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範範範範範範er
小學階段的孩子,從年齡心理特徵來看,對老師和父母都有很強的依賴性,在老師和父母的督促下,或者說壓力下,學習成績是可以提高的,這個成績中包含有基礎知識的積累和認知能力的提高,在一部分孩子當中也包括自主學習能力的提高。但是有一部分孩子,在外部壓力減弱或消失之後,學習動力就會減弱,成績會一落千丈,也是常有的。
“小學階段的成績具有很大的欺騙性和虛假性”這一說法過於絕對化,正如上一段的分析,家長和老師,除了對孩子加強文化知識的輔導以外,更應該鼓勵孩子樹立遠大理想,培養孩子主動學習的興趣,養成正確的學習習慣(如:預習、聽課、鞏固、質疑等)。
從小學升入中學,不僅課程內容增多、難度加大,而且孩子的心理還需要一個適應期,如果在這個期間,成績有所下降,也屬於正常的,家長和老師需要有耐心,需要加強正確的引導,進行適度的心理疏導,只要孩子適應了初中的學習生活,成績自然也會提高的。
最後,我要說的是,每一個孩子都是家長的寶貝,對孩子的期望是正常的,但是需要有一個合理的期望值。每一個孩子都有自己的長處和短處,家長要善於發現孩子的長處,從而揚長避短,讓孩子在成長的道路上既輕鬆愉快,又能最大限度地獲得人生的成就。
礁湖的石頭
很多孩子在上小學的幾年裡,學習成績都很好,每次考試分數都不低,家長一直認為孩子的學習是沒有問題的。但當升入初中後,家長心中的好學生,學習成績竟然下降了。這讓很多家長,都不理解,搞不明白到底是怎麼回事?孩子依然是認真學習的,小學學習成績也挺不錯的,為什麼上了初中以後,就開始下降了呢?
小學時期的成績有可能是虛假的,這裡的虛假並不是指孩子小學成績不好或者作假。
平時家長太過於強調分數,認為只要高分數,就代表孩子成績好,所以一味的要求孩子學習課本知識,減少業餘知識的培養,使孩子每天除了完成老師佈置的作業,還要不斷的進行課本知識反覆複習,補習。孩子一點沒有時間看一些課外書,學習的知識面只限於課本知識。
課本知識當然需要學習好,但不是代表孩子學好課本知識,考出高分數就是真的成績好。孩子的教育是多方面,所需吸收的知識應該是豐富多彩的,而課本的知識太過單一,不能滿足孩子大腦的需求量。
孩子小學除了學到課本知識,腦海裡沒有大量的閱讀量,沒有豐富的知識,大腦得不到更好的全面的開發。
學習的好壞是不能僅僅用分數來評判的,家長只注重強調孩子的成績,而忽略能力的培養和習慣的養成才是最重要的。
小學課本內容簡單,一般孩子在學習上都不會存在太大困難,只要認真學習,成績就會比較理想。但由於缺乏平時課外知識的積累,往往升入初中後,學習成績開始下降。小學期間哪些把全部經歷用來考高分的學生,和平時成績不是太突出但課餘生活豐富,博覽群書的學生,在升入初中後,會發現,原來學習成績不突出的學生,到了初中學習成績有的反而比小學考高分的還要好。
孩子的學習不應該是片面的,更不該是以分數來決定好壞的
全方面的發展,才能真正培養孩子更多的知識,綜合性的能力才是考評孩子成績的關鍵。就好比一個每天被規定呆在家裡學習的孩子,對外界的接觸和新知識的積累及思維上,遠遠不如經常外出可以每天接觸新事物的孩子。
平時接觸的事物越多,學習的範圍越廣,積累的知識才更全面
大腦需求越得到滿足,孩子的聰明天賦才能得到更好的發揮。所以說只注重課本知識,考高分的成績是存在虛假性的。
