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鸦片战争:英军多点出击 清廷全面溃败

战事扩大

1841年4月,关于《穿鼻草约》的报告传至伦敦。5月,英国政府否决《穿鼻草约》,内阁会议决定召回义律,改派璞鼎查为全权公使来华,进一步扩大战争。

璞鼎查于6月5日驶离伦敦,8月10日进抵澳门,8月12日璞鼎查照会广州当局,要求接受去年所提各项条件,否则带兵北上。8月21日,璞鼎查和海军司令巴加、陆军司令卧乌古,率领10艘军舰、4艘轮船、22艘运输船搭载英国陆军开始第二次北上。

台湾之战

1841年9月,英国一艘运输船于台湾北部鸡笼(今基隆)出现。清地方官员奏称该船向鸡笼二沙湾炮台发炮,遭到清守兵发炮还击,将其击伤。该船后撤,误触暗礁下沉,英军被杀32人,被俘133人。清军从运输船上获大炮10门,并获炮弹、图册等物。10月19日,英国派舰至鸡笼要求换回俘虏,未获清军回覆。27日,英军再攻鸡笼,派兵从三沙湾登陆,遭清军开炮还击,将其逐至外洋。1842年3月,又一艘船只于台湾中部大安溪的大安港出现。清地方官员奏报该船船员想上岸,清军于是派数艘渔船诱导其入河内多礁处。英军因不谙地势,于大安溪中段处搁浅。清兵前往伏击及击沉英船,数十名英人被杀,另有54人被俘。清军并在船上掳获11门大炮等兵器。这两次事件被称为为台湾之战中的鸡笼之役、大安之役。道光帝其后下旨将大部份俘虏正法。1842年8月,两船共139名俘虏于台南被斩首,只有11人幸免。但据英方文献所述, 该两英船实因遇风触礁。但幸存船员却被拘禁,而其中197人之后被处斩。


第一次鸦片战争:英军多点出击 清廷全面溃败

闽浙之役

1841年《广州合约》后英军离开广州后,道光以为战争已经结束,通谕沿海督抚:“酌情裁撤各省调防官兵”。8月上旬,裕谦接到奕山、祁贡自广州发出英军将“再犯闽浙”的预警,乃上书要求缓撤江、浙两省防务,道光批谕:“英人赴浙,出自风闻,不足为据,著裕谦仍遵前皆,酌量撤兵,不必为浮言所惑,以至糜饷劳师”。结果仅时隔数日,英国舰队即出现在厦门。1841年8月25日,英舰队进逼福建厦门海域。通牒“限期交出厦门”,遭拒。英军于次日攻陷厦门,英军战死1名,伤十余名。清军伤亡数百,总兵江继芸阵亡。英军将炮台破坏后,留兵鼓浪屿,续向定海前进。

钦差大臣裕谦负责浙军务,数月以来,在定海积极设防,兵力近7000人。9月25日,英军再攻定海,遭定海守军激烈抵抗。英军三次攻击,处州总兵郑国鸿、镇海总兵葛云飞、寿春总兵王锡朋率清军与英军激战6日。英国陆军2个步兵团先后登陆,清军“所用抬炮至于红透,不能装打,犹拼命死战。”10月1日,三位总兵终以武器悬殊,相继阵亡,兵卒死逾1000人,英军伤亡约30人,定海第二次失陷。清军库存的大量物资落入英军手中,其中有三十六门新造的大炮被搬上运输船,日后用以轰击清军。定海陷落后,当地人民仍旧不屈,英军仅能制县城周围10里。

为便于中国大陆过冬,等候援师,10月10日,英军进占镇海。两江总督裕谦、浙江提督余步云、狼山总兵谢朝恩率4千清军在镇海与2400英军发生战斗。总兵谢朝恩力在沙蟹岭战斗中战至力竭阵亡。余步云率先逃跑,放弃招宝山炮台向镇海撤退。裕谦指挥镇海城守兵发炮拦阻,余步云率部绕山逃往宁波。英军占领招宝山,居高临下,炮击县城。裕谦指挥守军登城抵抗,英军猛攻,裕谦见镇海势危,自尽身亡。12日,英军进攻宁波,提督余步云和知府邓廷彩弃城而逃,宁波陷落。10月13日,英军唾手而得宁波,大肆掳掠、奸淫,乡民继续抵抗,俘40余名英国人。

