52名“試管嬰兒”中,有8人已經達到了動脈性高血壓的診斷標準(>130mmHg/80),而對照組的40個孩子中只有1名達到了高血壓診斷標準,足足高了6倍。

排除了早產等影響後,“試管嬰兒”的心血管風險還是更高。看來真是這個技術的問題了。

“對人工授精個體的早期研究、檢測和治療可能是適當的預防措施。”文章共同作者Weinrauch說,“我們需要警惕通過體外受精療法懷上的孩子的血壓升高,以及早通過生活方式的干預,如果必要的話,還需要進行藥物治療。”

對那些希望通過“試管嬰兒”技術懷孕的父母,奇點糕這裡還是有兩個好消息的。一是服用抗氧化劑可以改善“試管嬰兒”的心血管功能[8]。二是科學家們已經在小鼠中發現了體外受精導致孩子高血壓的原因——DNA甲基化改變,並通過改變培養基成分消除了這一影響[9]。希望這個技術能早早應用到臨床中,造福那些想要孩子而不得的父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