這種成績是片面的,不全面的,會造成孩子因為知識面的缺失,時間越長,成績越明顯出現不理想,而平時大量積累業餘知識的孩子,往往會在以後的時間裡成績上升,後來者居上。
決勝網
家裡有小學生,親戚也開著小學託管班。我對這個問題的觀察和思考如下:
第一、小學知識的著重點問題。如果說初中、高中的考試更注重考核學生的靈活運用能力,那麼,小學考核更著重於學生對知識“亦步亦趨”的掌握和模仿能力。也就是,後者相對於前者而言,是“死”的知識。小學生只需要聽話,認真,細心,緊跟老師的思維,考試成績基本問題就不大。
第二、小學考試方式的問題。通過對周圍小學生的觀察,小學生4年級之前,期末考試前很多老師會提前讓孩子們做一次試卷,這樣,到正式期末考試的時候孩子們基本都是“95-100”分,老師們和家長們都皆大歡喜。到了5、6年級,這種方式被置換為80%原題,20%活題形式。即試卷上的80%的試題是平時反覆練習過,甚至連答案都能倒背如流的原題,包括語文作文也是這樣,提前會有範圍,孩子們只需要在給定範圍之內背誦範文然後考試的時候靈活“挪移”即可。而額外的20%則是真正的“能力考核”,即對課本知識點的綜合運用考核,考題的靈活度和難度係數都比較高,有的難題甚至60-80%的學生都做不出來。比如上學期我家孩子所在學校的數學考題,最後一道題全年級將近200人,做出來的可能不到10個學生。
小學生這樣的知識考核重點和方式就導致小學成績往往呈現如下特點:分數密集度高。孩子們語數外分數分佈在85-95之間的是常態,一分之間,全區可能會有成百上千個學生。因為難題大部分同學都很難做出來,所以,同學與同學之間的分差,不過就是一個細心與否造成的落差。基於此,小學成績的欺騙性和虛假性自然也就不難理解了。
雖然小學成績具有欺騙性和虛假性,但我的觀察,高分者,也就是說能把範圍之外“20%”的分拿到的學生依舊鳳毛麟角,這些學生的脫穎而出,與其在學習上時間和精力付出,良好的學習習慣,勤于思考和認真細心高度相關。這些都是學霸的潛質,這些潛質將會以一種良性影響延伸至他們未來的學業中,照亮他們的學業前景。
以上,供參考。
孫衛華
小學的時候語數外三百、雙百都是常有的事兒,一上初中,成績只能考個80多分,這個只要家有上初中的孩子,都會發現這個問題。
那是不是因為孩子不專心、不夠努力呢?並不是的,而是因為小學階段有幾個“迷惑性”:
1、小學階段學科少,主要就語數外三門學科,學習精力較為集中;
2、總體來說小學知識難度是比較低的,上課稍微專心點,平時家長再輔導督促一方,考個高分並不難。
3、小學的期中、期末考試大多是學校自主命題,考試基本都以書本知識為主,少有超綱的考題,也考不出能力上的區別。
4、小學多以鼓勵教育為主,不打擊學生的學習熱情、積極性。
一旦上了初中,學科變多,政治、地理、化學、物理等等,大大小小加起來將近10個學科,學科開始構建整體的知識體系,難度、深度都在增加,家長有時也幫不上忙。
能堅持保持好成績的學生,還真比較少,好些學生都要恢復一兩個學期,才能跟上節奏。
所以,不能單看成績來衡量一個孩子是否優秀,小學階段多在學習習慣和學習思維上下功夫。
學的時候專心學,玩的時候認真玩,保持良好的學習狀態,也不會脫離小學以後,壓力過大,小孩大人都崩了。
而且,別看有些孩子平時不顯山不顯水的,咋一看每科就80多分,但一到高中分科以後,厚積薄發,往往能發揮得很好!
甜甜圈伐木累
儘管,在現實中,我們很容易找到“從小到大,一路開掛”的學霸,也容易找到“紅燈滿堂,一路相隨”的學渣,然而,我們更容易找到“小時了了,大未必佳”的實例,還容易找到“小時平平,後發制人”的對象,所以,說小學階段的成績具有很大欺騙性和虛假性,還是很有道理的。
從現實的角度看,小學成績確實並不能決定後面在初中和高中階段如何,儘管讀書學習在某種意義上說,具有某種連貫性和連續性。
以我本人為例。本人在小學階段,成績一直屬於中下水平,直到六年級才開始發力,在一年的時間裡成為班裡前三。而後在初高中階段繼續發力,在重點中學我所在的年級里名列前茅。
探究本人這種類型的學生形成的原因,我個人總結出三點:
一、年齡和心智。小學階段心智稚嫩,對於讀書並不很上心,但到了六年級時,緊迫感來了,就把心思真正用在了學習上,就得到較大提升。從這種意義上說,小學前五年的成績還真是具有欺騙性和虛假性,小學成績不好很可能只是還沒到自發努力的年齡。
二、有厚積薄發的因素。小學二三年級開始,我的興趣在於看各種課外書籍,雖然那時學習能力有限,但有興趣,藉助字典和其他輔助工具,在小學前五年看了一些課外書籍。這個過程,逐漸提升了自學能力,並在六年級開始,運用到了課堂學習中。從這種意義上說,之前五年的成績具有一定的欺騙性和虛假性,小學成績不佳只是還沒發力。
三、小學課程,總體而言,以記憶為主。對於一個並沒將全部心思放在課堂學習的小學生而言,成績不佳實屬正常。而到了六年級之後乃至初高中,理解然後記憶的成分明顯增加,這對在小學階段培養的一定學習能力的學生而言,就容易有如魚得水的感覺;反之,對於那種只擅長記憶(或者叫只會死記硬背)的小學優秀學生來說,就未必適應。從這種意義上說,小學的成績確實具有一定欺騙性和虛假性。小學優秀後面則未必,而小學成績不佳後面則未必也不佳。
所以,在我看來,學校和家長不必把小學階段的成績看得太重,因為年齡的關係(往往還沒到自發努力學習的年齡),因為小學階段學習的特點(幾乎都是靠記憶),小學階段的成績,特別是小學中低年級的成績,很多時候,說明不了問題。重要的是,在小學開始的階段,就在興趣的基礎上,注意培養孩子的自我學習能力,這種能力,需要較長的時間,也是一種內在的能力,或許不會在小學階段體現出來,但終究,會隨著年齡的增長和學習階段的走高而體現出來,併發揮出穩定而巨大的作用,使孩子在初中、高中乃至大學階段獲得穩定而優秀的學業。
風雨燕園之百二十載
不贊同題目的措辭。小學階段的學習成績不能預測中學階段的學習成績,這不宜用“欺騙性”和“虛假性”來描述。“欺騙”和“虛假”隱含的兩個潛臺詞,一是把成績優劣視為人品優劣的衡量;二是把小學中學成績的不一致視為人為主觀的故意,這樣的措辭是極其錯誤的。
從發展心理學的角度,小學階段成績不能很好地預測中學階段的成績,原因很簡單,因為小學階段的兒童與中學階段的青少年是兩個不同的成長髮展階段。不同的成長髮展階段,有著不同的關鍵詞,教育也應該因勢利導根據學生成長髮展的規律而有所側重。小學階段學生通常6~12歲,身心發展的兒童期;中學階段,初中12~15歲,高中15~18歲,身心發展的青春期。從兒童期發展到青春期,不同的學生有著顯著甚至懸殊的發展路徑。
就以與學習成績高度相關的認知和智力發展為例。根據美國心理學家洛文格(Loevinger)所劃分的不同個體心理發展的四種典型模式,學生的智力發展符合模式Ⅱ的特點,不同學生髮展速度不同,最終呈現的發展結果也不同。如圖中所示,在兒童期,不同學生存在明顯的智力差異,但差異沒有青春期那麼大。換言之,不同學生智力從小學階段的兒童期到中學階段的青春期,個體差異是加大了的。那麼,不同學生與智力高度相關的學習成績也相應地差距加大,這是十分正常也自然的現象。
不僅如此,隨著學生的認知智力發展,學習內容也隨之而由淺入深,課程科目也開始增多,這個因素疊加在智力發展個體差異加大的基礎上,當然就很容易呈現出小學階段成績普遍優秀的學生到中學階段就開始參差不齊,呈現出差距越拉越大的趨勢。
