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京东白条ABN债券通看中国互联网消费金融

上海清算所官网披露——北京京东世纪贸易有限公司2018年度第一期资产支持票据(债券通)成功发行。这是国内首批债券通ABN试点项目,也是国内首个互联网消费金融ABN债券通。

京东互联网消费金融ABN以京东白条应收账款为基础资产,由京东发起,平安信托作为受托发行机构。主承销商为中国银行,由渣打银行共同担任承销商,汇丰银行担任财务顾问。投资人将从京东白条应收账款所获相关收益作为收益来源。

ABN是以银行贷款、企业应收账款等可预期的稳定现金流,打包成资产池后向非公开定向投资者发行的一种资产支持票据,通常ABN的期限较短。

经中诚信国际信用评级有限责任公司评定,给予京东白条ABN债券通优先A级AAA评级,优先B级AA评级,中间级BBB-评级。总发行规模为10亿元,其中优先A级7.5亿元。

京东债券通ABN的成功发行不仅说明了评级机构、投资人对京东品牌和企业运作能力的认可,更是市场对我国互联网金融科技领域未来发展的认可。国际三大评级机构之一的惠誉国际对该项目的优先A级资产支持债券给予了A+的国际评级,这对未来引进境外资本及境外机构评级起到了示范作用。京东金融市场部负责人郝延山表示,作为首单引进国际评级的ABN项目,京东白条ABN的成功发行,对于行业有着积极的意义。

从京东白条ABN债券通看中国互联网消费金融

我国互联网消费金融的发展

消费金融启动

2009年7月,原银监会发布《消费金融公司试点管理办法》,鼓励成立消费金融公司推动我国消费金融业务发展。我国的互联网消费金融正式开篇于2013年,2013-2014两年间,分期乐、京东白条、趣分期、爱又米纷纷上线试水互联网消费金融,行业进入启动期。2015年6月,我国共获批成立的持牌消费金融公司共计15家,其中包括同年4月上线的蚂蚁花呗。在政策鼓励和行业创业的共同作用下,互联网消费金融进入快速增长期。截至2017年,互联网消费金融放贷规模增速达904%,为历史增速最高。在快速增长的背后,行业出现过度授信、暴力催收等不合规经营方式,2017年国家出台相关监管条例,严格规范平台经营,行业进入整顿期。

消费金融以消费为目的为消费者提供"先消费,后付款"的服务,多数为日常消费品、衣服、房租、电子产品等,申请消费贷款,信贷期限通常为1-12个月,金额在20万以下。互联网消费金融依托互联网,实现从申请、审核、放贷、还款全流程的互联网化。根据消费金融是否依托消费场景、放贷资金是否进入消费场景,将消费金融分为消费贷和现金贷。大多数消费金融机构同时具备这两种形式的消费金融产品。

从京东白条ABN债券通看中国互联网消费金融

从信用卡到互联网消费金融

在这以前,中国的信贷消费主要是商业银行和消费金融等公司来做,以房贷、车贷为主。小额消费产品信贷在有互联网消费金融服务以前,以信用卡的模式存在。信用卡业务的主要盈利模式是利息收入、年费收入,提现手续费等。号称虚拟信用卡的互联网消费信贷的盈利模式是用户在免息期以外的利息、套现手续费等。不同于信用卡"不用也要付年费"的霸王条款,开通互联网信贷功能的用户从来不会为年费而担忧。无卡式的借贷让借款和还款变得更容易了。

政策支持

互联网消费金融5年的飞速发展得益于政策的支持,除此之外,近年来国家的宏观经济调控也助推了行业的发展。2015年多次降准降息,银行向市场释放了充足的资金。15年下半年至16年,主要期限国债收益率持续下降,进而导致资金成本持续走低。

从京东白条ABN债券通看中国互联网消费金融

这样一来,消费金融就有了宽松的资金面和较低的资金成本。2016-2017年,房地产市场高烧不退,国家集中打击房地产行业,银行信贷政策不断收紧。与此同时,部分互联网消费金融平台推出购房用途的贷款,居民贷款需求向互联网化方式转移。随着年轻群体逐渐成长向消费市场的中坚力量靠拢,金融消费理念易于渗透,使得更多用户欣然接受消费金融产品。

负债消费趋势

2017年我国互联网消费金融放贷规模达4.4万亿元,同比增长904%。其中,蚂蚁花呗放贷高达9000亿元,占行业总放贷数额的20%。截至2016年9月,蚂蚁借呗逾期率为0.88%,不良率为0.64%;截至2017年6月,京东白条逾期率为1.04%,不良率为0.52%。年轻化的消费群体的消费观念已悄然发生改变,开始热衷于负债消费,到期还款的形式。

从京东白条ABN债券通看中国互联网消费金融

消费金融"紧箍咒"

然而,进入2017年下半场,互联网消费金融行业政策收紧,2017年12月1日,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P2P网贷风险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下发《关于规范整顿"现金贷"业务的通知》(下称141号文),为消费金融业务的增长上了一道"紧箍咒"。

2018年互联网消费金融放贷规模影响因素盘点

1、放贷主体必须是有资质的金融机构。

2、ABS需要并表,并表后市场主要参与主体银行、持牌消费金融公司、网络小贷公司均受杠杆率限制。

3、助贷模式存在的基础"增信"被监管叫停。

4、非银行业金融机构现金贷业务不被认可。

5、资金面变得紧张。

6、消费贷的场景覆盖已经到一定瓶颈。

在141号文出台之前,市场上一些没有相关资质的公司也从事着放贷业务,这也是互联网消费金融快速发展的原因之一。141号文强调了"放贷主体必须是有资质的金融主体",行业参与者受到严格限制,2018年消费金融放贷增量将有所下滑。

从京东白条ABN债券通看中国互联网消费金融

消费金融机构发行ABS,将信贷资产"出表",脱离资本充足率指标的监管。141号文规定ABS不得"出表",限制于杠杆,行业未来放贷规模将进一步放缓。

行业竞争加剧 集中度上升

消费场景布局

资金成本上升,政策红利的消失要求行业回归到自身产品需求和业务能力的竞争上来。未来行业发展的机遇在于互联网消费金融场景的渗透,互联网金融业务覆盖的场景的交易规模占移动支付消费类交易规模的58.5%。支付机构和电商利用支付业务覆盖了众多的线上场景,与支付机构和电商合作可提升线上消费场景布局。

获客成本竞争

消费金融业务的闭环是获客、风控、放贷、催收。在获客环节,如何付出最少的成本获取最大的利息和服务费收入是提升消费金融获客能力的目标。互联网消费金融机构通过场景布局、广告投放等方式获取客户,其中,场景凭借精准获客、针对性风险、监管利好等优势成为互联网消费金融业务必争之地。对于有场景的消费金融机构,场景的市场容量、布局门槛等因素成为获客能力衡量的关键因素。

从京东白条ABN债券通看中国互联网消费金融

用户体验提升

除了获客成本以外,提升用户体验是消费金融机构竞争的另一个法宝利器。在申请阶段、操作流程方面提升用户体验,给予用户一个良好的客服体验,进而挖掘用户再次借贷的需求。衡量互联网消费金融机构的用户体验水平,复借率是个重要指标。

随着2018年行业监管政策的出台,我国互联网消费金融进入整改期。市场参与者受到严格的监督,企业经营运作受到严格的管理。未来2年,放贷增速将受到影响,行业集中度上升,逐渐形成巨头垄断格局。在这个时期,机构之间需要从合规经营、获客成本、用户体验和风险控制等方面展开竞争。不同的平台会逐渐形成不同的竞争优势以及吸引不同特质的长期用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