1841年8月英军第二次北上,相继攻陷厦门、定海、镇海、宁波,导致东南沿海各省骤然局势紧张,纷纷要求增加兵力、枪炮和经费。10月18日,道光帝得知英军攻击浙东沿海的消息,当即任命吏部尚书奕经为扬威将军,副都统特依顺、侍郎文蔚为参赞大臣,并下令从各省征调援军,急赴浙东前线。

浙东之战

1842年1月21日,奕经一行抵达嘉兴,与文蔚等筹划反攻事宜。奕经、文蔚等商定,一俟各省援兵到齐,即克期进剿。2月10日,奕经等移驻浙江杭州。3月上旬,各省援兵到齐,共计一万一千余人,另有水勇、乡勇二万余人,陆续开赴浙东前线,大举反攻宁波、镇海和定海。1842年3月10日,奕经率大军,定于虎年虎月虎日虎时以生肖属虎的宁夏镇总兵段永福为指挥官,以五虎灭羊(洋)之计,分宁波、镇海、定海三路反攻英军。

宁波方向,清军以阿木穰率领的百余名虎皮装束藏兵负为先锋,攻打西门。清军攻入城后直奔英军宁波指挥官居住的府署。但府署“门坚墙高”,无法攀登。此时英军开门冲出,用火枪齐射,将手拿火绳枪或长矛的清军打退到狭窄的街道里。紧接著,又有部分英军爬上临街的屋顶,向拥挤在街心的进攻部队发射火箭。双方相持一段时间后,英军调来大炮,对著在街心拥挤的清军进攻部队开炮,清军伤亡惨重,终至溃逃,首批攻入城内的阿木穰以下藏兵一百余人全部战死。宁波南门,游击黄泰、守备魏启明、把总顾得静、外委王保元、蒋维述等均阵亡。”

镇海方向,反攻镇海的清军在刘天保率领下向镇海进攻,终因装备落后、战法落后、兵将羸弱而败退。3月15日,英军从宁波出动近1200人,分乘3艘武装轮船和舢板数十只,自宁波逆江而上,向大宝山的清军反扑。朱贵率领500余名清兵抵抗。余步云再次逃跑入城,刘天保、凌长星驻兵西苑岭,因私怨做璧上观,不肯助战。战斗中,朱贵父子三人、哈克里、索文茂等均力战而死,全军尽灭。奕经在进行陆地进攻同时还特命张应云特备火船去攻英舰,却并未奏效,乡勇、物资损失惨重。

清军在浙东的反击行动,一路因遭英军阻击而撤出战斗;另一路攻城失败,未能入城;夜袭定海的水上一路,因风潮不顺未能成行,最后延期至4月14日才在郑国鸿之子郑歇臣指挥下实施,但英军早有準备,清军几乎全覆。三路反攻均遭失败,英军趁势反攻,清军大败,退往绍兴、杭州。

奕经驻杭州、清军驻绍兴、英军驻宁波形成相持局面。浙东相持,使清廷无心再战,道光皇帝决计求和,于1842年3月27日任命主和派耆英为钦差大臣、杭州将军,将主和派伊里布派往浙江,“人人以为指日可罢兵,遂不复议进战。”
第一次鸦片战争:英军多点出击 清廷全面溃败

长江战役

1841年10月,英军在福建和浙东等地发起的进攻虽然取得进展,但亦受到清朝军队的抵抗。为尽快结束战争,英军决定发动一场决定性战役,进攻长江中下游一带。从11月开始,英国政府陆续增调本土和印度海陆军来华。经过半年準备和动员,至1842年5月英军在华兵力增至正规军舰二十五艘,汽轮十四艘,给养船九艘和载有一万名陆军的运兵船。