此其一。另一方面,從教育規律來說,小學階段,特別是小學低段,學校教育的重點不應該是知識的灌輸,而應該是學習興趣的培養,學習習慣的養成,以及通過學習積累勤奮感,獲得成就感。這麼說吧,小學一二年級所學的內容,對於智力正常的兒童來說,他直接跳過從三年級開始學,通常只需一年就能基本彌補上,在高年級完全追上其他同學進度。
同時,小學階段到初中階段是國家規定的義務教育階段,小升初原則上不選拔,根據劃定學區電腦分配。因此,小學階段為了更好地激發兒童的學習興趣,塑造他們的勤奮感和成就感,小學階段的成績考核正常情況下難度都很有限,分數大都分佈在高分段,絕大多數兒童的成績都在85~95的分數區間(百分制),這與中學階段有著天壤之別。初中有中考壓力,高中更是有高考壓力,成績考核通常都加大難度,提高區分度,學生成立責因此呈現出兩極分化的趨勢。
此其二。再有,學生從小學的兒童期發展到中學的青春期,受到學習以外的干擾因素急劇增加,並且具有特異性,也就是每個學生都不一樣,沒有一概而論。例如,一些低自尊的學生可能反映出各種各樣的行為問題,像過早的性行為等等,進而嚴重影響學習成績。
並且,隨著學習內容的加深,考核難度的增加,學生的非智力因素也會影響到學生的學習成績。例如壓力帶來的情緒問題,像考試焦慮、學習倦怠等等,都會嚴重影響到學生的學習成績。
此其三。
有經驗的一線教師往往不會根據學生的小學成績就對升入中學的學生未來可能的成績作線性預測。更容易犯糊塗的其實是一些家長,因為缺乏教育學和發展心理學的基礎知識--而這些是一線教師必備的條件性知識--他們很容易陷入疑惑:為什麼我的孩子小學成績那麼好,到中學就不行了?
為什麼?不懂必要的心理學與教育學常識,其實是很難勝任現代社會父母角色的。
唐映紅
我是一名小學語文老師,對於這個問題,我的看法是這樣的。
小學階段的語文成績,重在識記。比如字詞的記憶和課文內容還有每一個單元"語文園地"裡的文學常識和名言警句古詩詞名句都需要孩子們一字不差地背誦默寫。
我們都知道語文是慢工夫,字詞句上沒有功夫,何談對段落和文章的理解?所以,下功夫夯實孩子們的基本功,是很有必要的!
不寫錯字,不亂用詞語,積累並會用名言警句,這樣的厚積才有初中的薄發!所以,說小學語文階段的成績具有虛假性是不合適的!
二、小學階段的語文在理解分析和綜合能力的培養上,不能和初中相比。
小作階段的課文,最常用的結構有三種:總分,總分總,分總,按時間順序或者空間順序等表述的較多。倒敘插敘的也不多,老師不過細地分析課文,在學習之處,只是激發孩子們對語文的興趣,對文字的熱愛,所以分析綜合能力孩子們較弱。
初中之後,這方面的能力要求高了,孩子們小學階段沒有作常規訓練,所以這時候就顯得手足無措。能力跟不上了,好像小學的語文成績是虛假的。實際情況是孩子們每一階段的學習目標不一樣,能力要求也不一樣,小學有小學的目標,初中的目標相對於小學階段肯定是有難度的。但不能說小學階段的成績具有虛假性和欺騙性。
第三、初中語文更需要有一定的鑑賞性自己的獨到的見解,並能用準確的語言來表達自己的觀點。
所以說,小學階段的語文知識此時明顯不太有用。如果沒有閱讀能力的孩子,這時候真是舉步維艱,沒有鑑賞是因為讀的少,沒有獨到的見解是因為沒有自己的思考,不能用準確的語言來表述自己的觀點是因為綜合能力不夠。所以小學階段的語文只是基礎而已,簡單的分析和綜合能力孩子們應該具備,在要求高了是不可能達到的水平,畢竟有心理和年齡特徵影響認知深度。
第四、最主要的一點作文這塊,小學階段只要語句通順沒有跑題,作文分數一般扣分很少,重在培養孩子們敢於書寫樂於表達的習慣,所以在思想內容和遣詞造句上,謀篇構局上要求不高,而初中則不一樣,孩子們的思想,語言,結構,行文的深度廣度都會影響作文的分數,故而孩子們的語文成績不會高,感覺小學語文啥也沒學到,實際是基礎紮實了,文采是每個人的天賦,對文字的敏感度每個人不同,對同樣的事物每個人的感覺是不同的。語文的感覺,語感,都與孩子們的閱讀分不開。小學有時間多多書,初中也許就沒有那麼大的距離了!
漫語慢文
如果說在過去這話還有一定的適用性,那麼現如今還有人相信這話的話我就不太能理解了。
這話“靠譜”的前提無外乎如下幾個因素:
1小學知識簡單;
2、小學學習方法比較單一——死記硬背都可以高分;
3、減負環境之下考試題目大都容易,高分太多。
4、初中知識的特點註定了“學習能力”的重要性。
……
過去
再過去,由於很多家長文化程度、對教育的關注度、教育理念、教育方法等與現在相比相差太大;社會上的教育資源甚至也包括父母自身的能力過去與現在也是沒法比。
別的就不去說了,在過去有幾個會上輔導班的?有幾個孩子的父母是所謂的“知識分子”?
所以正如其他答友分析的一樣,有部分小學成績並不是很優秀的,反而在初中階段能夠逆襲。而有些在小學階段成績還不錯的孩子,到了初中反而會出現一些問題,當然了這個問題也會比較複雜,很多時候未必是學習能力上的問題。
因此諸位的分析,在“過去”來看是有道理的。
現在
說真的,就像那句寒門難出貴子一樣,我認為成績差的小學生也越來越難“逆襲”了!
我們先看看什麼樣的孩子會逆襲:
1、愛看書的。
2、腦子活躍、思維敏銳的。
3、天賦好的。
至於學習習慣,學習方法什麼的,這些東西在過去其實談的並不是很多,多數時候還是老師怎麼要求,學生就怎麼做罷了。
但是現在真的不同了!
就說那個年代有多少孩子會上英語班,有多少孩子會上奧數班有多少孩子會上閱讀寫作班?另外那個年代的興趣班也遠遠少於現在。所以說現在很多孩子的智力開發能力提升,尤其是在學習能力上的提升,是非常非常巨大的,也就是說我們把過去年代和現在年代的同齡孩子放在一起,他們已經不是一樣的人了。
所以說過去的經驗已經不好用了。
不過我還是認為小學生去真的有“欺騙性”。但是這個欺騙性主要體現在,因為題目太難,範圍太窄,不足以展示出孩子們的綜合實力!
以英語為例:可能小學英語考試內容非常之簡單,可以這麼說,你只要跟老師認真學,然後認真完成作業,定期複習,那麼你的英語考試成績就一定不會低的。但是你要知道,另外一些考高分的孩子,他們可能連新概念一甚至新概念二都學完了——這在過去根本不太可能發生。
再以語文為例:多數小學的語文考試還是集中在基礎知識的考核上。那麼顯而易見,對於那些老實聽話的孩子,其實你沒有什麼閱讀好習慣,你也能夠把成績考得高高的,因為它非常依賴於記憶和重複。但是同樣考高分,有些孩子,他們卻進行了大量的閱讀積累,甚至是國學積累,那麼等到他們上了初高中之後,這種優勢就非常明顯了。 同樣的道理在過去,這種人非常少,但是現在這樣的學生真的是太多了。
最後以數學為例:在過去等你知道奧數這個名字的時候,可能都是高中了。可是現如今“奧數”幾乎已經成了很多,可能成績還不錯孩子們的“必學”內容了(當然也有一小部分湊熱鬧的)。可是多數城市小學數學課內考試的難度非常低,那麼這就出現了一個問題,同樣是高分,但真的暫時不出來,孩子們的真正解決問題的能力。而這種能力在過去屬於鳳毛麟角,但是在現在卻是很多孩子都具備的。那麼也正是因為這一天,所以出現滑坡的概率也就會大大降低。
只能欺騙那些“自甘被騙”的人
其實我是想說,只能欺騙那些不願意承認現實差距的人。但是考慮如果這麼說,可能會刺激部分人,所以我就換成了“自甘被騙”。
那些付出很多的人,他們內心非常清楚,孩子的誠信只是他能力的一小部分展示。而那些付出並不是很多的人,除非孩子是天才,否則他們必須應該認識到,這個成績,可能是孩子的全部能力體現。
比較只想著兩個孩子在初中出現兩極分化也是必然結果不是嗎?所以你可以說小學成績有“欺騙性”,但是你絕對不能往:“小學學習好,到了初中學習就會變的不好”或者“小學成績一般,到了初中可以逆襲”等這些方向去思考。好好想想為什麼說“可能難再出貴子”,想明白這個問題,也就想明白題主的問題了。
隨便看看微笑不語
幾點事實:
1.在中學,包括初中和高中階段學習成績好的孩子,他們在小學階段的成績也不差,最起碼在中游以上。而大部分都屬於在班級或者年級成績拔尖的那一部分人。
2.在小學階段有一部分學生的學習成績好,是在家長強制性要求下學習,是一次次的刷題重複性學習,是靠死記硬背把老師要求的知識點不斷重複學習而獲得的高分,但是這部分孩子不管是什麼情況,如果沒有建立起自我學習和管理的能力,知識儲備不夠,思維活躍性不夠 ,在進入初中時特別是沒有人再像小學階段那樣嚴格的監管他們時,自我的放鬆、學習方法的不健全、學習態度的不端正就會讓他們的成績直線下滑。
3.欺騙性和虛假性這兩個詞主要針對的是父母,很多父母不看孩子能力的積累,只看孩子的考試分數,分數雖然能反饋出很多問題,但是分數往往具有一定的“隨機性”,而且很多家長在看孩子的分數時,不看試卷的難易程度,不看孩子班級同學的分數狀態,覺得自己的孩子能考九十多分就很了不起,這種情況下家長就容易被騙,在“我孩子成績還不錯”的良好的自我感覺中放鬆對孩子綜合能力提升的要求,對學習習慣、學習態度的監管,導致孩子能力建設不到位,知識點掌握浮於表面。
進入初中,考察孩子綜合學習能力的階段才算真正的開始,孩子在小學階段沒有閱讀、沒有思維結構,只是根據家長的要求,像算盤珠一樣的學習,最先“露出馬腳”的肯定是他們。
所以,不管在哪個階段,要看分數,但更要看孩子的綜合狀態。看班級的平均分,看試卷的難度,聽老師的意見和建議,否則才是真的吃大虧。
九鬥學生心理
記得有一年,我統計了初一級部的學生,小學升初中後,原來的班級前十名,各班平均只有三四名仍在,後來居上的情況很普遍。
很多小學很優秀的孩子,上初中開始滑落,原因是兩個學段的課程安排和教學方式發生了變化,有些孩子不適應這種變化。
那麼,什麼樣的孩子,升初中仍能保持優勢呢?
第一,看效率。初中增加了歷史地理生物等科目,與小學相比較,科目增多,學習內容增多。這是孩子升初中面臨的最大挑戰。規定時間內能否順利完成學習任務,能否快速書寫、快速背誦、快速反應等,決定著孩子能否順利度過適應期。有些小學慢慢騰騰,靠時間取勝的孩子明顯跟不上。
第二,看積累。初中的學習,靈活性增強,能否快速理解、正確做題,學生掌握的背景知識起了很大程度的影響。於是,小學愛看書的孩子的優勢逐漸顯現。
第三,看習慣。會邊聽邊記、邊聽邊思嗎?能每天覆習嗎?能按時高質量完成作業嗎?孩子養成良好習慣,學習很輕鬆。否則即使家長天天陪讀,也未必能看管出一個好孩子。
第四,看能力。聽說讀寫,觀察、想象、記憶、思維,創新與實踐能力等等。小學注重培養孩子的能力,才能讓他更好地適應初中以學為主的教學方式。
第五,看品質。這個品質,主要是指學習品質,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持之以恆的毅力等等。能夠從學習中發現快樂的孩子,發展肯定越來越好。
所以,小學的成績好,未必初中的發展好。同理,初中的成績好,未必高中的發展好。小學的家長們,對照檢查一下,您的孩子做好升初中的準備了嗎?
當然,說到這裡,最希望家長們瞭解的是,不要把眼睛緊緊盯在孩子的成績上,也不要僅僅關心孩子的學習,還是要著眼孩子的長遠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