1842年5月7日,英军撤离宁波,开始从浙东收缩兵力执行“扬子江战役计划”。5月13日,英军舰队离开甬江口外黄牛礁海域,开始向长江口集结。5月18日,英军攻陷乍浦,清军驻守在乍浦的八旗官兵和乡勇死伤1500余人,平民死难1500余人。副都统长喜身负重伤,撤退至嘉兴,不久不治而亡。此役英军损失60余人,高级军官汤林森中校在天尊庙战斗中阵亡。英军占领乍浦后,在乍浦逗留休整十天,期间几乎将该城焚掠一空。

耆英在乍浦被占后立即向清廷奏报乍浦失陷经过,主张求和。不久清廷又重新起用主张议和的伊里布,并送还乍浦之战中俘获的黑白洋兵16名,以示和谈诚意。但英军对清廷的和谈诚意置之不理,6月8日抵达长江口外的鸡骨礁一带集结,准备继续进攻吴淞口。

1842年6月初,英国军舰抵吴淞口外,守军约万人。英军以5艘军舰进攻吴淞炮台。6月16日晨,战斗开始,两小时后,两江总督牛鉴逃走,诸军溃散。英军遂乘势大进,占领炮台,江南提督陈化成阵亡。吴淞口失陷后,该地区的大小火炮大部为英军所获。这些火炮中,不少装有炮车和简单的瞄準具。英军对其中某些火炮质量的改进,甚感惊讶。吴淞失陷,上海震惊,官吏和富豪纷纷逃离。6月19日,英军水陆两路向上海推进,上海官兵弃城而逃,英军大掠4天后退走。上海铸炮局新铸的铜、铁炮171门,火药9吨及大批存粮,尽被英军所获。

1842年7月13日,英军进抵镇江。耆英与伊里布“馈送英夷牛羊”,两江总督牛鉴以“黄金十二万犒劳英师。”扬州富商颜崇礼因为与当地盐枭长期不和,向英军进贡35万两白银及新鲜食物,与英军达成协议:英军不进入扬州城,转而炮击老河影一带盐民,酿成“老河影惨案”。都统海龄令旗兵撤往城内,紧闭四门,满城捉汉奸,捕杀城内居民百余人。1842年7月21日,英军出动陆军9000人、战舰15艘在舰炮支援下向镇江发起进攻。英军登岸后攻城,遭守城的旗兵顽抗。守城的旗兵或者将英军推下城去,或者扭住一起跳下城墙。英军在炮火掩护下,用火药包将瓮城门炸开,大队英军蜂拥而入。英军攻入城内后,城内的旗兵从巷道内涌出,与英军展开激烈的巷战和肉搏战。许多旗兵战前杀死自己的妻儿,然后才参加战斗。最后,守卫镇江城的旗兵以极大的伤亡代价,使英军死伤160多人,是自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以来最重的伤亡。此役清军损失旗兵500余名。海龄督战到最后一刻,最后投火自杀身亡。事后英军“毁城垣,焚衙署,纵黑鬼奸淫妇女,道路死伤枕藉”。

英军在镇江的军事行动,切断清朝经济命脉京杭大运河的漕运。7月16日,道光帝就密谕耆英,只要英国息战退兵,便同意割让香港,并增开通商口岸。镇江失守后,道光帝决心专意“议抚”,并授权耆英、伊里布“便宜行事,务须妥速办理,不可稍涉游移”,并令奕经所率援军暂缓由浙赴苏,“以免该逆疑虑”。然而,璞鼎查对清朝方面的“羁縻”毫不理睬,命令英军继续向江宁推进。

8月3日,英国远征军留下一部分兵力守卫镇江,主力舰队开始向江宁开进,9日抵达江宁江面。11日,英国陆军登陆,“于紫金山之上,安设大炮,军舰摆开了攻城的架势。同日,耆英自无锡赶到江宁,在英国军队的炮口威懾下,开始与英方议和。


分享到:


相關文章: